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平寨的故事为主干,收集和书写的过程就是文化与发展行动的一部分。全书由13名村民和10名项目工作员合著:总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村民与项目工作员“一起写村史”是一种文化与发展的行动,旨在推动村民的历史自觉、文化自尊和社区自信的建立。同时,通过这一行动,项目工作员也得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部分到第八部分是村民们讲述的关于“村寨”、“祖宗”、“生活”、“祭祀”、“葬礼”、“节日”、“手工”、“小调”等传说故事;最后部分是村民与项目工作员深度相遇后的故事。
图书 | 文化与发展的践行--平寨故事/社会学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平寨的故事为主干,收集和书写的过程就是文化与发展行动的一部分。全书由13名村民和10名项目工作员合著:总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村民与项目工作员“一起写村史”是一种文化与发展的行动,旨在推动村民的历史自觉、文化自尊和社区自信的建立。同时,通过这一行动,项目工作员也得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部分到第八部分是村民们讲述的关于“村寨”、“祖宗”、“生活”、“祭祀”、“葬礼”、“节日”、“手工”、“小调”等传说故事;最后部分是村民与项目工作员深度相遇后的故事。 目录 序言 总论:平寨人都来讲村史 第一部分:我们美丽的家乡 一、美丽平寨我的家 二、平寨好风光 三、龙潭与七妹 四、绿荫神山 五、爱如磐石 六、凤岚河与平寨水利 第二部分:我们祖先的故事 一、沙人的来历 二、各族的由来 三、沙人为什么要住在水边? 四、抢夫田 五、富兄与穷弟 第三部分:我们的生活故事 一、黑耳槽战争 二、米春分地 三、热闹的“龙同” 四、属牛年大饥荒 五、封盐井 六、解放 七、清匪反霸 八、斗争大地主 九、赶街的历史 十、马帮驮队过平寨 十一、平寨立街 十二、开矿 十三、种姜 十四、砍树 第四部分:我们的信仰 一、抱摩 二、祭祀土地神和山神 三、“送火星” 四、祭“老人房” 第五部分:我们的葬礼 一、老人归世 二、赶亲 三、人棺放灰与后亲钉钉 四、择日、选地与建纸房 五、送终杀牛 六、开路经 七、房后出仓 八、孝布与孝顺 第六部分:我们热闹的节日 一、“三月三”的由来 二、为什么“三月三”要染花米饭和花鸡蛋呢? 三、“三月三”对情歌 四、尝新节 第七部分:我们妇女的灵巧手工 一、种棉、纺织和刺绣 二、沙人的服饰 三、送背篼 四、织布和绣花小调 五、绣花的意思 六、大家一起做手工 第八部分:我们的民族小调 一、爱情篇 月色歌 初恋歌 订亲调 二、敬老篇 送终养育歌 三、其他篇 古建房调 颂耕牛 换工歌 第九部分:村民与项目工作员的故事 一、我的心声 二、有感于这个夏天 三、多面镜 镜头一:老人家 镜头二:小孩子 镜头三:青年人 镜头四:妇女 镜头五:打工 镜头六:“中心点” 镜头七:村民眼中的项目工作员 四、在专业实习中成长 后记:共同成长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与发展的践行--平寨故事/社会学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和清//张杨//古学斌//杨锡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508979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7-02-01 |
首版时间 | 2007-02-01 |
印刷时间 | 2007-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7.44 |
丛书名 | |
印张 | 7.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2 |
宽 | 148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