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俗谚/中华万家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人莫知其子之恶;千人所指,无病而死;不喑不聋,不成姑公;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些都是中华俗谚。你知道它们都蕴涵了怎样深刻的哲理吗?你想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那就阅读本书吧。阅读本书,让你知道更多中国古时候的处世为人的智慧。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智慧的民族,智慧的气息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汉语言文字,更是中华智慧的直接载体。今特选出《成语》、《典故》、《寓言》、《小品》、《诗趣》、《词萃》、《灯谜》、《笑话》、《俗谚》及《谚联增广》等,以供广大读者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过好一个幸福的人生。本书为其中之一。

目录

卷上——古谚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

人莫知其子之恶/4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5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7

千金买邻,八百买舍/8

不知其人视其友/10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11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13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14

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15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16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18

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19

水至清则无鱼/20

田父可坐杀/22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23

白沙在涅,不染自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25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26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27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29

字经三写,乌焉成马/30

伏鸡搏狸/31

孝为百行先/33

死病无药医/34 

行百里者半九十/36

护家之狗,盗贼所恶/37

沧海不能实漏卮/39

作舍道旁,三年不成/40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42

事忙不及草书/43

虎狼当路,不治狐狸/44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46

使功不如使过/47

孤犊触乳,骄子詈母/49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50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52

前车覆,后车戒/53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55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56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58

美女人室,恶女之仇/59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6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62

借书一痴,还书一痴/63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65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66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67

卷中——今谚

一肥遮百丑/69

一瓶不响,半瓶晃荡/70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72 

人挪活,树挪死/73 

人老得下三件病/75 

小车不倒只管推/76

三日卖不得一担真,一日倒卖三担假/77

方木头不滚,圆木头不稳/79

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没人抬/80

开弓没有回头箭/81 

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83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84

车到山前必有路/86

未穷先穷不穷,未富先富不富/87

可怜天下父母心/88

打铁先得本身硬/90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92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93

宁看贼挨打,不看贼吃耍/95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96

老鼠拱墙,家贼难防/97

扬头女子低头汉/98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100

吃得筵席打得柴/101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103

好汉不提当年勇/104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105

好事总归花大姐,坏事全怪毛丫头/107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08

且巴水不流外人田/110

苍蝇不钻没缝的蛋/111

败子回头金不换/113

肥猪也哼哼,瘦猪也哼哼/114

话说三遍淡如水/115

官修衙门客修店/116

官升虎气减/118

树老怕空,人老怕松/119

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120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121

酒香不怕巷子深/123

亲戚远来香/124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126

站在锅中间,看见锅沿沿;

站在坡尖尖,看见天边边/127

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129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130

猪困长肉,人困卖屋/131

容得虎当道,不是好猎手/133

槽里无食猪拱猪/134

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135

墙角逐狗,回头一口/136

瞎子脚下无好路/138

聪明人嘴在心里,愚笨人心在嘴上/139

磨刀不误砍柴工/140

卷下——常谚

—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143

一日之计在于晨/144

一日被蛇咬,三年怕烂草/146

一言出口,驷马难追/147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149

二十五里骂知县/150

十日滩头坐,一日行九滩/151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53

人无干日好,花无百日红/154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156

人怕出名猪怕壮/157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158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60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161

大嚼多噎,大走多蹶/162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164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65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67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168

瓦罐不离井上破/169

少年夫妻老来伴/17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72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174

长木匠,短铁匠/175

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176

巧媳妇做不得无米粥/1 78

龙斗虎争,苦了小獐/179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180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182

成立之难如升天,

覆坠之易如燎毛/183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185

洧麝自然香/186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187

死了张屠户,不吃连毛猪/189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90

当家三年狗也嫌/191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192

合船漏,合马瘦/194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195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196

名师出高徒/198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200

关门打鼓,鼓声在外/201

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202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204

初生牛犊不怕虎/205

张公吃酒李公醉/207

良药苦口利于病/209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210

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211

若要富'畜五母/213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214

斩草除根,萌芽不发/216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217

虎毒不食儿/218

官大一品,不压乡里/220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221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2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24

说嘴大夫没好药/225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226

病无良药,自解自乐/228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229

荷锄候雨,不如决渚/230

家丑不可外扬/231

家有梧桐招凤凰/233

宰相肚里好行船/234

莫言家未兴,兴家子未生;莫言家未破,破家子未大/236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237

猪来穷家,狗来富家,猫来孝家/238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239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40

鼓不打不响,钟不撞不鸣/24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243

试读章节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这条谚语在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中引用了。他指出:“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比固久矣哉!吾伤世之不察真伪之情也。”吠:狗叫。一只狗看到形影就吠叫,众多的狗听到这叫声也就跟着叫起来。体育人不辨真伪,随声附和。这是一条嘲讽意昧很浓的谚语。一犬见到形影就吠,其实见到的只是形影而已,并未看得真切。至于百犬,更是连形影也不曾见到,便随着声音狂吠。这比喻很生动。一人首倡,众人附和,是真是伪,不察不辨。

“一犬吠形”,不管看得真切不真切,总算是看到了形影,吠,也可说是有个模糊的根据。而“百犬吠声”,就连这模糊的根据也没有,只是跟着瞎起哄。这种毫无根据的瞎起哄,对人对事,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根子,扎在“吠声”者的愚味无知中。一味跟着别人跑,不调查,不研究,直把胡闹当真理。等到事情沉了下来,要查真伪、辨是非时,这群人只落得个大眼瞪小眼。有灵性的,明白了这是出于自己的头脑简单,毫无主见;没灵性的,随声附和时是个糊涂虫,停下来时,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停下来,也还是个糊涂虫。真是动也糊涂,停也糊涂,一糊涂到底。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根子,也扎在领头“吠声”者的私心杂念中。有的人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心狂气傲,一心想当个什么头人或一鸣惊人,出人头地,然而总有比他技高_筹的人在他前面挡道。于是心潮泛起,不顾情理,利用一些人的无知识,无主见,提出荒谬的主张,哗众取宠,带头一呼,群起响应,给真理面上抹黑,给自己身上披红。这类人纵然能得到些名利,然而人格是很卑贱的。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根子,还扎在那“吠形”与“吠声”集团和群体罪恶的黑心中。在过去的岁月里,在历史特定时段里,野心家们为了拉山头,争权势,便和他的喽罗们,紧锣密鼓,狼狈为好,一人发难,群体呐喊。直弄得沉渣泛起,恶类横行,天日无光,善人遭殃。这该是何等的罪孽啊'又岂止是一般意义上的“吠形”与“吠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原本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是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告诫人眼光要放远。这句话深入浅出,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千百年来,辗转流传,成了一条俗谚。明代高明《琵琶记》三九出中就将其加上“自古道”这个俗谚的标识,把它作为俗谚引用。

俗谚当然是俗的。它和雅语相对,既不同于圣贤的哲语,也不同于浓缩的成语,它彻里彻外是俗的。从语言格式上看,它生动活泼,和谐上口;从表达方式上看,它夸张妙喻,发人联想;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述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俗谚的这些特点,规定了它的产生是人民群众口头语的结晶。一般来讲,俗谚词目前面加上“人常说”、“自古道”、“常言道”、“俗话说”、“俗谚云”、“鄙语云”、“俚语云”等标识的,指的都是俗谚。

俗谚和雅语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俗谚出自社会下层,雅语出自社会上层。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俗谚和雅语,虽说是各守自己的营垒,但有时也免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创造俗谚的来源上看,群众的口头语是主体,却也不排除其他方面的来源。打个比方:俗谚像海洋,大江大河是汇成它的主要来源;但形成海洋波澜壮阔的,是百川汇集的结果,并非只凭着大江大河。同样的道理;俗谚所以能形成一个宏大的语言体系,除了人民群众的口头语,也还有着其它的各种渠道。为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明明是出自孔子的话,却演变成了俗谚,也就说明这个道理。撇开其它方面的语类转化为俗谚的不谈,只说经书上的古语变俗谚的就不少,比如:

《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明代梁辰鱼《浣纱记》四三出:“自古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明代小说《金瓶梅》八五回:“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三国魏曹植《黄初五年令》:“谚曰:‘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如此种种,证明了雅语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为俗谚。

人莫知其子之恶

《礼记·大学》:“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予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恶:恶劣。硕:硕大。没有人能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不好的,也没有人能认为自己的庄稼比别人的好。指看儿子是?自家的好,看庄稼是人家的好__这是旧时社会的人之常情。

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儿子的。由于爱,就只看到他的优点,看不到他的劣点;甚而至于从偏爱的心理出发,能把劣点也看成是优点的。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庄稼好就意味着家庭经济的兴盛,因此,人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庄稼比别人收成好的,看地里田禾的长势,总觉得不如人家。这当然不是求实的态度,可这作为旧时人们普遍的心理是存在的。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就建筑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的基础之上。一份家业,不论大小,总是父而子、子而孙地传递着,兴也是你家的,衰也是你家的,只要有子孙可传,再顽劣、再愚笨的后代总比没有子孙强,谚语“有子万事足”,就是这个意思。有了儿子就有了一切,失去儿子就失去了一切,在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国人的观念上,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对儿子的特殊的偏爱心理。既偏爱,就没有公正与求实可言,于是“爱而不知其恶”,就成为做父母的通病。

“看儿子是自己的好”,其结果,是对儿子的无限纵容,儿子身上的优点得不到培植和发展,劣点得不到遏制和纠正,新的一代中的走向邪恶,接连不断,恶性循环。这是一条主要根源。尤其是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接受这种腐蚀性的惯养更方便,自然所受的危害也就更深。

既然爱儿子,就应当为儿子全面负责,公正地、客观地分析他身上的优点和劣点,从而“长善救失”,使他成为有用之材,这才是真正的爱子之道。这观点,这态度,在旧时是很少见的,但也并非没有。清代徐士鸾《宋艳》卷九载:“人莫知其子之恶’,古谚已云然矣。沿及今世,浮浪子弟,奇嫖淫赌,无处无之,皆由为父母者的溺爱不明,不先教诫,恣其所为,又何尝计其命之贵贱哉!”这话是一针见血的。

P1-5

序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只有把握了民族的根本精神,才有可能振兴国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新时代文化特色,更多地推出“中华原创”而不是“中国制造”。

有鉴于此,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我们首先得要整理和认识我们的文化,《中华万家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中华万家书》立足中华传统,放眼人类文明,对传世典籍进行全面梳理、重新校勘、注释评赏、分类集成、陆续出版。不同于《四库全书》的皇家文献性质,《中华万家书》走向千家万户,人人可以开卷受益,从而使中华优秀文化深入人心,提高国人素质,重塑民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文人学者独立运作的巨大文化工程。

中华民族是个崇尚智慧的民族,智慧的气息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汉语言文字,更是中华智慧的直接载体。今特选出《成语》、《典故》、《寓言》、《小品》、《诗趣》、《词萃》、《灯谜》、《笑话》、《俗谚》及《谚联增广》等,以供广大读者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过好一个幸福的人生。

中华智慧,源远流丰。人伦日用,万世无穷。

汉唐盛世,文化兴中。归宗认祖,首当其j中。

和谐社会,解放三农。图书装备,壮我国风。

礼失求野,八德尊隆。移风易俗,天下大公。

祖宗基业,五千馀年。煌煌伟绩,载于简编。

灼灼至理,传诸俗谚。成语达意,意稳字安。

典故表情,情深义全。灯谜斗巧,巧思新鲜。

寓言规讽,讽喻百般。小品微妙,妙解心悬。

诗趣诙谐,启智消烦。笑话幽默,解颐开颜。

词萃曲折,情思连绵。谚联广大,囊括坤乾。

复兴震旦,启后承前。金光大道,人人圣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智慧,俯拾即是。

《中华万家书》将陪伴你走过风风雨雨,享受智慧人生!

《中华万家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俗谚/中华万家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树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15711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3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