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尔顿多次赴南极,每次都极端艰苦。1909年,他已到达南纬88度23分,距极点只差180公里。1914年,他再接再厉,但他的探险船“耐力号”被冰压碎,探险队被困在南极一年多。他和另外五名队员冒着极大的危险,经过1200公里的艰险旅程,为全体船员求救,是那么英勇与悲壮,在绝望中坚持不放弃,令人难忘……本书通过他的探险亲身经历,剖析在压力下认识自我、转化情绪的秘诀,告诉读者如何扭转逆境、突破自我、建立良好的品格,迈向卓越成熟的人生。
图书 | 反弹人生(绝境求存反败为胜) |
内容 | 编辑推荐 沙克尔顿多次赴南极,每次都极端艰苦。1909年,他已到达南纬88度23分,距极点只差180公里。1914年,他再接再厉,但他的探险船“耐力号”被冰压碎,探险队被困在南极一年多。他和另外五名队员冒着极大的危险,经过1200公里的艰险旅程,为全体船员求救,是那么英勇与悲壮,在绝望中坚持不放弃,令人难忘……本书通过他的探险亲身经历,剖析在压力下认识自我、转化情绪的秘诀,告诉读者如何扭转逆境、突破自我、建立良好的品格,迈向卓越成熟的人生。 内容推荐 你是否容易为压力、焦虑、忧郁、惶恐和愤怒所控制而身不由己? 你是否希望成为积极、乐观、自信而富有创意的人? 本书通过英国南极探险家沙克尔顿于1914~1916年在南极的一次“成功的失败之旅”以及作者夫妇在南极探险中的亲身经历,剖析在压力下认识自我、转化情绪的秘诀,告诉读者如何扭转逆境、突破自我、建立良好的品格,迈向卓越成熟的人生。 目录 李序 自序 背景故事: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之 第一部分 心灵提升之旅 1 创意横生 2 妒忌烦忧 3 自我定位 4 满腔怒火 5 协同工作 6 狂妄自大 7 身心并治 8 焦虑惶恐 9 人云亦云 10 幽默人生 11 慷慨大方 12 积极乐观 第二部分 南极之旅随想篇 1 向大自然雕塑家致敬 2 南极三幕剧 3 无价的满足 4 极地哀歌 5 同目标,共前进 6 冰山的启示 7 午夜太阳 8 橡皮艇风波 9 乌斯怀亚的“羊群” 10 企鹅偷石记 11 实践理想的人生 12 此时·彼刻 后记 试读章节 南极的冬季有七十多天是日夜全被黑暗笼罩的没有太阳的日子! 因此南极洲实为全球最寒冷、雨量最少、风暴最多最猛烈的大洲! 沙克尔顿16岁时离开学校,投身航海。他2 2岁时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改变了他一生的方向,使他从此对南极探险产生狂热。历史上不少人从梦中得到启示,继而努力不懈,通过微小创意而取得成就。 在190l~1904年,另一位英国探险家斯科特(Robert F.Scott,1868一1912)指挥探险队深入南极洲南纬82度(南极中心点为南纬90度),最后折返。沙克尔顿也是探险队员之一,但他中途却因染病而必须退出。斯科特把这次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沙克尔顿。至于沙克尔顿只是“代罪羔羊”,还是真的耽搁了探险进程,历史自有定论。不过,沙克尔顿对此感到非常沮丧、挫败和愤怒,两人从此不和。其中是否涉及两人的心胸狭窄、仇恨、嫉妒及性格冲突等等,则留待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这次挫败“刺激”沙克尔顿要向世人证明他比斯科特更强。他把心中种种情绪化为一股积极推动自己的力量。1909年1月,他亲自领导探险队到达距离南极中心点只有180公里的地方。 当时沙克尔顿为何不继续前进,成为历史上首先抵达南纬9 0度的人?他为什么这样愚笨地错过机遇呢?请参阅本书后面的《自我定位》、《协同工作》及《狂妄自大》等。 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抢先抵达南纬90度的中心点。这再次激励沙克尔顿策划横越南极洲2000公里的旅程,因为到达南纬90度已非创举了。 南美洲最南端与南极最接近(相距1238公里),与大洋洲则距离3433公里。因此在1914年12月5日,沙克尔顿组织了一支共28人的探险队,乘坐探险船“耐力号”,从接近南美最南端的南乔治亚岛出发。南乔治亚岛是当年南极的捕鲸基地,也是前往南极洲时与文明接触的最后一个补给站。约一个月后,“耐力号”驶进满布浮冰块和冰山的南极洲边缘海,即威德尔海。 1915年1月18日,“耐力号”完全被浮冰冻结,不能动弹;它最后与巨型浮冰连结在一起,随海流漂浮。沙克尔顿事后也承认,假如当时不是掉以轻心地冒进,这个困局是可以避免的。 1915年l~11月,这28人的探险队被困在浮冰上,与世隔绝地度过了11个月。这意味着各成员在逆境中要协力合作,互相支撑;队员对领导人要信任和服从,而领导人更要成为凝聚众人的力量,使大家团结一致地行动。埋怨他人、推卸责任或不敢承担责任等,都非解困之道。 在此试举几则事例,看看沙克尔顿是如何维持士气及缓解各成员之间的冲突的: 每个队员都参与每星期定时的娱乐活动和运动,例如足球及冰上曲棍球的分组比赛,以去除沮丧情绪。 各人分组每两星期负责清洗“Ritz”(即“豪华大酒店”)。他们幽默地把“耐力号”称为“Ritz”。 怀尔德负责照顾拉雪车的狗,他把狗分为五队,首次在南极举行“赛狗大会”。大家用香烟和巧克力做投注。众队员非常投入,把烦闷的气氛暂时抛于脑后。 各人接受粮食平均配给,不任意大吃大喝,非常自律。 如此这般,他们还能够苦中作乐,保持高度的幽默感,笑颜常开(即使是苦笑)地在困境、逆境和险境中积极挣扎求存。 各队员也不为怒火挟持,没有诅咒沙克尔顿把大家带到这个困局。他们也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冷静地接受现实,让理性控制情绪,积极地谋求生存。 他们知道惶恐和沮丧只会带来自毁。各人在沙克尔顿的领导下,有组织及自律地参与日常活动,并坚持进行各项科学研究,例如测量天气、气压和磁力等等。 在与世隔绝的恶劣环境下求生存,谁都容易情绪激动与不稳定。假如不运用理性控制情绪,小事很容易化大。如果再有人煽动,场面便会失控而产生冲突,甚至导致集体自杀的事件。 P6-12 序言 长久以来,神秘的南极大陆召唤着一代又一代的勇敢探索者,为了科学考察,甘愿奋斗一生,甚至献出生命。这些英勇的探索者不畏艰险,在人类探险史上闪耀着光芒,不断地鼓舞着后来者。 在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发现南极洲是世界重大的事件。由过去的探险到今天的科学考察,都是从失败中累积经验而获得成功的。 沙克尔顿多次赴南极,每次都极端艰苦。1909年,他已到达南纬88度23分,距极点只差180公里。1914年,他再接再厉,但他的探险船“耐力号”被冰压碎,探险队被困在南极一年多。他和另外五名队员冒着极大的危险,经过1200公里的艰险旅程,为全体船员求救,是那么英勇与悲壮,在绝望中坚持不放弃,令人难忘。 朱寿仪律师亲临极地,感受冰雪世界的酷寒后,以他博学的才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引用古今中外的典故、名人名言剖析细述。以现代人的问题,举一反三、引证解述。从沙克尔顿的内心世界分析他说什么,想什么,思考什么……让我们能理解他的坚韧与耐力,进而激励我们,去思考、去领悟有理想及坚韧不拔的“极地精神”。 李乐诗 后记 沙克尔顿对这次“既失败却又极成功”的历程有以下的感想: 我们曾经受苦、挨饿,却因战胜了而狂喜!我们也曾趴在地上谦逊地爬行,反而抓着了荣誉,也随着整体的壮大而威长。在上帝的荣耀里,我们体会了上帝的临在,也听过大自然所奏出的曲乐。终于,我们领悟到人性赤诚的心灵! 沙克尔顿及队员乘坐的探险船叫“耐力号”(Endurance),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沙克尔顿家族的座佑铭:“By endurance we conquer.(“我们凭着坚韧与耐力而胜利。”) 斯科特在他最后的日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我没有后悔这次旅程。我们冒险,这是我们清楚理解的,虽然事与愿违,不过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 我觉得沙克尔顿和斯科特两人的话,很能够表达我对生命的体会及本书各篇所讨论的深层涵义。在危机四伏及绝望中,沙克尔顿和队员仍然不断看出希望、寻找生机,以至终能逃出困境!借此希望激励读者认识自我,驾驭不同的心态与情绪,并接受心灵的提升与挑战,塑造健全的人格,领悟和实践这种“绝境求存,反败为胜”的精神,迈向成功的人生!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反弹人生(绝境求存反败为胜)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寿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95736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3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0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3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6-6482 |
版权提供者 | 宣道出版社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