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民公仆(全国广泛开展学习焦裕禄活动)/共和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套丛书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人民公仆》。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重大事件单独构成一本书。在选题上,我们选取每一年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在内容上,详细讲述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本书为“共和国故事”之《人民公仆》。

目录

一、宣传号召

 宣传报道焦裕禄事迹

 穆青组织采访焦裕禄

 《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焦裕禄

 毛泽东号召向焦裕禄学习

二、榜样故事

 焦裕禄全面了解兰考灾情

 焦裕禄制订改造兰考蓝图

 焦裕禄领导群众抗水灾

 焦裕禄查找兰考三害根源

 寻找根治三害的好办法

 焦裕禄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

 做好兰考人民的父母官

 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

 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三、学习标兵

 焦裕禄式的好党员李祥麟

 以焦裕禄为榜样的张中周

 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宋达夫

 军中焦裕禄陆妙生

 像焦裕禄那样做官的苏宁

试读章节

穆青组织采访焦裕禄

1965年,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去西安召开分社会议,讨论下一步的报道计划。

穆青绕道河南,让河南分社领导给记者周原留下话,叫他先到豫东灾区摸摸情况,物色几个采访线索,10天后他们回来听取汇报。

周原在穆青走后的当天就直奔豫东灾区。豫东是河南重中之重的灾区。这里有历史遗留下的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自南宋以来,横穿豫东的黄河屡屡决口,十年九灾。

穆青了解豫东人民的苦难,更知道豫东人民身上那股子百折不挠的顽强。他坚信,在豫东灾区一定有比灾情更强硬的东西!

周原坐上长途汽车,第一站到达杞县。县里正在开公社三级书记会议,县委书记说晚上没空,派了个水利局局长来陪周原。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原就跑到汽车站,在小食摊上吃了一碗元宵,只见一辆车子正要开,他“噌”地跳了上去。

车开出去好远,他才问:“这车是去哪儿?”

售票员奇怪地扫了他一眼回答:“兰考。”

车到兰考,周原摸到县委大院,迎面碰上县里的新闻干事刘俊生。

周原说明来意:“我们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同志,想写一篇改变灾区面貌的报道,他让我先探探路,摸摸线索……”

刘俊生抢过话头就说:“兰考开展除‘三害’斗争,把俺们县委书记都活活累死了!”

周原一愣,忙问:“谁?”

“焦裕禄!”说着,刘俊生从床底下抱出了一堆破棉鞋、破袜子、破衣服,旁边还有一张破藤椅。这些都是焦裕禄的遗物。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还压着一张字条,写着: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大。

这是焦裕禄临终前准备写的文章题目,内容他还没有来得及动笔。

刘俊生孩子般呜呜地哭诉,县长张钦礼抹着泪珠子一口气回忆了20多个小时。

周原痛断肝肠,他没有想到自己随意乘车来到的兰考,竟有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1

12天之后,周原回到郑州。穆青一行从西安回来。一见面,穆青就从周原的眼睛里知道:这里有金。

第二天,省委派出一辆吉普车,在寒风料峭中飞驰而去。

兰考是一个古县城,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章帝时代。方圆1800多平方公里,黄河历次改道都由这里经过。连年不断的沙荒、盐碱、内涝、水灾使兰考成了豫东重灾区中的“黑锅底”。

12年中,兰考全县36万人,逃出去的有3.8万多人,剩下的全部靠国家救济。

1965年12月17目上午,穆青一行走进兰考县委大院。

县委大院里有两排破旧的平房,白花花的盐碱漫地而生,爬上墙头、窗台,红砖墙被盐碱腐蚀得遍体斑驳。院子中央有一棵不高的石榴树,像一株褐色的铁枝。县委会议室内正面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画像,西面墙上有一只老式挂钟。屋子中间是一张破旧的长方形木桌,两面对摆着几张破木条钉起来的连椅。

穆青感觉有一种熟悉而又遥远的气息在四周弥漫着,他静默无言。

张钦礼、刘俊生,还有焦裕禄的秘书李忠修有些紧张,兰考这个穷县很少有记者来,可今天来的却是新华社的副社长。

他们把周原悄悄拉到一边,问:“没想到来了这么多北京的大记者,这该咋个讲法?”  周原说:“你们第一次怎么跟我讲的,就怎么跟他们讲。是啥说啥,一句不要夸大。”

“讲焦书记还用夸大?”三个人的眼圈红了。他们拿出了珍藏的焦裕禄的三件遗物,还有焦裕禄生前仅有的几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位县委书记面容清癯,目光深邃。

他们开始讲述焦裕禄的许多感人事迹。

一个人哽咽地回忆说:

……那晚下大雪,我看见焦书记房间里的灯光亮了一夜。大清早他挨门把我们干部叫醒,干啥?他说快去看看老百姓,“在这大雪封门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一天焦书记硬是忍着病痛,在没膝的雪地里转了九个村子。

另一人流着泪接着回忆说:

……那次暴雨下了七天七夜,焦书记一刻不停,打着伞在大水里奔来奔去,亲自测绘洪水的流向图。到了吃饭的时候,村干部张罗着要给他派饭。焦书记吃过灾民讨来的“百家饭”,喝过社员家的野菜汤,可这会儿他说啥也不吃。为啥,他说下雨天,群众缺烧了。

另一人泪流满面又接着回忆说:

焦书记家里也困难,没条像样的被子,烂得不行了翻过来盖。我们县里补助他三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

穆青一行听大家哭诉说,焦裕禄后来被查出肝癌,人都不行了,还在病床上念叨,张庄的沙丘,赵垛楼的庄稼,老韩陵的泡桐树。临死前还要我们去拿把盐碱地的麦穗给他看一眼。

穆青一行还听大家哭诉说,群众知道焦书记得病的消息后,四乡八村的老百姓拥到县委,都来问焦书记住在哪家医院,非要到病房里去看看他。县里干部劝也不听,东村刚走,西庄的又来了。后来焦书记的遗体运回兰考,老百姓扑在他的墓上,手抠进坟头的黄土里,哭天哭地地喊:回来呀回来。还听大家说,有个叫靳梅英的老大娘,听说焦书记去世了,大黑天摸到县城,看见宣传栏里有焦书记的遗像,不走了,就坐在马路上,呆呆地看着遗像一动不动。那时,天上正下着大雪啊!

伤痛、伤痛,依然是伤痛!心被撞击着!撕扯着!震撼着!一屋子记者早已哭成了泪人。

穆青悲恸得不能自持,他站起身,在屋子里不停地来回走动,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不时掏出手帕擦泪。

他又走到焦裕禄曾经坐过的藤椅前,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抚摸着藤椅扶手不停地落泪。

爱动感情的周原,竟然发出呜呜的抽泣声。

穆青说:“我参加工作28年了,都没有哭过,这次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流出了眼泪。焦裕禄精神太感人了,这是党的宝贵财富,虽然报道过,还得重新组织报道。报道不出去,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失职!”

穆青在他的采访笔记中,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兰考采访期间,深深感到兰考的干部和群众对焦裕禄同志的怀念,是真诚而深厚的,县委的所有同志谈起焦书记来,最后总是热泪盈眶几次说不下去,县委书记张钦礼说一次哭一次,实在令人感动。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保存了焦裕禄同志生前穿过的一双袜子和一双棉鞋,袜子一补再补,鞋子也破得不像样子,这些遗物生动地说明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的品质。

中午,炊事员做好了饭,谁也没去吃,一个个都在哭。下午继续谈,更不行,一开口就哭,伤心得连钢笔都捏不住。晚饭热了又凉,无人动筷,咽不下。

窗外夜幕降临,寒气愈加浓重,北风呼呼作响。穆青站在一盆炭火前,望着蓝色的火焰,心里翻江倒海。  周原推门进屋,穆青劈头吼道:“写!现在就写!立即写出来!”

“谁写?”

“你写!马上写!”

“怎么写?”

“就原原本本地写。这么一个县委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又这么热爱他,怀念他。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再笨也要把他写出来!不把他写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

穆青接着说:“今晚继续召开座谈会,把县委了解焦裕禄的人召集起来继续谈。”

当晚,哭声、谈话声一直持续到深夜……

穆青一夜无眠。寒风吹打着窗纸,细细的黄沙从门缝、窗隙间钻进来,静静地落在脸上、被子上。他蜷缩在被窝里,一闭上眼睛,焦裕禄的面孔就在眼前晃动。

穆青作为与焦裕禄经历了同一段革命历史的共产党人,他对这位已故的县委书记有着太深的理解、太多的感受。

焦裕禄是在兰考遭受空前自然灾害的关头,毅然接下党交给的重担的。焦裕禄说:“越是穷,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困难中逞英雄嘛!”这是多么熟悉的话语。

穆青想起三年困难时期,他在内部报道会议上讲的话:“我们在物质上不行了,但我们的精神不能垮!我们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风雪天访贫问苦,当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问他:“你是谁啊?”他俯下身回答:“我是你的儿子。”

这句话让穆青痛断心肠。他想起战火年代那些为了保护八路军牺牲的百姓;想起南下途中那些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的支前民工;想起雪原小屋里那个把他的冻脚捂在怀里的老大爷……“我也是人民的儿子啊!”

焦裕禄,好同志,好兄弟,我们有太多共同的理想,我们有太多共同的责任,我们有太多共同的感情!然而你更忘我,更纯粹,更高尚!

穆青的泪水洒满枕头。许久以来积聚在他心底的种种寻找、期待、思考、情感……这一刻,如长河决堤。

第二天,周原继续在县里基层采访。

穆青一行,先是去了黄河拐弯处的险地东坝头,之后又去了韩庄、张庄等村子。在韩庄他们到了老贫农肖位芬的家,他正在吃馍,一提焦书记,一口馍就是咽不下,吐了出来。他流着泪讲述了焦书记坐在地铺上和他扯了三天三夜的情景。焦裕禄正是听了这位老人的建议,在兰考大栽泡桐,取名“兰桐”。肖位芬指着屋前大片的泡桐林说:“焦书记要是活着,看到这些林子,他该多高兴……”

在姬庆云家的牛屋里,穆青听他讲述了焦书记和村里人一起翻淤压沙。吃派饭时,就吃各处要来的“百家饭”。姬庆云说着哭着,一把鼻涕一把泪……

P6-13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民公仆(全国广泛开展学习焦裕禄活动)/共和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17519
开本 32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9
144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