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姚古镇
内容
编辑推荐

在群山延绵的广西昭平、贺州、钟山、平乐四县交界之地,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工艺精湛、民风古朴、保存完好的明清小镇——黄姚。黄姚古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保存如此完好?为什么方圆仅1平方公里的地方会有如此之多的亭台楼阁、庙宇宗祠?黄姚古镇如同世外桃源一样,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内容推荐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地处桂林漓江下游,距桂林200公里,素有“梦境家园”之称。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全镇方圆3.6平方公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镇内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古镇。抗战期间,国内许多著名的爱国人士在此居住。本书仅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课题的初探,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愿中华儿女继续书写新的历史辉煌。

目录

一、古镇居民来源

二、古镇形成原因

三、古镇存留原因

四、古镇风水

五、古镇布局

六、民居

七、店铺

八、石板路

九、古桥

十、古井

十一、门楼与城墙

十二、祠堂

十三、族规家训

十四、庙宇

十五、社

十六、黄姚八景

十七、黄姚三宝

十八、绘画与雕刻

十九、碑刻

二十、古戏台与地方戏剧

二十一、节日与民间信仰

二十二、人生礼仪

二十三、传统教育

二十四、抗战文化

附录一、黄姚名胜歌谣

附录二、黄姚节日列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古镇历史来看,黄姚地处贫瘠、偏远的喀斯特山地之中,交通极为不便,即使21世纪的今天,从广东或广西其他地区进入黄姚也是比较艰险的事,那么,是什么原因吸引当时的汉族移民不断迁入此地呢?

南方古村镇的选址通常要考虑交通、贸易、防御、风水等因素。就黄姚古镇的选址而言,对风水或说自然环境的考虑应是首要的。 黄姚古镇周围群山耸立,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天马、天堂、牛岩、关刀等九座挺拔翠绿的山脉宛如游龙,从四周聚向古镇。

三条清澈碧绿的小河——姚江、小珠江、兴宁河蜿蜒流经、交汇于古镇。姚江由东而来,转向南,在古镇中心画了一个形似八卦图的倒“S”形,然后从古镇南端的叠螺山脚流出;小珠江由西北方向而来,从宝珠观南侧汇入姚江;由西向东流淌的兴宁河则由兴宁祠旁流入。蜿蜒环绕镇内的河流,清澈见底、青黛如玉,看得见幽绿的水草在河床轻轻蔓动。偶有鱼儿跳跃水中,与倒映在水中的榕树、翠竹相映成趣,带给人满眼的清爽。

中国形式派风水思想认为:枕山、环水、面屏是最理想的人居自然环境。有这样一首风水歌谣唱到:“阳宅需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黄姚被群山环抱,被绿水绕行,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

1.枕山

酒壶、真武、鸡公、叠螺、隔江等数座山脉,其山势蜿蜒起伏如游龙而来,黄姚民间称之为“九龙聚穴”,黄姚古镇背枕“龙脉”,于是有了“人杰地灵、财阜民兴”之靠山。龙脉作为黄姚的生命之源,备受当地居民的关注,因此镇内建有多个保护龙脉的祠——护龙祠、佐龙祠、回龙庙、见龙祠、会龙祠等等。此外,群山合围营造出古镇藏风纳气、相对封闭的小环境,成为桃花源般的理想境地。

2.环水

水是古镇的生命之源,是古镇居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东南风水理论把水的作用升华到“荫地脉、养真气、聚财富”的高度,认为村落所傍之水,弯曲流淌为最佳,这样才能留住村落的财气;笔直的河道则会带走村落的财运。黄姚清流环绕,符合环形风水观的要求,是较好的风水宝地。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河道弯曲之地,水流平缓益于日常生活利用。

3.面屏

面屏指村镇建筑正前方远处有朝山或案山,风水说“山朝如人朝”,实际功能则是使村镇有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利于躲避天灾人祸。黄姚四面有山,有靠山当然也有朝山。

可以说,黄姚古镇能在桂东崇山峻岭中诞生,完美的山水组合是吸引外来移民到此定居、建立家园的最主要原因。

4.水口

黄姚居民在建镇选址时除了注重整体的风水景观特点之外,还特别注意局部的风水景观建构。

在中国风水理论中,古村落水口的位置有两种:一种为村镇水流之入口;一种为水流之出口。江南村镇通常都将水流出口定为“水口”。按风水的观点,水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须在出水口建桥设祠,锁住水口。同时水口往往是行人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村落对外的门面,需要在此植树造林,营建风水园林,美化环境,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黄姚古镇也秉承了江南水口设置的思想,把水口定在古镇南端河水出村处。明万历年间还在此建水口祠,以求神灵留住黄姚财运。祠的门两侧有“水口萦纡流圣泽;恩膏普被仰神庥”对联,水口两岸则翠竹掩映,古榕参天,南岸是东门楼、北岸是守望楼,东门楼历史上是黄姚的门户。  除了对出水口风水的营建和修补外,黄姚人也十分注重对入水口风水园林的营造。由于小珠江和兴宁河从两个不同地点汇人姚江,古镇实际上有2个人水口。其中,姚江和小珠江在宝珠观南侧汇合后流人镇内,可视为1个入水口;兴宁河流入古镇之处是另一处水口。为护佑水源,黄姚人十分注意在这两个入水口处营建风水园林,这两个地方也是如今黄姚风景名胜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黄姚文化精华荟萃之地。

P20-23

序言

2002年我到广西参加一个会议,其问贺州市领导安排参观了广西昭平的黄姚古镇。令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在群山延绵的昭平、贺州、钟山、平乐四县交界之地,居然会有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建筑工艺精湛、民风古朴、保存完好的明清小镇。黄姚古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保存如此完好?为什么一个方圆仅1平方公里的地方会有如此之多的亭台楼阁、庙宇宗祠?一切就像谜一样难解。回到北京之后,我试图从文献中查到有关黄姚的记载,但书海茫茫难寻踪迹,互联网上也只能搜到为数不多的几条黄姚信息。黄姚古镇如同世外桃源一样,外界对其知之甚少。

古村镇是保留了天人合一的地理环境、文化景观、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特点的村镇,它不仅是建筑的实体,同时也是地方文化、地方精神的物质体现。黄姚古镇风光旖旎,历史文化厚重,研究它,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对了解明清以来岭南城镇发展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黄姚地处两广交界地区,历史上是壮族、瑶族的聚居地.移民在此建立了汉文化特色浓郁的聚落。研究黄姚,有助于认识明清以来岭南城镇发展的历史,了解民族关系的变化过程。

第二,有利于黄姚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黄姚古镇历经百年岁月之后,已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对其研究,有利于科学地估价其文化的价值,使之早日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名录,以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第三,对当地旅游业有重要意义。旅游业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历史文化型的经济产业,昨天的历史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旅游经济,今天的文化又可能成为明天的经济。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旅游资源,如果缺乏历史文化的内涵、历史文化的品位,就不能对游客产生持久的吸引力。黄姚古镇风光秀丽、文化深厚、民风古朴,但可耕地紧缺。发展旅游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黄姚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介绍,有助于推动其旅游业的发展。

2003年暑期,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经费的资助,我带领几位历史和民族学专业的师生来到黄姚,开始了我们的黄姚研究计划。我们着重对黄姚的各个祠堂进行了调查.并访问了60岁以上的老人.写出了调查报告。2004年由于工作繁忙,该项目研究停滞下来。但当年夏天我还是派了两名研究生到黄姚进行了补充调查,其中一名研究生还以黄姚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为题写出了硕士论文。2005年暑期,我们将两次调查的报告进行了整理,并再次派三名师生前往黄姚做第三次调查。我们对黄姚古镇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四年,迟迟没有成果与读者和游客见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黄姚文化的认识还不充分。

现在,默默无闻的黄姚已声名鹊起。为使更多的人能够真正领略黄姚迷人的景色、浓郁的文化内涵,也为推动黄姚旅游业的发展.我们还是尝试先推出一本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小册子,将我们对黄姚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的理解呈现给热爱古村镇的读者。

              陈理

             2007年3月

后记

《黄姚古镇》一书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实地调查是这本书的基础。2002年项目主持人陈理首次到黄姚考察。2003年7月的调查是本书的主要基础,参加调查的有陈理、张海洋、苍铭、周浩、李晓华、丁娥、尤小菊、齐鲜平等师生。此次调查积累了本书的主要资料。回京之后,课题组人员分头进行资料整理和初撰。具体分工是:苍铭:古镇历史源流;周浩:古镇制度文化;李晓华:古镇建筑;丁娥:节日与人生礼仪;尤小菊:文化艺术;齐鲜平、曹流:书中部分插图。

2004年初稿完成之后,陈理进行了通撰,并提出了较大补充调查和修改意见。2004年7月,课题组派尤小菊、苗运长前往黄姚做补充调查。2005年7月,苍铭、尤小菊、范瑛、季美等第三次前往黄姚调查。在后两次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对原稿的体例进行了较大改动,重新撰稿,将原来的“研究型著作”变成“普及型著作”,陈理、苍铭、丁娥、苗运长做了最后的撰写定稿工作。

感谢贺州市陈立丹市长对调查组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黄姚旅游开发总公司莫雪玲女士给予我们具体而周到的帮助;感谢黄姚镇郭冬临、郭小源等老先生对课题组的细心指导;感谢黄姚旅游开发公司网站2006年全文刊载本书初稿。

本书仅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课题的初探,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愿中华儿女继续书写新的历史辉煌。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课题组

            2007年3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姚古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理//苍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89635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6.7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