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伦·凯勒/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丛书/世界名人画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文景主编的《海伦·凯勒》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海伦·凯勒的精彩一生,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了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内容推荐

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名门望族家庭。父亲亚瑟·凯勒是一位军队长官,也是当地的知名人士;母亲天生丽质,家境富裕。海伦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极大欢乐。不幸的是,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因发高烧而变成了盲聋哑儿童。从此,海伦陷入寂静可怕的黑暗世界里。

《海伦·凯勒》是“世界名人画传丛书”之一,由文景主编。

《海伦·凯勒》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海伦·凯勒,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他的精彩一生,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海伦·凯勒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目录

第一章 短暂的光明

第二章 不一样的童年

第三章 师生相遇

第四章 生活打开了另一扇门

第五章 波士顿求学

第六章 备考哈佛

第七章 哈佛锤炼了海伦

第八章 美好的田园时光

第九章 献身于盲人事业

第十章 出演电影

第十一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十二章 永远的海伦·凯勒

试读章节

生病后的几个月,海伦每天或是坐在母亲的怀里,或是紧拉着母亲的裙摆,跟着她忙里忙外,开始去摸索各种东西,分辨它们的用途,并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摇摇头表示“不”,点点头表示“是”,把别人拉到自己身边表示“来”,推手表示“去”。她想要面包的时候,就模仿切片和抹奶油的动作;如果希望母亲晚餐做冰激凌,她就会做出操作冰激凌机的动作,然后打哆嗦,表示冷。每当看到聪明的海伦做这些动作,母亲感到既揪心又欣慰,于是就竭尽所能地重复做出各种动作,让海伦了解自己的意思。长时间的交流和磨合,使母女俩有了非同寻常的默契。

慢慢地,聪明的海伦学会了很多生活上的事。5岁的时候,她就学会了把洗好的衣服叠好,把洗衣店送回来的衣服分类,并能摸出哪几件是自己的。客人来的时候,她知道该怎样出去见面,客人走的时候,她也知道应该挥手告别。

在海伦黑暗的童年生活里,厨娘的女儿、黑人小姑娘玛莎·华盛顿成了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玛莎·华盛顿比海伦大两三岁,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她与海伦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总能明白海伦的示意动作。她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到草丛里摸珍珠鸡蛋。厨房也是她们常常光顾的地方,揉面团、做冰激凌、磨咖啡粉、做蛋糕,样样都少不了她们的参与。储存玉米的棚子,养马的马厩,一早一晚挤牛奶的院子,都曾给她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最让她们高兴的要算过圣诞节的时候了,她们对圣诞节的仪式并不感兴趣,但一家人忙里忙外,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这让海伦和玛莎兴奋不已。但就是这么多好吃的也没能让两个小家伙安静下来。她们来来回回、进进出出,显得碍手碍脚的。于是,家里人就让她们帮着磨香料,挑选葡萄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海伦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人说话的时候,好奇的她总喜欢伸手去摸别人的嘴。渐渐地,她发现别人用嘴交流,而不是用动作示意。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便学着拼命地张嘴,发疯般地做手势,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控制不住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里,海伦都把刚出生的妹妹当做一个可恶的坏人。妈妈的怀抱曾经是她温暖的源泉,无论开心还是难过,只要在妈妈的怀里,她都能感到很大的安慰,这里就是她的天堂。但是妹妹的到来,占据了母亲所有的关爱和时间。母亲已经很少把她拥在怀里,她不再是母亲唯一的宝贝,这让海伦心里充满了嫉妒。有一次,她摸到小妹妹舒舒服服地睡在摇篮里,因此大为恼火,就把摇篮掀翻了。如果不是母亲及时接住,妹妹可能就被摔死。

父母看见海伦这个样子,又气又心疼,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大约在海伦6岁的时候,父亲听说在巴尔的摩有一位著名的眼科大夫,曾经治愈很多看来毫无希望的盲人。这让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他们立即决定带海伦前往那儿,想看看她的眼睛还有没有救。

在整个旅途中,海伦一直沉浸在新奇和兴奋中。看着活泼可爱的海伦如此高兴,父亲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重见光明啊!

到达巴尔的摩后,奇泽姆医生友好地接待了他们。他仔细检查了海伦的眼睛,然后摇着头对海伦的父亲说:“很抱歉,我实在是无能为力!”’这让满怀希望的父亲难以接受,他不断地央求医生再好好儿检查一下,但是,他的热切期盼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现实。

看到如此伤心的亚瑟·凯勒,奇泽姆医生建议他带海伦去华盛顿找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咨询一下,他或许能够告诉他们一些有关盲聋儿童的学校和教师的信息。

贝尔博士就是赫赫有名的电话发明者,家里几代人都是从事聋哑人教育工作的。他的父亲曾是聋哑人教育的先驱,发明了“可见语言”的语音教学系统,根据喉咙、舌头和嘴唇的发声部位,用各种符号表示,聋人可参照这些符号来学习说话。

亚瑟·凯勒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不愿放弃让海伦接受教育的希望。于是,根据奇泽姆医生的建议,他们赶到华盛顿,找到了贝尔博士。

在贝尔博士的帮助下,亚瑟·凯勒给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的校长阿纳诺斯先生写了封信,问他能否为海伦找一位合适的启蒙教育老师。几个星期后,父亲收到阿纳诺斯校长的回信,他答应为海伦找一位老师。

P5-10

序言

海伦·凯勒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名门望族家庭。父亲亚瑟·凯勒是一位军队长官,也是当地的知名人士;母亲天生丽质,家境富裕。海伦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极大欢乐。不幸的是,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因发高烧而变成了盲聋哑儿童。从此,海伦陷入寂静可怕的黑暗世界里。

随着一天天长大,海伦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由于很难跟周围人沟通和交流,她经常生气地乱摔东西,抑制不住地撒泼。对此,家人一筹莫展。

1887年3月的一天,对海伦全家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启蒙老师——安妮·沙莉文小姐。在沙莉文老师的耐心开导下,海伦学会了写字和手语。随后,她以超乎寻常的毅力练习发音,很快能开口说话,使全家人兴奋不已。

1894年,在沙莉文老师的陪同下,海伦进入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学习。在这里,她要学的东西很多,包括数学、自然、法语、德语等。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海伦竟奇迹般地掌握了德语和法语。

20岁那年,由于学识已达到较高水准,海伦报考了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并如愿以偿。4年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学有所成的海伦不怕艰辛,选择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1921年,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成立,一直为加强基金会而努力工作的海伦,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海伦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

《我的生活故事》是海伦的处女作,这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曾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其散文代表作。其中,海伦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作品,也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为了这本书,她用20年时间搜集笔记和信件,创作过程可谓磨难重重,最终她完成了书稿,并献给敬爱的沙莉文老师。

在88年无光、无声、无语的生命历程中,海伦·凯勒以其勇敢、自强的精神震撼了全世界。她曾四处奔走,建立慈善机构,把爱撒播给所有不幸的人,给他们以希望。海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人类十大偶像”之一,并荣获“总统自由奖章”等奖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伦·凯勒/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丛书/世界名人画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109836
开本 18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7=533
丛书名 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丛书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9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