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尔特手记/插图版经典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勒内·玛利亚·里尔克,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马尔特手记》是他惟一一部长篇笔记体小说。读者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里尔克是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感觉艺术的天才,他能从寂静的物体上感受到喧嚣的人气,他能从人物的动态中捕捉到庄严与痛苦,他的语言能照进灵魂的最深处。他想表达什么?恐惧、痛苦、绝望,以及上帝与爱。

内容推荐

《马尔特手记》是里尔克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本书是译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的《马尔特手记》单行全译本。另外,本书还附有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的精彩译文——《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和死之歌》,以飨读者。

目录

中译本序

马尔特手记

 第一部

 第二部

附录: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译后絮语

试读章节

每当我回想起老家——现在谁也不在那里了,我就会猜想从前

的一切一定是另外一副模样。从前,谁都知道(或许仅仅是我的猜测),我们每个人的死都一直裹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就像是一粒水果里面包裹着它的果核一样。儿童的身体里面有一个小小的死,老人们则有一个大的死。女人们的死是在她们的子宫里,男人们的死则在他们的胸膛里。每个人都拥有它;这一事实赐予每个人以非凡的尊严和静穆的自豪。

很明显,我的祖父,老侍从官布里格,一直在体内蕴藏着他的死。那是怎样的一种死啊!它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它的声音是那样巨大,连庄园里最偏远的角落都能听得到。

那幢巨大而古老的庄园主的住宅太小了,盛不下这个“死”。它似乎应该再增建两排厢房,因为侍从官的身体膨胀得越来越大,而且他还不停地要求把他从一个房间挪到另一个房间;结果一天还没有结束,整幢房子里就已经没有一间屋子是他未曾躺过的了;这种时候,他会变得勃然大怒。于是, 一大队男仆、女仆和猎狗——他总是让这些狗呆在眼前一一不得不跟着他爬上楼梯,在大总管的引领下,进入他那像圣徒一样的母亲过世时住的房间。这个房间一直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二十三年前她去世时的模样;而且从那时起,没有一个人曾经获得许可踏人这个房间。现在整个队伍全都涌了进来。所有的窗帘都被拉开,夏日午后的阳光粗野地审视着那些羞羞答答的、受到惊扰的家具,笨拙地在匆忙揭去蒙罩的镜面上游移。所有的人也都是这样。那些女侍因为充满好奇,竞不知该如何摆放自己的手脚;那些年轻的男仆目瞪口呆地望着屋里的每一样东西;而年老的仆人则不停地走来走去,试图回想起曾经听说过的有关这间他们现在终于有幸置身其中的“紧锁的房间”的各种传闻。

而那群猎狗似乎格外能察觉到它们所逗留的地方,一间屋子,里面的每一件东西都有一种非常刺激的气味。那些体型高大、精瘦的俄罗斯猎狼犬在扶手椅后面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它们摇摆着身体,踩着长长的舞步在地板上走过;它们还会像动物中的传令官一样,纤长的后腿直立,前脚爪搭在镶着白色金箔的窗台上,同时把尖尖的、充满期望的嘴巴和皱皱的脑门探出窗外,东瞧瞧,西望望,瞧着外面的庭院。几条个头不大的德国种的小猎犬,毛色就像棕黄色的皮革手套,坐在一张靠近窗户的有丝绸垫的安乐椅上,显出一副什么都很正常的模样;而一条短毛像金属丝、满面阴郁的塞特种大猎犬,则靠在一张有镀金桌腿的桌子上,来回蹭它的脊背,致使那些放在漆过的桌面上的塞弗勒瓷杯抖动不止。

是的,对于这些昏昏欲睡、心不在焉的东西来说,这的确是一段落下来,被踩在了脚下;一些小而易碎的装饰品在即将摔碎的一刹那,被及时抓住,并很快又放回原处;也有很多装饰品被藏了起来,推到窗帷后面,或者甚至抛到网状镀金的炉栏后面。时不时地会有一些东西落下来,有的闷声闷气地落在地毯上,有的清脆地落在坚硬的木地板上。不过它们碎得到处都是,有的尖锐地噼啪一声就碎了,有的则碎得几乎没有声息。因为这些物件,正如它们那损坏的样子,在那种坠落中是难以幸免不碎的。

而如果有人想到要问一问这一切究竟是什么造成的,是什么致使这个被谨慎保护的房间遭受如此剧烈的毁坏,那么答案只能有一个:“死”。

那是侍从官克里斯朵夫·戴特莱夫·布里格在乌尔斯伽德的死。因为他躺在屋子中央的地板上,臃肿的身体把他那深蓝色的军制服撑得鼓鼓囊囊,而且再也没法动弹。在他的宽阔而陌生的脸上,没有人能再辨认出这张脸,那双眼睛闭上了一一他没有看到正在发生的这一切。起先,他们曾试图把他放到床上去,可是他坚持不肯,因为自从他最初生病的那些晚上起,他就对床嫌恶起来。另外,楼上的这间屋子里的床也被证明太小,所以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让他躺在地毯上,再说他也拒绝再到楼下去。

P13-16

序言

在我初读到里尔克作品的时候,琢磨其改造,稍有多看,就

注意其顽固,只看到绝境。崇拜者把他被迫和侥幸的生平编排成欧洲成全诗人的“当时”神话,慑人却又令人作呕,连累了他逐渐高举的诗文。谅解诗人的同病不很困难,我感到尴尬,是他摆脱法国诗歌模范找到独立风格后,作品中强烈散布着承担重大使命的童年胎记,以及文学青年抗衡世界容易的那种挪用文学世界的轻率并置。跟讨人爱怜的固执有关,我反感他过分注重限制,致使对绝境的恐惧和超越变为无限对限制的注解和加重。里尔克腼腆而孤独,保证他器官的特殊,同潮流疏远,但和发起与总结潮流的要领纠缠不清。发起与总结潮流的人处在事件当中,出路是突破,弥漫、波及到里尔克的时候,事件已成作品和原理,无需突破,必须超越。这是里尔克文学性格的泛心灵工作的原因,博得赞赏但被避让。

如无巴黎榜样,瓦雷里和马拉美的小圈子诗歌,里尔克的苦闷经验、诗歌才华和其他思想资源不能为我们塑造现在的里尔克。诗人里尔克应当写出《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如无巴黎的受困,《马尔特手记》(全译名《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无从谈起。巴黎,里尔克向寂寞转送裂变内容和形式的枢纽,使得他更加寂寞,被他正正反反解放了的寂寞纯粹而矛盾地占领了他,将他抛给相称的陌生旅程,连贯的熟悉逻辑。从建筑结构而非历史连续性的角度看,如无《马尔特手记》,不好说《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但里尔克不合时宜。《马尔特手记》作为里尔克高屋的基础无需解释,作为里尔克的事件则值得标榜,里尔克耗尽在这略带共性的事件,没能从“巴黎一一他一一唯一者”这永不停止的事件突破。《马尔特手记》最早侦破存在的乖戾,比后来的存在主义小说更多具有解决激情,虽然当时法国式的细腻敏感破坏整体判断,被剖离出来的至高控制与全面受限两种“本体”给放到不顾一切的绝对地位。晚年里尔克写作两部经典诗歌的那段时间,贡献给文学史一个启发少数人的特殊事件,他以沉冗的争辩向基督教取得攀登存在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权利。此事件的个体超越性质具备反被超越性质,对读者来说,其象征意义无法和风景的发明作用区别开来。文学作品面临他者,征求他者参与,他者有效参与的地点必是特殊共性发作的事件,条件为困约事件的可突破性。事件具备可突破性,可突破性半数地结构在事件的结构当中,作为审查事件之为事件的标准。

比较瓦雷里的世俗知识论和马拉美的小圈子的性欲数学一一注意:巴丢给数学思维找回了“无限性”前提——,里尔克诗歌的基督教路线背时、偏僻,太是高山仰止的心理屏障。联翩环扣的迷途细节与文献材料和扭转线索使其可解、可读并且可有所获,可惜里尔克以纠正的辩识向其牺牲的至高法律已经完善废止。《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属于那种僵尸与信仰互相激烈的怪癖传奇,卓越得足够凑热闹的无信仰者附庸,未来分心。仅从当时偏重物理的普遍解释效率着眼,《马尔特手记》是里尔克唯一具有广泛阅读意义的作品。正因为里尔克令人厌烦的细腻敏感,《马尔特手记》的内容作为事件的个别性获得了监护。他的早期诗和受罗丹启发的东西,又多又缺乏心驰神往的价值,满足着专家的专业研究。

开始写诗的时候,我短暂着迷过里尔克的诗,我不熟悉而且隔膜基督教哲学,奇怪多过感受和认识的分担。九十年代初找到台湾方瑜女士的《马尔特手记》汉译本,连夜读完,那是我读现代小说最揪心的经验。后来在德国学德文,读过一点里尔克,包括DieAutzeichnurGen des Malte LauridsBrigge(《马尔特手记》德语书名),特别对内容,我取得谅解的态度。《马尔特手记》中的巴黎部分,格外使我警觉:客居者注意和可注意的可悲地总是显眼、象征性的公共场所。当然,里尔克的器官由思维的纤维构成,他的嗅和看等于思考,敏锐等于迟钝,忽略无妨看作省略。我想看到暗处布置的反动,那在旅者眼里符号般行止的当地人的当地明暗,所以,《马尔特手记》中的旧家从时间和地理的远处涌现,不论充当来源还是眺望,还是恐惧本身,都能平衡道路的羞辱和删除。爱和孤独,只有根据旧家的雾中的真,才胜任里尔克狂思灌注的主题。

般配地讨论里尔克,我不是合适人选。有限的基督教知识,后里尔克时代较多社会和地区争错的怕的窒息,妨碍我专注于旧时代的特别救援。钦慕和研究辞章,对里尔克形同轻慢,他的诗词在我对我的此刻困境的突破中现身,才算助益。我有过和里尔克相近的欧洲游牧经历,每当想起他,常常身心激战。里尔克时期有着多个不同的欧洲,现在一样,他的故事却像铁道分岔图,加速我回国的心理。非为乡愁,非为将就推诿的历史主义,也不是为了一个庞德的莫罕(Meran),里尔克的穆佐(Muzot)。

元勇花六年时间译完《马尔特手记》,我揣测,他忍受了六年豪华的折磨。但愿里尔克的精确针插进现在这里的恍惚,起点药的作用。

2006年5月,开封

后记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6年纪念里尔克逝世十周年时所做的演讲中的一句话。的确,对于“纯粹的诗人”这样充满赞誉的称号,里尔克是当之无愧的。他在孤独中四处漂泊漫游的一生,堪称是一个纯粹诗人存在的最为生动的图解。在里尔克之后,几乎很难再找得出几个在深沉的孤独中漂泊终生的伟大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里尔克代表着一个游吟诗人的生活方式尚能成为现实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一个诗人还能把“孤独”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明,还能借着寄寓于欧洲各地的旅馆包房和尊重艺术的贵族的府邸,终生漂泊在异乡。对于里尔克,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其说是决绝的、义无反颐的精神意志的强求,不如说是一种宿命,一种冥冥之中对纯粹诗人之存在的渴求。这样的渴求使得他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最终达到超越时代的巅峰,成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的象征。

里尔克留下的文字作品可谓浩渺无边;除了他无数的诗歌,汉语世界迄今对他的散文作品(包括小说、艺术随笔、和大量的书信日记等)的翻译简直只是沧海一粟。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大陆要好一点,里尔克的重要散文作品,如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和部分书信集《慕佐书简》都有译本。其中,1974年出版的《马尔特手记》译名为《马尔泰手记》,译文基本上契台了原作的精冲,但晦涩难懂、值得商榷的地方却有很多,并且一般读者也很难见到这个译本。而在中国大陆,里尔克的这些重要散文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出版,这无疑是喜爱里尔克的大陆读者们的一大憾事。今年是里尔克逝世八十周年。在这个时候,把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的唯一部长篇小说完整地翻译出来,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在里尔克的作品中,《马尔特手记》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他晚年的巅峰之作《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这部表面上看结构显得松散的笔记体小说,始创于1904年2月,完成于1910年1月。这部长篇小说构成了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里尔克曾一度觉得自己的创作力陷入了停滞、枯竭的状态。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主要从事作品翻译,所译作品都是以歌颂孤独而卓越的女性为主旨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路易斯·拉贝的二十四首十四行诗》、《玛丽亚娜·阿尔科福拉多的葡萄牙通信集》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都被他在《马尔特手记》中当作“为爱而爱”的杰出女性描写过。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缪斯女神再次将灵感降临干诗人,使他再度找回他的使命,开始了漫长十年对一生中的另一座高峰——《杜伊诺哀歌》的创作。

……

这个译本所依据的原文主要是198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里面有英国著名诗人斯蒂芬·斯本德(Stephen Spender)写的导言。英文版的译者是约翰·林顿(John Linton),最早出版于1930年。里尔克的作品中晦涩难解的地方很多,在翻译过程中,前辈译者的译文,如方瑜译的《马尔泰手记》,绿原、钱春绮译的《里尔克散文选》中的片断,等,帮助我解答了很多疑难和注释问题。在此,对他们特表敬意和谢意。

诗人北岛在关于里尔克的文章里有句话,堪称至理名言。他说:“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我翻译《马尔特手记》的初衷是让自己更好地接近里尔克,现在趁里尔克去世八十周年到来之际拿出来与读者见面,主要是向里尔克表达敬意。我不知道这个译本会在多大程度上误导读者,实在是诚惶诚恐。我衷心期待依据德语原文翻译的完美译本早日出现,以弥补读者的遗憾。当然,接近里尔克最好的办法还是阅读德语原文。

以发表汉语原创文学为主的《收获》杂志社不啬篇幅,将拙译(注释部分做了删节处理)刊登在今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冬卷)上,令我深感敬佩和感动。在此,谨向《收获》杂志社的李小林老师、程永新老师表达我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诗人萧开愚是我多年的朋友,也是我所知道的读过德语版里尔克的大量作品的中国人。这些年他大部分时间逗留在欧洲,对里尔克的感悟至深。他于百忙之中仔细阅读了拙译,提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并为本书的出版作了序。在此,特向开愚先生致谢。

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先生的女儿青乔女士慷慨允许把卞之琳先生从法译本翻译的《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精彩译文作为附录收入本书,在此也向青乔女士致谢。

好友海力洪先生为本书做了很多图片准备工作,责任编辑吕晨对本书的文字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

曹元勇

2006年9-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尔特手记/插图版经典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勒内·玛丽亚·里尔克
译者 曹元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1112
开本 其他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19.3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