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地区,岭南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而至今不衰的热点问题。本书收入笔者从1985~2007年历年研究岭南近代文化和人物的心得与收获。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宏观综论岭南文化的属性、内容、特点与发展变化等问题;第二章专题研讨岭南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关系;第三章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改革思潮的影响与作用;第四章对发生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岭南近代人物洪仁玕、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孙中山等进行了个案考察。
图书 | 岭南近代文化论稿/岭南学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在广东地区,岭南文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而至今不衰的热点问题。本书收入笔者从1985~2007年历年研究岭南近代文化和人物的心得与收获。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宏观综论岭南文化的属性、内容、特点与发展变化等问题;第二章专题研讨岭南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关系;第三章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改革思潮的影响与作用;第四章对发生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岭南近代人物洪仁玕、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孙中山等进行了个案考察。 内容推荐 本书在近代中西交汇、古今嬗变的背景下,论述岭南文化的多元结构、独特品格、历史价值和积极意义,从多方面考察和探讨岭南文化在近代风云激荡中的深刻变化与历史转换、力图展示岭南近代文化的独特历程。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宏观综论岭南文化的属性、内容、特点与发展变化等问题;第二章专题研讨岭南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关系;第三章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改革思潮的影响与作用;第四章对发生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岭南近代人物洪仁玕、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孙中山等进行了个案考察。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分析了岭南成为近代维新、革命思潮发源地的时代与地域渊源,展示了岭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目录 “岭南学丛书”缘起 前言 第一章 共性·个性 岭南文化论析 岭南近代商品文化的发育 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近代风云变幻与广州文化的发展 近代广州风习民情演变的若干态势 第二章 冲突·交流 澳门多元文化的历史形态 华夷观念与律劳卑事件 19世纪中叶中英冲突的由来及结果 《循环日报》的创办与西学在岭南的传播 第三章 地域·思潮 香港与中国近代改革思潮 戊戌时期维新派对官僚制度的批判 岭南革命派对确立三民主义的贡献 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原因 辛亥革命与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 理财救亡论:孙中山、梁启超、梁士诒之主张 20世纪思想界之开篇:民族主义 孙中山梁启超社会主义观之比较 第四章 时代·人物 洪仁矸与基督教 王韬与早期中西交流——以《循环日报》为中心 容闳:在中国和美国之间 郑观应研究 梁庆桂与晚清广东维新运动 丘逢甲: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 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 师复主义及其评价 林森任治河督办时期的广东水利建设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岭南近代文化论稿/岭南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圣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60295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4 |
出版时间 | 2007-10-01 |
首版时间 | 2007-10-01 |
印刷时间 | 2007-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