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之道(从痞子刘季到高祖刘邦刘小川历史人物系列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刘邦的书。虽然刘邦的故事已经不再稀奇,但作者讲述故事的语言和角度却很特别。

可以说,小川以他贯有的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用幽默风趣又不失理性的语言,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汉代开国君王刘邦富有戏剧性的传奇人生,还带我们重温了那段同样精彩的历史。

内容推荐

刘邦的形象从刻板的史料中突然变得亲切起来,像一个我们熟识的朋友:有点懒,有点爱吹牛,有点怕老婆,但也十分讲义气,十分大方,还喜欢喝酒,喜欢在众人面前耍宝,更喜欢美女……但正是这样一个有点“痞子气”的刘邦,用他“痞子气”的个人魅力征服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一大批天才级的人物,并甘愿为他出生入死,最终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建立大汉江山。

目录

第一章 中阳里著名的痞子

第二章 芒砀山斩蛇起义

第三章 吕雉和她的情人

第四章 赵高的阴谋

第五章 义结金兰的死对头

第六章 关中王

第七章 秦宫美人

第八章 鸿门宴

第九章 霸道的王与倾城的佳人

第十章 火烧栈道

第十一章 追回来的将军

第十二章 美男陈平盗嫂

第十三章 最惨烈的败仗

第十四章 凄厉的楚歌,死亡的味道

第十五章 历史的定格:汉高祖刘邦

试读章节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刘邦三十岁了。三十当立,而刘邦只能立在村头的那棵大榕树下,呆望着通往县城的那条小路。他希望外面的世界发生点什么,最好是天下大乱。乱世英雄起四方,他这条卧、龙便会横空出世。

当然,他每回都失望。始皇末年,尚未露出明显的败相,除了北方的匈奴时有骚扰,宇内大致是太平的,秦始皇还忙着寻找神仙。

日子没什么盼头,刘邦便在酒色中打发时光。他原本是个无赖,又有许许多多的狐朋狗友,吃酒不付钱是常事。一般人家都惧他三分,躲着他。他娶不成老婆,因为没人愿把女儿嫁给他。

不过,刘邦倒是不缺女人,他有自己的路数。秦始皇筑长城,修陵墓,拉走了成千上万的男人。许多人一去不复返,他们的妻子便成了寡妇。中阳里也不例外,每年都要新增一两个独守空房的女人。刘邦专打这类女人的主意,今天这个明天那个,搞得很红火,比之有妻室的男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他很少碰钉子,泡女人是他的长项。软磨硬泡,或日软硬兼施,他总能把想要的女人搞到手。

这一天,他在一个姓曹的女子家中闲坐。他席地而坐,面前的长案上摆着一壶酒,曹女坐在他身边,手上拿着针线活。她比刘邦年轻,二十五六岁左右,脸上有雀斑,五官倒还整齐。她垂着头,长时间一声不吭;刘邦也不说话,望着门外的那棵榆树。这是夏季炎热的午后,两人静静地呆着,像两尊泥塑。

对刘邦来说,激情已成为过去。一个多月前到手的曹女,此时在他身边,更像是他娶了十年八年的老婆。没日没夜地交欢,仿佛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他把她遗忘了,脑子里忽东忽西地想一些事情。

她偶尔抬头望他一眼,见他不吭声,又埋下头去做她的针线。她也在想心事,想刘邦日后的飞黄嘴达,想跟着他享点儿福。这自然是空想,却也并非毫无凭据。

没有一丝风,户外是大毒日头。刘邦虽是静坐着,身上仍不断冒出汗水。他起身光着脚走到后院,脱得赤条条的,提了一桶水从头浇到脚。他系上短裤,复又回到前堂,在原来的位置上坐下。

“你也去冲一冲,”他对曹女说,“冲了就凉快多了。”

曹女瞥他一眼,摇了摇头。

刘邦又说:“去呵,瞧你脸上的汗。”

曹女这才启口:“光天化日的,冲什么澡!亏你说得出口。”

刘邦说:“这倒怪了,在自己家中不能冲澡,又没人偷看你。”

曹女开始犹豫:“万一有人撞进来呢?”

恰巧萧何这时来了。

“大白天的,关了门做甚?”萧何说。他坐下,又问:“嫂夫人不在?”

曹女在里屋应了一声。少顷,她穿戴整齐,堆了一脸笑容出来。萧何称她嫂夫人,她听着很受用。她为萧何沏了一杯茶,“先生请用。”

萧何拱手谢过。自从刘邦与这位曹女有染,他也成了她家的常客。

刘邦同萧何已是多年老友,说话不忌讳的。刘邦说:“你来得不是时候,迟来半个时辰就好了。”

萧何接过曹女递给他的一把扇子,使劲挥动,驱赶着热浪,一面问:“这又为何?”

刘邦笑而不答。曹女红了脸,瞪他一眼。萧何是个明白人,心下已猜了八九分。不过他素来正经,不善于开这方面的玩笑。他换了个话题,对刘邦说:

“此来有一事相告。前几天,来了一位吕公,与我们县尊有旧,带了妻室子女一大群人,托县尊随时照应。他住在城里。县尊说,凡为县吏,都该出资往贺,这也是县上多年的惯例。”

刘邦听罢,沉吟不语。萧何奉县尊之命来通知他,说明他是个有身份的人物。他也喜欢那样的热闹场面,只是出钱令人费踌躇。他区区一个亭长,能有几个钱?

萧何又问他:“你去还是不去?”

“去。当然去。”刘邦打起精神,笑着对萧何说。

“那就好,明天你须到县城走一趟,我和曹参、樊哙几个都旌的。”

萧何又坐了坐,便起身告辞。他大老远地赶来,说几句话就走,刘邦和曹女都甚觉过意不去,刘邦留他喝酒,萧何说,天太热了,他想回家歇着。刘邦也就不强留,顶着太阳送他出去。在村头的榕树下,两人拱手而别。萧何骑上一匹瘦驴,头戴草帽,悠悠晃晃地去了。

刘邦倒背了手,踅回曹女家中。

曹女迎着他,嫣然一笑,而刘邦忽视了她的笑容。他在想心事。

曹女有点失望。不过,她很快发现她自己的欲望也被热浪化为无形。

她对刘邦说:“明天你到县城,拿什么去贽敬这位吕公呢?”

“是啊,我正考虑这件事。”

“通常情形,一人出多少?”

“一千钱左右吧。”

“那么多?!”曹女吃了一惊,她原以为大不了一人拿出三百钱。她劝刘邦干脆不去,素不相识的什么吕公,出手就给他一千钱,凭什么呢?

刘邦笑笑,说不凭什么,就凭县令的面子,凭他说出了一句话。

曹女急了:“可你上哪儿去找一千钱?我有言在先,你别跟我借,我也是穷得揭不开锅了。”

刘邦笑道:“你放心,我跟谁借也不会跟你借,借女人的钱,哪是大丈夫所为。我自有办法的。”

刘邦的确自有办法。而这个办法,使他在一夜之间成为沛县的大名人。

P7-11

序言

毛泽东说:“老粗出人物。”

为什么老粗出人物呢?这个话题有意思。

老粗直接的含义是识字不多,读书有限。说某人老粗、大老粗,通常是损他,以嘲笑的方式来定位他。既然是老粗,就不会有出息,更不用说出人物。但毛泽东针对古人讲的这句话,我们听上去却感到有道理,对今人也还适用,这是为什么?

老粗的引申义是:为人行事粗线条,大刀阔斧,不拘小节。

生活中一般人又常说:某某人是粗中有细,很能干的。

这话意味着:做事情粗细配搭,成功率比较高。

如此看来,“粗”这种东西是有弹性的,有失败的可能性,也有成功的可能性。一味地大老粗,很难出人物。

有出息的老粗,多半是粗中有细。不计后果的莽撞行事者,即使他成功了,也是靠运气。总的说来,老粗出人物,概率并不高。心思缜密、行事谨慎而有大作为者,还是占了多数。比如诸葛亮,一生谨慎,却不乏冒险的冲动。再如张良火烧栈道,并没有日后让汉军暗度陈仓的绝对把握。所谓高人,常常细中有粗。

粗中有细。细中有粗。粗与细的有效搭配,却要对应瞬息多变的生活。这里没有一个现成的公式。

我认识的一些四川男人有点像刘邦,没读过几本书但混得不错,或发财,或升官,或没权没钱而在女人们当中享有许多艳福。其中极端的例子如混混、痞子,也能找到他们拳打脚踢的生活空间,蛮得意。

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市场经济之初,这句俗话流传甚广。商品交易的游戏规则尚未建立,浑水可以摸鱼,不讲规则的人往往能摸到大鱼。老粗和大胆挂上钩了。

读书多、文化高的人,往往要等到规则大致建起来之后,方能一展身手。

秦末汉初是皇权悬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那个时代最大的英雄就是刘邦。

刘邦是沛县丰乡中阳里人,初名刘季,以排行为名,他有两个哥哥。皇帝爱长子,百姓宠幺儿,刘季从小不大干农活,游手好闲,结交邻里的一群懒虫,平日里东游西荡。懒虫不爱拿锄头扁担,却有两种“勤快”:嘴皮子翻得快;撒腿开溜溜得快。父辈的大道理,懒虫最不爱听了,他对付老父亲有两招:一是耍嘴皮搪塞,二是瞅机会溜走。

如果刘季接受父亲的大道理,辛勤耕耘,他就变不成刘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巴交过日子,木讷,一根筋,嘴皮子翻得慢,脑筋就打不开,智商就起不来。

中阳里的懒虫们凑到一起,传递各种信息,而为了吃饱吃好,又近乎本能地寻找各种机会。同时靠嘴皮子、脑袋瓜展开竞争。混混也有头儿,泼皮无赖也有首领。刘季相貌不凡,据说左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他又能说会道,腿脚功夫不差,于是他就成了痞子头。他蹿得远,结交了县城吃官饭的萧何、樊哙、曹参,这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此前他软磨硬泡,让乡里父老凑钱,给他活动了一个泗水亭长的位置,他利用这个位置扩大交游,宣传自己的长相,勾搭村里的寡妇。秦始皇修长城驱赶百万壮夫,死人无数,天下寡妇很多。刘季勾去寡妇多少,司马迁也没法做统计。而在勾引女人、和这个那个寡妇周旋的过程中,他的智商又得以提高。对女人也要搞平衡战术。  早年的刘邦,结交男人,勾引女人,两手都比较硬。后来他玩弄帝王术,这两方面的经验都能派上用场。

由此可见,老粗的成长过程真是不乏精细的元素。

凭借着环环相扣的“生存论阐释”,我们是可以猜想古人的。

估计在萧何、曹参的影响下,刘季也读过一点书,好奇地翻弄过几册竹简。

在那个百家争鸣余响不绝的年代,书也是很有力量的东西,秦始皇焚书坑儒,正出于对书的畏惧。

历代皇帝都怕书。当然他们也利用书。

以刘季的痞子劲,读书会头疼。他会不耐烦,一脚踢开那些竹简说:啥玩意儿,弯来拐去的,有话直说嘛。

萧何批评他,他也接受,忍下性子没把竹简当柴烧。

其实他越墙爬树勾引东家西舍的寡妇,很善于绕弯弯。寡妇恨他薄情无赖,不理他,过一阵又跟他好。

人生是个历练。刘季练出什么?他练出了良好的直觉。

人生有机遇,机遇来了,有些人抓得住,有些人抓不住。刘季三十岁了,有女人无家室,是个受村里人鄙夷的老光棍儿。有一年,他抓住机遇,及时抛开寡妇,把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娶到手,这小姐就是吕雉,后来的吕后。吕雉的父亲吕太公在沛县广交上流人士,大宴宾朋,贺千钱者方可入他吕府。刘季两手空空赶去,号称贺万钱,入坐贵宾席,海吃海喝,仿佛他天生是个人物。很可能,刘季研究过这位吕太公。而吕太公研究过相面术……刘季说大话,吹嘘县城的朋友,亮出腿上的招牌黑痣,竟把吕太公给弄呆了,不久,将吕雉许配给他做老婆。

这是刘季迈向成功的第二步。他娶了富家女,受岳丈高看,挣了颜面,替自己狠狠做了一回大广告,方圆百里,闻他刘季名头。日后起事,这是基础。

暴秦无道,天下大乱,刘季拉起队伍干起来了,号称芒砀山斩蛇起义。

而刘季变成刘邦,大约是受了萧何等人的点拨吧?

名字是最为直接的广告。刘季算个啥呢?有人叫他刘三,而张三李三,遍地都是。刘邦才像个大人物哩。

刘季变成刘邦,堪称号令天下的重大举措。

刘邦由此悟出,文化是有用处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他在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身上吸收不同的营养。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这类话,想必他是听得进去的。

刘邦像一块很能吸水的大海绵,又像一块大磁铁。

刘季有直觉,刘邦有悟性。痞子和君王之间有联系。

别看刘邦动不动就骂人,其实他很懂得尊重人。用人之所长,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骂不走赶不走的,只能是刘邦的部下,不可能是项羽的部下。

刘邦项羽区别大,瞄准这种区别,足以写成一部厚书。

刘邦麾下,人才越聚越多。连张良这样的顶级人物也被他吸引过来了。他瞧不起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韩信跑了,萧何连夜追回来,刘邦悟出:韩信这小子或许真是大才,力排众议,委以大将军之任。

而在项羽那边,范增气死了,陈平投汉了,英布倒戈了……

项羽本人端架子摆谱,攻入成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要衣锦还乡。鸿门宴上放刘邦一马,显示他的贵族风度。他匹马纵横天下,区区刘季岂在话下?他过于相信他手上的那杆枪。另外他残暴,动辄屠城,杀人如麻;他坑杀降卒,一次就杀过二十万。他是把人的生命变成数字的魔鬼式的人物,以暴易暴,有太多原始战争的印记。他还吝啬,得来的战利品不肯轻易赏给部下。

刘邦不残暴,他在成阳搞“约法三章”。刘邦对部下出手豪爽,千金万银不稀罕。那么多人愿意为他卖命,不是偶然的。他对部下也不猜疑。用人不疑的领导艺术,在刘邦的身上体现得很充分。他看人才直截了当,不计较鸡毛蒜皮。像盗过嫂的美男子陈平,投刘邦后,不改拈花惹草的毛病,携荥阳漂亮寡妇招摇过市。刘邦听了很多将军的举报,非但不处理陈平,反而加以鼓励。陈平的“工作”积极性无限高涨,携重金潜入楚军营地,大搞贿赂,离间范增、钟离昧与项羽的关系,为刘邦立下大功。

项羽死在乌江,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宣告结束。对文臣武将论功行赏,刘邦的平衡术很高明。他又及时拿掉韩信的兵权,启发了后世的开国君主如赵匡胤。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杀的。

综合上述,刘邦的高明是方方面面的,项羽的愚蠢也是方方面面的。

刘邦歪歪扭扭走上了王之道,虽然他似乎没有多少“内圣”。由于刘邦,“内圣”这种东西恐怕需要重新考察。

刘邦这人,估计生得手大脚大头也大,而项羽大约身如铁塔头很小,和恐龙有点像。

刘邦的发迹史、王之道引发许多猜想。

就人性的轨迹而言,鸡鸣狗盗之徒,骗吃蹭色之辈,与卓越的古代政治家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我常常在刘邦身上看到刘季,在刘季身上看到刘邦。

一个人的早年、中年、暮年,有不易察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本书能让读者对人性多一些猜想,作者已知足。

刘邦那个年代,人性呈多元走向,重现了先秦风采。到汉武帝,作为统治工具的儒学一统天下,皇权随之嚣张,礼教开始吃人。刘彻本人“多欲而少慈”,嗜血成性,用男人杀男人,玩女人杀女人。刘彻的残暴,和秦始皇有一比的。难怪司马迁从骨子里厌恶他。

刘季偷鸡摸狗,刘邦大享艳福。但无论做痞子还是当皇帝,这位乱世大英雄对女人,总的说来是不错的,与汉武帝有天壤之别。刘季勾引寡妇,是因为寡妇有被勾引的空间。吕雉不是寡妇,却与“奶油小生”审食其暗中有一腿。刘邦不可能毫无察觉。他没有报复吕雉,还让吕雉做皇后,表明他大度,能推己及人,对人性有领悟。

刘邦赞成偷鸡摸狗,他的部下就来仿效。最起劲的可能是陈平。汉初其他几位风云人物,如张良、韩信,各有各的风流故事。虞姬与项羽,则上演了一出千年不衰的爱情悲剧……

所谓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一定是什么东西都要涌。

这本传记小说写于世纪之交,费力不少,当时叫《汉刘邦》,一年内首印重印几次,河南等地有盗版。有个初中生写信告诉我,他看了六遍。《汉刘邦》之前,我写过《苏曼殊》、《汪精卫》等;之后则有《苏轼,叙述一种》。我希望致力于传记小说文本探索,虚实相应,粗细配搭,既要有历史感,又要有足够的文学想象,有一点现代感。探索效果如何,请读者评判。

写刘邦的这本书,除参考史籍外,用了一些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作为史实看是不行的,但是对于理解人物有帮助。包括神话在内的各类传说向来隐含着历史真实。古代所谓官史,反而谎言甚多。此不赘言。

作 者

2008年11月于眉山之忘言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之道(从痞子刘季到高祖刘邦刘小川历史人物系列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小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5026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