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沸点制造(中国当红笑星小沈阳的运作密码)
内容
试读章节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

1984年2月2日凌晨,大年初一。34岁的相声演员姜昆结束了春晚的表演匆匆往回赶。

他家住五楼,为了省电,平常楼道是不开灯的。但那晚,姜昆刚进楼道,电灯啪的一声亮了,人们涌出屋子,向他问好、致谢;他上二楼,二楼灯亮;他上三楼,三楼灯亮……场面近乎英雄凯旋,姜昆激动得泪水涟涟。

这是第一届春晚的“造星效应”。从此,春晚成了全中国灯光最亮的舞台。

24年后的2008年2月21日,27岁的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得知自己的节目没上2008年元宵晚会,郁闷地躲在刘老根大舞台幕后不停地抽烟——这是他第三次被春晚所“弃”。

但他没有想到,他也红了,虽然没紫——关于他与春晚的“恩怨”几乎贯穿了整个2008年的娱乐话题。他被春晚否决掉的《我要当明星》竟成为互联网上人人争传的“热点视频”。

在春晚影响力式微的当下,其舞台上的“造星功能”已远不如当年,但其舞台下的“事件营销”之“药效”却是前所未有的强劲——小沈阳是个明证,更是典范……

“事件”是怎样炼成的:三“进”惊艳,三“出”惊人

年纪尚轻的他只看到春晚这块硬币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硬币的另一面——虽然无缘2008年春晚,但他却踏进了舆论的中心,身价在口水争议中开始看涨。

2007年圣诞之夜,赵本山把小沈阳叫到办公室,问:“不知道你愿意不?有一件好事,我打算推你上2008年央视春晚,怎么样?”

赵本山话还没说完,小沈阳一下子就有点蒙了,像做梦,又惊又喜又怕,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啊!上春晚这等好事儿,师兄师弟一大堆,怎么轮得上我?

但赵本山的声音不但真切,而且语重心长。他接着说:“我考虑了很久,你最合适!你这次要是上了春晚,可就一夜成名了,但是你一定不要为名和利而忘记自己,千万要稳住!”

显然,赵本山已经谋划好了。这位在春晚舞台上红了十余年的艺术大师,深知这个舞台的价值魔力,更深知它背后的运作法则。他哪是征求小沈阳的意见,而是来通知他要立刻做好应对春晚的行动和心理准备。

此时的小沈阳,刚刚27岁,加入赵本山的旗下、正式拜赵本山为师才只一年时间。

小沈阳原名沈鹤,辽宁铁岭人,系赵本山地道的铁岭老乡。他与赵本山还一样有着在铁岭县剧团学习二人转的经历,甚至一样是属鸡的。一样的读书不多,很早就在社会大舞台上打拼。一样的天资聪慧:赵本山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小沈阳也是二人转传统戏、流行歌曲样样唱得响。这些与赵本山极其相似的经历后来被许多人解读为赵为什么在众多弟子中独独选择小沈阳上春晚——所谓“惺惺相惜”是也。因为,在当时赵本山已有的35名弟子中,小沈阳排名25位,不管论名气还是论能力抑或论跟随师父的时间,他都不是最前面的那位。

或许赵本山确实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所以优先提携他。但上春晚是个“全国人民”的问题,显然还没有简单到赵本山想让谁上就让谁上的地步。

真实的原因是:2008年央视春晚筹备期间,当时的春晚总导演、央视文艺中心副主任陈临春和春晚主创人员去沈阳与赵本山商谈小品节目。晚上,赵本山安排他们到沈阳颇有名的刘老根大舞台看节目。小沈阳当时是台柱子,他男扮女装,头上扎着花夹,上身穿着花棉袄,下身穿着花裤衩儿,一出场就让观众乐翻了天。这之前陈临春也听说过小沈阳在东北小有名气,没想到现场效果会这么好,于是就和赵本山商量如何把小沈阳带到北京去。但让他担心的是,小沈阳这种低俗的“娘娘派”表演能让领导和观众接受吗?后来就决定先让其“过滤”一下,把比较俗的东西削弱一些,再到北京去看看效果。陈临春回忆说,他们当时也想“抛砖”试一下,如果不试的话,永远不会推这种题材。

与师父谈话后的第二天,小沈阳就开始准备了。内容当然是他在舞台上早已屡试不爽的《我要当?星》。因为在这个节目里,他的看家绝活儿——男扮女装、明星模仿秀均可以得到尽情发挥。经过适当的“净化”,元旦一过,他就跟着师父进京了。

这是一个东北农村娃儿第一次踏上全国顶尖电视台的表演殿堂,其惊喜和兴奋自然是不用说的,但更多的是紧张。小沈阳后来回忆说:“参加语言类节目审查前,我紧张得浑身发抖!”这种紧张不仅源于初登大场面的怯惧,更源于对自己节目命运的担心。对此,陈临春甚至直截了当地给他打了预防针:“你不要抱很大的期望值,今年就是试一试。”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试一试”的小沈阳竟是审查时获得“笑果”最好的一个。经过“净化”的他穿着小西服亮相,与平常舞台上二人转男扮女装的花衣裳打扮大不一样。“我是小沈阳!我送审的节目是《我要当明星》”,接下来,开始抖包袱:“你们千万别给我掌声,我这个人讨厌掌声,我最看不上向观众要掌声的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我太有才了,上辈子我是裁缝”,“都说我长得寒碜,小时候我妈带我去公园,老多人围着问我妈:大姐,你这猴哪买的?”……他一出口就包袱不断。尤其是他模仿阿杜、刘德华、张雨生,连阿宝的独特高腔都学得惟妙惟肖,令现场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

陈临春用“山崩地裂”形容小沈阳当时的搞笑效果。他们开始还担心年龄稍大的观众看了不理解,效果会打折扣,就专门请了剧组舞蹈队的年长者来看,结果大家笑得直跺脚。2008年1月15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魅力朝阳、平安奥运》慰问演出中,春晚剧组又让小沈阳试演,他的笑料包袱一个接一个,观众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眼泪直流。以致有媒体公开预言:小沈阳在2008年春晚的风头将盖过赵本山!

但在后来的审查中,小沈阳还是被刷了下来。剧组认为,2008年春晚热点很多,抗冰雪、航天、奥运板块等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色调。与此相比,小沈阳的节目风格就显得比较“另类”了。再说2008年春晚的盲人演员杨光也是模仿秀,和小沈阳相似,放到一起就撞车了。而杨光的节目从一开始就已被确定,因为他是央视“星光大道”的冠军。

不少人获知小沈阳的节目没有通过后,私下开玩笑说,赵本山这次为了这徒弟一定下大功夫去开“后门”。不管赵本山是不是真的走了“后门”,但在2008年春晚第二次彩排时,小沈阳竟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出现在魏积安的小品《收废品》中,而且替下了之前的主角刘亚津。为了凸显他的重要性,台词中都是直呼小沈阳。但他此次的表现与大家的期望相去甚远。或许是头一回遭遇春晚彩排这样的阵势,他一上台就露出了紧张的神色,再加上彩排前一天才拿到剧本,多次险些忘记台词,幸亏被提醒才又接上。而他惯有的二人转风格与小品内容也不甚搭调,节奏很有些凌乱。

结果,第三次彩排后,《收废品》被砍掉。小沈阳再次被刷。

或许是两次刷掉了春晚小品“第一功臣”赵本山的得意门生,央视于心有点不忍;或许因为新闻媒体早已放言小沈阳《我要当明星》在审查时“笑果”良好,观众的情绪已被“吊”高,央视于面子有点难下。于是,2008年元宵晚会决定安排小沈阳上,节目还是他的《我要当明星》。

这个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节目都录好了,对外公布的节目单也上了小沈阳的名字,但在实际播出时,他又“缺席”了。担任近几年春晚总策划的秦新民解析道:“元宵晚会本来想让他上,但整台晚会播出时间只有90分钟,他一个人的节目就演了二十多分钟,只好砍掉了。”

但知情人透露,小沈阳几次进军央视,都受到热情邀请。在提前录制的元宵晚会上,他表演的节目“笑果”爆棚,几乎乐翻全场。不过相关领导在看过节目后,认为小沈阳在舞台上“上蹿下跳”太疯、太闹了,而且某些台词过于“低俗”,一声令下将其屏蔽了。

2008年2月21日18时30分,离央视元宵晚会播出还有一个半小时,有记者走进刘老根大舞台,看到了一脸郁闷的小沈阳。已经知道消息的小沈阳并没有把节目被砍的事告诉记者,只是一个劲地强调自己心情不好,接受采访中不间断地吸烟。“我也知道央视的春晚,那不是一般的舞台,可那时候也是老上火了,能不上火吗?师兄弟都知道了,没上去多砢碜呀。”小沈阳后来如此回忆当时那份焦心的感觉。

小沈阳的焦心显然不是简单的“砢碜”问题,而是作为一个二人转演员,他很清楚三次都错过这个舞台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只是,年纪尚轻的他只看到春晚这块硬币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硬币的另一面——虽然无缘2008年春晚,但他却踏进了舆论的中心,身价在口水争议中开始看涨。据悉,2006年的时候,小沈阳二人转演出的出场费是每场500元,刚传出要上春晚的消息,就达到了每场两万元,40倍翻番。

对这一切,师父赵本山则心里敞亮着。他不但一再安慰小沈阳“没事,努力,明年咱再整”,而且公开向媒体喊话:“我曾经都是三进三出的人,何况我的学生呢”,“我倒觉得,小沈阳的不上要比上好”。就在媒体随着赵本山的声音去大肆讨论小沈阳为何“三进三出”,到底“上还是不上好”时,小沈阳哪里知道——师父不仅是春晚舞台上的艺术大师,更是春晚舞台下的营销高手。

他的命运,自赵本山决意推荐他的那一刻起,似乎已经注定。P12-17

书评(媒体评论)

小沈阳非常优秀,具有过人的戏剧天赋。我敢说,小沈阳将来会和赵本山形成相媲美的状态。

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晚总导演 郎昆

《沸点制造》告诉我们的不仅是喜剧演员小沈阳的运作密码,更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普遍商业法则。致力于从优秀迈向卓越的中国企业,我觉得都可以从中悟剑自己的“沸点”。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我找到了自己的偶像——小沈阳!春节联欢晚会看了他的小品,实在是太逗了。我经常在拍戏的空当掏出手机看小沈阳的视频,边看边乐。

著名演员、金马影帝 刘烨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讲述了一个草根青年“一鸣惊人”的成长传奇。这里有底层的向上力量,有传统的师徒温情,更有现代的商业谋略,是中国青年的励志《圣经》。

《凤凰周刊》主笔 邓飞

这是一部本土版的《引爆流行》!中国的娱乐造星产业才刚刚起步,相关的优秀案例图书尚属空白。《沸点制造》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亦是一个难得的标杆。它为我们提供了从中国社会现实生态里寻找流行沸点的新视野。

中南财大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乔新生

以往,但凡书写明星的书籍,往往都是他们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而且神神秘秘的。《沸点制造》以全新的商业视觉,站在整个社会流行的高度洞察笔下人物,为我们展示了以小沈阳为代表的一幅现代明星光影谱,读来令人有种豁然开明的感觉。

《新世纪周刊》原主编、财经作家 陆新之

《沸点制造》告诉我们的不仅是喜剧演员小沈阳的运作密码,更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普遍商业法则。致力于从优秀迈向卓越的中国企业,我觉得都可以从中悟到自己的“沸点”。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后记

我是一个财经媒体从业者,“面对面”了许多企业和企业家。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最常发出的是关于“速度”的论调,且句句都很精辟和经典。

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提出“每天我们都比对手进步快一点”。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告诫员工:“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因为稍一松懈就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绝无重赛的机会。”

格兰仕总裁梁昭贤曾与我交流时说,他有时坐在飞机上,常在思考他的企业如何才能有飞机那样的速度!

以前常说“大鱼吃小鱼”,现在则流行“快鱼吃慢鱼”。速度,无疑已成为当今商业丛林里的重要制胜法则。

但速度过快同样充满“恐怖”:要是走错了方向,速度越快那不是毁灭越快?要是不顾现实盲目超速,那不是“向前多走一步是先进,多走两步是先驱,再多走一步就成先烈了”?甚至,速度还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否则,心脏跟不上,一快就猝死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那么,到底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尺,来检测自己的速度是否在最合理的状态?或者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安全带,来保证自己的速度不至于过度超前或者超负荷?我们的商业竞争,除了速度上的“你死我活”,难道就没有一种相融共生的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这个问题困惑不解。

直到后来,我找到物理学上的“沸点”概念,才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将企业的内在品质与消费者、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定义为沸点,那么,在抵达沸点的路上,再快的速度也不至于“先烈”或“出轨”,抵达沸点之后,只要持续自己的沸点状态,就是最好的速度。

沸点的概念,升级了我对速度论的认识,而小沈阳的走红,则拓宽了沸点的边界——他不但迅速制造了属于自己的娱乐沸点和商业沸点,也迅速抵达了自己的人生沸点。他用实践证明: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不管起点多低,竞争多激烈,任何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沸点,只要找到它,抵达它,成功就在一念之间!

于是,便有了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我希望通过对小沈阳案例的深入解剖,还原当下娱乐中国和商业中国的某些本质的东西。不过,限于篇幅,更多、更系统和更全面的沸点理论,还需要在下一本专门的著作里集中阐述。

当我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小沈阳正在海口进行“笑转2009”的巡演。在此,首先要对他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的崛起为本书提供了鲜活的“标本”。也感谢他的师父赵本山,他运作小沈阳品牌的一小步,已是明星沸点制造的一大步。尽管他们的技法还很不成熟,尽管那些批评他们的声音,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我还是要真诚地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一路走好,越“沸”越高!

感谢我上本书《伪相》的责任编辑王薇,是她一直在鼓励我将沸点的思考融合进现实的案例。感谢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编辑王留全,他和他的上司吴晓波“要写一本明星商业化运作的标杆之作”的建议,犹如洪钟在耳,尽管我知道最后的结果,或许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感谢本书的策划和责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郎丰君博士,无数个深夜12点的时刻,他从北京打来电话催问书稿的进度和内容修订情况,而且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书稿完成后,他又不辞辛苦找名家阅读推荐。他的敬业和精业,让我始终心存感激。

感谢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经郎丰君博士悉心惠荐,张瑞敏先生欣然拔冗为本书倾情推荐。感谢我的爱人张云,这个整天沉溺于其公司财务数据的会计师,不惜日常工作繁忙,充当了本书的第一个“校对员”。感谢刘沙、孙海沙、李白袁、郑靓等友人,他们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均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和襄助。

感谢所有已经阅读和即将阅读本书的读者,感谢所有已经讨厌或即将讨厌本书的朋友。我深知,文字是最无力的游戏,唯有您的思考和想象,可以抵达无边的苍穹。

彭雅青

2009年4月20日于武汉世纪大厦

目录

前言: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

第一部分 春晚赢销

 第一章 事件营销:上不上春晚比上春晚本身重要

“事件”是怎样炼成的:三“进”惊艳,三“出”惊人

讲不完的话题故事:从《我要当明星》到《为什么呢》

小沈阳营销悬念:2009,赵本山不再上春晚?

 第二章 引爆流行:那些整“沸”小沈阳的隐秘力量

策动:赵本山主动求“毙”力推小沈阳

引爆:我们的“切肤之痛”与“深刻之痒”

流行:“海陆空”三军作战,小沈阳所向披靡

第二部分 草根力量

 第三章 不是走,是爬:“天才”是怎么诞生的

二人转世家,掐灭的“武术梦”

铁岭县剧团,榜样的火把照亮了心窝

好男儿去闯荡:自己的机会自己创

 第四章 “办公室恋情”输入法:小沈阳,春阳造

改名小沈阳,执子之手,与子共舞

含泪的笑场,转运的夫妻“二人转”

“我管小沈阳的一切”:家有贤妻胜诸葛

第三部分 本山神指

 第五章 非常星探:小沈阳拜师赵本山的幕后

二人转江湖,赵本山掀起“马太效应”

舞台最前沿,全新小沈阳浮出水面

赵本山“电话选才”,小沈阳“芝麻开门”

 第六章 本山造星学:为何独独偏爱小沈阳

小沈阳修炼记:“绿化”,并“变形金刚”着

赵本山造星链:白天演戏,晚上演出

嫁接春晚:赵本山为何首选小沈阳

第四部分 品牌策略

 第七章 品牌定位:韩再芬开炮,小沈阳开笑

小沈阳争议战:当道德的矛遭遇快乐的盾

“河水”定律:为什么越批评,小沈阳越走俏

小沈阳到底是谁?精准定位成就金字招牌

 第八章 品牌运作:小沈阳和他的“吸星大法”

不仅仅是山寨:倪萍为何不“封杀”小沈阳

不仅仅是捆绑:小沈阳“新收”师父赵本山

不仅仅是平台:春晚的傲慢与小沈阳的“偏剑”

第五部分 未来悬念

 第九章 小沈阳红了,赵家班响了

刘老根大舞台,小沈阳当然成“一哥”

笑转中国,赵家班疯狂“大吸金”

牵手张艺谋,影视歌三栖皆出击

代言也疯狂,这边“不怕火”,那边“纯爷们”

 第十章 饮水机效应:小沈阳的远虑与近忧

小沈阳的前程“动”了谁的神经

“接班”是个伪命题,“创新”才是真需求

新闻背后:那些不容忽视的“信号”

附录 百度词条“小沈阳”

 1.百度词条:小沈阳的个人信息

 2.百度词条:小沈阳的经典段子88条

后记

序言

小沈阳走红背后的沸点原理

2009年央视春晚之后,小沈阳红了!

小沈阳到底有多红?其经纪人高大宽说:“冒烟了!”主持人杨运则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连酒瓶见了都自己跳盖。”赵本山更是放言:“他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把电影学院买下来。”

尽管批评小沈阳的声音始终没有平息,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高兴还是厌恶,送鲜花还是丢臭蛋,打开报纸、电视和网站,关于他的新闻铺天盖地;走在大街上,关于他的段子尽人皆知;他的巡回演出,风暴般刮过大江南北;那些和他稍微沾上点边的人和事,都会收获极大的眼球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小沈阳的走红,验证了草根明星“一夜成名”的无限可能,揭示出娱乐沸点和商业沸点制造的有迹可循。

这,不管于娱乐中国还是商业中国,都是至为稀缺的案例和资源!

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沸点

一个演员的走红,一个产品的畅销,一个社会现象的流行,都有着爆发时刻的“临界点”,这个点,和液体向气体沸腾时的沸点是一样的原理。

小沈阳文化程度不高,长相也很普通,表演的节目即使不算低俗,也只能算通俗,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演艺界,为什么就这个小伙子崛起成了牛年中国最牛的一颗星星?

批评者喜欢从道德的高度去回答,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感官出了问题,喜欢在“审丑”和对底层的嘲笑中获得快感,而小沈阳恰恰迎合了这种感官。

追捧者认为小沈阳为人们带来了快乐,没有教化,也不深刻,这种单纯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大家捧他,是因为对快乐的追赶,对笑声的释放。

中立者则喜欢从时代的脉动中去探视,认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秀兰·邓波儿、卓别林就是观众的最爱。而今,因为经济危机,老百姓需要在小沈阳带来的简单笑声中聊以慰藉。

这样的解读都不无道理。从观众的需求和时代的大背景中去探寻小沈阳走红的密码,无疑都是很“唯物”的思维。但这样的解读依然让人无法释然:既然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观众需求和时代背景里,为什么走红的是小沈阳,而不是小长沙,小北京,抑或小杭州?为什么许多文化、才艺都不低于小沈阳的演员,至今依旧默默无闻?甚至一些为迎合市场甘愿被“潜”的女演员,最后不但没有走红,反落得“一声叹息”的哀怨下场?

有一个细节颇令人玩味:2009年2月19日,著名喜剧演员巩汉林的导演处女作、著名舞台剧《戏里戏外戏中戏》的第二轮演出的签票现场,巩汉林坦言很希望能邀请到小沈阳参演,立即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兴趣。这时,有记者现场提问巩汉林:怎么2009年春晚上没有看到你的身影?害巩汉林尴尬不已:“没有看见我?我演了,那就说我白演了!”2009年春晚,巩汉林可是小品《黄豆黄》里的重要角色。

同样的春晚舞台,不同样的人气遭遇——相信巩汉林式的尴尬,绝对不只属于巩汉林一人。就是同一个节目里,小沈阳红遍了天,毛毛却停留在“成名”阶段;就是同因春晚走红,刘谦的人气也不及小沈阳,以至刘谦多次公开表示喜欢小沈阳并想认识他,小沈阳这边一声都不吭。

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需要我们跳出单纯的市场需求思维,以更宏观的视野予以打量。其实,小沈阳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他迎合了观众,也不仅仅是因为观众选择了他,而是因为他在自己的表演和观众的需求间找到了最佳切合的“点”,或者说:他找到并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沸点。

沸点是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液体发生沸腾、转变为气态时的温度。这个温度,也被称为“临界点”。当液体沸腾时,在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汽压必须与外界施予的压强相等,气泡才有可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就是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界压强的温度。

液体的沸点首先跟外部压强有关。当液体所受的压强增大时,它的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许多登山运动员在高山上煮饭,往往水开了而饭没有熟,就是因为大气压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水的沸点也随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的缘故。

在相同的大气压下,液体不同沸点亦不相同。这是因为液体的饱和汽压和液体种类有关。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乙醚的沸点是35℃,液态氧的沸点是-183℃,食用油的沸点是250℃,液态铁的沸点是2750℃。

同样,一个明星的走红,一个产品的畅销,一个社会现象的流行,都有着爆发时刻的“临界点”,这个点,和液体向气体沸腾的沸点是一样的原理。它既与产品自身的“饱和汽压”和种类有关,亦与外界的市场压强有关,只有内外的“气压”相等时,才可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沸点。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9年春晚的“人气卫星”独独是小沈阳而不是他人。你可以骂他“低俗”,骂他“不男不女”,但作为一个小品演员,在当下“快乐就是主题”的时代“气压”中,这种“低俗”和“不男不女”所形成内在“蒸汽压”刚好相等。若小沈阳再“高雅”一点,也许就“沸”不起来了;若小沈阳同样的表演放到明年春晚,也许连成名都很难,更莫说走红。

小沈阳在春晚的舞台上山寨着刀郎的歌赢得了满场喝彩,而被山寨的刀郎,却已沉寂良久。小沈阳走红后,刀郎方甚至曝出并不介意小沈阳的模仿,刀郎正在为小沈阳写情歌之类的消息。同样的歌,此时放在山寨版身上比原创版还能沸腾市场,为什么?因为作为一名歌手,随着外界“气压”的变化,刀郎的品牌沸点已经变化,而其自身的“蒸汽压”却没有跟上;而小沈阳作为一个小品演员,这样的歌恰恰是其内在“蒸汽压”抵达品牌沸点时的合适热能。

同样的春晚,刘谦以“魔手”惊诧世人,小沈阳以“委婉”雷倒众生,但刘谦掀起的市场热度之所以不及小沈阳,是因为他们作为不同种类演员的品牌沸点不同。通俗的比喻:标准大气压下,刘谦可能是酒精,78℃时他就沸腾了;小沈阳可能水,100℃才沸腾。同样到达了各自的沸点,但他们释放的市场热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也完全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当外界和内在的“气压”发生变化时,刘谦的沸点要高过小沈阳。那时,也许是小沈阳喊着要认识刘谦来提升自己的热度了。

小沈阳说:“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果你以为这是小沈阳成功的密码,那就贻笑大方了。小沈阳要是仅仅停留在跟风模仿上,那他永远都不可能红起来——那无数的山寨明星,至今有谁山寨进了一线行列?这也是许多演员一味地跟风去迎合市场,最后反被市场抛弃的原因。剑止,而舟不止,刻舟求剑,焉能如愿?

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沸点,找到它,并抵达它,是这个品牌走红的根本法则。你是唯一的,你的沸点也是唯一的。

那沸点制造的“最后一度”

与其说春晚让小沈阳一夜成名,不如说春晚让小沈阳烧开了那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

许多人羡慕“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一夜走红,郭德纲曾反问:“你看我是哪一夜红起来的?”

同样,有人盛赞小沈阳的一夜走红时,小沈阳亦一再强调:自己在二人转舞台上已打拼了10年。“十年寒窗无人问”,即使是在慢节奏的古代,这都是一个漫长的煎熬和磨砺过程。

但即便这样,很多人依旧不以为然:要是没有央视春晚的那一夜,你小沈阳就是在夜场再打拼20年又能怎么样?

十年重要还是一夜重要?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永远是个难解的命题。于是,更多的人信奉了这样的观点: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十年和一夜的重要“一个都不能少”。但因为十年艰辛的难熬和一夜机会的难求,这个原本唯物的命题被赋予了诸多唯心的色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似乎只要付出了努力便可安然,至于能不能抓住一夜的机会那就听天由命了!

但在商业社会里,可没有“听天由命”安然,只有“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如果一个产品付出十年的努力而没有一夜的爆发,将意味着产品生产者可能退出竞争市场。同样,在已完全商业化的娱乐社会,一个娱乐明星只有十年的积累而没有一夜的爆发,也将意味着这个明星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舞台。

回到沸点原理,一个明星或一个商业产品的走红其实是一个持续加热并抵达沸点的科学流程,而并非将“十年”和“一夜”割裂思考的机会主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与前苏联完成“罐头换飞机”的商业贸易而轰动一时的牟其中,曾总结出有名的“一度理论”。在他看来,国营企业和政府资源就是那已烧到“99度”的水,他的生意运作就是让水沸开的“最后的一度”,没有这一度,水永远不开。不过,牟因为过分地强调“一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99度的复杂性,最后因为金融诈骗罪跌入了铁窗,一代商业“教父”至今仍在武汉的监狱面壁悲叹。

对于商业明星的走红,明星基本功的锤炼就是那烧到99度的水,明星的商业运作和包装就是制造沸点的那“最后一度”。没有已经烧到99度的水,再好的商业运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能制造些“明星八卦”和“边角佐料”之类的新闻;而没有那关键的“最后一度”,许多明星终极一生也只能在寂寞的舞台上孤芳自赏,对镜自怜。

从这个意义上打量小沈阳,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用小沈阳的话说:“什么师父都知道,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赵本山掌控了什么?就是掌控了能烧开那“关键一度”的运作资源、平台和方法。

2008年央视春晚,小沈阳“三进三出”并最后遭遇否决,但他却因此红了起来。许多人想不明白:怪了,那么多上了春晚的演员依旧寂寂无名,这个没有上去的演员反红了起来。其实,对于小沈阳背后的商业运作,上不上春晚和上春晚本身都属于那最后的“关键一度”。上去了,在更大社会关注层面的“气压”下抵达更高的沸点,上不去,则在小众范围的“气压”下抵达相对的沸点。

2009年央视春晚,小沈阳穿着雷人的苏格兰裙裤,不男不女地“委婉”着,声情并茂地“山寨”着——就这样一夜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这让那些小沈阳的批评者更加不满了:偌大的春晚舞台,怎么能容忍这种“低俗”和“变态”的表演呢?其实,“低俗”也好,“变态”也罢,这都是烧开那“关键一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对此,著名作家、前中央文化部部长王蒙认为:“感谢改革开放,提供了苏格兰男人穿裙子的素材依据,还提供了‘情调’与‘调情’的换位妙语。这本身就是中国农民的移花接木的智慧。”

所以,与其说春晚让小沈阳一夜成名,不如说春晚让小沈阳烧开了那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表演艺术的追求上,这无疑是至为经典的名言。但在明星商业沸点制造的过程中,似乎并不如此。有的演员并没有经过“十年功”的磨练,就迅速制造出自己的商业沸点。如,1998年,章子怡因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而声名鹊起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名学生,年仅21岁;1999年,赵薇因琼瑶剧《还珠格格》一炮走红时,也只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年仅23岁;2005年,李宇春凭借《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并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时,也只是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年仅21岁。她们的沸点制造,印证了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有的演员,其实早已“烧到了99度”,但为了那“最后的一度”,一整就是无数年。2005年,实力派演员李幼斌因出演电视剧《亮剑》而一炮走红时,已经47岁,而他的演技,其实早在1997年其饰演《车间主任》里的张一平,2000年饰演《刑警本色》里的周诗万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2008年,张涵予凭主演《集结号》获得金马奖影帝时,已跟着冯小刚跑了八年“龙套”。就是赵本山昔日的铁搭档范伟,自1995年与赵本山合作上春晚,从《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等一路整下来,直到2001年春晚的《卖拐》,他才真正走红。

为什么有的“少年早熟”,有的则要“大器晚成”?这说明前面99度的积累很重要,而“最后一度”的引爆更关键。有无数的演员,形象不错,演技不错,机会也尚好,譬如瞿颖、张震等等。可他们偏偏“半红不紫”,无法抵达自己的沸点,就是因为没有实现那“最后一度”的质变。

当然,也许瞿颖、张震他们不但实现了99度的积累,也完成了后面的一度的运作,但因为外界的“气压”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沸点发生了变化,譬如上升到了101度,所以,他们还是没法沸腾起来。在明星沸点的制造过程中,这“最后一度”的把握不但要基于前面99度的前提,而且要根据外界的“气压”扣准自己沸点的脉动。赵本山在总结小沈阳的走红时说:“他就是搭上了这班车,愣给他立起来了!”这无疑是至为在理的心得。

快速沸化法则

同样跟着赵本山上春晚,范伟是上了好多年才慢慢红的,而小沈阳则一炮打响,“一步到位”。其迅速完成沸点制造的背后,恰恰遵循了快速沸化的原理和方法。

有人给杂志社写信,求教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的办法。杂志社编辑回信说:你寄我一万块钱,我保证告诉你办法。那人果然寄出一万元钱,编辑再回信说:把这个办法告诉101个人,要他们每人寄你一万块钱。

这当然只是个笑话。但在沸点制造的过程中,有没有快速抵达沸点的办法?

答案是肯定的。

方法一:自我纯净。

根据物理学原理,液体中含有溶质后它的沸点要比纯净的液体高,这是由于存在溶质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增加了,液体不易汽化,饱和汽压也较小。要使饱和汽压与大气压相同,必须提高沸点。所以,在同等的气压条件下,一种液体要快速沸化,越纯净越好。

方法二:持续加水。

同样烧开一壶水,先烧开一部分再加入冷水至满壶,比直接烧一满壶水用的时间要短。为什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同温同压下要使同体积的水加热到同一温度,水所吸收的热量是一定的或者说是相等的。而分子运动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的,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对热量的吸收速度也越快。

方法三:借火添温。  要想快速烧沸一壶水,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加柴添火。这个方法的挑战性在于:要是自己缺乏柴也缺乏火,那怎么办?

意大利都灵北部,有一个叫维格尼拉的村庄,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下一个狭长的山谷中。在头年11月11日至第二年2月2日这3个月的时间里,维格尼拉村终日不见阳光。2006年,该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腰上安装了一面巨大的镜子,将阳光反射到村庄里的主要广场上。这一巧借阳光的举动,一时轰动全球。

方法四:高地烧水。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在同等气压条件下,或通过改变自身的纯度以降低沸点,或通过增加热量吸收速度,增加热量的供应将温度迅速提至沸点。除此之外,快速沸腾的一个更有效方法就是改变外界的气压以降低沸点。譬如,在海拔1900米处,大气压约为79800帕(600毫米汞柱),水的沸点是93.5℃。我们姑且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高地烧水”。

再看小沈阳,从哈尔滨夜场的娱乐小品牌,到全国最当红的笑星品牌,其崛起的速度足可以用火箭来形容。小沈阳真正红遍大江南北,火得冒烟,确实也只一夜之间——确切地说,是春晚那一夜里的23分钟的爆发。同样跟着赵本山上春晚,范伟是上了好多年才慢慢红的,而小沈阳则一炮打响,“一步到位”。其迅速完成沸点制造的背后,恰恰遵循了快速沸化的原理和方法。

小沈阳自加盟赵本山旗下拜赵本山为师后,就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虔诚地接受“绿化”,专心地提升演技;赵本山要带他上春晚,他对“一夜成名”的概念并无多少感觉,只是担心“演不好会给师父拖后退”;春晚走红之后,关于他“接班赵本山”的声音传得沸沸扬扬,而他则说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想着演好自己的戏,而且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强调一点:“反正一切听师父的,错不了!”

这其实就是小沈阳的“自我纯净”法。因为纯净,小沈阳的心思全部集中在舞台上,赵本山也无所顾忌地甘做“绿叶”,用尽全力地去打造他。其实,中国从来不乏优秀的演员,也不乏优秀的经纪人,乏的是二者之间纯净的合作关系。《血染的风采》曲作者、曾成功包装出黄格选的苏越最后逃离经纪人行业时,感伤地说:“中国明星制造太需要游戏规则了!”在他看来,许多明星制造的结果,是明星红了,而合约则黄了,为此投入的公司却经营艰难,不得不面对“无言的结局”。

小沈阳自2008年春晚遭遇“三进三出”后,就有意无意地被推上了春晚事件营销的“不归路”——他与春晚的“恩恩怨怨”几乎贯穿了整个2008年的娱乐话题。2009年春晚一炮走红后,关于他的各种争议更是此起彼伏,真可谓“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有人将刘谦和小沈阳进行比较,认为刘谦的品牌内力并不比小沈阳差,但他之所以红不过小沈阳,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缺乏话题,缺乏争议。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用沸点原理来解析,刘谦是直接烧满一壶水,小沈阳则自2008年春晚起就一边烧一边不断加水——使用了“持续加水”法。这也是为什么不到最后一刻,赵本山始终不宣布他2009年春晚的搭档其实就是小沈阳。

小沈阳与赵本山捆绑在一个节目里杀入2009年春晚,并在节目里大秀对刘欢、刀郎和阿宝的模仿,则是巧妙的“借火添温”法。虽然小沈阳在《不差钱》里的表演凭的是实力,但这份实力要是没有赵本山的衬托,不仅无法突显出来,甚至可能连个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他在2008年春晚的遭遇已是明证。小沈阳的嗓子被著名歌星韩红赞为“天才”,但若不通过对当红歌星的直接山寨以迅速“上位”,而是像音乐学院的学生那样勤学苦练,也许韩红就没有机会认识小沈阳了,何况,出身贫寒的小沈阳根本就上不了音乐学院。在《不差钱》里,为了登上能成名的“溜光大道”,毛毛、小沈阳、赵本山都争着喊毕福剑“姥爷”,就是“借火添温”智慧的最直接表白。

在小沈阳快速实现沸点制造的过程中,2009年春晚的那一夜,无疑是其抵达沸点的“最后一度”,但春晚这个平台,则为他实现了“高地烧水”的运作策略。《南方周末》曾评价:央视春晚更像个政治春晚和商业春晚,2009年的山寨春晚倒更像文化春晚和娱乐春晚。按此推论,小沈阳的表演风格显然更适合上山寨春晚,可要是真的上了2009年山寨春晚,走红那就彻底免谈了。抛开山寨春晚,小沈阳要是只有2009年的四台地方春晚,也无法像现在这样红起来。地势越高,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也越低——这一物理学的原理套过来可以这样解析:平台越高,传播阻力越小,品牌的沸腾也就越容易。

当然,作为铁岭乡下的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小沈阳一步步走出来,并于28岁这年红遍了整个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样的奇迹背后,贯穿着普适的沸点原理,但若以为这些原理就是小沈阳走红的全部秘密,那就大错特错了。佛说:用手指指着月亮,千万别把手指当月亮。那小时候跟着母亲“唱白活”的岁月,那夜场打拼的辛酸,那夫唱妇随的温情,那跪拜在师父赵本山面前的虔诚和激动,那在刘老根大舞台上的追赶力量,那面对春晚的“跑偏”策略,那春晚后躲进厕所的大哭,那走红后的“封口”智慧,那来自赵本山的另类“造星”路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催红小沈阳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构筑小沈阳商业品牌的真正血肉。

这些,也是本书在具体章节里将详细为你披露和解读的内容。不管你喜欢小沈阳的“可爱”,还是讨厌他的“变态”,你都不得不承认:小沈阳已是2009年中国最响亮的娱乐品牌。面对这样的品牌,理性地去面对、去触摸、去解读、去借鉴、去引导和规范……远比那站在道德的高山上无休无止地谩骂或一棍子打死来得有价值和有意义得多。

内容推荐

《沸点制造:中国当红笑星小沈阳的运作密码》是国内第一本从商业思想的高度去研究一位明星的著作,与明星隐私和八卦书籍不同,该书通过对小沈阳成长故事、身价暴涨过程的深入挖掘,以及对赵本山运作小沈阳特有手法的详尽案例剖析,探寻出新娱乐经济时代明星走红的普遍商业法则。

编辑推荐

3年前还靠夜场演唱谋生的小沈阳,凭什么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当红的“新笑王”,并一夜间风靡了大江南北?在春晚舞台上红了近20年的赵本山,为什么2009年春晚节目审查时第一次有作品被“毙”?在众多的弟子中,他为什么独独偏爱小沈阳?同在一个节目里,毛毛的走红程度为什么远远不及小沈阳?同因一个春晚走红,刘谦的人气为什么比小沈阳差了一大截?……本书是首部解密小沈阳运作密码的扛鼎之作,将详细解密这一切。告诉你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小沈阳,为你展开一幅全新的明星走红商业图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沸点制造(中国当红笑星小沈阳的运作密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雅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77211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4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