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生于印度北方的一位王子,抛亲弃产去找寻全宇宙之谜——痛苦及死亡——的答案。他名叫乔答摩·悉达多,日后成为佛陀——“觉者”。世尊将善法传给千万众生。他创立了一个宗教,2500年来,已传遍世界各地。作者Jean Boisselier游走于历史及传说之间,叙说佛陀一生事迹。从中亦命名读者对佛教基本教义获得具体鲜明的理解。
图书 | 佛陀的智慧/发现之旅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公元前6世纪,生于印度北方的一位王子,抛亲弃产去找寻全宇宙之谜——痛苦及死亡——的答案。他名叫乔答摩·悉达多,日后成为佛陀——“觉者”。世尊将善法传给千万众生。他创立了一个宗教,2500年来,已传遍世界各地。作者Jean Boisselier游走于历史及传说之间,叙说佛陀一生事迹。从中亦命名读者对佛教基本教义获得具体鲜明的理解。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佛学知识的普及读本。作者是艺术、考古学、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学的专家。书中详细叙述了佛陀的生平、关于佛陀的传说、一些佛教的基本的典故,以及佛教的传播。全书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丰富的图片资料于读者了解佛教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章 佛陀时代的印度 第二章 菩萨 第三章 证悟与初次说法 第四章 游历与教化 第五章 大圆寂 第六章 佛法的延续 见证与文献 名词解释 大事记 图片目录与出处 索引 试读章节 初次说法,或谓波罗奈说法,主要揭示佛陀于达到无上正觉时所亲证的四个圣谛。圣谛对已见道者,可能很简单,但对初次听闻者却不易掌握。以至于连佛陀都曾迟疑是否该对未曾受教的听众说法。初次说法,即所谓的转法轮;佛陀自此展开四十五年的周游讲法,直到圆寂。之后,仍继续由僧团传播佛法,持续至今。转法轮 啊!僧众们,出家人所不应行的极端之事有二:一为感官享乐之事;二为致今自身受苦之事。前者为凡夫众人所行,既无价值也不恰当;后者的痛苦也同样不值得、不恰当。借由避免此二极端,则可以明了苦、集、灭、道四圣谛之真理,以达到涅粲。那么,达到涅秀槃的方法为何?此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圣谛有四:苦之圣谛(或谓苦谛),苦源之圣谛(或谓集谛),灭苦之圣谛(或谓灭谛),灭苦之道之圣谛(或谓道谛)。 何谓苦之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与所僧恶者聚合)是苦,爱别离(与所喜爱者离散)是苦,求不得(欲望不得满足)是苦。五受阴(五蕴,人身所经受的各种现象)亦是苦……须知此一苦之圣谛,吾已得知。须修习八正道。 何谓苦源之圣谛?苦之因也。它是对于生的渴求,对于感官之乐的渴求……须灭除此一苦源之圣谛,吾已将其灭除。须修习八正道…… 何谓灭苦之圣谛?无所求,无所执,无所住,此即灭苦之圣谛。须令其人亲眼得见此一灭苦之圣谛,吾已亲见之。须修习八正道…… 何谓灭苦之道之圣谛?此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须修习此一灭苦之道之圣谛,吾已修习之。 此即苦之圣谛,对于未曾与闻之事,在吾心中已生知见,已生知觉,已生智慧,已生神知,已生睿智,此一切吾能亲眼见之。须知此一苦之圣谛……吾已得知……此即苦源之圣谛……须除灭之,吾已除灭之……此即灭苦之圣谛……须吾亲见之……吾已亲见之……此即灭苦之道之圣谛……须修习之……吾已修习之……此即四圣谛。 若吾未曾修习此四圣谛三道十二因缘,吾未见实相,则吾未能穷尽至善实相之道。然一旦吾依四圣谛三道十二因缘实相知见时,吾便得以穷尽至善实相之道,惑障尽除。如来说此四圣谛法时,若听者无一能解,如来即不转法轮。如来说此四圣谛法时,若听者有人能解,如来则转法轮。无论是沙门(eramana)或婆罗门、梵天或魔王、神祗或众生,于此世间,皆无人能转法轮,此即须精进奋勉修习四圣谛之因。它们分别是苦之圣谛、苦源之圣谛、灭苦之圣谛、灭苦之道之圣谛。故应加以研习……。 世间众神一旦闻及如来所言,皆相谓道:“如来现今已达阿罗汉境,无上正觉之境,方于波罗奈鹿野苑处,向智者转法轮,先前法轮从未转动过。无论是沙门或婆罗门、梵天或魔王、神祗或众生,于此世间,无人能转法轮。”四天王、兜率天神、妙善天(Yama)神、化乐天(Nirmgnarati)神、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qavartin)神皆闻众神所唱之言,互道日:“如来今已达阿罗汉境……无人能转法轮。”瞬间,梵天众神即闻此言。 (法藏部律藏> 收在巴侯(A.Bareau) 《追随佛陀》巴黎,1985年《法句经》,真理的语言(偈颂选) 《法句经》(Dhammapada)是以巴利文写成的著名佛教典籍之一,并极富文学价值。这些偈颂大多是印度文化共有的遗产,在耆那文学及古典作品之中亦可发现。 所有(恶)的心灵状态,都受心所牵引、宰制,并且为心所创造。一人若是以恶心说话做事,痛苦即随之而来,有如拖车的牛,足蹄所至,车轨随现。 所有(善)的心灵状态,都受心所牵引、宰制,并为心所创造。若一人以净心说话做事,幸福如影随形紧接而来。 “他诽谤我;他虐待我;他打败我;他抢劫我。”只要保有这种想法的人,怨恨就永不能平息。 “他诽谤我;他虐待我;他打败我;他抢劫我。”从未有过这种想法的人,怨恨自息。 事实上,怨恨从未能平息怨恨。爱可以平息怨恨,这是永恒的法则。 所有的人都忘记人终有死的一天。只要想到这一点,竞争即止。 凡视谬见为真理,而视真理为谬见的人,凡食于谬误思想之牧地的人,将永远达不到真实。 但凡视真理为真理,视谬见为谬见的人,凡食于正确思想之牧地的人,将可达于真实。 情可以进入一个未开展的心,有如雨水可以穿透茅顶疏漏的屋子。 激情无法进入一个开展的心,有如雨水无法穿透茅顶密覆的屋子。 谨慎(appamada)为永恒之路。轻率乃死亡之路。谨慎之人,好比不死:轻率之人,视同已亡。 谨慎的智者们善知此理,跟随圣道(ariya),乐处谨慎。 智慧、沉思、坚毅不懈者将获涅槃,此乃至福。 精进、专注、行为纯净、先思后行、自制、生活正直、谨慎之人,声誉日隆。 因其勤奋、谨慎、自制,智慧之人应能自立为一岛,潮水永不淹没。 欠缺智慧,无法分辨是非之人,耽于轻率。智者固守谨慎,视如至宝。 切勿放任于轻率,亦勿耽于感官享乐,专注禅定者,可得至乐。 在轻率众人之间保持谨慎,在沉睡众人之间保持觉醒,智者有如骏马奋力向前,将劣马远抛在后。…… 应与揭露自己缺点有如出示珍宝之人合作。应跟随能指出错误的智者。事实上,如此行事之人,是善而非恶。 不与做恶或低下之人为友。与善人为伴,与人中之至善者为友。 P130-13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佛陀的智慧/发现之旅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布瓦瑟利耶 |
译者 | 萧淑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78454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7-01-01 |
首版时间 | 2007-01-01 |
印刷时间 | 200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179 |
宽 | 12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04-271号 |
版权提供者 | Gallimard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