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童元方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童元方的创作文类有论述和散文,以散文为主。作者随感随写,文笔优美,其杂记散文,透露出作者为学的认真态度,亦呈现生活中文学与科学交织出的天真浪漫,其作品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文学、科学与哲学的边缘,科学与诗的契合,将两种文化作尝试性的冲撞。本书是童元方最早的一部散文集。

内容推荐

复按我这些篇文章,在山南海北的论题、东夷西狄的人物中,竟然闪出这本小书聚光的焦点:在古人、今人、旧事、新事中,我专爱追究的原来是那些失败的、痛苦的、零落的,饥寒的、精神有了伤残而又力图振作、身体受了磨难而绝不屈服、有着永世的遗憾而不能明言、有了价值的选择而又无从选择的……我看他们在绝望边缘、垂死时刻的话;我念他们坐困愁城、临危刹那的诗。这是我的性情所偏,也是这本小书之韦编所在罢!……

我就把我这“文非文兮诗非诗”的集子,叫做“一样花开”罢。

不是吗?花,哪有不是在嚣闹的春天,像蜜蜂一样地忙碌的?而菊呢?却似秋空的云朵,俯视着萧瑟已近在目前,荒冷逐渐从远方涌至的大地。

目录

大陆版序

 沙雕与纸屋

自序

两组北行的诗

 文天祥与吴梅村

萧条异代却同时

 曹雪芹与袁枚

戏如人生

 李渔的《比目鱼》小说及戏曲

洪业教授及其《史记三讲》

苹婆与茄鲞

秋风乍起

风雪夜归以后

毛泽东的中学笔记

 《讲堂录》

如果再活一次

 从“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说起

诗在水上,不在山间

 瓦科特的诗

传统与实验

 听奚尼教授讲现代诗

燧石之火

 听奚尼教授讲现代诗

难道是老舍编的讲义吗?

 文言文教学在哈佛

寻梦与话梦

 《爱因斯坦的梦》译后记

试读章节

文天祥与吴梅村

宋亡与明亡,时间相隔了三百多年,凄惨的情况却极相似。虽然家国沦亡是天翻地覆的事,而时移事易,社稷之陵夷涂炭,于今已不易见;苍生之号啕痛哭,现在也不可闻了。可是,当我们复按这两个时代的文献,却感觉得出来世变当时哀伤之剧烈与痛苦之深沉。究竟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得知个中消息的呢?

仔细追想起来,自然推溯到这两个末世的两位大诗人:在宋末,是文天祥;在明末,是吴梅村。可是,如再往深处探究,这两位诗人在本是很类似的环境里,唱出的歌声,却又极不相同。举例来说,他们二人都有北上的经历,各有一组北上的诗篇,就以他们所过的城郭,所渡的河流,所到的京畿而论,均大致相同。但文天祥的诗,是慷慨就道,激昂中却又是无限从容;吴梅村的诗,是踟蹰不前,惶愧中又是万分委屈。就诗论诗,两人跋涉的途径之回转曲折绝不相同,而艺术的造诣之达至峥嵘极峰,却又辉映成趣。

我的论文是把两位大诗人,在两个末世,所作的两组北行的诗,作一详细分析与比较研究。

吴梅村是张溥的弟子,而张溥是“复社”的领袖。“复社”,顾名思义是以继承东林、匡复明室为己任的。梅村与张溥的关系,使他一开始就无可避免地卷入纷至沓来的政争与党争当中,一直到南明覆灭。虽然复社的文采风流已随明亡而与之俱亡;可是政争、党争不但未停止,反而以新的姿态而变本加厉的出现,成了满汉与南北之争。吴梅村,就在这无休止的派系斗争中奉诏进京。不能退,又不能隐;不愿应召,又不能抗争,只有委屈的上路了。沿路触景伤情,不敢言又不能已于言地写了一组北行的诗。

我在读吴梅村这组北行的诗时,不由得想起文天祥那组北行的诗。

儒家“成仁取义”的价值观,对文天祥来说,北行之途,正是“求仁得仁”的实现。有此信念,头可断,血可流,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文天祥对骨肉离散固创剧痛深,但与成仁就义比较起来,却可以饮刀称快,甘之如饴。所以,他北行的路,苍凉,但是悲壮;寂寞,却不孤独。临危受命,位跻先贤;蹈火赴汤,心在圣哲。文天祥在《指南后录》里许多诗篇,反复唱的只是一首歌: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的声调是激越的,而丰神是自如的。

吴梅村的情况,却显然不是如此了,他在党争、政争的夹缝中身不由己。他所读之书是文天祥所读之书,所走之路是文天祥所走之路;可是他所去之地,与将做之事,却均无以自圆其说。身既为亡明遗臣,又何以应大清诏命?价值纠缠,不能自释,亦不能自解。所以他北行的心情,不是矛盾,即是愧惭;愁思萦回,由无从自理,到不能自拔。他的北行组诗,篇篇都是带泪的歌——歌声压抑而凄楚。

一、金陵追昔

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吴梅村到南京,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荐他出山。梅村曾于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自翰林出任国子监司业,弘光朝(一六四五)时又任少詹事,两次在南京,住了不少时间。此次旧地重游,已遭丧乱;而星移斗换,感慨遂深。《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借与从前国子监司业官舍的园叟话旧,带出南京自乙酉以来所经历的劫难与沧桑。

其他数首七言律诗,则可与文天祥的金陵诗互为对照。二人抚今追昔,更在“金陵怀古”此一传统上翻出新意。刘禹锡写金陵六代盛衰,他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到了文天祥是“青天毕竟有情否?旧月东来失女墙”的无奈,而到了吴梅村的“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则是凄凉到了清绝的地步。

二、扬州梦残  在《望扬州》一诗里,文天祥兴“阮籍临广武,杜甫登吹台”之悲情,而发前人后人之哀音。吴梅村则从南京回太仓,再从太仓渡江北上,行抵扬州。梅村在此写了四首七言律诗,表达的情感比文天祥要复杂多了。明末扬州屠城的惨烈、史可法死事的忠贞,竞与鲍照芜城的感慨、炀帝江都的糜烂、杜牧青楼的荒唐,紧紧缠绕成一不可分的整体,而历史的、文学的扬州都如梦般地化为云雾似的诗情:传达出不可言传的情感,捕捉出难以捕捉的思绪。

三、渡淮吊古

过了淮河,文天祥离南方的家乡更远了。所经之地,即是一亡于女真,再亡于蒙古,而他却从不曾看见过的北宋版图。在《过淮河宿阚石有感》中,他想起了空坑一役被北兵掳去的妻子儿女。他知道骨肉乖离难再相见,而将此今生永别的绝望,转化成他生重聚的盼望;在痛楚里支持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文天祥连日经过淮北广阔的平野,一片荒冷。后见一带山冈,问押送的人,才知徐、邳在望。对从没见过的这块土地以及其上生活过的人物的认识,实际上是由读史而来的。

过徐和邳,千载前楚汉相争的地方,史汉的记载,一时都想了起来。眼下风云犹卷,而英雄、豪杰俱往吴!文天祥视人事递嬗,如飞矢流光。不论成败,其杳则一。然而南冠楚囚,远来吊古,泪尽而后,继之以血了。

吴梅村过淮河,所行之处,非废墟,即焦土;所念乙人,非垂暮,即凋零。《过淮阴有感》二诗中,他思旧忆往,竟说出“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缘识九还”的话来,由此可以看出他自责的严厉,已近乎自虐。他反复沉思自己那个贻害了一生的错误决定,悔海狂涛吞噬了诗人的灵魂与生命。

过徐、邳时,他的两首《下相怀古》及《项王庙》,都只同情项羽,不及刘邦;只谈骓走姬逝后的落空,不及大风起兮的豪壮。项王庙上的荒烟,戏马台前的蔓草,是千多年后的唯一存留。

四、近京情怯

过徐州不远,便是黄河了。渡河以后,又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看着应熟悉却陌生的壮丽山河,历史教给他的典型一一出现在他脑海里,诸葛亮、刘琨、祖逖等等,都是挽狂澜与扶倾厦的民族英雄。到燕京前,他过白沟河,想起了统兵抗金的大将张叔夜。白沟河是当年宋辽的界河。张叔夜随徽钦二帝北掳的时候,至白沟。驭者日:“过界河矣。”叔夜瞿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第二天就死了。文天祥由此思彼,低回往复,以张叔夜为楷模,死志益坚。

吴梅村渡河时,黄河正结冰,他眼见南下清军的雄概,与北上官船的招摇、民夫敲冰的苦况,只有如麻心乱。近京畿时,他写了四首诗,寄当事诸老,仍希冀能原车回南,乞求不进京以就召。“今日巢由车下拜,凄凉诗卷乞闲身”,看得出隐约的刀光剑影之下,左右不能之尴尬与进退维谷的艰难。

这两组北行的诗,所述的地点差不多;这两位大诗人,所处的环境也差不多;而两人的诗韵又均有充盈的唐音。但诗篇给后世的感觉,竟如是不同。我们看见一朵火焰似的文天祥,昂首北上,视死如归;我们也看到一团泥泞的吴梅村,蹒跚北行,虽生犹死。

宋末与明末,这两个末世的描绘与雕塑,因了文天祥与吴梅村这两位大诗人的贡献,而鲜明,而生动起来,一个是以如椽的巨笔,蘸着自己的血在写诗;一个是以锐利的刀锋,对着自己的骨在刻诗。两组诗篇,如日沉之后月升,月落之后日出,映照着一片山河的破碎,一段岁月的荒芜,一切人世之无望与无谓。  P1-7

序言

二○○七年暑假,临离波士顿回香港前,嘉阳姐带我们去岩港吃海鲜。我们家有个龙虾王,之前在临海一家叫“威尼斯”的餐馆吃过一只,是把头切下来、洗净了再放回去的那一种,坐在盘子上甚有气势,但什么黄也没有了,完全没有吃头。所以龙虾王一听说要去岩港,孩子似的雀跃。

胡姐开车带我们出城,近瑞维尔海滩时,远远望见海滩上的沙雕,想起到波士顿那天,看见报上提到有个沙雕节,以为早已过去了,怎知过了一个月,那些雕像仍在海滩上。是等自然风化吗?我们干脆停了车,跑下海滩去。

几年前去新加坡看三妹,在圣淘沙岛上第一次看见沙雕,是国际比赛得奖的作品,所以都是些开天辟地的人物,比如摩西、汉摩拉比之类的,造型伟岸,气势撼人。

但这瑞维尔沙滩上的雕像规模小多了。因为小,结构简单,反而隐约看出来所有的雕刻都是在沙柱上开始的。沙柱有如石块,在上面雕凿出心中想要的形状与线条。我在圣淘沙时全无概念,以为那些壮丽的、如模型般的作品是用沙捏,或塑,而非雕出来的。

有一个作品叫“风中之烛”,是一头发飞扬的女子与一摇曳的蜡烛,雕刻师在静的沙柱上捕捉动的生命。凝视那张脸,竟是戴安娜,看着真令人神伤!另外沙雕节的冠军作品叫“道歉”,是一男一女两个人,面对着面,连身上的衣褶都纤细地刻画出来。也许是把比赛的沙柱一分为二,所以两座沙像都是窄窄的,长身玉立,没有动作,当然也没有语言,但二人的眼神却透出了抱歉的意思。不知是出于作者的经验,还是预告的宣言?

胡姐说到岩港之前会先经过纸屋,可以顺便去看看。我想来想去想不出纸做的屋子会是什么样?会有多大?真的能站得住吗?还能挡风雨?我们照着地址,寻着路牌,一轮兜兜转转,进了住宅区,有的屋檐下垂着风铃,有的挂着贝壳,院子里种的不是鲜红的天竺葵,就是粉紫的喇叭花。而坐落在最大的花海中的一幢,外表看来与一般住家无异,只是砌墙的砖更古雅,园里的花更灿烂。廊上插着一幅美国国旗,一个大牌子上写着:Paper House,居然就是纸屋。屋前路边还立着一个邮箱,咦!难道还有人住吗?

走上前廊,才看清楚所谓墙,不是砖砌成的,而是一卷卷的报纸压实了再一层层叠上去的,外面还上了亮光漆,报上的新闻仍然清晰可读。上漆固然美观,可能也为防水。伸手摸摸,如砖一样硬。除了墙,房子本身是木结构,屋顶为木瓦。后来知道这前廊是后加的,不只为纸屋挡风雨,也为它挡了新英格兰的霜雪。

门没有锁,有小纸条欢迎访客自由出入,但希望每人乐捐一块五美金,放进桌上的信封,离去时把信封摆在邮箱里,再把小旗子竖起来,日后自会有人来取。

暮色渐合,我们进得门来,就在墙上找开关,又看见一张小纸条,写着“有光”,并有一箭头指向下方,正是电灯开关。开灯的动作就仿佛回应纸条上的句子,意谓“就有了光”。看来,照顾这纸屋的人,还有些幽默感,我们三人不觉笑了。

有灯,当下一亮。这纸屋里有桌椅、书架,有钢琴、台灯,还有收音机及老爷钟。有砖砌的壁炉,炉上有板;有木制的窗框,窗上有帘。如果不注意看,这室内,一如寻常家居。这样的纸屋,是怎么样也想像不出的。后来听说了,这小屋一共用了十万份报纸,糊纸的浆糊都是主人用面粉和水自己做的,跟我小时候家里糊花纸门自制的一样;不过他们还加了苹果皮。

我们一样一样仔细看,原来钢琴是真的,仍可以弹奏。只是琴身用报纸卷层层包住,收音机柜子也是如此,且还看得见报上都是胡佛竞选美国总统的消息;而书桌的报纸,则全是林白飞越大西洋的头条新闻。至于那老爷钟,钟座所用的报纸卷包括了美国四十八州首府报纸的刊头。当时的美国没有阿拉斯加,也没有夏威夷。流光如矢,有时真令人觉得恐怖。

然后就看到墙上挂的纸屋主人的照片了,他们是斯坦曼夫妇,日期是一八九六年。先生是机械工程师,一九二二年开始盖这样一栋房子当做度夏的别墅,纸窗帘则是太太的手艺。一九二四到一九二八年间,他们平时住剑桥,暑假才住在纸屋里。当时纸屋已有水有电,但没有浴室,也没有厨房;他们在哪里洗澡,又在哪里煮饭,就不得而知了。辛辛苦苦盖了纸屋,但后来为什么又不住了呢?环顾四周,所见的一切都说明时间停留在上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末,是不是紧接着就是一九二九年的大萧条,所以情况有变,他们不再回来了?

离开纸屋后,只几分钟就到了岩港。在港口找到一家餐馆,龙虾王终于吃到了一只清蒸的全虾,算是补上了前次的缺憾。我问他:“明知以沙雕刻与用纸造屋都不会长久,那又为什么如此费心费力呢?”他若有所思地答道:“也许人类想要在暂时寄居的世上留一些曾经驻足的痕迹罢!”

这些日子为大陆版我的系列校稿时,发现这系列中的两本书,《一样花开》是我最早的散文集,《为彼此的乡愁》则是最近的。忽然想起一年半前所看到的沙雕与纸屋来。《一样花开》的书题来自黛玉的《问菊》:一样花开为底迟?迟,也还是开了。一篇篇看过去,早期的悲壮些,字里行间依然令我落泪;近期的潇洒些,已略有逍遥之意。瞬息之地如何谈及永恒?不过是留一些印记罢了。

二○○九年四月一日于香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童元方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童元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02221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4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183
12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