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破碎的四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世代血仇的故事。乔戈,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因为哥哥被仇家杀死,于是要为他复仇;在击伤仇家的儿子之后,自己踏上了买命与逃命之途。当人一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陷入一场追杀或者杀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暂和仓惶。本书以简洁、诗一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困扰和悲剧性。

内容推荐

乔戈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从那一刻起,乔戈的生活便离他而去。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卡努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乔戈无法摆脱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杀了那个凶手。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被允许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后便是“黑色”的,亡命的。

与乔戈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都市,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安娜对被死亡威胁着的乔戈一见钟情,与此同时,乔戈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  

当人一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陷入一场追杀或者杀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暂和仓惶。本书以简洁、诗一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困扰和悲剧性。

试读章节

他的脚冰凉,每一次,当他一点点地挪动麻木的双腿,都能听见自己的鞋底与小鹅卵石摩擦发出的枯燥而荒凉的声音。他由衷地觉得荒凉、萧瑟,过去他从来没有像这样趴在一座能观察到公路的山崖后边,一动不动地待上这么长的时间。

日光渐渐变暗,因为恐惧,或者只是心绪烦乱,他把来复枪的枪托靠在自己的腮帮子上。黄昏将至,夜色中他将难以看清火力可达的范围。“他一定会在天完全黑之前出现的,”父亲已经对他说过,“你只需耐心等待。”

枪管轻轻扫过几堆半融的雪,雪堆对面是一些野生的石榴树——公路两边都被灌木覆盖着,其间就夹杂着这样一些野石榴树。他也许是第一百次觉得这是他宿命中的一天了。接着枪管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在这样一个被他称做宿命般的日子里,他从中午起所做的无非就是在这些野草和残雪中等待着,看看自己能做些什么。

他寻思着,很快就要到晚上了,那时候太暗,会打不准的。他希望黄昏能快点到来,黑夜也就会接踵而至,这样他就能够从这该死的埋伏里跑掉。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二次趴在这儿等着报仇了,那个他必须要杀死的人跟上回的是同一个人,因此可以说这次埋伏就是上一次的延续。

他再次意识到自己快要冻僵了的脚,于是挪了挪腿,好让身子不至于跟着冻僵了,但是他已经冻得快要受不了了,他的肚子、胸,甚至他的脑袋都要冻木了。他觉得大脑都要冻结了——就像路边的那些雪堆一样。

他觉得他没法思考了。他只剩下对那些残雪和野石榴树的模糊的仇恨。好些时候,他对自己说,要不是因为它们,他早就放弃刍己的守卫了。然而它们就在那儿,作为沉默的证人,让他难以利落地逃脱。

在公路的拐弯处,也许是那天的第二十次,他想他是看见了那个他要等的人。那个人迈着小步走过来,他的来复枪的黑色枪管在右肩上挺立着。守望者起身了。这一次不是幻觉,那个人的确就是他要等的人。

就像他以前做过的许多次那样,乔戈把来复枪顶在肩上,对准了那个人的脑袋。有那么一会儿,对方好像在努力抵抗,试图逃出他的视野,在最后一刻,他甚至觉得他看见了那个人脸上的一丝讽刺的笑容。六个月前,同样的事情也发生过,为了避免破坏那张脸(谁能保证怜悯感不是在最后那一刻萌生的呢?)——他放低了枪的前准星,击伤了对方的脖颈。

那个人走近了一点儿。这次千万不要再让他仅仅是受伤了,乔戈祈祷般地对自己说。他家里人已经为第一次伤人赔付了一大笔钱,再来这么一次会让他们倾家荡产的。然而如果是把人打死了,倒不用任何惩罚。

那个人走得更近了。乔戈想,就算放空枪也比把人打伤好。每开一枪他都想象着他看见了那个人——遵照惯例,他在开枪前警告了那个人。可是他不知道他的声音是否足够大,或者他仅仅是把声音憋在了喉咙里没有发出去。实际上,对方迅速地转过了头。乔戈看见他的手臂动了动,似乎要把来复枪从肩膀上取下来,于是便迅速开了枪。然后乔戈抬起了头,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地望着那个死人——仍然站立着,然而乔戈能确定自己把他打死了——那个人向前迈了一步,来复枪从身体右边掉落了下去,人却倒向了左边。

乔戈从埋伏处走出来,朝那具尸体走过去。这条公路已经被废弃了。在这儿,唯一能听见的声音就是他自己的脚步声。那个死去的人蜷缩成一团。乔戈弯下身去,把手放在那个人的肩膀上,似乎要摇醒他。“我在做什么?”他自言自语道。他再次抓住那个死人的肩膀,似乎想要让他复活一样。“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想。随即他便意识到,他弯下腰去摆弄对方的目的不是要让他苏醒,而是要把他翻个个儿。他只是想遵从习俗。他的身边依然环绕着那些残雪堆,它们就像是目击这一切的证人一样。

当他站起来准备离开的时候,他记起他必须把那个死人的枪放到他的脑袋旁。

他木然地做着,仿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他想呕吐。他告诉自己很多次,这也许是因为晕血的缘故。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沿着被废弃的公路逃跑,几乎是狂奔般地跑。

黄昏降临了。他往后望了两三次,也不知道是为什么。道路始终空空如也,暮色中只看见荒芜的公路在丛生的灌木中向前延伸。

他听见前面不远处传来阵阵骡铃,然后是人声,于是他看见了一群人。在黯淡的光线中,很难看清楚这些人究竟是观光客还是从集市上归来的山地原住民。他们很快就来到了他面前,比他估计得要快。具中有男人、年轻的妇女,还有孩子。

他们问候道:“晚上好。”他停下了脚步。当然,在他开口说话时他还没刹住奔跑的惯性。他哑着嗓子说:“在公路的拐弯处我杀了一个人。好心的人们,去把他翻过身来,把他的枪放在他的脑袋旁。”

这群人站着没动。接着一个声音问道:“你不晕血吧,对不对?”他没有回答。那个问他话的人告诉了他一个治疗晕血的法子,但是他没有听见。他开始继续行走。既然他已经按照惯例让他们去把那个死人的身体翻个个儿,他感觉释然了许多。他记不起自己是否已经把他翻过来了。卡努法典(kanun,这里指的是阿尔巴尼亚的习惯法法典——译注)考虑到杀人者也许会被自己的行为所震惊,所以允许过路者去帮他完成他没能做成的事。无论如何,让一个死去的人脸朝下趴着,让其武器远离身体,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耻辱。

他到达村子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时间仍然停留在他的宿命日。库拉(一种石头的住所,外观像一座堡垒,在阿尔巴尼亚的山区尤其常见——译注)的门半开着,他用肩撞开了门,走了进去。  

“还好吗?”有人从屋里问道。

他点了点头。

“什么时候的事?”

“刚才。”

他听见脚步声从木楼梯上传来。

“你的手上有血,”他父亲说,“去洗干净。”

“那肯定是在我给他翻身的时候沾上的。”

之前他让自己那么痛苦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只要往自己的手上看一眼,就能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与规则完全吻合。

库拉里飘出咖啡的香味。可是反常的是,他不仅没有振奋起来,却感到了睡意,而且连打了两次呵欠。他的小妹妹倚在他的肩上,她的眼神看起来是那么遥远,像挂在山冈上的夜空里的两颗星星。

“现在该怎么办?”他突然问。

“我们必须告诉全村人有人死了。”他父亲回答道。直到那一刻,乔戈才注意到父亲正在穿鞋子。

当他正啜饮着母亲为他煮的咖啡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第一声喊叫:

“贝里沙家的乔戈打死了泽夫·科瑞克切!”

那个声音,和着特殊的铃声,听上去像是街头公告员的叫喊,又像是一位古代赞美诗作者的吟唱。

那个冷漠的声音把他从渴睡状态中唤醒了有那么一小会儿。他觉得他的名字仿佛脱离了身体,脱离了他的胸腔,他的皮肤,残忍地把自己丢弃在外面。这是他第一次有那样的感觉。贝里沙家的乔戈,他对自己重复着毫无同情心的报信员的大叫。他二十六岁,有生以来第

一次,他的名字直人生命深处。

外面的报信员仿佛将死亡的信息插上了翅膀,把他的名字带到了每一个地方。

半个小时后,他们把那个人的尸体带了回来。遵照习俗,他们把他放在了一副山毛榉树枝做成的担架上。一些人仍然希冀他还没有死。  P1-5

序言

这是一个关于世代血仇的故事。乔戈,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因为哥哥被仇家杀死,于是要为他复仇;在击伤仇家的儿子之后,自己踏上了买命与逃命之途。

仇杀、流血、血债、休战协定、血税、哭泣、怨恨、绝望……年轻的乔戈,会被白雪、山岚、瀑布感动到怔忡的乔戈,看见漂亮女子也会脸红心跳的乔戈,希望轻松生活,偶尔也会懈怠,也会偷懒,也会向往安逸,却早早地就被卷入了命运之轮,去承载他不情愿也承载不起的任务。

四月,该是仲春的季节,在阿尔巴尼亚的高原上,却依然冰雪未消,冷雨霏霏。春花永远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盛放,春天的风永远不会吹到这遥远的国度里来。

四月,对乔戈来说,一半是生,一半是死。死生都由不得他选择,每一天其实都是对人间的驻足和留恋,一边行走,一边煎熬。是的,《破碎的四月》,伊斯梅尔·卡达莱写的这篇关于阿尔巴尼亚的故事(他永远在书写自己的家乡——可能是欧洲大陆上最不被人了解的国家),那么压抑,那么悲愁,那么揪心。

这是一部好读的作品,人物简单,几乎没有大的情节变化,多人视角转换的叙述方式也称不上独特;扣人心弦的是氛围,那种浓重的压抑,那种对于家族世仇习惯法的惊骇,那种对个人无法抗争的命运的悲叹——我想,我们每一位读者心中的感受,恐怕都和故事中的迪安娜一样: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

同样是蜜月之旅,巴西安带着新婚的喜悦,带着好奇与猎奇的目光悠然行走于高原之上;他的新娘,美丽安静的迪安娜,却是一边考察和经掠,一边不解和追问,最终是愤恨、悲哀和无奈。她谜一般地走进了庇护塔,又谜一般地走出。巴西安把她带离了荒原,她的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样一个神秘悠远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叫做乔戈的惶惶的哀伤的年轻人(虽然她和他萍水相逢的谜一般的感情的确引人遐想),可能更因为牵系那种惶惶的哀伤的生活吧。

对于我们来说,那一切都是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情境中的事情。

家族世仇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曾经存在,并且依然存在着。这种行为或者说习俗,尤其存在于那些遥远的部落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与公正似乎覆盖不到那里,统治其间的是血的规则,是血与金钱的交易。在阿尔巴尼亚(本书中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在巴尔千半岛,在其他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这种习俗是如此普遍,如此触目惊心,如此极端,它生生地造就了多少人间悲剧!

作者伊斯梅尔·卡达莱一直致力于描述在这种情境下的社会生活,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使得他最终打动了布克国际文学奖的评委们,他于是成为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评委会主席、文学评论家约翰·凯里表示:“伊斯梅尔·卡达莱描绘出了完整的文化——包括它的历史,它的热情,它的传说,它的政治和它的灾难。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

伊斯梅尔·卡达莱其实深爱着他的家乡——虽然他写了那么多她的不好。他在获奖感言中称,“我来自巴尔干半岛的边缘,过去几年中欧洲最声名狼藉的一个部分,那里不断传出有关暴行、冲突的新闻。我希望这次得奖能告诉世界,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也能带来其他的新闻,它也能在艺术、文学领域取得成就。”

本书翻译自这部小说的英译本。

这真的是一本好看的、让人难忘的书。它教人珍视和平与自由、温暖与安宁、青春和希望、好与善、生与爱。

书评(媒体评论)

伊斯梅尔·卡达莱描绘出了完整的文化——包括它的历史,它的热情,它的传说,它的政治和它的灾难。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

——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约翰·凯里

卡夫卡式的洞察力和写作力度,昆德拉式的反讽意味,史高沃列斯基般对历史的敏锐感,这些与卡达莱本身娴熟的写作技巧结合在一起,使《破碎的四月》成为一本无可指摘的杰作。  

——柯克斯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破碎的四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译者 孙淑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3372
开本 32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41.45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05)第141号
版权提供者 librairie Artheme Fayard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