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狂欢的女神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旅美女学者——刘剑梅的个人文集。全书分为“狂欢的女神”、:青春与心事“沧桑论语”,“审美手记”四辑,具体收录了:《生命的眷恋》、《沉寂的池塘》、《弗里达:自我画像的极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诗中狂欢的奥兰多》、《抱着娃娃到香港》等散文。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现在美国大学里执教的旅美女学者的个人文集。全书分为“狂欢的女神”、“青春与心事”、“沧桑论语”和“审美手记”四辑,包括学术散文、思想性散文、情感性散文和文学艺术批评类文章。文章情思丰沛,充溢着诗意与个性,具有女性学者独特的学术视角及生命感情。

目录

序一:女性学者的憧憬

序二:亲情与才情的双重诗意

辑一:狂欢的女神

 凯特·萧邦:“坏女人”的百年震撼

 普拉斯与塞克斯顿:与诗神死神共舞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诗中狂欢的奥兰多

 阿特米西亚:拥有恺撒般灵魂的女画家

 弗里达:自我画像的极致

 玛雅·黛伦:美国先锋派电影之母

 崔明霞:来自越南的导演奇才

 简·坎皮恩:闯荡好莱坞的巾帼英雄

 白薇:挣脱身体牢房的左翼女性

 朱天文:远方的极境眼光

 李碧华:香港的暧昧与狭邪

辑二:青春与心事

 生命的眷恋

 沉寂的池塘

 似梦人生

 我的故乡

 玫瑰色的秋叶

 帘外秋雨正潺潺

 抱着娃娃到香港

 “第二祖国”门前的徘徊

 此刻我更相信眼泪

 为自救而写作

 我的第一部英文著作

 我的“水上书写”

 空间与女人

辑三:沧桑论语

 轻与重选择困境

 命运交织的香港

 重新定义美国

 劫后美国文化的转机

 忧患中的人性呼唤

 世俗化喧嚣中的孤寂思索

 主宰语言还是被语言主宰

 阿富汗女人的面妙

 身体书写的末世景象

辑四:审美手记

 论金庸小说中的性别政治

 预言的溃败

 传记作者的良知眼睛

 先锋文学的先锋

 先锋对人性美的妥协

 时代变迁中的父子情

 城市的多边故事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情结

 女性版的“亚瑟王传奇”

 一位男性的“女性主义者”

小跋

试读章节

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凯特是否读过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一八二九年),可是《觉醒》所探讨的正是家庭对女性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就像娜拉一样,爱德妮开始也是丈夫的财产之一,后来毅然走出家庭,寻找个人自由。但是,凯特毕竟是一个女作家,她把母性与女人性的矛盾刻画得非常好。

小说一开头就写丈夫看爱德妮的眼光,他看着她“如同看一件有价值的财产”。后来,丈夫埋怨她“习惯性地忽视孩子”,而自己却不是常常在外头做生意,就是出去与朋友玩台球游戏。“家”这个空间就像是一个鸟笼,爱德妮是监禁在笼中的金丝鸟,永远只是为了丈夫和孩子活着。然而,很早以前,她就本能地意识到自己的双重生命,“外在的存在方式是努力地适应着,而内在的生命却叩问着”,这使她不同于妈妈型的女友阿得丽。在爱德妮眼中,阿得丽很完美,像一个女神,把自己的身体与灵魂全部都无私地给予了孩子,代表了世上所有伟大的母爱,但是爱德妮却认为阿得丽“无色彩的生存方式”永远都无法把她从“盲目的满足里提升出来”。

爱德妮离开他们(阿得丽一家)后没有感到抚慰,反而感到忧郁。她所看到的和谐家庭的小小一幕,使她既不感到遗憾,也不向往。这并不适合她的生命条件,她唯有感到一种令人震惊的无望的厌倦。

爱德妮是一位“现代型”的女英雄,因为她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与认识。她逐渐离开丈夫提供的舒适的上层社会的生活,越来越深地走进内在的自我;而走进之后,她发现“街道、孩子、水果摊、花……这些异化世界的一部分,都突然变成了敌对的一面”。其实爱德妮也爱孩子,她喜欢听到他们天真无邪的声音,喜欢他们天使般的拥抱,喜欢感受他们年轻的生命存在,但是,当“孩子们就像敌对者一样征服着她,试图在她余下的日子里把她拖累成灵魂的奴隶”的时候,她本能地反抗,有意识地保护自我。

凯特之前的女作家们,还从未把孩子的问题与女性解放的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因为伟大的母性一直被认为是女人的天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女性挣脱出父权男权的束缚在易I-生的戏剧中早就有所表现了,但是,易卜生却没有深入地讨论女性解放中最敏感的问题,那就是母爱与女权冲突的问题。在小说结尾,爱德妮又一次目睹了女友阿得丽忍受生产时的痛苦,离去前,阿得丽叮嘱她要“想着孩子们”。孩子们的权利与爱德妮追求自己道路的权利严重地冲突着,情人罗伯特的离去似乎唤醒了她的母性,最后她再也没有退路,只有投向大海的怀抱。走向大海时,她一丝不挂,“像个刚刚降生的婴儿,睁开眼睛看着熟悉的世界里她以往未知的一切”,把自己埋没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波浪里。她是一个现代的悲剧女英雄,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毁灭中,她的悲剧是一个女性的悲剧,也是一个母亲的悲剧。

当代的美国女性读者喜欢《觉醒》,因为她们发现凯特这位“古典的”美国女作家所表达的是当代女性所关心的问题。无论现代工业社会如何发达,女性如何解放,母爱与女权冲突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恒久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的人性困境与生存困境。当代的许多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婚外恋的问题上,认为凯特大胆地涉及了“红杏出墙”的性爱题材,把女性的性欲作为一个主体而非客体表现出来,我虽然同意这些观点,却认为这并非是小说最关键的所在。小说中的爱德妮其实不是任何人的附庸,丈夫无法阻止她的内在转化,跟她发生性关系的姚西无法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就连她挚爱的罗伯特也无法真正了解她,可以说,她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体,她自己选择了这种生存方式,但不幸的是,这种生存方式与女性最本质的母性不能融合,不能共存,这大概是女性“觉醒”之后、找到自我之后最无奈也最具悲剧性的地方。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女性写作的问题。凯特在小说中有意识地寻找女性的写作语言,在男性的写作世界里寻找一种属于女性的独特的语言。当她写到爱德妮的性欲、写到她觉醒后一步步内化的过程时,凯特借助大海的语言、借助女友问的私语、借助童话世界的语言、借助音乐和绘画等独特的语言来表达细腻的女性感情经验。作为画家的爱德妮在觉醒以后,常常觉得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因为现有的词汇都是男性的语言,这种要冲出“语言的牢房”的愿望似乎也正是女作者凯特自己的心声:于是,“正是在那些未划入地图的空间里,在字里行间中,在无法言传的欲望领域里,爱德妮开始找到了居住的地方”。大海让她莫名地感动,音乐直接穿透了她的灵魂,绘画成了她的谋生手段之一——这些“家”之外的空间、语言和职业带给她希望,带给她崭新的世界,当然也带给她觉醒后的痛苦。凯特在小说里写到了男性语言与女性语言的冲突,写到冲突之后爱德妮感到自己在说“一种无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最后也写到爱德妮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种言语,这种言语“能够表达出她所说不出的,但并非是她说不出的需求”。所以,“觉醒”不仅是女性性欲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女性语言的觉醒。正是后一种觉醒使得凯特远远地超越了她自己的时代。P24-27

序言

一九九二年秋天,刘剑梅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开始博士课程。在我第一个印象里,剑梅眉清目秀,举止从容;个头虽小,但人如其名,自有一股蓄势待发的锐气。哥大东亚系甄选学生一向严格,剑梅能够脱颖而出,凭的是她在北大以及科罗拉多大学硕士班的专业训练。难得的是,她从不视过去的科班训练为当然,反而有一切从头来起的决心。她对学问的热诚,还有对人文世界的关照,与一般挟西学或中学以自重的年轻学者,颇有不同。直到剑梅入学以后,我才知道她的父亲是刘再复先生——这果然是家学渊源了。

剑梅在哥大五年,埋头苦干,得到博士学位后赴马里兰大学任教,而且在去年一举得到终身教职。在同辈中,她的际遇应该算是最出色的之一。但作为剑梅的指导教授,我看得到她这些年来无论是治学还是教书,一步一脚印,走得辛苦却也踏实。与此同时,她又为人妻,为人母,能有今天的成绩,得来实在不易。

剑梅的专长是现代文学与历史、性别关系的互动。她的博士论文,以及第一本英文专书,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政治。这个题目看来平常,里面其实大有文章。三十年代风云变幻,前卫作者或热衷民族改造,或追求主体解放,总结起来,正不脱“革命”、“恋爱”两大目标。以后五十年中国所经历的种种激情狂热,基本源出于此。时移事往,剑梅成长的岁月却是放逐诸神的年代。在美国,她重新检视“革命加恋爱”的谱系,反思其中所透露的中国现代性特征;论文写的虽然是文学,但一股与历史对话的冲动,跃然纸上。

然而剑梅的兴趣不能为美国的学院文化所限制。以她的训练,很可以追随时新理论或话题,随风起舞一番。这些年与她背景类似的学者,有多少成了后殖民、学院新左派,中国美国,一鱼两吃,不亦乐乎。剑梅反而沉潜下来,专心自己的学问。行有余力,她由中国文学放眼世界文学艺术,由学院角度体验日常生活,发为文章——尤其是中文文章,平实亲切,却往往透露她不愿随俗的坚持。

这些文章的部分结集成为《狂欢的女神》。这本文集分为四辑,在其中剑梅讨论当代女性文学、电影、艺术的得失;反思女性学者/作者的生活境况;评论国际社会的人文、政治话题;抒写个人阅读的感怀;还有与父亲刘再复就多种议题进行的对话。这些文章常因时因地而作,体例虽有不同,但热切的情怀始终如一。辑一“狂欢的女神”写中西女性艺术家的欲望与想象,挫折与成就,最见剑梅的用心。从英国小说家伍尔夫到墨西哥画家弗里达,从越南、新西兰导演崔明霞、坎皮恩到华文作家朱天文、李碧华,剑梅探勘这些女性艺术工作者如何运用不同形式,诉说一己的心事,也如何以惊世的才华,开启了女性创作的典范。而她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艰难,也就更令人触目惊心。剑梅阅读、思索这些艺术家的生平与创作,充满无限敬意。但女神狂欢的代价几何?同为女性,她对自己的创作位置,想来也不能无所感吧。

由此,辑二剑梅的“青春与心事”形成强烈对比。她对学问与家庭的两难,女性生育和书写的类比,有相当直率的告白。比起那些“狂欢的女神”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剑梅的问题也许显得微不足道。但惟其平白如此,她反而点明了性别主义的另一个面向:女性议题尽管能用繁复的修辞包装话题,但生命和生活最基本最琐碎的取合,总有让人无言以对的时刻。

《狂欢的女神》洋溢一位女性学者特有的憧憬和感触。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响剑梅创作及问学最重要的源头是位男性,即父亲刘再复先生。展读书中这对父女问的文字来往,有亲情的深深眷恋,也有学问的彼此支援,而我更好奇父亲的影子对我们的“女神”有多大的影响?父女有关性别间的辩证未来依然是值得开拓的方向。

作为女性书写者,剑梅向往“液态写作”,“水上书写”的可能。张爱玲“流言”式的写作策略,显然启发了她。但我以为剑梅不必以此自限。女性的书写可以形成流言絮语,也可以发为金石之声。女神之所以能够狂欢,因为有更大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信心。剑梅一向谦虚,然而人如其名,她总似在默默磨洗一股剑气。剑梅的学术和文学事业正在开启阶段,未来成绩的精益求精,应该是可以期待的。是为序。

后记

朱天文在她的小说《世纪末的华丽》中塑造了一个后现代的都市女性米亚,她生活在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里,满屋子都是干花干草,都市文化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她的骨髓里。在她居住的家里,大自然的色泽日渐消失——整个过程就像鲜亮的玫瑰一点点变成了干花,作为摆设的干花似乎在延续着生命的记忆,可是这种延续却有些虚假。小说结尾,作者指出了现代女性的出路:“年老色衰,米亚有好手艺足以养活。湖泊幽邃无底洞之蓝告诉她,有一天男人用理论与制度建立起来的世界会倒塌,她将以嗅觉和颜色的记忆存活,从这里并予之重建。”

女模特米亚的生活是一种典型的都市生活,她就像一个衣架子,活在各种品牌和不同质地的衣服里,而每件衣服都有某种“亚文化”的内涵。嗅觉和颜色固然很有女性的意味,可是因为离开了生命的本真,显得很缥缈——像幻觉,像画境,让人触摸不到。看到米亚的未来,我心里不由自主地用溺起一种对大海、对森林、对花开花荣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对实实在在的生命的渴望。我觉得女性的世界应该建立在深邃而自由的情感湖底——只有那里才会进发出女性的创造力。柔软、流动、沁人心脾的流水有着绵绵不断的力量,这当然比那片干扁的玫瑰花瓣长久、实在多了。

我所定义的“液态写作”或“水上写作”寻求的其实就是这种真正属于女性的源泉——女性创造力的源泉。在“辑一”中,我写了一群独特的女性,有女导演、女作家、女画家等。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的存在方式与创造方式给我带来了激情和灵感。这一群女性像狂欢的女神,勇敢地冲破男性传统的束缚,回到生命的本体中,回到有着大海般韵律的女性身体里,回到女性创造者的内部,从那里出发,去思想、去感受、去创作,在燃烧的生命中寻找真我,在种种人生的困境中寻找基本人性的永恒内涵。在我眼里,她们的艺术是一场场辉煌的凯旋:不仅成功地回归于真实,也成功地回归于生命的本然。她们被都市物质生活剥离得只剩下空壳的米亚们,好像丢了灵魂,如同干花一样易碎。

这部集子收入我在美国陆陆续续写下的一些中文文章。二十一岁来美后,大部分时间都用英文教书写作,受学院派的影响很深。也许因为常常写论文,总是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倒是散文书写给我带来一点心理平衡。虽然喜欢与散文,可常常忙得顾此失彼。好在有父亲逼迫,于是尚能有所完成。二○○五年九月,父亲来马里兰看我和孩子,建议我把这些文章整理成书,看我漫不经心的样子,他干脆自己动手,把我的书房翻个遍,编成了这本集子。如果不是父亲把这些文章找出来,并且编成书,它们的命运一定会像我年轻时代写的大部分散文诗——先是被搁置一旁,然后很快就消失在时间里。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漫不经心,并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因为我对过去的作品总是不满意。不过父亲说,虽然他相信我以后还会有长进,可是这些文字却是心灵的记录和成长的见证。于是,他连我的幸存下来的几篇散文诗也找了出来,做人本书第二辑(《青春与心事》)。从《生命的眷恋》到《玫瑰色的秋叶》等五篇短章写于北大与来美初期,放入书中似乎不大和谐,但因为是青春时期的“少作”,就不悔其幼稚,同意父亲编入集子,算是一种脚印与纪念吧。

无论用中文写些什么,父亲总是我的第一读者。每次写完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传真给他,希望尽快听到他的评语。如果写得好的话,即使他还在香港或是科罗拉多,我也能够感觉到他惊喜的眼光,这目光让我更加热爱文学。有这么一位知音般的父亲是很幸福的,不过,我同时也感到压力很大,因为父亲对我的期待有时候过高了。母亲在现实生活中则给了我许多实际的帮助。自从我生了孩子后,时间变得异常紧迫。每到艰难时刻,母亲都从异地赶来帮我带孩子。没有她的帮助,我绝对无法完成第一本英文著作和这些汉语文章。虽然至今还没有像父亲那样写一篇《慈母颂》,献给自己的母亲,然而,自从我也做了“妈妈”以后,倒是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我的先生黄刚,是大学时代的恋人。他对我始终如一的情感,滋润着我,给我单调的学术生涯带来了鲜亮的色彩。我们可爱的儿子和女儿,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充满天真天籁,他们才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什么文字都不会美过本真的生命。

除了感谢亲人之外,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王德威教授在超负荷繁忙中,还认真阅读《狂欢的女神》全书,并作了序。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他都是我效仿的楷模。在序言中,他写道:“女性的书写可以形成流言絮语,也可以发为金石之声。”这是多么宝贵的见解呵。女性的声音未必是懦弱的,它可以超越学院派的羁绊和性别的局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力度与语言力度。我一定会铭记老师的教诲和期待。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吴彬老师。在还没有出版这本书之前,我偶尔给《读书》杂志写稿,她作为编者,就真诚地鼓励与扶持,帮我获得中文写作的信心。此次,她又亲自当我的责任编辑,格外认真地审阅稿子,这真是我的荣幸。此时我除了感激之外,只能从海外向她——我小时称为吴彬姨,致敬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狂欢的女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剑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132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