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陶行知(捧着心来不带草去)/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之一。该书以简练的文字、丰富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陶行知的辉煌一生。除了正文外,还选摘了陶行知在1891-1946年间的生平大事记。该书图片说明力求改变通常的模式,从而较为活泼,也更具内涵,使一个人的一生多层次、多侧面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

内容推荐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采用了文图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来阐释图片,以丰富的图片来注解文字。那一帧帧名人的生活存照,那一张张旧时的珍贵老照片,正蕴藏着用再多文字也难以描述的内涵。

本套书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加强对现实的深思,以及对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时代知识精英的关照。

本书为该套书之一,主要展现了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辉煌一生。

试读章节

对像我这样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陆人来说,流行语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这代人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一场场“革命”斗争、一次次政治运动中度过的,却没有听说过“陶行知”这个应该知道的名字。这个在上一代人记忆中留下深深印记的人物,在我们这一代,以至我们的下一代人多年的记忆中几乎不曾存在。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的尘埃掩盖了一个又一个不应该忘记的名字。当岁月终于拂去尘埃,这些名字仍熠熠生辉,光照历史、现在和未来。

陶行知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的前几十年,创办平民教育、提倡教育兴国的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知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不仅仅如此,还有成千上万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知道这个名字,是他使多少目不识丁的穷苦孩子成了有文化的“陶门弟子”。

1978年,中国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打开了封存的历史;1978年,我同许多幸运的中国青年一起考上了大学,开始了新的阅读和思考。

我在研究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次政治运动时,从落满灰尘的旧报纸和种种资料中渐渐知道了陶行知被冷落的往事。

1951年一场政治运动席卷中国,文化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多被波及,“陶行知”这三个字因此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淡出文化教育界,不再出现任大众阅渎的视野和倾听的领域中。

名为文化批判,实为政治运动的“《武训传》批判”影响可谓深远,影响了从那时起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若干年几亿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武训传》批判”运动众矢之的是生活在19世纪的武训一一一名靠乞讨得来的钱为农村小孩办义学的乞丐。

但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毛泽东说:“武训本人是不重要的,他已经死了几十年了;武训办的义学也不重要,它已经几经变迁,现在成了人民的学校。重要的是我们共产党人怎么看待达什事--一对武训的改良主义道路,是应该歌颂,还是应该反对?”

毛泽东还在批示中写道:“武训自己怎样想是一件事,武训的后人替他宣传又是一件事。武训自己一个人想得不对,是极小的事,没有什么影响。后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这是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拍成电影,写成著作或论文,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这就引起了根本问题了。”

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人一看就知道,“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的主要人物就是陶行知。

依中国历次政治运动的惯例,陶行知先生应该被株连,但事实却不然。因为同样是毛泽东,曾对陶行知先生大加赞扬。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病逝,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朱德当即致电唁慰陶行知先生亲属,电文如下:

上海吕班路环龙路口畦利饭店陶行知先生家属礼鉴:兹闻行知先生逝世,不胜哀悼!先生为人民教育家,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事业奋斗不息。忽闻逝世,实为中国人民之巨大损失,特电致唁。

同年8月11日,延安各界代表2000余人举行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举行大会的礼堂四壁为题词所布满,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题词最为显眼:

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再由此上溯到抗日战争初期的1939年8月2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员暑期训练班毕业典礼上作的题为《抗战教育与小学教员》的演讲。

毛泽东说:“目前全中华民族的任务是,第一要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第二要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第三要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抗战教育在抗战中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抗战教育,一是办学校,办小学、中学、大学;二是社会教育,设立夜校,推行识字运动等。教员应当在工作中学习,应当向学生学习,向老百姓学习。”

毛泽东接着说:“任抗战教育中,‘知行合一’是一件大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足搞达一套的,他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都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说来,就是‘理沦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就是‘知’,实践就是‘行’。”

毛泽东提倡的、赞扬的是陶行知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和抗日战争中已经和正在竭力推行的。

但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随着政局的变化,陶行知等知识分子提倡的教育救国、知识救国等主张显然与毛泽东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枪杆子里面Ⅲ政权等理论不相容,但作为一一党一国之领袖,毛泽东也不能置自己以往的占论不顾。

沉默可能是唯一的办法。

不批判,也不提倡,从此不再提“陶行知”这三个字,让他从人们的记忆里无声无息地消失。

“不再提起”——陶行知先生的遭遇似乎比遭到全国人民异口同声的批判更加寂寞,更远离公众的记忆。举一个例子,我想从1980年版的《辞海》“中国现代史”分册中查找“陶行知”,竟没有这个词条。达部“文革”中开始编撰、“文革”后完成的辞书,“中国现代史”分册人物部分有422个词条,收有约450个人物。450人之多竞列不上陶行知!后来发现陶行知被收入这部《辞海》“教育心理学分册”的教育界人物中。作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陶行知先生应该不仅仅属图教育界。

看看得到另一种待遇的胡适先生,20世纪50年代起遭到全民批判,批判文章后来被印成几百万字的书籍。胡适却因此被许许多多的人记住,还有少数人从胡适被批判的话语中悟出了很多,渐渐了解了胡适先生的生平和学说。

没被批判的陶行知远不及胡适。他被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遗忘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空前的文化浩劫过去了,中国终于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否定了“文革”,过去几十年的很多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却不在其中。没有被批判的陶行知先生当然也得不到平反,仍然在公众中无声无息。

又过了七八年,时间到了1985年,这一年的9月5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当时主管中共中央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在成立大会上讲话。他在讲话中肯定了陶行知先生,说他“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并说:“这是全国各方面所公认的,也是我们党历来所表明的。陶先生是由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转变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这也是全国人民和我们党历来所肯定的。陶先生的一生,特别是后半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胡乔木的这些言论等于代表中共中央重新给陶行知先生定了性,不经意地把三十多年的遗忘一笔抹去。还称他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一个非共产党员的巾围知识分子很少有人得到的称号。

从达以后,“陶行知”这个名字才回到了公众话语中。但是,20世纪的中国在经历了种种战争、革命、饥荒、运动之后,全球化、商业化的大潮又扑面而来,席卷着一‘切,陶行知先牛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对于这个人,对于这个人开创的事业,住我们这个囤家还有人继续下去吗?

P4-14

序言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

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

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

2000年、2001年两年里,我先后完成了对巴金、梁思成、丁聪等十位人物图书的出版。我很高兴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为此,自2O02年起,我将广邀新的作者加盟,“书系”不再仅限于我个人的创作,而是由更多的作者来描述更多的人物。我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该书系能够以它特有的形式,构成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斑斓长卷。

愿这一设想早日成为现实。

20O1年12月25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陶行知(捧着心来不带草去)/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48493
开本 16开
页数 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8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