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经学的瓦解(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由此言之,“六经皆史”之所谓“史”,非今人之言“历史”,而指史官之所职。官师合一,史官所职,即一代典宪,所以说“六经皆先王之政典”,而认识到这一点,便必须“贵时王之制度”,“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所谓有体必有用也。”①章学诚的“经”,定位于过去的“先王政典”,即过去的圣王之法。在这一意义上,仍然没有背离古文家的精神。

章太炎言“六艺,史也”,其“史”之义,本与章学诚同。但是,在《馗书·清儒》中,章氏接下来以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数理之学言《易》,又云《诗》若《薄伽梵歌》,《书》若《富兰那》神话,《乐》犹《馐马》、《黑邪柔》,②则都是从原始文明的角度,也就是所谓“神话”的角度来解释此数经,易言之,章氏之“史”,不止是“史官”之史,而且是“历史”之史。正因如此,章氏在自注中加了一句话:“人言六经皆史,未知古史皆经也。”③古代史官所记述的那些历史性的陈迹,都是“经”。就此而论,则经与史完全混合为一。如果说在章学诚那里“六经皆先王政典”,经即先王史官所职,那么,在章太炎这里,他进一步将“六经皆史”之“史”,由官书而视为历史。1910年《教育今语杂志》载章太炎的白话文演讲《经的大意》,说得更加清楚:

《尚书》、《春秋》固然是史,《诗经》也记王朝列国的政治,《礼》、《乐》都是周朝的法制,这不是史,又是什么东西?惟有《易经》似乎与史不大相关,殊不知道,《周礼》有个太卜的官,是掌《周易》的,《易经》原是卜筮的书。古来太史和卜筮测天的官,都算一类,所以《易经》也是史。古人的史,范围甚大,和近来的史部有点不同,并不能把现在的史部,硬去分派古人。这样看来,六经都是古史。所以汉朝刘歆作《七略》,一切记事的史,都归入《春秋》家。可见经外并没有史,经就是古人的史,史就是后世的经。

正因如此,章氏言经学之功能,有云:“魅鬼,象纬,五行,占卦之术,以宗教蔽六艺,怪妄!孰与断之人道,夷六艺于古史,徒料简事类,不日吐言为律,则上世社会汗隆之迹,犹大略可知。以此综贯,则可以明进化,以此裂分,则可以审因革。”②此语《检论》因之未改。断以人道,夷经为史,是章太炎的基本主张,在这一主张中,六经的意义,在于使“上世社会汗隆之迹”,大略可知。这里经学之意义,已完全转化为史学之功能。尤其是接下来之言“明进化”与“审因革”,以传统古文家之见,六经为不同的圣王之法构成,郑玄之后,弥合了这些古圣王之法的矛盾,作为圣王法集合的六经,可以通经致用,而对章太炎而言,六经以综贯,可以明不同历史时期的进化过程,六经以裂分,可以探研不同圣王之法的因革过程,章太炎与其前的郑玄、章学诚不同,不在于他们都将六经看成“史”(官书),而在于他们对“史”(官书)的态度,郑玄将六经视为“法”,旨在使六经之法贯通而为一圆融整体,可以继续求致太平之迹。章学诚将六经视为“史”(官书、政典),旨在阐明“官师合一”,使人重当世政典,考求古经新用。而章太炎不但视六经为“史”(官书、政典),更重要的是,以“历史”的眼光、态度来看待六经,因此,六经一变而成为“上世社会”的实录。在这一意义上,章氏之六经,已经不止是“史”(官书、政典),而且是“历史”。对“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只有一个,那就是遥远的古代。P21-23

后记

这是一个经学传统已经消失的时代,不要说圣人口传的微言大义早已荡然无存,就是古代的家学传经也已不见于今。这又是一个亟需重新认识中国传统,重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时代,更为深层次地认识中国传统,无法避开经学研究的重新开展。

要重新认识经学乃至重建经学,必须回过头去,看经学如何被瓦解。在被命名为“近现代”的晚近历史中,革命军兴,而古学渐成土苴,经学科废,而经书尽成草芥。近现代学术的变迁,背后其实是整个文明观的变化。概而言之,清末民初的学术转型,实质上是古文经学遭遇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转化为史学的过程。在古文经学向史学的转化中,中西之辨让位于古今之争,“中国”成为“古代”,于是,中国学术从“以经为纲”转化为“以史为本”,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整个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术丧失了自身的价值系统,典籍成为“史料”,中国学术也成了西方学术的附庸,即便是最为保守的现代新儒学,也是建立在对西来大量观念不加检讨的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作为承载中国传统义理的经学,则在现代学科中瓦解殆尽。

在经学崩溃的百年之后,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必须回到经学。而最直接的,便是回到康有为,回到章太炎,康、章是最后一代经师,也是凭借华夏古经,回应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塑造的第一代经师。在康子、章子那里,充分地展开了“经学遭遇民族国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讨论,便湮没在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浪潮之中。革命可以铸造一个国家,却不能建设一个国家。百余年来,“中国向何处去”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虽有一些历史时期,一些思想与政治人物提供过确凿无疑的答案,甚至付诸实施,但终究未曾有过长治久安之道。在这百年之中,后王凌驾先圣,转成立法国父,中国在挣脱历史、奔向现代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对自身的认识,却渐行渐模糊。在这样的时候,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中国”。只有深层次地认识中国,认识华夏族群的历史,才能真正有效地认识自己,学习西方,而中国的自我认识,只有回到经学之中。

面对经学研究传统的百年断裂,如果没有数代人重审经籍,沉潜古典,直面庞大而芜杂的注疏系统,便无法再次叩开经学的大门。而在这样的时刻,国族将往何处去,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此时此地的艰难抉择,仍然可能长久地影响这个族群未来的国运。生于这样的时代,对从事古典研究的人而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仍然是一种无地逃遁的宿命。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书对章太炎的研究,突出的是章氏在经学瓦解过程中所起的客观影响,而非对章氏思想的具体评价。

1998年,少明师的《汉宋学术与现代思想》出版,其中涉及经学转化的几篇论文,对本书的写作富有启发,而在写作这本小书中,陈老师对其中的许多论点提出意见,使初稿的一些观点得到及时的修正。在和陈明、干春松、曾亦、唐文明、郭晓东、张志强、曾海军、陈伟文等师友的讨论中,也让我获益良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陈静老师对本书一些观点的肯定,让人铭感于心。还要特别感谢倪为国先生,他的不断鼓励和敦促,是我把一个过于长久的思考变成文字的动力。  本书为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成果。

辛亥革命一零一周年纪念日于人民大学国学院

目录

导言 “后经学时代”的经学

第一章 章太炎的“新经学”

第二章 中国:成为“历史”

第三章 胡适之:从“以经为纲”到“以史为本”的完成

第四章 孔子与六经的分离

第五章 经学的史料化与经学的瓦解

结语 为往圣继绝学

序言

在思想史上,“犹太人”一直作为一个“问题”横贯在我们的面前,成为人们众多问题的思考线索。在当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突显的是“中国人”也已成为一个“问题”,摆在世界面前,成为众说纷纭的对象。随着中国的崛起强盛,这个问题将日趋突出、尖锐。无论你是什么立场,这是未来几代人必须承受且重负的。究其因,简言之:中国人站起来了!

百年来,中国人“落后挨打”的切肤经验,使我们许多人确信一个“普世神话”:中国“东亚病夫”的身子骨只能从西方的“药铺”抓药,方可自信长大成人。于是,我们在技术进步中选择了“被奴役”,我们在绝对的娱乐化中接受“民主”,我们在大众的唾沫中享受“自由”。今日乃是技术图景之世界,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比任何一个时代要多,但我们丢失的东西也不会比任何一个时代少。我们站起来的身子结实了,但我们的头颅依旧无法昂起。

中国有个神话,叫《西游记》。说的是师徒四人,历尽劫波,赴西天“取经”之事。这个神话的“微言大义”:取经不易,一路上,妖魔鬼怪,层出不穷;取真经更难,征途中,真真假假,迷惑不绝。当下之中国实乃在“取经”之途,正所谓“敢问路在何方”?

取“经”自然为了念“经”,念经当然为了修成“正果”。问题是:我们渴望修成的“正果”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经”?从哪里“取经”?取什么“经”?念什么“经”?这自然攸关我们这个国家崛起之旅、我们这个民族复兴之路。

清理、辨析我们的思想食谱,在纷繁的思想光谱中,寻找中国人的“底色”,重铸中国的“故事”,关注中国的“问题”,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六点评论”旨趣所在。  点点

2011.8.10

内容推荐

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精)》(作者陈壁生)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精)》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编辑推荐

西学东渐,经学是如何被瓦解的?当经学遭遇民族国家,中国向何处去?我们还有能力赓续经学的命脉吗?《经学的瓦解(精)》(作者陈壁生)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并有力回应了上述问题。

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经学的瓦解(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壁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11477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2013198409
中图分类号 Z126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3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