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历皇帝大传(插图本)/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值得借鉴的朝代,一位留下争议的君王。万历皇帝朱翊钧,即明神宗,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前十年,张居正辅助其改革,励精图治,使社会呈现“万历中兴”的繁荣;但在此之后,全面否定了张居正,沉湎酒色,试图实现与郑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惰,与臣僚对抗,三十年不出富门,不理朝政,致使万历末年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国将倾覆。本书全面展现万历皇帝充满矛盾的一生。

内容推荐

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任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登极之初,在生母和老师的严厉管教和监督下,他勤政向学,循规蹈矩,配合张居正发动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蕴藏着一股强烈的逆反力量。张居正死后,他又发起了一场急风骤雨般的清算运动。从此,他深居宫禁,数十年不临朝,消极怠政。他的不作为,葬送了大明复兴的历史机遇。

目录

第一讲 童年好似一场梦/1

未来的天子长到五岁,竞还没有一个常人皆有的名字/2

先赐名,再议储,父皇隆庆帝补偿了他所能给予的一切/10

第二讲 托孤辅臣的争斗/17

阁臣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手,把首辅高拱赶回了河南老家/18

一场未铸成的冤狱——王大侄案/24

第三讲 倾心委倚张居正/31

接受师相安排的皇家儒学传统教育,是一个勤奋乖巧的好学生/32

从善如流,整刷朝纲,认真履行一个少年夭子的应尽义务和权利/39

师相丧父不愿丁忧,朱翊钧也一日离不得张先生/51

第四讲 少年天子初长成/63

盛大的婚典过后。慈圣皇太后搬出了乾清宫/64

师相、大伴的骄恣与过失,使朱翊钧心头的不满与日俱增/70

新相潘晟未及入阁,一场急风骤雨般的清张运动便席卷朝野/77

眼高手低,无法担负起治国安邦的使命/84

第五讲 青春盛年修寿宫/89

为选定营建陵寝的风水宝地,四度亲临天寿山勘察/90

历时五年,耗银八百万两,修建了一座豪华壮观的地下宫羼已/97

第六讲 沉湎于酒色之中/105

广采民女充掖后宫,推说圣躬违和,而朝讲 不御、郊庙不亲/106

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勾画出朱翊钧后半生的生活轨迹/111

第七讲 矿监税使的横行/117

内廷和外廷的制衡是明代皇权政治的基本特征,朱翊钧皇权的重心倒向了宦官/118

织造、烧造、采木、采办,不断征解;皇庄、皇店,遍及大江南北;罚俸、捐俸、开事例,屡见不鲜/123

中使四出,遍及海内,敲骨吸髓,天下萧然/129

朱翊钧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百官上疏极谏,民变风起云涌/136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翊钧一息尚存,决不撤回矿监税使/141

第八讲 自命不凡的孝子/147

面对先朝建文与景泰二帝旧遗案,采取了正视历史的态度/148

对生母的孝顺为朝野所共知,有时往往被一些大臣所利用/152

也曾有心加强对宗藩的管理,而贪婪与怠政终使宗室问题积重难返/157

第九讲 游刃于释老之间/163

剃度幼童代替出家,扶植佛教格鲁派的发展,不以信佛而佞佛/164

恢复天师道的道教宗主地位,信用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亦不以羽林列仙班/170

第十讲 围绕立储的风波/175

都人诞育元子,不获宠幸;爱妃郑氏产下次子,晋位贵妃,朱翊钧想立幼为储,朝臣群起疏争/176

欲行三王并封,迟迟不为皇长子举行三礼,迫于太后干预,方立都人之子为储/182

从妖书案、福王之国到梃击案,国本之争仍在延续/186

第十一讲 统治机制的瘫痪/199

由厌恶臣下上疏进谏,而章奏不批、缺官不补/200

内心厌恶臣下结党,而自己的一言一行又恰恰是无休止的党争之源/204

第十二讲 严重的社会危机/213

士兵哗变、宗室叛乱、农民造反,汇集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214

士大夫阶层中涌动着人文主义的思潮,异端思想家何心隐、李贽付出了血的代价/220

朱翊钧推崇“有体有用”说,与缙绅平民中实学思潮的发展,构成了当朝实学发展的双轨制特征/228

第十三讲 建州威胁的加剧/239

废行考成法,纵容一代名将李成梁贵极而骄、奢侈无度,自毁长城/240

太监高淮自告奋勇,出任钦差镇守辽东等处的矿监税使/246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伐明,久梦的朱翊钧似醒非醒,致使辽东危局不可收拾/250

第十四讲 驾崩的前前后后/263

晚年百病缠身,又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最终在弘德殿一命呜呼/264

遗诏封郑贵妃为皇后,临死又给嗣君和遗臣出了一道难题,朝内再掀波澜/268

闲置三十年的定陵迎进了它的主人,朱翊钧在阴曹地宫中做起了冥冥世界的皇帝/272

附录 万历皇帝大事年表/279

试读章节

眼高手低,无法担负起治国安邦的使命

朱翊钧一生的帝业,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由隆庆六年(1572)六月即位,至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去世,司称之为前期,这一时期,实际主持朝政的是张居正,在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朝中重大决策都是由张居正组织制定和实施,朱翊钧则是例行公事地履行一些必要的程序和义务,不过这些也是张居正主政所必需的条件,因而,万历初年的改革,张居正功在社稷黎民,朱翊钧也多有可称道之处。张居正的去世,使朱翊钧真正开始了亲政,这时他的年龄已届二十,系统接受皇家正统儒学的熏陶也已逾十年,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要迅速摆脱张居正的阴影,发泄胸中久受压抑的情欲,不受任何拘束地实现权柄自操,威福任情。

亲政之初,朱翊钧的心头缠绕着两种情愫,一种是逆反心,另一种是虚荣心。受逆反心态的驱使,他决定要清算张居正,要藉没他的赀产,让世人尽知张居正欺君误国;而虚荣心的作祟,也使他竭力想证明,离开张居正,另行一套做法,同样能使天下称治,自己轻而易举地成为一代为人称道的守成之主。

在朱翊钧看来,要使天下称治,调动文武百官的政治热情是一个关键,而张居正推行的改革,虽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在相当程度上又是不利于官员个人的,这在清算张居正及其党人的运动中,不少官员的奏疏都谈到了这点,并且有人揭发,张居正所搞的一套,不仅不利于官,对国计民生也无补,有利的只是张居正及其党人,他们往往借此排斥异己、中饱私囊。于是,伴随着清张运动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化,一场以否定万历初年的改革为目的的风潮又随之而起。

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以率先揭发冯保的罪行而深获朱翊钧信用的御史李植,受命巡按畿辅,由于途中未能享受到改革前那种乘驿的待遇,增添了不少劳顿,回京后便提出近来驿传裁革过苛,请驰百官乘驿之禁,兵部题覆了他的报告,朱翊钧随即表示同意。

七月的一天,朱翊钧忽然想起了先年裁革京省冗职一事,此举虽为朝廷节省了一些俸禄开支,但那些因此而丢官还乡的以及在吏部候补出缺的人,对此显然是不满的,朱翊钧决定将原来裁革归并事务的,再依裁革前所分职掌管,于是,庞大的官僚队伍又因之而臃肿起来。

为了让文武百官、勋戚权贵们更多地感受浩荡的皇恩,封爵名器成了朱翊钧随意赏赐之物。就在朱翊钧诏令恢复京省裁革官的当月,俺答汗之子黄台吉嗣封顺义王,这本是一件寻常之事,作为蓟辽总督的郑洛对此并无殊功,赍以金币便足可,而朱翊钧却因此而加郑洛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万历十三年(1585)十二月,兵科给事中邵庶弹劾京城巡捕都督佥事李如松、蓟镇副总兵指挥同知李如柏兄弟,并从门荫列位枢机,所为多不法,宜加申处,朱翊钧则不以为然,坚持认为二人与常荫不同,又有军功,对这样的人不可太苛。不当赏的要赏,该罚的又不罚,其恶果只会使朝纲法纪陷于混乱。

不过对朝臣中与张居正亲近的大臣,不论其才具如何,也不顾及其对朝政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概重者论处,轻者不予重用,此举在对戚继光、潘季驯的任免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亲政之初,不仅对清算张居正及其党人有功的言官极为信用,对内阁、六部等朝中大臣也寄予厚望,做出一副要大展宏图、勤政爱民的姿态。张居正去世后,接替首辅的是张四维,但他任职时间不长,此后长期主政的是申时行。

申时行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官僚,嘉靖四十一年(1562)廷试,因所对策论,词札兼美,被嘉靖皇帝亲自擢为头名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本朝官员的选用,在洪武时是三途并用,没有偏倚,荐举、科举、学校,相辅而行,永乐时便开始群趋甲科,天顺以后则进一步发展为,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吏部左右侍郎均从中选用,“士既与此选,自可坐致卿要,以为异日公卿之储”,申时行的显达正是沿着这一途径的。早在万历初年,申时行就为朱翊钧所信用,他虽然不是开启日讲时的最初六位蒙师之一,但在半年后,增补经筵讲官时,便来到了朱翊钧的身边,是担任功课最多的讲官。万历三年(1574)时,朱翊钧就曾手书“责难陈善”四个径尺大字,当场赏赐给他,希望他能规谏自己的过失,提出有益的建议。申时行为人城府极深,处世圆滑,对朱翊钧的过失从不强谏,因而亲政之后的朱翊钧对他极为倚重,除了称呼上总是称他为“先生”而不称为“卿”以外,几乎没有一个月不赏赐些礼物,这些礼物的经济价值虽然不多,诸如鲤鱼二尾、枇杷一篮、折扇、菖蒲数支,或者是白银数十两、彩缎若干匹,但这毕竟是一种礼遇和关怀。虽然从程度上讲,没能赶上当年的张居正,但也是他的前任张四维和所有的后任所没能承受过的。

明代的内阁原本是翰林院的分支机构,虽然参预机务,但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不得相关白,阁臣们扮演的其实也只是皇帝机要秘书的角色。正统以后,内阁的职能逐渐发生变化,而成为政府的中枢决策机构。嘉靖时,张孚敬、桂萼、夏言、严嵩相继用事,六卿堂官有职无权,大多只能波流茅靡,澳涩取容。到了万历时,张居正更是赫然为一真宰相,文武百官俱要唯他马首是瞻。申时行继相后,自然要竭力维护几代阁臣争来的相权。

万历十二年(1584)三月,御史张文熙在历数前任阁臣的一些专权恣肆行为之后,提出部院等衙门长官不应当设置考成簿,交送内阁察考;吏、兵二部的任免事项,不应当一一都要内阁裁定;总督、巡抚、巡按在地方上行事,不应当呈密揭请教;内阁中票拟的内容,应当让同官们都知道,乞请永远禁革内阁的这种特权。此议一出,立即遭到申时行的坚决反对,在给朱翊钧的奏疏中,他竭力争辩道:“阁臣不能称职,自然应当罢黜,但是如若把朝廷赋予阁臣的权力一并削去,便是因噎废食。至于票拟之事,也从未发生过不与同官商量的情况。”朱翊钧满足了申时行的要求,传谕内阁:“朕于天下事不可尽知,尝预咨访,若各项事体不与闻,设内阁何为?”回答得漂亮得体。

P84-86

序言

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丛书(插图版),汇集我国明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所撰明朝皇帝大传十二种。作者以正史为创作之本,所据严谨,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明朝皇帝及所处时代的复杂生相。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从洪武元年(1368)建立,到崇祯十七年(1644)灭亡,共跨时276年。其盛世之态、激昂江山,其纵横壮举、鸿猷远略,足以令后世感慨万千。但相对于清史研究,明史是建国后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丛书的出版,除了可以起到推动明史研究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给喜爱阅读帝王传的读者还原一个个曾经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起到或开拓、或中兴、或傀儡作用的帝王影像。帝王不同于平民百姓,他们的活动是和整个时代、皇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帝王的活动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帝王都是人,同样有人的特性,只是社会环境和某些遗传因素使帝王成为不同常人的人,使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演出了许多生动而丰富的人生戏剧。书中配有反映传主生活及所处环境的大量图片,力求给读者展现一个波诡云谲、气势非凡的大明皇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历皇帝大传(插图本)/正说明朝十二帝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国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0340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