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致一九七五
内容
编辑推荐

往昔生活的追忆与重构,内心狂想与日常生活互相渗透。耳边灌满,一九七五年遥远的风声。有时候觉得,只有经过回忆才能使生活获得灵魂。同时还觉得,没有狂想的生活不值一过。

中国当代文坛颇受争议、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林白亮出其厚实的新作,这是林白继《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和《万物花开》之后的长篇小说。林白称这是她写得最久最累最长的一部重要作品,凝聚了她十多年的经验和心血。

内容推荐

《致一九七五》有关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和一个人的内心狂想。分为上部《时光》和下部《在六感那边》。

上部《时光》是叙述者李飘扬对往昔光阳的追忆与重构,如同屏风或流水,是众多人和事在时间中漂浮的身影,细密真切同时缓慢地流动,是由情绪和细节带动的散文化叙述,情感饱满真挚。下部《在六感那边》则是知青生活的个人化叙述,是一个人的内心狂想与日常生活互相渗透,懵懂、天真、荒唐,有一种年少无知的生机勃勃的力量。上下卷之间插有“别章:农事与时事”,与正文形成反差与对比。

本书的写作时间跨度为十年,是林白继《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和《万物花开》之后的重要作品,同时也是当代华语文学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

目录

上部 时光

下部 在六感那边

 上卷 人人都要到农村去

 别章 农事与时事

 下卷 人人都学一技之长

 尾篇 飞鸟各投林

总人物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再次回到故乡南流那年,我已经四十六岁了。

南流早已面目全非。我走在新的街道上,穿过陌生的街巷,走在陌生的人群里。而过去的南流,早已湮灭在时间的深处。

我走过东门口西门口,走过陵宁街水浸社火烧桥大兴街十二仓,还有我的沙街龙桥街灯光球场和县体育场,旧医院宿舍太平间留医部以及大园,我还走到遥远的纸厂,站在河边眺望陆地坡,对岸的船厂早已不在,沥青的气味也已消失。

雷红,雷朵,吕觉悟,这些我少年时代的女友早已远走他乡。雷朵有将近二十年没有联系了,她在社会之外,早已不跟任何人来往。她的生活是一个谜,一个黑洞。多年来,她抗拒着社会坚硬的车轮,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高中的同学,只有姚红果偶有短信,而她在N城,也很多年没回南流了。我给安凤美打过数次电话,每次都是电信局的录音,她的电话因欠费已被停机。

亮堂的高速公路崭新而陌生,两边没有旧时的房屋,不时看到新鲜裸露的泥土,有一种雨后的艳红,两旁的水泥加固网看上去像连续不断的大叉,生硬、粗暴、有力,泥土被隔成菱形,但仍散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土腥气。

高速公路,这种逢山劈山,遇田平趟的气概让我心里一震。九十年代有一次,我从南流坐汽车到N城,早上七点出发,晚上七点才到,风尘仆仆十二小时。从北京到南流县,则要整整三天三夜,现在已经不是那条旧路了,除了连绵的香蕉林、偶现的水塘和裸露的红土,就再也没有熟悉的房屋墟镇了。

一切陌生茫然,心里既空旷又拥塞,百感交集,一个过去的故乡高悬在回故乡的路上。

忽然想起一部越南电影的名字,《回故乡之路》。已经忘记多少年了?高中毕业三十年,初中毕业三十二年,一次都没有想起。一部黑白片,它说的是什么?

不记得了。回南流想要见到的人,同学,高中全班,初中全班,小学全班,还有,幼儿园全班,从来没有合影。早就烟消云散。

张英敏说,高中毕业二十年,我们大家都回来,到学校礼堂门口集合。她反复念叨:一定要记得呀!现在毕业整整三十年了,有人还记得,但礼堂已拆,即使回来,也只能在废墟上集合。

没有拍全班毕业照,初中没有,小学也没有。幼儿园倒是有,那是我们的上一届,我和吕觉悟被老师从合影队伍里拉出来,大班只有我们两个人不到毕业年龄,不让毕业,要再读一年。我和吕觉悟先哭了一鼻子,又互相鼓励一番,然后就去后园捡尤加利花去了。吕觉悟说,明年我们再照也不迟。

第二年却没有照相,因为文革开始了。十年,小学初中高中,一九七六年,所有的人都在农村。七七年底,七八年,高考恢复,然后是落榜,大部分人落榜,我们班情况最好,六十三个人有四个人考上了大学。

是因为孙向明么?

孙向明不知今在何方?

孙向明,这个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外乡人,我们初二的时候,他来到了南流镇,带着湛江口音的普通话,降落在南流中学闷热局促的校园里。他的声音干净而有磁性,就像他本人在课堂上所讲的磁场、磁铁、磁粉、磁力线,等等,一切带有磁的东西。他的皮肤比当地人白且细,眼睛细长,单眼皮。这影响了全班女生对男性的审美,我们坚信,双眼皮大眼睛的男人是很难看的,只有像孙向明一样,单眼皮细长的眼睛才最好看。

此外,还有,他的洗得发白的军装,那个时代最时髦的衣服,圭江大木桥,运沙子,种花生,沼气池,插秧,割水稻,种红薯,种甘蔗,晒谷子。

排球、篮球、乒乓球。拔河。排练演出。

梅花党!这个最让人心醉神迷的字眼从茫无际涯的中学时代、最纷乱最无头绪的年月冲出来,像一把寒光闪闪的剑,一下就劈开了乱麻一样的三十年。梅花党的故事,是我们中学时代最传奇、最迷人的故事,它经由孙向明的嘴讲出来,带着他的湛江话的腔调,以及他北大毕业生的神秘感,以及沉浮在河边、沙子、菜地、稻田,绿色秧苗和金黄色稻谷之上的悬念,到来。

每次劳动,孙向明就讲梅花党的故事。下午,从学校出发,扛着锄头,或者推着一辆空木车,十几个女生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挤着碰着,就像一堆蚂蚁,齐心协力运送一根骨头,专注忘我。每个女生都仰着脸,左侧仰或右侧仰,或者,倒着走。

邱丽香紧挨在孙的左边。

她边走路边用右手拨着自己右边的辫子,辫梢在孙的肩膀上跳动,而她的肘弯也总是要碰到孙。她平淡的脸因为仰望孙向明而浮起一层淡淡的光泽,那是深怀爱情的人内心的光。她专注地盯着他的脸,嘴唇微微开着,随时准备呼应孙向明的每一句话。她说:哦,原来是这样。她拍拍胸口说:呀,吓死我了!她会咬牙切齿地指责故事中的某个人,好像跟她有着直接的杀父之仇。她惊呼兼安抚,并且总是一再追问:后来呢?后来呢?

她永远走在孙的左侧,好像那是她的专门位置,一个他人无法占领的王位。

邱丽香帮孙向明拿着一把铁锹。那是她视为圣物的东西,平时就放在孙向明宿舍的门背后,有时孙不在,门虚掩着,她就私自闯入,一个人在孙向明的宿舍里转来转去,东看看,西摸摸,床底的藤条箱子,脸盆架上的脸盆和毛巾,书架上的书,无非是物理教科书,毛泽东选集一到四卷,此外有一本全国交通地图册。邱丽香喜欢摸这些书,她用一根手指头,碰碰这本,又碰碰那本。

邱丽香打扮孙向明的铁锹,她在木把上缠上了好几道塑料绳,细细圆圆像粉丝那种,粉红色的细塑料绳子,邱丽香自己就爱用这种细绳子扎辫子。她把孙向明的铁锹打扮得像一个傻大姐,满心欢喜。然后她站在校门口,看到孙向明扛着铁锹走过来,她就抢过来,扛在了肩上。

只有她一个人扛着铁锹,人人都甩着手走路。很快她就跟不上了,她被挤到了一边,而她们,全都围着孙向明,挤着碰着他,他的后脑勺在她们的背影中越去越远。谁都不知道她被甩了后面。孙向明也不知道,他一点都不知道,他根本就把她忘了!邱丽香一下跑了起来,她冲进这片背影中,她肩上的锹撞到了别人,然后她就紧挨着孙,她的前方和后面,有铁锹把顶着,就都不能走别人了。

光着脚,南流镇从四月到十一月是夏天,大多数人都光着脚。梅花党,这样好听的故事,谁会留意脚下的路呢,总会有人踩着锋利的瓷片、玻璃、木刺、竹刺,或者,屎。鸡屎、鸭屎、狗屎,也有猪屎和牛屎。镇上的居民都养鸡,机关里也有人养。在南流的街巷,鸡屎鸭屎狗屎,随处都是。

连牛屎也都有。农民把牛从圭河对岸赶过来,过了桥就是公园路了。我们就是走这条路到十二仓气象站。我们从学校出发,如果是六月,校门口的一排凤凰树就会开满树艳红的花,地上有花瓣,我们光着脚踩在花瓣上,嘴上吱吱喳喳一眨眼就走到东门口,东门口通向五条路,最左边的那条就是公园路,路不宽,但安静,也干净,只是偶尔才会有牛屎。有一幢房子有点神秘,县文艺队经常在那里排练节目,有歌声传出,手风琴、二胡和笛子,它们交错传出,或者隐没在众声之中。我后来才知道,这房子最早的时候是教堂,后来拆掉了。P3-6

后记

想写这样一部书由来已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感到这是一部将来必然要写的小说,但我不知道自己何时动笔,会写多长,大致会写成什么样子。那时候年轻,难免不受时流的影响,如果写了,或许就会是一部时兴的“伤痕文学”吧。九十年代初至中期,也常想着,写完手头的小说,下一部,就写这个。但似乎,手头总是有东西在写着。

直到一九九七年九月,写完长篇《说吧,房间》半年后,我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用的是原来单位写便条的小信笺,手写,每写六七十页就用针线缝成一本,一共写了十一本,最后一本是用二百四十格的稿纸的反面写的,册末注明“一九九八年七月三日中午十二点半,未完成”。这算是一个草拟稿,也是我第一次写了十几万字未能完成的小说,心里觉得是写废了,对将来能否捡起来完全没有底。

同年十月我回广西老家,之后陆续写了中篇《米缸》,长篇《玻璃虫》、《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还有跨文体的《枕黄记》,一路下来,我把这部未完成的草拟稿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二○○五年八月,我再次回到家乡。在南宁开往北流的高速公路上,天上飘起了小雨,两旁的红色泥土越来越鲜艳,农田、树木、房屋和水塘,也在雨中飘动起来,情景和一九九八年那次完全相同。这时候,所有忘记已久的感觉在瞬间复活。回到北京,我立即找出那十一本草拟稿,重新开始写作,至二○○七年九月完成。

如此,历时十年。

第二次写作的两年间,我去了一次西藏,在云南连续徒步十小时翻越高黎贡山,经历了女儿的中考,装修了汉口的房子,把家当从武昌东湖租住的房子搬到汉口竹叶山三村,得了一次急性胃炎,右手患了网球肘,打封闭,理疗,做小针刀,用左手敲打键盘,用左手记下将要写到的细节的关键词。在我的创作笔记本上,留下了许多歪歪扭扭的字,这使我感到,这部长篇小说有一半是用左手写成的。

本书的上部《时光》,在原稿是前言,初稿有十七万字,如此冗长的前言,在邪路上真是走得有点远。到了最后关头,一咬牙改为了上部,因为,即便是自己,在阅读的心理期待上,也难以承受如此冗长的前言。

上部和下部,因而风格完全不同,但我觉得,这样也是很别致的,叫做“别具一格”。

十年间,这部书有许多个名字,其中之一,叫《漫游革命时代》,之二,叫《致一九七五》。首发在《西部华语文学》时,责任编辑兼执行主编林建法坚持后者,最终定为《致一九七五》。 有时候觉得,只有经过回忆才能使生活获得灵魂。同时还觉得,没有狂想的生活不值一过。这是我写完《致一九七五》想到的两句话。

二○○七年十月九日于北京东四十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致一九七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7206
开本 16开
页数 3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2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