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酒一生》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之一。它精选了作者兴安自80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作品,共六十七篇,包括《草原深处的“那达慕”》、《说不尽的刘恒》、《黑白梦与精神逃离》、《对我影响最深的三本书》等。其中有游记,有关于读书、观影、听碟的随笔,有对作家的回忆和印象等。
图书 | 伴酒一生/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伴酒一生》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之一。它精选了作者兴安自80年代以来的散文随笔作品,共六十七篇,包括《草原深处的“那达慕”》、《说不尽的刘恒》、《黑白梦与精神逃离》、《对我影响最深的三本书》等。其中有游记,有关于读书、观影、听碟的随笔,有对作家的回忆和印象等。 内容推荐 《伴酒一生》是作者兴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从事文学评论和编辑出版之余,撰写的散文和随笔的选编,分“事、人、艺、书、戏”5个部分:事,大多是作者的一些经历和回忆;人,记录了作者与国内作家的交往、印象以及对国外作家的关注;艺,是作者对当代艺术、摄影和音乐的考察;书,是作者的读书笔记;戏,是作者对电影和戏剧的观感。这些文章都与作者的记忆和生活有关,也印证了作者驳杂的个人兴趣,虽然它虚度了他很多光阴,却也让他对浮世的一切保持好奇和敏感。 目录 事 伴酒一生 草原深处的“那达慕” 1980年代的爱情 蒙古包:真实的与想象的 江山美过画 在废墟中让我震撼的几个瞬间 想想没有了文学的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北京文学》:六十年的历史,十五年的记忆 1990年代前后《北京文学》的几点考察 人 说不尽的刘恒 天才静之 格非:我将是他永远的读者 刘震云:用喜剧的眼睛看透悲剧 孙甘露:小说是他的女人,写作是他爱女人的过程 生活的花环:雷加对文学的回顾 徐坤用话剧震了我们一道 我们都叫她坤儿 纪念一个被遗忘的作家 艺 “四月”精神与我们:摄影界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阿音:为中国游牧蒙古人造像 吕楠:另一个世界的真实影像 摄影是唤醒内心的一种力量 从身体扮演到身份确认 黑白梦与精神逃离 造化之美与美的距离 中国“先锋”艺术的三张面孔 在碎片中寻求他者 与狼为伴的女钢琴师 张妮:凝视与眩晕 刘天怜:“象征界”的奇观 朝戈:一个知识分子画家的叙述 向京:身体对腐朽灵魂的一次震撼 老车的画 让我们共同怀揣文学与艺术的梦想 色彩的狂欢 蒙古吉祥,草原天籁 做一个幸福的“生活家” 艺术兰州的一场狂欢 书 对我影响最深的三本书 《老北大讲义》及其背后的故事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以集体之力擎一面旗帜 女人的节日 王小波的灾难 行时代之命的文学长征 “暧昧”的吉本,“疗伤”的芭娜娜 男人是消耗品,女人是战利品? 成吉思汗:“世界之鞭”还是“人类之王”? 哲学是一种生活 《书店》:一本平凡的小书 《城邦暴力团》:奇书、反书、隐书 记住北京历史上的灾难 一只斑点狗的生命哲学 对刺客历史的一种颠覆 有一种小说叫“纯爱” 《三国大传》:对历史的怀疑与谦卑 我读过的十本好书 恐怖小说与噩梦 恐怖小说与敬畏之心 戏 炫技式的精彩对辩撑起《哗变》 《女仆》:幻想和欲望毁了多少苦命的人 奥尼尔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 《南京!南京!》的野蛮与《拉贝日记》的悲悯 《狼图腾》:展现草原的辽阔和深远 《图雅的婚事》:图雅为什么带着丈夫改嫁? 《花样奇缘》:人生是一场疯狂奇妙的梦境 《摇摆》:男人之间的心灵碰撞 跋 试读章节 1980年代的爱情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上大学。那时候,爱情对大多数青年来说胜过一切,就像五四时期的青年一样,为了爱情可以不问出身,不问贫富,只要一见钟情,只要两情相悦,视父母的包办和警告如粪土。那时候的爱情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很大,《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爱》《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当代英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这些世界爱情名著是大学生的恋爱指南,以致经常将自己想象成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男孩子一心想给一个贫苦人家的少女一份真爱,女孩子则幻想碰到一位落魄的才子嫁给他。 那时候的爱情洋溢着诗意,假如你不会背诵几首情诗,你几乎就不配谈恋爱。男孩子崇拜普希金、拜伦、雪莱,女孩子则钟情于舒婷、三毛和席慕容。借一本诗集或者送一部爱情小说给对方或许就是爱情的萌芽,也许在彼此传递一本诗集或者一部小说的时候,某一页的某一句话就暗含着求爱或者拒绝的信息。那时候,两个恋人的甜蜜不是在餐桌、酒吧、卡拉ok或者床上,而是在学校的周末舞会上,校园的草坪里,或者在手拉手的夜晚的散步中。即使失恋或者被拒绝,也还是充满爱意地走开,把爱深埋心底,将伤心留给自己慢慢抚平,决不纠缠,更不会大打出手或怀恨在心,最多买一瓶廉价的白酒,一醉方休。写诗是年轻人求爱或发泄失恋痛苦的良药,所以有人玩笑说:80年代的青年,99%都当过诗人。“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普希金的这首诗是失恋者的必修课。 80年代是一个觉醒的年代。人们从“文革”的禁锢中刚刚走出,开始思考爱情的位置和意义,还有它与婚姻、道德的关系(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也开始反思由爱情走入婚姻的大团圆之后,人们所面临的新问题(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皮皮的小说《渴望激情》)。马克思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句名言,人人皆知。没有爱情,只靠金钱、地位和权力获得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是当爱情走进了婚姻,却在婚姻中忘记并丧失了爱情,这样的婚姻算不算是道德的呢?道德这个词在80年代还是一个衡量爱情的标杆和尺度,而一旦进入了婚姻就等于进入了道德围城,想冲破它几乎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爱,是不能忘记的》就是表达了这种困境。当然这种困境对当下的青年人来说,已经是小儿科,现在的人很少谈论道德,只问底线,而底线其实就是可以随意浮动的一条线而已。 王朔绝对是80年代爱情的终结者,“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句流行语因为他的小说和电影而成为爱情的金科玉律,以致改变了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审美观。电影中“高大全”和“奶油小生”的形象受到大众的嘲弄,葛优、冯小刚和王朔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成了90年代以来女孩子选择的爱情的参照物。 80年代也是个躁动的年代。这种躁动不是因为挣钱少,买不起房,或者因为堵车、挤不上地铁和空气污染,那时的躁动是因为思想长期饥渴后的饕餮和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神往。张抗抗的小说《情爱画廊》就是当时文艺男女青年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我的第一场爱情产自80年代,婚姻也是,但是它在新世纪初就走向了坟墓,虽然那可能是个让不少人羡慕的爱情。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坚信那时的爱情是纯粹的,我感谢那段80年代式的爱情,也幸福于那段爱情赋予我的珍贵的东西。只可惜80年代太短了,它被时间的长河压缩得就只有宇宙的一瞬,很快就被无边的黑洞吞没。我的朋友、批评家敬文东在评论野夫的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时说:“1980年代是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曾经的清纯年代。”有时候我也怀疑,那个时代真的存在过吗?为什么我们常常羞于启齿谈论那个时代?这使我想起西方理论家卢卡奇对一个或许不存在的古代的描述:“那是欢乐的时代,星空就是全部潜在道路的地图——那个时代的道路得到星光的照耀。在那样的时代,万物皆新,却又熟悉,虽然充满奇遇,自己却能够把握。世界宽阔,但是又像家园,因为灵魂里燃烧的火焰本性与众星一样。”这恰似我心目中的80年代,我把它抄录在这里,作为那个年代的挽歌。 P7-9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关。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伴酒一生/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兴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680954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5-09-01 |
首版时间 | 2015-09-01 |
印刷时间 | 2015-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8 |
CIP核字 | 2015231149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甘肃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