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舟山锣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抢救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浙江省文化厅、财政厅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浙江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十四个项目,逐个编纂成书,一项一册,然后结为丛书,形成系列。

舟山锣鼓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名列其中。

内容推荐

舟山锣鼓产生并发展于舟山群岛,与这里渔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旧时大多出现在渔民祭海等活动中。排鼓、排锣为其两大主奏乐器,演奏时配以吹、拉、弹所需的其他辅助乐器,风格粗犷、激昂,音响质感丰富,侧重表现炽热的情绪。通过节奏的控制和旋律的编排,舟山锣鼓的演奏使人感觉响而动听,闹而不烦,豪放洒脱,引人入胜。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一

序二

舟山锣鼓的历史渊源与沿革

【壹】舟山锣鼓的地理和文化环境

【贰】舟山锣鼓的历史渊源与沿革

舟山锣鼓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

【壹】舟山锣鼓的基本内容

【贰】舟山锣鼓的生要艺术特征

舟山锣鼓的代表性曲目

【壹】舟山锣鼓代表性曲目简介

【贰】舟山锣鼓代表性曲谱欣赏

舟山锣鼓的历史地位及功能作用

【壹】舟山锣鼓的历史地位

【贰】舟山锣鼓的功能与作用

舟山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

对舟山锣鼓的评价

【壹】专家学者评价

【贰】论文选摘

舟山锣鼓的现状及保护工作

【壹】活跃着的舟山锣鼓

【贰】舟山锣鼓的危机及其原因

【叁】舟山锣鼓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后记

试读章节

舟山锣鼓的历史渊源与沿革可分为历史底蕴期,融汇孕育期,发展形成期以及沉寂、复苏、弘扬期四个阶段。

1.历史底蕴期

舟山人民历来以捕鱼为其主要职业。旧时,每逢大渔汛,渔船出海捕鱼前,全岛(村)的渔民按一定的礼仪规格,先要举行祭海,祈求海神,保佑风平浪静,多捕鱼鲜。在木龙赴庶(即新船赴水),航船靠、离码头,海上航行时,均有敲击响物的形式,这种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击鼓和敲锣所代替。敲击的节奏点子、器具的种类与装置、情感的表达等等方面,也从单一到复杂、呆板到灵巧,先后出现了“太平锣”、“招客锣”、“丰收锣”、“出海锣”等锣鼓敲击的点子与形式。这些锣鼓的敲击,除具有传递讯息的功能外,也有表达感情和供欣赏的功能。

上海音乐学院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将军信同公汤和奉命在定海、沈家门一带驻建水寨,建立‘演武亭’。嘉靖三十四到三十九年(1555—1560年),抗倭劲旅戚家军在舟山及本岛抗击入侵倭寇。这两个时代的军队,在布阵练兵时,常伴以鼓号军乐以壮军威。”久而久之,这种威武、庄重、炽热的,有组织的场面,渗入民间庙会踩街的演艺活动之中。民间艺人们以火铳代替火炮,以彩旗代替军旗,衍变发展为军乐演奏、方阵行走等形式和器具,每逢庙会和其他重大节庆日,就把它们拿出来进行吹打演绎。另外,舟山岛民历史上两次在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往返大迁徙的过程中,把浙东一带的民间艺术、民风习俗带回了舟山。据考证,舟山锣鼓的创始人高如兴先生的祖籍系浙东余姚。

2.融汇孕育期

舟山的庙会亦称“出会”。旧时,舟山各岛城乡均有庙会习俗,各种会不下七八个。其中迎“东岳神”的“东岳会”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礼仪也最隆重。据《风俗志》介绍,“出会时,抬着各自所奉木雕神像外出游行,先导为大旗,继之以仪仗、彩亭、抬阁、龙灯、马灯、舞大头、跳蚤舞和踩高跷;锣鼓喧天,丝竹袅袅,鞭炮齐鸣。出会者又各有绝招,争奇斗胜……”庙会活动中的民间器乐演奏亦甚丰富。各乡参加庙会的踩街队伍中,均有一支民间乐队的演奏方阵。他们或单独演奏优美动听、有打有吹、流行于当地的民间音乐,或为龙灯、马灯、鱼灯、跳蚤舞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作伴奏。出会中的民间乐队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是吹、拉、弹、打乐器行当齐全的吹打乐队,有些是吹奏乐器加锣鼓打击的鼓吹乐队,有些是丝竹锣鼓队,还有一种是只有锣鼓打击乐器敲击的清锣鼓乐队。乐队中的乐手,一股以渔农村中收入较为稳定的渔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独立劳动者为主,在城镇也有店员、教员参加。这些乐手不但参加庙会中的器乐演奏活动,还在婚丧活动、渔船丰收拢洋(即回港)、木龙赴庶、老人做寿、婴儿满月、店庆乔迁等各种喜庆吉期中,作礼仪性的器乐演奏。这些演奏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舟山民间音乐的内容和特色,是推动、促进舟山民间音乐发展的主要方面。

旧时,在舟山城乡有一种道士职业,或称为“念伴先生”。由他们所组成的班子,又称为“念伴班”。他们是“不俗不道的巫祝”,打的是“祝念释道”的招牌,但“不斋戒、不蟠发”,会多种民族乐器,除唱奏道教、佛教中的经谱外,还能演唱民间小曲和地方戏曲。凡渔村中的祭海,民间的“建醮”、“放焰口”、“祷神”、驱鬼之事,都要请他们去主持仪式、诵经拜忏。在上述的各项活动中,均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和仪式,均需演奏诵唱各种乐曲。当仪式到达高潮“放焰口”时,要进行近三个小时的吹、敲、唱活动,俗称“八剧头”,这种近三个小时的宗教活动中民间音乐的演奏,对丰富、发展舟山民间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有百余年历史、普及舟山四个县区乡镇的“翁洲走书”、“布袋木偶戏”、“唱新闻”等颇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地方曲艺的演出活动,对丰富舟山民间音乐、发展舟山民间器乐曲,也有很大的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间艺人们在不同环境下长年累月的不同形式的吹打演奏,融汇吸收渔民生产、宗教礼乐和外地民间音乐的特点,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前辈留下来的吹打乐曲和演奏技巧,夯实了舟山锣鼓形成的基础。P13-16

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熠熠生辉、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项目数量位居榜首,充分反映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彰显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于浙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保护好世代相传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重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保护机制,建立保护载体。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民间老艺人,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浙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对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出版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将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把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推上新台阶,促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后记

为了弘扬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浙江省文化厅规划将我省的四十四个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编纂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舟山锣鼓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名列其中。为此,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林海峰副局长具体组织和策划了《舟山锣鼓》分册的编纂工作。

参加本书编写的多是老文艺工作者及舟山锣鼓的实践者,他们对舟山锣鼓情有独钟,感性和理性认识颇深,是这方面的专家。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多方搜求资料,走访舟山锣鼓的传人和民间艺人,尽可能在本书中详尽地反映舟山锣鼓的全貌。

以往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保护与认识不是十分到位,资料的积累、保存意识不是十分强烈,保存资料的技术设备不是十分先进,以及一代代传人的相继离去,这些情况都对编写本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全国各地有不少老一辈的音乐专家对舟山锣鼓十分熟知和欣赏,有过许多对舟山锣鼓的赞扬之辞和论述,可惜时日已久,专家们年事已高或者工作居址发生变动,大多数专家已无法联系到,有的已经不幸作古,以致难以再现专家们对舟山锣鼓的精辟见解,也使本书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对舟山锣鼓的起源,一些专家和文艺工作者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采用了多数人的意见,但这并不影响舟山锣鼓固有的风采和享有的荣誉。对这一问题尽可继续探讨,所谓见仁见智。

参加本书编写的同志有:何直升、陶根德、陆炳森、宋继大,全书由陈光甫统稿,朱爱兰搜集整理图片。

感谢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大同对书稿认真审读,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本书即将付梓,谨向为本书提供资料的同志致以真挚的谢意!

编者

2008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舟山锣鼓/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直升//陶根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7631
开本 32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32.52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6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