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文化遗产》是以反映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为己任的丛书。这部丛书不但关心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关心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为使这一丛书既丰富又有序,特设立一些栏目,如“非物质文化论坛”、“民俗钩沉”、“田野手记”、“手工艺遗产”等。同时,该丛书图文并茂,文中配有照片或线图,以期使读者看起来轻松一些,版面也更活跃。
本书为该丛书之第一辑。
图书 | 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东吴文化遗产》是以反映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为己任的丛书。这部丛书不但关心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关心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为使这一丛书既丰富又有序,特设立一些栏目,如“非物质文化论坛”、“民俗钩沉”、“田野手记”、“手工艺遗产”等。同时,该丛书图文并茂,文中配有照片或线图,以期使读者看起来轻松一些,版面也更活跃。 本书为该丛书之第一辑。 目录 前言 【非物质文化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义/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苑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中民间艺术的权益与保护/赵 农 遗产、遗产制度及遗产管理制度 ——《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读书报告/董 静 【民俗钩沉】 关于中国年俗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乌丙安 队戏考论/朱恒夫 祭祖物象 ——祖影、家堂略述/孙晶 【江南文化】 从国际公约的遗产标准看苏州古典园林的价值/周苏宁 竹枝词:江南社会生活的诗意表达/小 田 区域交往与苏州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徐茂明 试论苏州近代商业游憩区的空间布局 ——以石路和观前为例/黄 云 【评弹研究】 评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等五部新著/朱栋霖 薪火相传:回忆六老艺人苏州评校授艺/唐耿良口述唐力行整理 从苏州到上海:评弹与近世江南社会变迁/申浩 1949年书坛“皇后选举”事件 ——苏沪两地的舆论导向、大众心态与政府角色/周 巍 “茶社弹词” ——近代苏州的书场/吴琛瑜 【昆曲研究】 上海昆剧团《牡丹亭》演出的艺术特色/曹树钧 浅论昆曲艺术的当代性/周传家 昆曲表演艺术之舞台设计与舞蹈美学探讨 ——以青春版《牡丹亭》台北首演为例/萧君玲 典雅厚重严谨考究 ——评“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得主——《中国昆曲艺术》/任孝温 【手工艺遗产】 晚明游具及其特征/魏向东 无锡竹刻世家“双契轩”/乔锦洪 民国时期苏卅I手工业发展刍议/方旭红 郑丽虹 关于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现状及对策/单存德 冷 坚 【田野手记】 苏州西山东村乡土建筑调查/卢 朗 彭长武 蚕花烂漫 ——浙江杭嘉湖丝绸风俗与传说/袁宣萍 浙南“敲花被” ——关于传统夹缬手工艺的实地调查/郭 艺 【专题采访】 世纪之交的“孔子”记忆 ——NHK电视纪录片《复活中的孔子——21世纪中国的智慧》采访散记/蒋乐群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东吴文化遗产(第1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诸葛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2629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07-11-01 |
首版时间 | 2007-11-01 |
印刷时间 | 2007-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95 |
丛书名 | |
印张 | 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