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高扬的人文立场,以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格勇气,尖锐地进行社会现实批判的佳作。作品紧贴现实,对当前中国高校贪大求全的形式主义,不择手段的“申博”风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具有相当普遍的启示意义,读来令人回味和深思。

内容推荐

在大学合并的风潮中,H大成为一所规模巨大的大学。新任校长何季洲宏图大志,决心要把H大建成国际一流的学校。为此,他使出浑身解数,不惜代价,建设五星级教学楼、申报博士点、引进明星、投巨资做广告,以期打造学校的知名度,把学校拖上一辆高速奔跑的战车。

但是这样的“勇于开拓”带来了一系列弊端,教学秩序被打乱,弄虚作假成风,教学和科研质量下降;学校的日常工作也演变成官场的争斗,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作品描述了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极其复杂、值得关注的现象,具有相当普遍的启示意义,读来令人回味和深思。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试读章节

卢放飞这主任的椅子,已经坐了两年。两年前,大学流行合并,上头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大学都合并,并得大张旗鼓,并得热火朝天,也并得鸡飞狗跳。在中国,大学再大,也大不过当官的,想并得并,不想并也得并,胳膊拧不过大腿去。也就是那一年,卢放飞从师范学院校报的副主编岗位上,一步升为校长办公室主任,一夜之间从副处并为副厅,招得许多人都眼红,嫉妒得连眼珠子都快进出来了。

卢放飞知道,自己的升迁是何校长起的作用。何校长赏识他,盖有年矣。他还是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的讲师时,就曾为当时的师院政治系主任何季洲写过一篇很有气势、很有规模、也很有理论色彩的报道,在市报刊出来以后,省报和北京的教育方面的报纸都曾转载过,以致当时的何季洲逢人就讲:“事情靠做,也得靠写。像小卢这样的文笔,放在中文系,真是屈了材料。”

卢放飞从内心里感激何校长。没有何校长的慧眼,他那份小报的副主编还得接连当下去。为一个能干的领导累死,也比呆在一个平庸的岗位上耗着强。有时他就这么想。

正在昏昏沉沉之际,一阵粗暴的砸门声,把他从无意识中惊醒来。抬头望去,一个浑身油渍麻花的黑脸膛大汉,正站在他面前。他有些惶恐,连忙起身招呼着。

那大汉拍打着手上的手套,粗门大嗓地问道:“哪个是当官的?”

卢放飞笑说:“有啥话您说。”

“那你是当官的啦?”

“就算是吧。”

大汉说:“我是煤气公司的维修工。你们食堂的煤气管道多处跑气,整个年下,堵了这儿那儿跑;堵了那儿这儿跑,你们干吗专爱用这种残次品的管道呢?”

卢放飞猛然想起,原师范学院的侯副院长,正是在分管后勤工作中,因为贪污受贿被逮捕法办的。现在学校地下的电缆、煤气管道,都是那个时期铺设的,人虽法办了,物却没变,也算是侯副院长留下的一点儿“政绩”吧。于是他谦恭地对那大汉说:“谢谢师傅了,我一定尽快向领导汇报,您放心就是了。”

那大汉摇摇头道:“人心可都是肉长的。老师学生出了事可是大事嗳,当官的人可千万别当了官就忘了别人也是人了。”

卢放飞说:“您说得对,我们会尽快想办法解决的。”

那大汉摇着头,摇摇晃晃地离开了。

这时,电话铃响起,何校长招呼正在送客的卢放飞赶紧过去。卢放飞伸伸懒腰,不敢怠慢,揣上笔记本就走出去。吸着室外凛冽的空气,顿时精神矍铄,心境似乎也舒畅得多。

H大的校本部,是在原先德国占领时期俾斯麦兵营的基础上扩充的。那是一座庞大的兵营,卢放飞办公的地方,就是当时俾斯麦兵营的山字形主楼,中间有一绿色的高高尖顶,巍巍地直指天宇。主楼后身山坡上,左右各有一栋德国乡村别墅式的小楼,红瓦黄墙,四壁爬满了一种叫“爬山虎”的植物。何校长就在左边的一栋别墅里办公。

卢放飞到来的时候,何季洲正在二楼的小办公室等他。屋子里烟气缭绕,还扔了一地的烟头。何校长是不抽烟的,卢放飞猜想一定是那几位烟鬼的副校长,刚刚在这里开过碰头会。他连忙把地打扫了一下,又去把窗户推开,屋里的烟,便火苗似的,向窗外飘散。

何季洲揉揉眼睛——也许是被烟气熏得疲惫了——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示意卢放飞坐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很亲切地问:“你老婆打过电话来吗?”

“没有。”卢放飞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  “算了。”何季洲说,“我看干脆换一个吧。女人就是这样,一旦变了心,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

卢放飞不语,他不愿意领导跟他谈很个人的话题。

“好了,不说了,”何校长说,“新学期的工作思路拉出来了吗?”

“还没有。”卢放飞说,“不过一两天内,我会写好送您过目的。”

“不忙,”何校长说,“一周内就行。”他翻翻台历本上记录下的文字说,“你现在要督办的事,主要是这样几件:一是文学院的古代文学专业,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物理学院的地球物理学专业,政治学院的中共党史专业和西方思想史专业等的申博工作;请明确转告各院系,这项工作布署了将近一年,对于他们的工作进度,我是很不满意的。要抓紧,要不惜代价,要采取非常规手段。刚才校长们的碰头会上已经定了,每个申报专业,各补助资金五十万元,只要博士点拿下来,经费不够还可以另行申报,实报实销。”卢放飞点了点头,并且迅即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何季洲轻轻地点着桌子说:“还要告诉他们,思路要变,要跟上形势,不要动不动就是‘愚公移山’那一套。愚公挖山不止,精神固然可嘉,可你挖上一辈子,你的子子孙孙又接着挖上几辈子,等你挖通了,我们这些人早都长眠地下了,我们等不起啊。我看,不必那么死心眼儿,一时挖不通我们就不挖了,绕过去嘛,行不行啊?”他的目光盯住卢放飞,似乎想看看他的反应。卢放飞察觉到了,连忙说:“是啊,是啊。”

何季洲接着说:“不要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比如我们师资力量不足,博士嘛可以引进一点儿,专家嘛也可以调过来,条件可以商量,不能调来的,我们可以花钱买他的署名权,他的科研成果发表时,署上H大的名字就行,我们出钱就是了。

“最要命的是我们的人不懂公关,今天是什么时代?你又穷又横,谱儿摆得跟大爷似的,哪个肯买你的账?评委是要经常去联络的,要经常到人家家里看看,重要评委,我们校领导可以亲自去,要让人家感动。”

卢放飞——记下,并且说:“您说得很对。我们是有点儿跟不上形势了。”

何季洲又说:“脑子得活泛点儿,比如上课用的讲稿不可以整理一下、印出来吗?买个书号就是了,无非是花个三万两万的。现在说明白,花钱出书的费用,校院各出一半,请老师们一定要抓住大干快上的好时机。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是今年再争下五个博士点来,H大的形势就不一样了。”

卢放飞被他的滔滔不绝的话,灌得晕头转向。他一时难以全部消化,但他佩服何校长,从他上任以后,H大就不断地刮起飓风,一波一波地向前滚动。对于何校长的吩咐他不敢怠慢,他问校长,要不要发个文件,何季洲说:“算啦,口头传达就行啦。”卢放飞说:“那好,我马上就去督办。”

P6-8

序言

在《新世纪中国小说及其未来走向》一文中,笔者曾经对当前中国小说社会批判意识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表示担忧,指出:“一些作品具有人性的批判,却缺少社会历史的批判;一些作品只有文化批判的姿态,却缺乏深刻的批判实质,给人一种与现实的挂空感:一些作品在内在精神上给人一种中产阶级的自足感、幸福感、欣慰感,却缺乏那种与民族命运相连接的疼痛感。”为此,几年来笔者一直充满着对那种沉重阅读的心理期待。正是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我读到了汤吉夫先生的长篇小说《大学纪事》,深为小说所揭示的当前大学教育中有违教学规律、办学宗旨的浮夸风而震撼。也为作者对中国教育及民族未来的深切忧患而感动。这是一部满足了笔者期待的那种以高扬的人文立场,以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格勇气,尖锐地进行社会现实批判的佳作。当直面发生在中国高校的种种荒谬现实的时候,作者的心似乎在颤栗,作为读者的我们的心也在疼痛。

因为有文学堕落为政治奴仆的历史和经历,又有对创作中以文学图解社会政治教条的概念化写作的反感,躲进历史、深入人性、高谈“文化”,已成为许多有为作家的写作策略和通往深刻之路,并成为小说脱离现实、脱离时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纪事》紧贴现实,对当前中国高校贪大求全的形式主义,不择手段的“申博”风的揭露和批判。其题材和主题都有一定的“时事性”。时事性或者迫近的现实感。对于以追求更长的生命力为使命的小说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另一种面貌的概念化写作。但是在我们眼前的《大学纪事》,却能将时事性与历史深度,将言说的勇气与叙事的精到。将问题的尖锐与美学的高度结合起来。这与作者汤吉夫的自身优势有关,他是教师出身,曾经多年担任一所高校的校长,又有二十多年的教授经历,他又主持中国小说学会工作多年,作家、教授、学者、校长、硕导、会长,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校生活经历,也大大开拓了他从教育、行政到全国性文化场阈的社会生活眼界。正是这种人生经验的优势,思想、生活视野的优势,成就了《大学纪事》的创作。

《大学纪事》在现实题材创作中脱颖而出,还与汤吉夫作为一个早从20世纪80年代就出名的作家,坚守不渝的“文学就是人学”的创作理念有关。早从2005年秋,笔者就听到汤吉夫多次谈过他要写三部长篇小说,但是他谈的都是让他激动的人物细节,如何季洲“爷爷”这个人物原型的许多超常而怪异的行为,如某人与阿丽,特别是彭尼的生死之恋,“麦子”的颇为执著的“报警”等等,因为当时还没有何季洲这个人物,我从未想到他要写‘的是校园和大学教育的题材,还以为那个不近财色的“英雄”是他家族史中的人物呢!这说明了汤吉夫的创作最原始最深刻的冲动,不是单纯的现实和时事背景,而是活跃在他心中、冲击得他虽然人在交际场所,却仍然忍不住要挂念、要告诉朋友的人物,他们已经牢牢占据了他心灵的中心。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主体,将题材故事、对生活的思考和忧虑,还原于人物及他们的现实行为、命运轨迹,写性格,分析心理,展示心灵,直入他们的灵魂和骨髓,正是《大学纪事》实现深度社会批判、也是人性批判的根本路径。

何季洲是《大学纪事》奉献给当代中国文坛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独异的典型形象。就其深度来说,他是以“家族文化”、“官本位”、“等级制”为核心的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留给当代中国的一份丑陋的遗产。爷爷的遗嘱包含了太多的社会人生体验,也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中国思想文化信息。就其广度来说,他又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官场、民间得到广泛认可的“政绩”文化的产物。当官要有政绩,凭政绩以考核官员的能绩,决定他们的升迁。本来是社会政治观念的一大进步。但在当代中国,一切动机良好的政策口号,都会为那些谋私者所利用,GDP成为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的并校措施、博士制度,成为“五八”式的教育大跃进。国家合理的方针政策,如此的荒腔走板,端赖无数个何季洲这样的“当代英雄”。与当前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当代英雄”相比,何季洲对自己的要求可谓严苛,然而在精通权术、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蒙上坑下,制造虚假繁荣等方面,他却大有无师自通的天赋。在陈冬至副校长被法办、盛霖副校长被泼污、卢放飞被冷冻、海伦娜被逼走以后,何季洲也登上了他校长事业的顶峰。当他在不明真相的师生的欢呼声中举起庆功酒杯的时候,汤吉夫也明白。这样的人物已经离更高的提升、更大的权力不远了。然而人们却不能不思索。一个颇具欺骗性的个人野心家,一个没有国家民族信念的政客,一个善于利用财势和人性弱点的专制魔王,却能大行其道,究竟是谁病了?是社会,是时代,还是他们的人民?

除了何季洲,陈冬至、盛霖、卢放飞、海伦娜、麦子、阿古、阿满等校园人物形象也让人感叹,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以常理推断,竞争H大学校长失败而屈居基建副校长之位的陈冬至,尽管有许多任劳任怨、风尘仆仆的行为。人们还会怀疑他的动机,然而直至退回卢放飞借给他的巨款,法办前后的家访,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廉洁自律、坦荡无私的实干家啊,他的被陷害突出了何季洲的心狠手辣,睚眦必报。盛霖是一个见识超凡、端正方直、敢讲真话的学者型校领导,读者曾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终因抹不开人情面子,一事不慎,而授人以柄,为何季洲所收俘。小说第九章第三节最后近千字的盛霖剖析,既是人物的自责,也是作者对他的灵魂和污浊世风的拷问和谴责。吹白现黑,以白衬黑,足见作者对这类人物的熟悉与同情,对恶浊的现实社会风气严重程度的清醒,内中也隐约可见作者对自己一类人的自省与自责。

同何季洲一样,作家、H大学文学院的兼职院长麦子。也曾经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当代英雄”。不过这是一个恶迹突出,善于利用媒体的媒体英雄,一个行为放荡的猎艳高手。他应该是作者所否定所鄙弃的人物,然而汤吉夫毕竟老谋深算、人情练达且阅世甚深。不仅有吹白现黑的深刻,也有揭黑现白的勇气,毫不犹豫,然而却也出人意料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粗犷中的精细,浮华中的真诚,攫取中的奉献,兽性表面下的人性。他的名声,他的巧借媒体的策划公关能力,被何季洲利用了,而他的真诚善良与见义勇为,却与何季洲的野心欲望相冲突,同海伦娜一样被强烈贬斥。麦子、海伦娜、阿满和盛霖一样,都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形象。

在长篇小说叙事艺术上,《大学纪事》也颇具特点,对当代中国长篇小说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是作者基本退居幕后,让书中人物充当显在的叙述人,它就是校长办公室主任卢放飞。在何季洲校长、书记一肩挑的情况下,卢放飞在很长时间内,是H大学中最接近他的人,成为了学校的“神经中枢”,不仅了解学校决策内情最多,也最易感受堂皇外表下的本来面目。如果卢放飞是一个趋炎附势、私欲很重的人,正可藉此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但他却是一个专业出身的正直的青年学者,他的观察与感受也顺理成章成为读者认识何季洲的一面镜子。

其次,是反讽与幽默成为《大学纪事》叙事的突出风格。在日常生活中,教授汤吉夫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常常以随俗的恶谑与打趣,隐藏他性格深处的方正与尖锐,缓解自己的人生压力。文如其人,他表现高校生活的小说,也不扭捏作态,故作严肃状,常有大俗大荤之语,直刺人物或事象的本质。如他借用他人的评价称何季洲“天生就是一个打大仗的人”,称阿黄为“无齿(耻)之徒”等等。还有一些涉黄的段子,如“我操”、“副处”等也被他巧妙用于叙事中,或讽刺人物的无耻。或讥刺国人的低俗。至于由H大“与诚信共舞”的标语联想到“与狼共舞”:盛霖一腔正气,反遭周围人攻击时,“人过街,老鼠喊打”的愤懑与自嘲,就是雅气十足的学者式的深刻了。但是,《大学纪事》最突出的幽默与反讽,却在于对于一种复调式的戏剧氛围的营造。一般来说,悲剧和喜剧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它们的最高境界是悲中有喜或喜中见悲,但它们的基本范畴,仍是喜剧或悲剧,不可能同时呈现。但在《大学纪事》中,在同一场景中。它们却以自己各自的本质形态呈现出来,形成尖利的反讽效果。如在海南高教改革高瑞论坛上,面对一片浮华之声,盛霖仗义执言,坦言本校改革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来是要引起与会代表的重视和讨论,扭转一边倒的浮夸会风,但他的发言,却如石子入深潭,重拳击棉堆,无人接招。对他来说,愿望和效果反差如此之大,绝对是一场悲剧。但对与会其他人来说,却依然高唱高教大跃进的调子,如歌如潮,俨若一场无俚头的闹剧。小说最后H大学庆祝晚会,何季洲以“四大喜事”煽起了全场师生的狂热。也诱发了对他个人的形象和作风的狂热崇拜,不学无术的阿古等“功臣”光彩亮相,觥筹交错、欢呼不断,更像一场不折不扣的闹剧。但对已经坐了冷板凳的卢放飞和被“强奸”屈从的校领导盛霖来说,却又是一场深刻的悲剧。在这两个情境中,喜剧是构成悲剧的主要条件,喜剧越热烈,盛霖和卢放飞的悲剧感就越强烈,失败感也就愈深,内心的痛苦也愈强。按照鲁迅先生给悲剧、喜剧的有名定义,悲剧在这里撕碎的是人物的尊严、人格及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理性思考和忧患意识,喜剧展示的是高校教育中贪大求全的形式主义与非理性思潮。两者并存,产生的是强烈的反讽效应、令人震惊的艺术力量。

《大学纪事》中还有一些属于黑色幽默范畴的事件和情境,如阿满因为执行考试纪律,却成为学生的“敌人”;阿古剽窃了小林和老林的学术成果,小林和老林在得到了好处之后,却反成了他的坚定拥趸者;麦子、海伦娜因为坚持了教师的良知,却被弃之如敝屣。是非颠倒,价值观念错位,美丑、善恶混淆,莫此为甚!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不只是出现于何季洲领导下的H大学,它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广泛的思想文化基础。所以《大学纪事》所批判的就不只是一个个人野心家何季洲,而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思潮,一种根源深远的病态社会心理,一种已被历史所反复证明的,我们这个时代的顽症。

在笔者的印象中,汤吉夫是一个有胸怀、有智慧、有关怀的人,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让一个濒于衰亡的中国小说学会起死回生,在文学理论界、创作界造成如此广泛的影响,就充分说明他的学术管理能力是多么的出类拔萃,他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突出。一般来说,学术能力、创作能力与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很难一个人得兼,它们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但是在汤吉夫身上,它们却同时存在,并且有相得益彰之势。或许当年他不应该辞去校长之职。应该继续去做文化教育方面的领导,然而他却始终痴迷于文学,同时以教授、社会角色的视野和经验去滋养自己的创作。对于他自己来说,或许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也多了一个有洞见有水平的作家。但对于中国的教育和文化来说,确实是一个明显的损失和遗憾。

在《大学纪事》之后,汤吉夫还有两部长篇呼之欲出,写完它们,汤吉夫的文学梦想是否会画上一个句号,我们不知道。同样为我们不知道的是,它们是《大学纪事》的续篇,还是另辟蹊径?但作为一个天真的读者,我们还是希望看到何季洲之流在H大学,在人生舞台上的跌落,在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上被否定、被淘汰。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前进,历史理性的旗帜必将在H大学,在全中国的土地上飘扬。

(作者为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书评(媒体评论)

著名评论家雷达

汤吉夫似乎特别留心那些不合时宜的人、畸形的人,或者,并不畸形却被视为畸形的人,并不病态却被视为病态的人。他研究他们的人格,观察他们种种可笑或未必可笑的举动。去透视他们的命运,提出一些比一般社会问题要更为复杂的问题。

著名评论家李星

何季洲是《大学纪事》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独异的典型形象。就其深度来说,他是以“家族文化”、“官本位”、“等级制”为核心的几千年封建制度留给当代中国的一份丑陋的遗产。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

《大学纪事》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它将引起包括文学界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关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著名评论家江冰

《大学纪事》是一部近距离反映中国大学生活的优秀作品,也是一部在大学乃至知识分子题材上有所突破有所贡献的优秀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汤吉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39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