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苍凉写就的华美--走进张爱玲的传奇/走进经典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史记》中项羽自刎前悲怆吟诵的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让无数后人怆然泪下!凡·高绘画中那燃烧的向日葵,烧灼着每个观看者的心。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大鱼搏斗的渔夫,就是人类在这孤独的行星上奋力求存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凄楚的抒情、“人生如梦”的咏叹,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沈从文用一生描绘的“湘西世界”,把边城流溢着野性而和谐的美,洒向了全世界……

本书为“走进经典丛书”之一,伴你走进张爱玲这位乱世才女以心魂书写的传奇世界……

内容推荐

左手《传奇》,右手《流言》,张爱玲凭着这两部经典,书写了文坛不朽的神话。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不仅在于她创造性地将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的笔法熔于一炉,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体”;更在于她将自己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独到感悟渗入文字当中,以犀利的目光和敏锐的触觉,见人所不能见、品人所不能品,穿透特定时期都市生活的层层图景,直指人性深处不可言说的黯淡与荒凉。

这是广袤文学天幕中一颗耀眼的恒星。犀利的目光,敏锐的触觉,直指人性深处不可言说的黯淡与荒凉、无论她的人生,还是她的作品,都是一出令人嗟叹的”传奇”。

本书作者谨怀一颗诚挚的心,伴你走进张爱玲这位乱世才女以心魂书写的传奇世界……

目录

导言:苍凉写就的华美

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温暖迟缓的阳光

 天才梦的初绽

 “出名要趁早呀”

 与上海永别

 大隐隐于市

二、《传奇》里的传奇

 生命的图案——影像《传奇》

 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金锁记》

 都市的废墟——《倾城之恋》

三、《传奇》外的传奇

 晃悠悠的日影——《十八春》

 “水上写的文字”——《流言》

四、雅至俗时俗亦雅

 俗致

 雅韵

 雅俗相融

五、大上海“最好和最后的代言人”

 上海想象的完结

 今生今世不了情

结语:此情可待成追忆

张爱玲生平与创作大事纪年

试读章节

张爱玲是以英文作品开始职业作家生涯的。她刚刚回上海没多久,就开始给英文报纸《泰晤士报》写一些影评和剧评,此外还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上面发表了不少散文,包括《更衣记》《洋人看京剧及其它》《中国人的宗教》等等,都受到了编者和读者的欢迎。尤其是《更衣记》(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一文专谈中国人时装的变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英文又纯熟老练,被主编赞不绝口,称作者是“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编后记》)

卖洋文的成功,使得张爱玲信心大增。她开始尝试着用中文创作小说,以证明自己的才华。而真正让张爱玲一鸣惊人的,正是她的小说创作。

文坛前辈周瘦鹃对于张爱玲的成名,推荐之功不可没。他是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的重要作家,善于写言情小说,当时正在上海准备创办一份名为《紫罗兰》的杂志,张爱玲在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揣着《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手稿和一封介绍信敲响了他的家门。

这是一个描写战前香港的中篇小说。周瘦鹃读完之后大加赞赏,不仅将它刊登于《紫罗兰》上,而且亲自撰写了介绍文字:“如今我郑重地发表了这篇《沉香屑》,请读者共同来欣赏张女士一种特殊情调的作品,而对于当年香港所谓高等华人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印象。”(周瘦鹃: 《写在(紫罗兰)前头》)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不仅题目新颖别致,内容也令人耳目一新,就连当时《万象》的主编柯灵读完后也为之惊叹:“张爱玲是谁呢?我怎么能够找到她,请她写稿呢?”(柯灵:《遥寄张爱玲》)这篇小说的成功对于张爱玲而言无疑是一种肯定与鼓励,促使她更加满怀信心地继续创作。

紧接着,张爱玲又在《紫罗兰》《杂志》《万象》《天地》等刊物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琉璃瓦》《连环套》《年轻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小说以及一系列散文。

她的作品引起了傅雷先生的关注,这位极少撰写评论文章的著名翻译家以“迅雨”为笔名发表了当时最重要的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肯定了张爱玲的小说对于当代文坛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正在《万象》连载的长篇小说《连环套》内容贫乏,逃不过天折的命运。虽然张爱玲当时对于傅雷的批评并不服气,但还是在《连环套》连载了6期之后,主动将其腰斩了。

1944年9月,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传奇》出版;同年年底,第一部散文集《流言》出版。张爱玲成为了当时上海滩最红的作家。

1943~1945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因为在这段时期内,她创作发表了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并且结识了一个对她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胡兰成。

胡兰成是浙江嵊县人,生于1906年,从小家贫,一生全凭聪明和算计飞黄腾达,虽然才学颇佳,却多次担任伪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级文化汉奸。当时胡兰成是汪精卫伪政府宣传部政务副部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张爱玲发表于《天地》月刊的小说《封锁》,非常喜欢,于是向《天地》主编苏青多次索要张爱玲的地址。苏青不得已,只好把地址给了他,并且提醒他张爱玲是不轻易见生人的。尽管如此,胡兰成还是如获至宝地揣着地址去找张爱玲。

胡兰成来到静安寺路赫德路口,敲响了192号公寓6楼65室的门。张爱玲果然闭门不见。胡兰成不死心,从门洞里递进去一张字条,上面写明了拜访缘由以及住址和电话号码,之后才怅怅地离开。接下来的日子,他都不敢外出,分分秒秒守在家里,生怕错过了爱玲的消息。一直等到隔天的午后,希望渐渐淡去之时,电话铃终于响起,里面传出了他千盼万盼的爱玲的声音,她只说了一句:“明天来看你。”

不让他访她,然而自己却又主动来见他,爱玲真的是一个怪人。其实她对胡兰成早有耳闻,胡兰成得罪汪精卫而遭到拘押的时候,她还曾经陪着好友苏青去周佛海家为他说情。

次日,张爱玲如约而至。虽然之前胡兰成将她想象了无数遍,然而真正见到她的时候,还是大大吃了一惊。他眼里的张爱玲身材极高,她的顶天立地能够使世界为之震动;然而她又连女学生的成熟也没有,坐在那里显得幼稚可怜,就像一个放学后独自回家的小女孩,正正经经想着自己的心事,任凭路过的小同学叫她,她就是不理,脸上透着淡漠与沉静的美,是一种另类的惊艳。

一向不愿意见生人的张爱玲那天在胡兰成家里居然一坐就是5个小时。两个人从当时的流行作品一直谈论到爱玲的文章,甚至还谈到了她每月写稿的收入。大部分时间是胡兰成在说,而爱玲安静地听,两人无拘无束地聊着,逐渐在心里将对方引为了知音。

临别的时候,胡兰成送爱玲到弄堂口,两人并肩走着,胡兰成突然说了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爱玲吃了一惊,但什么也没说,两个人的距离突然被拉得非常非常近,仿佛很久很久以前他们就已然相识,只等着这一天,以这样的一句话,打开彼此的心扉,开始他们的爱恋。

第二天胡兰成去看张爱玲,她房里的陈设简单而新鲜明亮,带着一种现代的刺激性,那独特的华贵竟然令他感到隐隐的不安。张爱玲那天穿着宝蓝绸袄裤,戴了副嫩黄边框的眼镜,衬得脸儿像个月亮。阳台外面整个上海笼罩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阳台里面整个房间沉浸在心心相印的喜悦里,满世界的阳光雨露。

当天胡兰成回家之后,冲动之下写了一首颇像五四时代的新诗给张爱玲,虽然幼稚得连他自己事后想起都觉得难为情,但却写得情真意切,爱玲回复了他八个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从此以后胡兰成每隔一天必定去看望张爱玲。三四回之后,爱玲忽然觉得烦恼而凄凉起来。她让人送去一张字条,叫他不要再去看她。而颇有经验的胡兰成不予理会,当天仍然坚持去看望爱玲,而爱玲见了他依旧开心,从那以后胡兰成索性天天都去看她了。

胡兰成曾经提到自己喜欢张爱玲刊登在《天地》杂志上的玉照,爱玲便送了一张给他,照片背后还写着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是完完全全投入了这一场爱恋,不在乎对方是否婚娶,不问对方的身世来历,不在乎一世相随,只在乎一瞬相知。

当时的胡兰成已有妻室,但是爱玲并不在意,也没有过多地憧憬婚姻,她甚至写信对胡兰成说:“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她是爱到了极致,没有任何退路,心甘情愿地选择妥协。直到胡兰成离婚之后,两人才写下一纸婚书:“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上两句由爱玲撰写,后两句出自胡兰成之手,证婚人为爱玲在港大结识的好友炎樱。是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

由于胡兰成担心日后时局变动会连累爱玲,所以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简简单单的婚书,沉甸甸的承诺。然而胡兰成并没有遵守诺言,随着日本的战败,他逃离上海,辗转武汉,躲避于温州,其间又先后与一个17岁的护士周德训和一个名为范秀美的女人结为夫妇。爱玲情深意重,千里迢迢赶到温州看望夫君,却无奈带着满怀的悲哀离开,只留下一句“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胡兰成:《今生今世》)1947年,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才子佳人之恋从此灰飞烟灭。后来胡兰成曾经写信欲重修旧好,爱玲均不为所动。爱过了,痛过了,尘埃里开出的花儿已经萎了,永远回不去了。  P17-22

序言

刘勇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可能是一本著作,一部电影,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也可能只是一个公式,甚至是几个字符,但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时流里永恒地闪烁着光芒。

经典是崇高伟大的,又是淳朴平凡的,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比如,人类一直都在关心:如何实现社会公义?如何追求真理?数千年来,众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在呕心沥血地解决这个问题,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他们的努力和思考,凝聚成了《论语》《孟子》《政治学》《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没有这些思想经典,人类命运的航船就没有指路的灯塔。

又如,人类一直苦苦追问:人为何而来?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宇宙运行的最终定律是什么?从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到霍金,科学家们相继不断地努力,完成了《几何原本》《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对论”等经典著述,他们智慧的思考使我们今天能够拥有轮船、汽车、电视机、电脑、卫星、航天飞机,能够潜入深海、登陆月球、克隆生命。没有这些科学经典,人类迄今仍处在茫荒之中。

至于文学艺术经典,就更与我们“心心相通”了。《史记》中项羽自刎前悲怆吟诵的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让无数后人怆然泪下!凡·高绘画中那燃烧的向日葵,烧灼着每个观看者的心。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大鱼搏斗的渔夫,就是人类在这孤独的行星上奋力求存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凄楚的抒情、“人生如梦”的咏叹,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沈从文用一生描绘的“湘西世界”,把边城流溢着野性而和谐的美,洒向了全世界……没有这些文学经典,人类就不会懂得什么叫美,就会缺乏追求更美好的明天的愿望与激情!

然而,这些经典大师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会经历青春与暮年,会遭遇种种挫折,会痛哭,会大笑。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其实是极为平凡的人。和大多数底层百姓一样,他挨饥受冻,所以才愤怒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公;置身在破屋里,同天下百姓一样身受淫雨之苦,所以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吁。被称为“2 0世纪中国良心”的巴金,一生歌颂以奋斗为生命、以痛苦为力量、以献身为幸福的人物。巴金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他平常充满人情的爱心是融合的。“文革”期间,巴金惨遭迫害,妻子也被迫害致死。读过他悼念妻子的散文《怀念萧姗》的人没有不心酸泪下的。只有把崇高的巴金与充满人情味的巴金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认识一个真实的、可敬可爱的巴金。

无论是杜甫,还是巴金,他们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或者说,他们的崇高正是从他们的平凡中生长出来的。如果说他们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许是他们的爱心更广,责任心更强,对理想的追求更执著罢了。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福祉。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著作,能够超越性别、时代、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人类生生不息之伟力的代表。

经典虽是大师个人完成的,但经典之所以能不朽,却是一代代读者——也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阅读的结果。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们是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一代代人成长不可缺少的养分。其实许多大师本身都是在青少年时代汲取了前辈宝贵的营养才得以茁壮成长的。没有在青少年时期“读书破万卷”,杜甫是绝对不可能“下笔如有神”的。没有在青年时读到欧几里得和笛卡儿,牛顿也许一生碌碌无为,再大的苹果落在他眼前,他也可能无动于衷。因此,被公认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牛顿这样说:“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阅读经典,不是为了炫耀于人,而是因为它们能够启发我们,提升我们,丰富我们。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今天的青少年对有些经典似乎感到生疏和难以接近。这正说明我们需要这样一些书籍:它们必须能够联系现代生活重新阐释经典,为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提供宝贵的、必要的养分。

为此,我们把这套丛书奉献给年青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走进经典”!

在本套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揭示出经典是如何生成的。大师们创造的经典固然伟大,但创造经典的过程更加耐人寻味。阅读经典的目的,一是获得知识,二是学习那些大师特有的品质。后一点比前一点更重要。因为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经典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鲜活的机体。我们最大的期望是:当你放下书本时,能够感觉到那些大师的经典是栩栩如生的,就像刚刚从身边走开的师长兼朋友,他们亲切而智慧的话音还萦绕在耳旁。本套丛书特意附上大师生平与创作的年表,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我们的另外一个愿望,则是能够以生动流畅、浅切清新的方式和语言来阐释经典。真正成为经典的东西,都能深入浅出,以平易的笔调谈论深邃的思想,既有思想的光彩,也有文字的优美。介绍经典的文字更要继承这种文风。这套丛书结合作品内容选用了大量图片,也是出于这种目的。

此外,本套丛书还特别强调经典选择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在古今中外众多的经典中特别选取了文学、哲学、社会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经典。就每本介绍经典的书而言,则注重选取大师们最重要的代表作,同时兼顾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如巴金作品首选《家》而不选《寒夜》,达尔文作品首选《物种起源》而不选《人类的由来》,卓别林作品首选《摩登时代》而不选《大独裁者》等,都是经过慎重挑选的。

值得推荐的经典太多了,本套丛书将分批陆续推出。丛书的宗旨是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和介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经典,通俗、简明、淳朴是我们的追求。因此,没有特别注重某些学术化的要求如严格的注释等,这也是需要说明的。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在感谢所有编撰者辛勤劳动的同时,也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总编辑杨耕先生在丛书编撰的过程中,多次提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是总编辑助理傅德林先生,丛书从策划到编撰再到出版,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陶虹、高东风、薛萌等编辑也为丛书的出版不辞辛劳,奉献心力,还有那些在幕后为每本书默默审稿的专家们,这里也一并致谢!

2006年10月金秋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走进经典》丛书,经过所有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历经两年之久,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为了增强“经典”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更好地理解“经典”的深刻思想,本套丛书采用了一些珍贵的图片,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能与部分图片的著作权人及时联系上,恳请各位见书后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及时付酬。在此也特别感谢各位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本套丛书中可能有表述不正确的地方,甚至存在某些错误,期待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特别想知道广大青少年朋友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盼望着你们的回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2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苍凉写就的华美--走进张爱玲的传奇/走进经典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勇//陈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079605
开本 32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6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