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荔湖城记--新城市漫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新城市文化的研究,具体包括了:肯特兰的春天、小镇价值、城市多元、硅谷奇迹、地缘理论、生产组合理论、成长极论、众说纷纭、新城市主义、新的探索、城市复兴十二章内容。

带你领略新城市文化的魅力!

内容推荐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业发展时间太短,因此开发商中对建筑、对规划发展不了解的大有人在,最糟糕的是其中不少人因为房子卖得好,就以为自己做的是好房子,好社区。金地领导层清楚得很,他们是下了工夫规划和设计的,建造质量也非常好,并且很希望能够从比较客观的立场,从城市发的宏观角度来看自己这个项目。因此,他们约我写本讲讲城市规划发展趋势,讲讲他们这个增城的开发项目在广州城市发展中可能提供的一些参考意义时候,我是很高兴接收这个任务的。这就是这本小书的来历了。

书的撰写时间在2006年的夏季,那时候我刚刚从南欧、澳大利亚东部回到加利福尼亚,主要就是去研究一系列那里的小城镇,这本书在整个撰写过程中自然就受到这种小城价值观在情绪上的影响,想写得比较理论一些,怕读者感到单调,但是还是想把新城市主义讲得更加透彻一点,很如果有不周之处,也还是望读者宽容吧。

目录

前言:自然中的新城市

一、肯特兰的春天

二、小镇价值

三、城市多元

四、硅谷奇迹

五、小城市之光

六、地缘理论

七、生产组合理论

八、成长极论

九、众说纷纭

十、新城市主义

十一、新的探索

十二、城市复兴

后记

试读章节

肯特兰的不足之处

现在华盛顿周边,类似肯特兰的社区越来越多见,就在距离肯特兰外面没有多远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新城市主义新社区正在开发,我也去看了,叫做“枫林”市(HaDle Lawn)。就具有很明显的肯特兰的影响痕迹,我和枫林市的发展商谈谈心得,他们说自己在规划枫林市的时候是借鉴肯特兰成功的地方,也避免了肯特兰不足的地方。看来新城市主义的确处在一种持续发展的上升阶段中,会变成一种开发的趋势的。

讲到肯特兰的不足,我倒有点好奇,因为以前就是听说新城市主义如何如何的好,却很少人注意到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问了一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人,他们认为肯特兰最大不足就是社区那个广场购物中心,这里的设计被批评得很多。在1993年刚刚开发的时候,肯特兰的商业仅仅是原来已经存在传统的带状零售商店,就是一条狭窄的零售商业街,按照规划,除了这种分散的零售街之外,如此大的一个社区,应该是另外有比较高端的商业部分的,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人大部分是中、高收入的中青年白领,原来那种半农村形式的零售业未必能够符合他们的需要。但是,当时发展商很难找到融资的来源,就只有自己开发商业部分。原本专家建议引入高端的零售业,如大型百货公司诺斯特罗姆(№rdstrom)、高级时尚店汀法尼(T1ffany),都没有成功,结果新加建的中心广场周边的商业中心还是循原来小型零售业街的带状方式开发。大家说,这个商业中心如果按照原来的规划推进,原本可以做得更完善的。

现代社区商业讲究集中和分散的结合,既不是只有那种庞然大物的购物中心,也不是仅仅只有传统顺街而设的带状零售店。当然,肯特兰高度突出步行方便的这个基本原则,对于住户来说,社区的核心商圈都在步行距离之内,但单一化的带状零售布局的设计的确是不足的。  商业区足够大,并且方便步行购物,但是单一的商业形式,无论在功能的多元化方面,还是在城市景观的多元化方面都明显感觉不足。

因此,规划家和建筑师现在正重新规划肯特兰,据说近期内将推倒一些大型、毫无特色的好像方盒子一样的爿售商铺,还准备在现在相当广阔的停车场内开发比较大型的集中商业和地下停车建筑,增加商业的多元化感。现|在一栋毫无特色的“阿普顿”(uDtons)商店和名叫“波士顿市场”的场地将改建成300户公寓及一些零售店,l成为一个传统的商住混合建筑。在“市场广场”(Harket square)溜冰场的对面准备建造一栋比较大型的办公楼,增加这个社区自身的就业功能的硬件。  

美国《新都市通讯》的编辑和出版商理查德-斯图德维尔(R1chard Steutevlue)说:‘看来大家很喜欢肯特兰{的这个规划概念。他们喜欢这些建筑,可步行的街道,小型的邻里公园,肯特兰现在有很好的口碑,已经为美国设立了新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典范。”

新城市主义虽然是1993年前后开始开发的一个试验性社区,但是现在已经成了研究的对象了。在肯特兰市开发15周年纪念日,相关部门邀请规划和设计肯特兰的原班人马召开了一次规划和建筑专家的研讨会,以确定美国、西方的城镇下一步的发展可能选择的方向。这个研讨会班子大约有20人。他们用了3天时间在镇上散步,看看15年内这个市镇的变化,评估以前的建造成果,找寻失败的地方,总结和分析,探讨新城市主义城镇未来应该走的方向。肯特兰的居民对自己的社区有种独特的自豪,他们都欢迎专家到自己家中,和他们谈谈自己住在这个社区的感受,提出各种建设性的建议。肯特兰人真是把社区的建设当自己的头等大事,据说那个专家工作组在现场开会的时候,肯特兰的餐馆都争着为他们配备免费的饮食。

这次会议中,规划师和设计师建议逐步淘汰路面停车场,把停车空间放 到中心商业建筑群的地下,或者建造在新的商住混合建筑群后面,这样就腾出空间来,成为纯粹的步行街道,形成传统味十足的街区。改独栋住宅为多层、综合用途的建筑物。在对外交通规划上,这次研讨会提议建设一条轻轨,把肯特兰连接到进入华盛顿的轨道交通系统上去,这个轻轨从肯特兰中心接驳到离这里最近的华盛顿轨道交通站,这样,走路到肯特兰轻轨车站,就可以一路直达华盛顿轻轨和地铁车站,从而和整个大都会交通系统连接起来。肯特兰因此就“活”了,并且也就可以从真实意义上摆脱私人汽车的束缚。这次研讨会还提议重新优化设计公共领域,在社区内重新造交通圈,从而更好地规整现存的公共建筑物,并且还建议新增加一些公共建筑物,公共空间的尺度必须宜人化,不能够过大、过宽。

从住处去肯特兰,路程很近,这个面积356英亩(大概1.800亩左右)的社区其实是一片综合性社区,而非“睡城”。上面提到需要改进的部分称为“区域性商业步行街区”,因为占面积太大,因此经过这次研讨会的研究,最终决定缩小规模,建成一个区域性购物中心,内中包括部分步行街道型的零售街,部分大型集中商业中心。重点放在商业中心和居民区之间节点的关系,希望协调购物中心与传统市中心目前比较僵化、硬接的关系。将这个商业建筑群与肯特兰现存的街道格局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居民能够很方便地从肯特兰内的5个邻近街区走到这个零售中心来。

我去管理处看了规划的草案,方案是在位于市中心居住区中央的两个广场的位置,在购物中心的入口那里建造;住宅、商店和办公室综合功能的三层高的公寓式楼,以及四层高的高级公寓来围合。细看这里的建筑类型,发现他们很注意发展美国人叫的集合型住宅(英语中称为“condomlnlum”,简称CONDO)的联排式住宅,这里的独立式住宅户型也不是太大,看来是有意识地与那些尺度惊人的“豪宅区”分开来。联排住宅和独立住宅是隔绿化带相望的,因此相对分开。整个开发项目中大概有1500套住宅,价格在开盘的时候不高,当时我还在费城教书,曾经来看过,记得楼的价格是从50万美元的豪宅,到20多万美元的联排住宅和密度更高一点的公寓住宅都有,当时我问这种公寓贷款的月供大概多少,售楼部的人说大概也就是600美元,这包括附带的车库。这次去看,因为肯特兰举世闻名了,价格也涨得厉害。P34-37

序言

住在森林里的表哥

去年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办事,有个远房的表哥在那里工作,他十几岁就从新加坡移民到美国,在纽泽西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成了美国研究声纳的顶级科学家,早期在海军部做研究,后来自己开了实验室,为国防做专题研究。几年前退休,夫人去世,自己感觉身体很好,呆在家里无聊,就在自己的研究实验室继续工作,每天早起早睡,早早开车上班,虽然我不知道他具体的工作,但是估计对美国军事现代化一定有很大的贡献。早上看见他进入海军部大楼的门口,那些站岗的高大的海军警卫兵给他行礼,知道他必是个受人尊敬的学者。

表哥住在马里兰的森林里面。几十年前,这里就是一片大森林,几十亩的落叶乔木,严严实实,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秋去冬来,住在里面,人世沧桑。那么与外面的尘世隔绝,就好像在西伯利亚一样,但是开车出来,听见车轮压着金色落叶的声音,上了高速公路,很快就可以到宽阔而宁静的达波托马克河,看见五角大楼了,方便得很,春天在他家里住,早上听见啄木鸟敲打树干的声音,嫩芽和浅色的李花、美国桃花在树丛中绽开,实在是美得不得了。他没有孩子,喜欢时尚和干净,家里一尘不染,有好多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精致工艺品:北欧的雕刻和玻璃、中美洲的陶艺品,落地大玻璃窗外是森林的沉静,看见松鼠在树上忙碌、狐狸在林中走动,我们常说“世外桃源”,我看无非如此吧?

说美国顶级白领,他应该算一个,两夫妇都是高级职业人士,科研项目一辈子都和军方有关,收入高,加上40年前就在这里购置地处,现在地价涨了50倍到100倍,他早就应该属于了富翁之列了。没有孩子,没有负担,问他如何处理这样庞大的遗产,他轻松地说:“都安排好了,全部产业、存款、基金都将分别捐给自己和夫人毕业的三所大学: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纽约大学。”我在美国见过好多这样顶级的精英,他们的遗产都是这样处理的,在他们,是很正常的方式,造福年轻人,造福教育,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华盛顿是一个菱形的城市,规划是早年请法国人来做的,基本是纪念性多于实用性,宏伟但是不好住,因此,在这里工作的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和与政府事务有关的各种职业人士,都住在周边的社区里面,华盛顿界于两个州:马里兰和佛吉尼亚之间,因此,这里的白领不是住马里兰就是住佛吉尼亚,如果说住在华盛顿城里,则是低收入、吃政府救济的穷人多。

外环匪帮

由于华盛顿除了勤杂人员之外,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和联邦政府的职业有关的白领阶层,美国联邦政府十几个部,几十个独立委员会,还有国会、法院,在里面上班的,政府公务员占了很大比例,加上各种法律顾问、院外活动集团的职业游说人员、科学研究机构的人员、外国驻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整个城就是围绕美国联邦政府形成的,职业白领阶层人数比例很大,白领多了,他们收入平均比较高,自然不会住在低收入人口密集的市区里面,因此创造了形成高品质社区的市场需求条件,所以,在华盛顿周边就开发了好多很优秀的社区,特别是华盛顿环形道一圈上面,原因是从社区到环道高速公路快,方便这些白领上班,并且从环道可以坐车到华盛顿大区的地下铁站,直接就可以从社区坐公共汽车,转地铁上班。这环道就是我们国内常说的外环高速公路,英文叫beltWay。白领们工资一般比较高,教育水平也平均比较高,并且基本都是吃政府工资的,因此纽约的那些自由派文人看不惯,给这批住在环道上的白领起了一个外号,叫他们“外环匪帮”,英文是“beltway bandlts”。我第一次听见这个术语是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里,一个颇为自由派的物理学教授笑嘻嘻地给我讲的,实在太形象了,听得我只想笑。后来见到住在华盛顿这个在海军部从事科学研究的表哥,顿时省悟到他是很典型的这样一个“匪”了,跟他说这个称谓,他吃吃地笑,毫不介意。其实说这个话给我听的那个人也是内人的表哥冯达旋博士,在费城的著名的德莱塞大学(Drexel University)理论物理系当教授和系主任,几年之后,他居然升到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of Sciences,NES)物理组主任,负责全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物理研究项目,办公地点在华盛顿,不得不从费城搬家去参加了他曾经笑话过的cc外环匪帮”。不过,最近他到达拉斯的德克萨斯大学当了副校长,“从良”了。高薪、高教育背景、上班一族,华盛顿的外环路是顶级白领(国内夸张的叫“金领”)的天下。那个海军部的表哥住的附近,全部是这种顶级的社区,早年开发,因为住在这里面的人早出晚归,回家仅仅是睡觉而已,因此,这些社区虽然开发得很好,但是基本都是美国人“睡城”(bed room community),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城市主义”,这个术语英语叫做New Urbannism,没有一个标准的翻译方法,我曾经在几年前的一本书中称之为“新都市主义”,现在看来,叫“新城市主义”好像更加确切一些,因为urban是指城区为主的一个名词。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开始出现了少数全新设计的城镇,其中有一个在全世界都有影响意义的,就在他家附近,叫肯特兰(Kentlands),他自己因为住在森林里面,浑然不知。这次去了,特别陪我去走走,印象很深。

……

漫谈新城市主义的发端

国内的开发商中,自然不乏精彩人物,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房地产开发业发展时间太短,因此开发商中对建筑、对规划发展不了解的大有人在,最糟糕的是其中不少人因为房子卖得好,就以为自己做的是好房子,好社区。没有自知之明,是最可悲的。其实楼盘销售好坏的影响因素很多,并不尽然和设计、规划的质量成正比。金地领导层清楚得很,他们是下了工夫规划和设计的,建造质量也非常好,并且很希望能够从比较客观的立场,从城市发展、建筑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自己这个项目。因此,他们约我写本讲讲城市规划发展趋势,讲讲他们这个增城的开发项目在广州城市发展中可能提供的一些参考意义时候,我是很高兴接收这个任务的。这种机会不多,一般开发商总是希望我帮他们写成销售的楼书,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婉言拒绝的,因为写楼书是广告公司的工作,而金地在和我讨论这本书的时候,就很注意立足的高度,我觉得很自然,很好写,就接下了任务,这就是这本小书的来历了。

书的撰写时间在2006年的夏季,那时候我刚刚从南欧、澳大利亚东部回到加利福尼亚,主要就是去研究一系列那里的小城镇,这本书在整个撰写过程中自然就受到这种小城价值观在情绪上的影响,想写得比较理论一些,怕读者感到单调,但是还是想把新城市主义讲得更加透彻一点,很难的工作,勉为其难,如果有不周之处,也还是望读者宽容吧。

后记

金地·荔湖城这个项目,我是最早就开始参与的,但现在已经能看见第一期建成,作为一个设计理论工作者,它是一个如此优秀的地盘能物及如此尊重开发的理念建造,自然是十分开心的。特别是能够把这个项目放到新城市文化产业的圈子中去,有它的一个位置,这个点是最令人开心的。中国人在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开发速度期,建造最庞大的,期间草率、粗糙的情况可能是有的,良莠不齐的情况比比皆是,并不奇怪。现在最困惑的就是为什么缺少能的在这种混沌中脱而出,突破困惑,创造比较先进、创造符合国际水准的新社区的公司。金地的这个“荔湖城”项目,如果能顺利一期一期的完工,形成一个融合自然、体现新城市精神的新型社区,对于广州、对于华南、对于全国的房地产开发将是一个很积极的启示,我在这里衷心希望在个项目能够顺利成功。这个本书虽然谈的是金地的荔湖城,其实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阐述新城市主义的原则,希望业界有所促动,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荔湖城记--新城市漫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受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816980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2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7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41
丛书名
印张 12.9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61
18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