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丁家乡,地处黄土高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段交通要道。古代交通的繁忙使这里成为地面下陷的深沟,因此也称十里胡同,到了明末清初,流民沿着胡同两侧挖窑而居,逐渐形成村落。本书由十里铺的村落形成过程入手,进而解析各种窑洞的形制、功能和建筑、装饰、维修技术,并让你身临其境,感受黄土高原上的乡土艺术和乡风民俗。
图书 | 十里铺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十里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丁家乡,地处黄土高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段交通要道。古代交通的繁忙使这里成为地面下陷的深沟,因此也称十里胡同,到了明末清初,流民沿着胡同两侧挖窑而居,逐渐形成村落。本书由十里铺的村落形成过程入手,进而解析各种窑洞的形制、功能和建筑、装饰、维修技术,并让你身临其境,感受黄土高原上的乡土艺术和乡风民俗。 内容推荐 本书文字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五章,讲述了十里铺的村落形成过程,各种窑洞的形制、功能和建筑、装饰和维修技术等。第二部分为散文化的采访记录,共有四篇文章,记述了在调查十里铺的过程中采访的剪纸能手文谷茸、绣花大娘朱秀珍的故事。并从调查过程中参加的一场婚礼和一场葬礼折射出黄土高原上的乡风民俗。最后的图版篇,则以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轴测图等,展现十里铺村落、街道的布局,以及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并反映了窑脸、门楼、水井、火炕、厨窑、卫生厕、烤烟炉等生产、生活的细部建筑以及夯土工具的造型、结构等。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历史与地理背景 一 周人的发祥地 二 贫瘠的黄土地 三 百战之地与咽喉要冲 四 十里铺村的形成 第二章 窑洞和窑院 一 黄土高原和窑洞 二 靠崖窑和沟崖窑 三 窑院 四 箍窑 五 窑洞的十里铺 第三章 窑洞的构造及施工 一 窑洞的构成 二 挖窑过程 三 窑洞的装修 四 盘炕 附录 制作土坯的工具及过程 第四章 窑院的构成及功能 一 窑洞的分类和位置 二 厨窑 三 水井和渗井 四 杂窑 五 门楼 六 卫生厕所及其他 烤烟炉 第五章 公共建筑 一 十里铺的小庙 二 邻村小庙 三 文昌阁 四 大车店 第二部分 一 剪纸能手文谷茸 二 朱秀珍大娘的故事 三 寒窑婚礼 四 田府的后葬礼 图版篇 总测绘图 街道 居住 宗教 其他 工具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十里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秋香//陈志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1603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9 |
出版时间 | 2007-11-01 |
首版时间 | 2007-11-01 |
印刷时间 | 2007-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881.2 |
丛书名 | |
印张 | 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90 |
宽 | 23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