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走的葡萄(11位中国记者法国酒庄探秘)
内容
编辑推荐

11个京城一线记者,深入法国十几个酒庄探寻葡萄酒的秘密。法国风光之旅、人情之旅、美食之旅、美酒之旅。轻松的笔调、平实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传神的图片,邀您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品味法国葡萄酒、沐浴法国酒文化、观赏法国酒风光、结识法国酒人物。本书带着您360度环游法国。

内容推荐

11名记者的味蕾历经几百种上千瓶法国各产区葡萄酒的“灌溉”,360度纵览了法国葡萄酒。

法式大餐,家庭宴会、地方美食,山村美味。不管在哪里,盛情的主人都一丝不苟。开胃酒、头盘、主菜、甜点、咖啡,一道都不能少,顿顿三四个小时。尽管中国记者来自美食之国,也不能不为法国美食艺术而倾倒,放开肚子,一路饕餮。

历史古迹、百年城堡处处可见,美酒之乡波尔多、千年古城阿维尼翁;比利牛斯的猎手,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阿尔代什的河谷山川、博若莱的田园风光,处处美景,让人迷醉。

此行的第一天,尝到了最“老”的80岁高龄的葡萄酒:此行的最后一天,又集体做了一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全世界人民26天尝到了博若莱新酒。

目录

前言 葡萄,在路上,我们,也在路上 何龙

第一章 从巴黎到卢瓦尔河谷 王风

巴黎,我来了

巴黎惊喜:肘碰肘吃晚餐

帝王谷卢瓦尔

“陕北窑洞”下的酒窖  

洋相百出的品酒会

掩藏个性的酿酒师

第二章 香槟掩映下的“灰姑娘” 吕丽红

11个柳下惠

路过卢瓦尔,只一眼美丽

不会提问的记者

阿里巴巴的山洞

来,跟拿破仑干杯!

起泡和香槟,不得不说的渊源

“1924”,80岁的葡萄酒

第三章 酒迷宫 佟强

我们到了

“茅台镇”附近的村子

骄傲的“海拔”

酒农或庄主,哪个更合适

酒农演说家

“史上最盛大”的品酒会

开酒最快的人

味觉审美疲劳

环保先生

向土地敬个礼

晚宴

插一:我的法兰西“一夜情”

神奇的布吕菜斯凯语(佟强)/我的贝尔纳老爹(吕丽红)/一

夜富贵(姚巍)/我被我弟弟领齐了(王风)/梵尚的特例(余学

英)/斯特凡纳:我的法国房东(康慨)/华尔街律师的梦想(李

玉霞)/梦里不知身是客(彭澎)/博内家的大“Baby”(曾楠)/

干妈的厨房(陈立平)/借宿农家的大道理(何龙)

第四章 法兰西的“法兰西酒庄”  余学英

听啊,那气泡的声音多么美妙

在布拉瓦尔德的画中品酒

他爱酒,让他老爹好高兴

他们爱酒,他们相爱

法国酒与法国女人

葡萄SPA

加伦河畔的有趣晚餐

第五章 亿万富翁再就业  吕丽红

朝圣者手杖

波尔多的让佛尔,让佛尔的奥利维耶

品酒之道,道在何方?

穷人的理想,富人的理想

450=5,富人眼里的等式

回首波尔多:左岸之尊,右岸之贵

好坏之说,“皇”“后”之分

第六章 达达尼昂的故乡  李玉霞

火枪手的故乡

随处可见达达尼昂的形象

乡村特色菜

可爱的山嫂

与虫共眠

普莱蒙的颠覆

蜜蜂吻了佟强的脸

单那:刚烈的葡萄

努力向外

男模儿格朗日

买鹅肝

亨利四世留情处

不平和伤感

第七章 比XO更牛的酒  何龙

世界上最早的“生命之水”

老巴德酒庄的行为艺术

“天堂”

一次蒸馏和两次蒸馏

橡木桶的前世今生

百年老店

饕餮之徒的“简朴”晚餐

好客栈和避孕套小镇

插二:葡萄洒——美食中的法兰西之谜

雅文邑基础/新世界与老世界/顶级产区/葡萄酒分类/怎

样才算“Chateau”/单宁/橡木桶/软木塞/葡萄酒的贮藏

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法国葡萄酒的等级参AOC/波尔多的列

级名庄/波尔多五大顶级酒庄/酿酒葡萄/葡萄树的树龄/

主要的红葡萄品种/主要的白葡萄品种/品酒的次序/品评

的记录/品酒前一定要将酒杯摇晃/挂杯与酒的品质没有必

然联系/酒签上的“Vietles Vigness”是何意?/葡萄酒与场合

的搭配/开胃酒  

第八章 石头地里也能长葡萄? 彭澎

雨中的古老山镇

哈玛达威大爷

罗讷河众镇奇葩

逝去的传奇活着的纪念碑——拉斯多天然甜酒

品酒一课——酒无好坏,何论贵贱

骄傲的传统

第九章 在阿尔代什  余学英

百年沙曲:不屈的葡萄

条件越恶劣酒越好

中国欢迎“阿尔岱雪”

葡萄酒配餐没那么玄

再见,大峡谷

第十章 与文学和酒一生相缠  曾楠

不可动摇的时间表

酒是有生命的

酿酒即平衡

与文学和酒一生相缠

无形的强势

“我知道什么?”

插三:那些人,那些事

世界一流的荐酒师(余学英)/BRAVO!司机先生(王风)/法

国最美的小镇——圣埃米庸(余学英)

第十一章 逛古堡,喝新酒  陈立平

古堡时光倒流

处处是无价古物。自费维护耗心力

古韵美酒后透着家族的豁达潇洒

摄走博若菜

山地车和佳美葡萄的天堂

迪斯尼葡萄园:酒博物馆

一方葡萄园出一种酒,一方土地养一种人

克里斯汀的生活方式

喝新酒喽!

新酒年轻,但就是好喝

第十二章 巴黎终曲,或以酒为马  康慨

回到巴黎

“城堡”中的晚餐

谁来保卫这门将死的艺术

最后一夜

蔡小姐

杜拉的警告

告别

附录

本书法国葡萄名称对照表

葡萄酒的感官分析法 阿兰·罗西耶

后记

试读章节

巴黎,我来了

10个小时的“长途”飞机外加两小时晚点之后,我们终于在窗外看到了黄昏中的巴黎。阑珊的灯光,平静的机场,有序的人群,两年前轰动一时的戴高乐机场候机楼倒塌事件仿佛未曾发生过,找不到一丝痕迹。两年后重又踏上这片曾经相当熟悉的土地的何团咕哝了一句:当时国内的第一篇稿还是我发回去的呢。那口气好似也在怀疑,真发生过这样的事?

巴黎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化一切繁杂为平静。

甚至让膨胀了一路情绪的我们也不禁问自己:这就要开始了?

行前两广路上某个餐厅里无数次的碰头筹备会,已经让我们11个人能够相当熟悉地向朋友推荐那里的每一款煲汤;人手一份的《图书制作方案》和《任务分配细目》还有行将前去参观的各个酒区及酒庄的资料,已经被我们翻得起了毛边儿……刚才在飞机上,康慨抽出一本崭新的《法文词典》在那儿拼读着葡萄品种;佟强拿出大大小小厚厚一摞硬壳的、软皮儿的、图片的、文字的葡萄酒书籍,堆得不得不为它们让座儿;姚巍在整理她那眼见就要破链而出的摄影包,摆过来摆过去,想让那些硬邦邦的家伙们能够安分地和睦相处……

越到赛事临近,越油然而生的紧张,却在我们见到巴黎的这一刻,就这么被它化为乌有。

巴黎,比我们半静多了。

在闸口,当此行的两个主要策划者——中方的何龙与法方的米谢拉·毕隆·苏拉女士兴奋地拥抱在一起时,我们周身沉默片刻的热情瞬间被点燃。这两个老友,为这件事情mail、电话、传真密切联系了一年多之后,终于见面了!在我们10个人心里,这个隆重的见面仪式,对于我们来说更有深层含义。见到米谢拉,我们如同见到拿着发号枪的裁判,精神一下抖擞起来。是的,我们就要开始了——

当年诺亚带着一株葡萄登上方舟的那一刻,已经预示着有这么一天,葡萄要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今天终于知道了——是葡萄酒。

尽管葡萄酒的起源地不在法国,尽管法国不是葡萄酒产量最多的国家,但,法国却是出产世界上最好葡萄酒的国家,它无与伦比的酒文化使它成为美酒的代名词,雄霸了整个葡萄酒世界。

波尔多和勃艮第盛产的红酒品质居世界之冠。出产自索泰尔纳(sautemes)的餐后甜酒,也只有德国极品甜白酒(QMP)才能与之相比较。最上乘的起泡酒,产自香槟区内。而全球公认最醇的白兰地,法国干邑更是当之无愧。

对这样一个伟大的产酒国,我们能不充满好奇和期待吗?

当出租车因为一个红灯突然停下,把毫无准备的我们突然暴露在浑身披挂霓虹、在黑黢黢的夜色里越发灯火辉煌的埃菲尔铁塔跟前时,刹那间,我们有失真的感觉。就这样,我们到了巴黎!

巴黎惊喜:肘碰肘吃晚餐

请容许我花些篇幅,给诸位读者朋友介绍一下我们的头一顿晚餐,实在是因为它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吃饭的地方在巴黎闹市区一条狭窄的街道上。它是那么小,临街的门脸只有一个车身那么长,但里面人头攒动。这家小馆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Le Coude·a Coude,意思是“肘碰肘”。

在“肘碰肘”,我们终于聚起了一支完整的队伍,米谢拉女士以及我们的翻译——长发而善笑的蔡榕(Yung Choy)小姐,她是法籍柬埔寨华裔。世界何其大,又何其小,多么神奇。当她们俩抖开一张法国地图讲解我们此后12天所经路线时,这张地图似乎要把这家小店撑满了。  “肘碰肘”是一家家庭式的小餐厅,只有大约40平方米,L形吧台就占去了1/3,余下的面积还要被20多套餐桌椅分割,你能想象它的拥挤了吧!准确地说,它不算餐厅(Restaurant),在法语中它有一个专有的名字——Bjstrot,与中文的“小饭馆”意思有点接近。人们常光顾这类小馆,倚靠在吧台边喝上一杯,也可以用餐,但不是正式大餐,而是些味道熟悉的家常菜。

别看这家酒馆儿小,却是2005年法国“最佳小餐馆奖”(Coupe du Meilleur Pot)的得主,1954年设立的这个特殊奖项,旨在发掘表彰那些最具法国传统气氛的小餐馆。

小酒馆儿地儿小人也少,老板主厨服务员一共才三个人。老板克里斯蒂安·莫雷尔(Christian Maurel)和妻子就是服务生,大厨是他们的女儿。

这个“三人组合”配合默契、动作麻利,丈夫身轻如燕地穿梭于缝隙,既要照料在吧台喝酒的客人,同时还在吧台里面的狭小空间里准备一些料理——切面包、切生火

主菜是清炖小牛肉(Blanquettes de veau)。据说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菜。它所使用的牛肉必须来自两岁以内的小牛。肉香混合着奶香,十分诱人。与主菜相配的是一款西拉(Syrah)红葡萄酒。老板还特意在小牛肉边上为我们配上了白米饭。难得的是,口味还大体接近我们平时吃的米饭。凡是吃过西餐米饭的中国人,大都不习惯那种米饭夹生的口感。这个小小的细节,也体现出了莫雷尔一家子对中国客人的周到体贴。

甜点是巴黎著名的苹果派(Tarte allx pommes),我们还从中吃出了梨的味道,搭配的是一款歌海娜(Grenache)红葡萄酒。

说到葡萄酒,这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含糊。他们的大厨女儿还是一位荐酒师呢。他们用的酒都是从著名酒庄进货。一到酒馆儿放假的时间,一家人总喜欢一起去各地酒庄寻访好酒。克里斯蒂安说,只有自己喜欢的酒,他们才拿来卖给客人。关于葡萄酒,克里斯蒂安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拥有一个自己的葡萄园,哪怕里面只有几棵葡萄树!

看来,我们葡萄酒之旅的采访今天就得开始了。我们不禁在想,是不是每一个普通的法国人都有着葡萄酒的情结呢?

离开那家小酒馆儿的时候,夜色中它的名字——“肘碰肘”,依然明亮。12天后,我们跟法国葡萄酒之间,能否也“肘碰肘”样亲密呢?

P16-20

序言

“打开一瓶法国葡萄酒,就像打开了一本书。”葡萄酒对法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解葡萄酒文化,对了解法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美食中的“法兰西悖论”(French Paradox)的存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由11名中国记者组成的代表团,在12天的时间里,通过对法国葡萄酒行业的考察和记录而形成的这本书,既是他们此行的收获,也是法中友谊和交流的新证明。这些中国记者在法国采访期间所体现出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引起了法国媒体的关注,受到了被采访对象的赞赏。

我谨祝此书能成为您学习和了解法国文化的良师益友。

后记

“我们要做一本书。”

这是去法国前,写在我们采访计划上的第一句话,也是本书诞生的全部原因。

没有任何别的人,包括此行的邀请者、赞助商或接待我们的酒庄主人,向我们提出过类似的要求。所有的想法完全来自我们自己,他们只是在我们回国后,才以其善良、真诚和热情,成为我们自我鞭策以早日完成此书的隐秘动力。

从始至终,我们写作和出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记录并与读者分享此行的见闻和感受。

我们在出国前已经确定了分工,每到一地,都有专人负责采访。这种简洁而高效的方式,很快得到了法国同行和组织者的高度评价。

姚巍担任了全程首席摄影师,我们因此免除了她的文字任务。还有两位副摄影师:王风和吕丽红。仅3人所拍摄的照片即超过2万张,收入本书的200余幅是其中的精选。

康慨承担了文字和图片的主要编辑工作,并添加了各章题记。

余学英是我们的语言天才,通英语、法语和日语,还可以讲广东话。这些语言不仅在行程中各有妙用,对本书亦贡献良多,多处法语资料的翻译由她承担。

细心的李玉霞、王风担当了校对之职。

吕丽红编制了目录,订正了各章及分节标题。她的许多美妙创意亦为全书添花增色。她还负责协调了本书的出版事务,无论对外,还是对内。没有她那顽强的个性,一本有11位作者的书不可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面世。

何龙校改了全书,提议并以极大的毅力说服全体作者接受了本书书名。

没有何龙,就不会有本次旅行,也不会有这本书。他是此次赴法采访的策划人和组织者。他对法国葡萄酒的极大热情和丰富经验,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写作过程中,都曾给予每位作者不可替代的帮助。

佟强、彭澎、曾楠和陈立平不仅是本书的共同作者,也是极好的同事和同伴,他们对本书的贡献,如同对这个集体的关心,贯穿于本次旅行、采访和写作的始终。

康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走的葡萄(11位中国记者法国酒庄探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龙//吕丽红//康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8129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