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无神论者和一个有神论者的对话、这是一个科学家和一个布道家的对话、这是一个东方人和一个西方人的对话!

本书是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和美国著名布道家路易·帕罗博士在北京、上海黄浦江边的三次对话结集而成,是在他们之间3次8小时正式和8小时非正式谈话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约四万字。该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哲学、宗教、科学、文化等领域,从《圣经》、《论语》到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见解,从“终极关切”到哲学的美以及“和谐社会”,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是两种文化的对话,也是两种哲学的对话,这种东西方之间的涉及宗教科学哲学多领域的对话,在中国乃至国际上也很少见。该书是首创,是突破。

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 即使过去没有涉猎这些主题的, 都可以从这两位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职业背景的公众人士的思想交流中获得启迪和乐趣。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两位特殊身份的人物之间的三次对话记录。对话的主人翁一位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另外一位则是时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赵启正先生。对话的主题是围绕世界宗教中的某些核心问题而展开的,这样的议题对于帕罗先生来说是自己的“看家本领”,而对赵启正先生来说既是陌生的专业问题又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就其工作性质看,赵先生前20年是科技专家,后20年则是党政领导,特别是他最后的行政职位实际上是中国政府的形象代言人,考虑到他这样特殊的背景,而与一位西方的宗教领袖谈论宗教议题,确实要面对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和挑战。

书中涵盖了宗教、哲学、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两种文化与哲学之间的对话。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评价此书为开创之举,是东西方一次真诚对话。作者赵启正认为,通过此书能够告诉人们不同文化、地域、身份背景的人是能够交流的。另一作者路易·帕罗也表示,《江边对话》是友好的对话,是两种不同思想观的交流。

目录

第一部分 关于《圣经》与上帝

第二部分 关于《创世记》

第三部分 关于宗教与精神

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宗教信仰

第五部分 关于中西方文化与哲学

第六部分 关于宗教和科学

第七部分 关于宗教与社会和谐

试读章节

帕:您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您有兴趣研读《圣经》呢?

赵:我到国外,所住的每一个饭店都有《圣经》,我就翻阅了。《圣经》是全世界印刷最多的书,这样大的印刷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它是重要的。在中国,中文版《圣经》的总印刷量已达到4000万册,尽管中国人口众多,这也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事实上,中国翻译出版的有关宗教的作品非常多,有成百上千种,您去中国任何一个大一点儿的书店都可以看到。在南京,还有一个专门印刷《圣经》的工厂。

帕:的确,我在书店里看到许多宗教书籍,克劳奇的著作也在其中,我在中关村书店就看到了。我也曾经去拜访过南京那个印刷《圣经》的公司。他们的印刷数量和质量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您读过《圣经》,我想请问您对《圣经》中什么印象最深刻呢?

赵:我是从事核物理研究出身的。物理学中牛顿定律很简明,只有三条。《圣经》太繁杂了,《圣经》也应该像牛顿定律那样,可以归纳出几条基本的东西。但《圣经》归纳出三条不够,我看有四条。一是上帝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是全知的,是全善的,是全能的;二是人是有原罪的,所以不能和上帝沟通;三是上帝派耶稣来和人沟通;四是人不要企图主导自己,要靠耶稣和《圣经》来主导自己。

帕:您对《圣经》要点的概括实在是太完美了,我这个布道者也无法表达得这么完美、这么准确。您说的比我布道时说的还好,我说不了这么简练。当然,基督教信仰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您提及了更为重要的观点。我看您都可以布道了,所以我不能对您布道。(众笑)

赵:简明是一种美!牛顿定律就是一种简明的美。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公式是简单的,但推论却是丰富多彩的。

即便是从非神学的意义上来看待它,《圣经》也的确是一本重要的书,我觉得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它的。

帕:我希望从您对《圣经》非神学角度的分析,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

赵:我想,《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的依据。《圣经》还是一部历史书,它记录了当时中东地区很多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期望。它不仅包括了希伯来人,也包括了该地区的埃及人、迦南人和巴比伦人的历史。《圣经》不是一个人的创作,早在《圣经》成文之前就有1300多年代代相传的历史了,可以说它也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书中提到的都是当时的生活方式。比如说,它没有提到茶叶,因为当时茶叶还没有传到那里;它没有提到吸烟,因为当时还没有吸烟这样的坏习惯。

帕:虽然《圣经》没有提到茶,但是谢谢你们中国人让我们享受到这么美好的茶。

赵:《圣经》也有很多哲学思想,说明当时人们的哲学,特别是宗教哲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以当时人的智慧对这些终极关切①作了很多的演绎。

《圣经》还是一本文学书。它综合了希伯来文化、罗马文化和希腊文化。它有优美的文字,包括散文、箴言和诗歌等。它还对当时和以后人们的生活有许多伦理的规范作用。从这几个意义上来说,《圣经》就值得一读。

帕:您对《圣经》的内容掌握得如此之好,我感到非常惊讶。您通过《圣经》的作者来看《圣经》,对它有了很好的了解。我也相信,您在读它的时候会发现,《圣经》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意义。

对我们来说,《圣经》是上帝对人完全的启示。《圣经》谈到上帝创造世界,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当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上帝通过自己的境界向我们显现他的美好。当我们看见上帝的创造的时候,就看见了上帝的大能,上帝的美善,以及上帝的创意。上帝也在享受他所创造的东西。当读《圣经》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在灵性方面获益。

另一方面,《圣经》中的上帝其实就是耶稣基督个人。在《圣经·新约》的《哥罗西书》里讲到,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自己的形象表达。当科学家想要看见实在的、能表达的东西的时候,《圣经》告诉我们说:您看耶稣,耶稣就很实在地把上帝的容貌彰显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逐步启示”,从物质的创造开始,还要看到上帝创造了天地,创造了人,提供了书本启示,即《圣经》,最后耶稣还实实在在地把上帝的存在表达出来。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人需要一步一步地了解上帝和他的创造。

无论对科学家,还是对我们认识上帝的人来说,《圣经》从来没有同科学发现有过冲突。很多信上帝的科学家说,在研究《圣经》的时候,发现《圣经》没有前后矛盾的理论。所以,虽然您提到《圣经》由不同的作者把这本书集合起来,但是,上帝是通过他的能力来掌管每一个作者的心思的。上帝把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不同的作者表达出来了。这是有深刻逻辑性的。因为,上帝是一个跟我们个人发生关系的上帝,所以,我们相信上帝创造了我们,以便人们可以同他进行联系。因为上帝是看不见的,所以上帝必须用某种方法把自己显现给我们。于是,上帝渐渐地表达自己。所以,一位科学家如果他真正成为上帝的信徒,那将是一件令人十分兴奋的事。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讨论“智慧设计论”①和宇宙大爆炸理论②。《圣经》的《创世记》第一段说:上帝创造天地。这就好像发生一次大爆炸。

《圣经》最高的启示就是耶稣基督的受难和他的复活。其实在上帝和人之间有一道鸿沟,必须要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耶稣基督。所以,当您看《圣经》的时候,其实您已经很准确地了解《圣经》的信息了。

赵:您说写《圣经》是受到上帝的启示,而我的理解和您有些区别。在我看来,每个作者在写《圣经》的时候,他们确实希望有一个上帝存在。因为心中有了上帝,他会得到很大的安慰和感到鼓舞,这样可以解决他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同时可以回答他的很多终极关切。和几千年以前混乱的许多原始宗教如巫教相比,这是很大的进步。那时没有《圣经》,也没有其他宗教经典,只有巫师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表演”。

帕:您和我共同分享彼此的观点,实在是很有意思。您所讲的都是真实的。根据《圣经》,我相信两方面都有事实存在。《圣经》的作者们提到,他们自己心里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圣经》里的彼得曾经写过,有这样的感动要写,但是圣灵也感动他去写。《新约》的《希伯来书》里曾经讲到:上帝多次用不同的方法向人晓谕他的启示。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上如果人在心里有对上帝的向往和渴望,上帝就向他显现他自己。这种上帝对人的启示和显现,对中国人、美国人或者阿根廷人都是一样的。

您记得葛培里博士①吗?他大概15年前访问过中国,在上海和北京的教堂里进行过演讲。他在教堂里演讲的时候,讲到耶稣基督的受难以及怎么复活。葛培里的妻子生在中国,她的父亲——葛培里的岳父,在中国当医生。葛培里知道我这次来中国,还为我祷告。

葛培里演讲完了之后,有一位可能是从农村来的老先生,他上前来找葛培里。他通过翻译说:“刚才您讲到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叫什么名字?”葛培里博士告诉他说:“他的名字叫耶稣。”那个老人家于是说:“其实我心里一直相信有这样的上帝,只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心里面一直有上帝的观念,只是他不知道具体的内容和细节而已。

赵:您说的老农的故事很生动。在世界上,相信像这位老农这样的人也有很多,这就是宗教存在的理由。

我看《圣经》,但我不是信徒。为什么?因为我不能理解上帝。从我的经验看,我很难理解《圣经》上说的:上帝是全善的,超形态的,这是说上帝是超越我们感观和经验的存在,所以我不能理解。我只能理解实在的,我不知道上帝说英文、法文还是西班牙文,我也不知道他的形态如何,所以我不能理解上帝这样形而上的概念。

帕:正因如此,才需要耶稣帮助人们沟通。  赵:我跟您谈话要小心了,您要把我沟通到上帝那儿去了。

P9-18

序言

路易·帕罗

我从小生活在阿根廷,在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就曾听到过很多关于中国的神奇故事,这个国家的人民、历史和文化一直都让我魂牵梦绕。我热爱中国,我盼望这个伟大的国家和她的人民接受最美好的祝福。如今,与一位优秀的中国高级官员赵启正先生的相识与了解,更加深了我对中国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我由衷地相信上帝爱中国,我相信上帝对中国怀有美好的心意,就是让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接受他的爱的祝福。

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赵启正先生的邀请来到中国,同时,能够与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赵启正先生成为朋友,我深感荣幸。我和赵启正先生在去年曾经有过三次对话。我们在对话中坦诚地探讨了彼此的信仰,也谈到我们对双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误会。这使我受益良多。我相信,对话让我们双方对彼此的信仰都有了新的了解。

正如赵启正先生在谈话中论述的,我们对于上帝、今世和永恒的看法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但我们也表明,这些分歧并没有妨碍我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彼此相互尊重。作为一个传扬耶稣基督福音的使者,我毫无保留地相信《圣经》,相信《圣经》就是神的道,相信它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并具有改变生命的大能。

向世界传扬耶稣基督和他的教导,带给世人他赐下的永生礼物,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无上殊荣。我愿持守这一来自上帝的呼召。我相信耶稣基督可以为世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世人提供生命的自由、不竭的能量和永远的满足。

作为一位卓有成就、受人尊敬的科学家,赵启正先生是依据逻辑、事实、规则和已被证实的结论来对事物进行衡量和判断的。这让我们双方的对话生动、坦诚、发人深思。我们自由地运用我们所专长的知识和见解,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世界和我们存在的本因。愿所有的读者在读到这个对话集的时候,也一同和我们分享这些思想的闪光。

我希望随着对话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在两个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愿我们这种坦诚公开的对话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明白真理,并让我们在深刻的分歧之上,仍能彼此尊重,彼此相爱,建立诚挚的友谊。

感谢你让我来到你的面前,向你表明我的心意。过去70年来,我一直在为中国恒切地祷告,今天我真的来到这个国家,并在这里结识了新的朋友,对此我深为感恩。我热爱中国。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东西方文化之间、宗教信徒与非宗教人士之间的一次真诚对话,可谓开创之举。本书对中美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对方及本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举国上下所宣扬的和谐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本书中所蕴含的精神,也属于和谐的范畴。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 季羡林

以文明之间的对话来取代其冲突,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书以一种友好、真诚之态展开了不同文化、思想、信仰之间的对话,这在中西当代对话中是颇有创见、意义深刻的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卓新平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路易·帕罗时的情景。我当然知道他是谁,而且知道他的那个教会,可我不知道他究竟会如何看待我这个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每一个他所接触过的人的那种真挚的关心。这是无法装出来的。他是真诚的。

——美国第42届总统 比尔·克林顿

这一友好对话以卓越的洞察力,深入探讨了价值观与生命本质的相互关系。阅读此书,您会备受启发。

——美国第60任国务卿 乔治·P·舒尔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启正//(美)路易·帕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1394
开本 16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5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50
17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