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花季无声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写给天下父母和老师的书,虽然讲的都是关于孩子与学生的故事。书定名为《花秀无声》,讲述的是两个关于“月之暗面”的青春故事——当今应试教育及社会压力重压下一个直接受害者的内心独白(家长和老师可以算作间接受害者)、一个时常被忽略乃至误解了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我们没有蹲下身去,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本书由两篇中篇构成,侧重点各不相同。《玩偶》讲的是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往事》则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纠纷。故事里主人公的身份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重点学校里的差等生。

试读章节

补习班相当枯燥乏味,那里的老师比学校里的更无聊,每天的工序都大体相同:发一张哈达般的习题卷子,要求一个小时搞定,然后老师就公布答案以及讲解题目。上午九点开始一直到下午四点结束,我所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这些,一遍又一遍,循环不息的反复练习着。按照老师的话讲,我应当练到一看到题目就能想出解题思路的程度才算合格。然而我不是机器人,人的耐力都是有限的,再说这样子就一定有用吗?上次的经验让我满腹怀疑,对这种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生活深恶痛绝。那是一种囚鸟的心情,明知自己对此了无兴趣却还得硬着头皮去做,做得越多心情就越苦闷,好像自己被关在笼子里一样。

“许文飞,今天一起去玩怎么样?”那天上课的时候叶明忽然问我。他和我同班,也是个寄读生,在这里巧遇让我们多少有些惺惺相惜之情。叶明是我上中学后的第一个朋友,也是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去哪里?”我问。老师此时正在讲台上喋喋不休。

“是个好地方。我最近才发现的。,可好玩啦。不过下了课去就太晚了。不如今天下午……”

“翘课?”我瞪大了眼睛。那个时候我还是挺老实的。

“反正老师不点名。你去吗?”叶明又问了一遍。我鬼使神差,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答应得这么爽快,大概是感觉太厌烦了吧,就想找点有趣的事儿做,就像饥饿的人不在乎食物的好坏,只要有就好。

午饭后叶明拉着我走进一家网吧。这是我第一次踏进网吧的大门,母亲以前总说这不是电学生该来的地方,可我却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和自己相仿的身影,他们全神贯注的对着电脑屏幕,脸上大多挂着一副可以被称之为“痴迷”的神情——后来我知道他们大多数人是在玩网络游戏。那种神情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好奇与厌恶,就像看到了奇长无比的大蜈蚣。实际上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一直没能摆脱这种感觉。现在我已经彻底抛弃了网络游戏,但那种游戏迷特有的神情还是让我记忆犹新,我忘不了那种氛围、那种感觉,因为我也曾是其中狂热的一分子。

叶明熟练地开了两台电脑,还推荐给我一个网,上游戏的网址。我在家也上过网——但母亲只许我用来找学习资料,我甚至不知道网络游戏是怎么回事——龇上手很容易。我打开网址,从里面找到了一个射击游戏,游戏很简单,通过鼠标与键盘操纵屏幕上那支枪,将眼前的对手统统打翻就OK,不一会儿我就被这个游戏吸引住了。初来乍到我玩得并不好,经常反应不及,但我并不在乎分数与级别的高低,只是觉得亲眼看见一个个对手被自己亲手击倒是件非常过瘾的事情。在生活中我从来没有机会这样做,甚至连躲开的机会都没有,可是现在,我却可以在网上名正言顺地KO任何自己看不顺眼的家伙,痛快痛快!

P12-13

序言

这是一部写给天下父母和老师的书,虽然讲的都是关于孩子与学生的故事。书定名为《花秀无声》,讲述的是两个关于“月之暗面”的青春故事——当今应试教育及社会压力重压下一个直接受害者的内心独白(家长和老师可以算作间接受害者)、一个时常被忽略乃至误解了的精神世界。

起初只打算写成个自传体式的故事权当自我留念,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想法开始发生改变,有了许多与原先完全不同的念头。然而那都是些零散的碎片,就像有了好的零件却没有安装说明书一样。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我们没有蹲下身去,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回顾自己六年中学生涯(因为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中学生),我此时才发现原来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说的东西:不仅仅关乎自己的回忆——那种逃避现实、美化往事的校园故事已经够多的了,还事关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近几年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从暴力犯罪低龄化到“网络游戏上瘾症”,而且已经不再仅仅是少数人的问题。许多看似天真浪漫的十几岁中学生仿佛一夜之间突然变成问题少年,变化之大、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于是家长和老师开始感到惊恐,进而觉得困惑: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困惑不是毫无来由的。在如今数量众多、以学生为题材的作品中,这个问题极少有人提及,即便有也往往只是点到即止、一带而过(这给我查找资料增添了不少困难)。许多人似乎抱有一种近乎根深蒂固的错觉,认为校园故事就该是写给学生自己看的。父母和老师也往往抱着“吃过苦头就学乖了”的想法,将问题统统扔给孩子们去自行反省。这不但令父母和老师失去了许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机会,也让对方产生了“反正大人都不理解我们,跟他们说也没有用”的想法,使得彼此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父母和老师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于是就采用一些极其专制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眼中所谓的“问题”,为了逃避他们的控制,孩子们则学会了当两面旅,用种种假象来欺骗那些原本可以帮助他们的人,这样的结果便是双方都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青少年问题也是如此。青少年问题的根源之一便是“信任危机”,而对家长和老师信任的缺失又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其实并不理解自己,甚至对自己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信心之时,他们的信任便会发生动摇乃至崩塌。于是,冲突就此产生了。在冲突中双方都痛苦不堪、伤痕累累。然而这种本该触目惊心的痛苦如今却被人们淡化、甚至忽略了,这是不应该的!

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都不是天生叛逆、无可救药。在心底他们都对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心存一份最纯粹的信任与爱,但是他们的父母和家长却总是一次又一次,或有意或无意地辜负了这份情感,使得彼此的关系渐渐走向僵死基至对立的境地。故事或许带着少许戏剧化和夸张,然而“要让视力不佳的人看见,就得把东西画得大大的;要让听力不好的人听见,只能大声呼喊。”(美国作家欧康纳语)

本书由两篇中篇构成,侧重点各不相同。《玩偶》讲的是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往事》则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纠纷。故事里主人公的身份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重点学校里的差等生。当人们把目光都投注在那些接近社会底层的少年犯和不良少年身上的时候,这个特殊的团体却如同太阳的黑子一般,在重点学校的光环笼罩下被人所忽略了。人的堕落与蜕变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在管理与教育学生方面就像机械化大工厂,往往只从技术与效率上考虑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需要。尤其是重点学校中充斥着的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更容易带给学生精神上的孤独感与压迫感,那些无法融入其中的差等生便更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因为身处重点学校,背负着父母和老师极高的期望,但另一方面现实中“鸡头与凤尾”的落差又让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一篇名为《我的寄读生生活》的高一学生作文中,那个十六岁的孩子悲伤地写道:“在学校里我就像一个隐身人,没有人关心我的好坏,关心我在想什么,即使有了点小小的进步也不会有人知道。我不喜欢这里,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这种环境下,当充满活力、希望成为瞩目焦点的青少年无法融入严酷的现实时,逃逸便成为一种必然。他们会逃避到另外一个被自己的幻想所美化了的世界里去,但自身生活经验的匮乏又会让他们身陷更大的危机之中。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思的问题。扪心自问,我们的“名校心理”是否和古人的缠足束腰一样,已经陷入盲目推崇甚至走火入魔的境地?

千万不要简单地把当今日益严重的青少年问题归结为西方国家的“舶来品”,这样只会闭目塞听酿成更大的悲剧。“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不会被传染。”治疗疾病也应当从预防做起。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家人眼中已慢慢变得陌生,对家庭与学校活动显得漠不关心甚至充满厌恶时,你就应该设法去了解问题的根由,然后——或者只是简单粗暴、自以为是的说教,或者是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然后寻找真正的解决之道。

您可以不认同书中的观点,但千万不要以为书中的故事只是虚构而已。这是我和身边一些同龄人的亲身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请不要自欺欺人,一边看书一边对自己说“这些都是小说,都是虚构的。”不要忘记小说也是来源于生活的。

之前有人向我提出:文章在探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老师与家长内心想法的关注?正如我所说过的,这是一本探索青少年内心世界的书,描述的是通过孩子的视角看到的成人世界。提出上面想法的人就如《玩偶》中所言:“学生应该理解并服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总是在强调身为长辈的主观感受。事实上这些人更需要用心仔细阅读这本书,因为他们很可能已经失去了从孩子眼里看世界、与学生感同身受的能力,这项基本技能凡是称职的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拥有!

有人说作为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就如同在监狱管理厕所一样。话糙理不糙,因为这确实是一件难以把握尺度而且充满变数的事情。但如果真是如此,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世界才更加重要,因为沟通是化解问题的关键,隔阂与相互欺瞒只是掩耳盗铃,一旦爆发往往已是覆水难收之时。这决非危言耸听,类似的案例我们已经听说得太多了,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作为第一部作品,不成熟之处在所难免。然而与其在所谓的研讨会上冷冷清清地谈论这些问题,不如试着从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角度来进行“换位思考”,或许能带给家长和老师们更大的收获与感悟。最后说一句,对于这部处女作我没有太大的奢望,如果有人看完我的书后能够由此想到点儿针么的话,我向您衷心道一声谢谢!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花季无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可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55431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4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4: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