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合院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的修订版。它深入探讨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且深化了笔者对四合院重要意义的理解。全书共分四篇,内容包括:四合院,一种景观;四合院,一种传统;四合院,一种生活;四合院,一种艺术等。语言通俗,内涵深刻,适合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篇,内容包括:四合院,一种景观;四合院,一种传统;四合院,一种生活;四合院,一种艺术等。它是《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的修订版,深入探讨了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且深化了笔者对四合院重要意义的理解。

目录

第一篇 四合院,一种景观

 一、“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1

 二、四合院的多种组合/11

(一)四合院的标准形式/11

(二)四合院的基本形式/13

(三)四合院中房屋的分配/24

 三、组成四合院的单体建筑/26

(一)门/26

(二)影壁/41

(三)屏门/46

(四)倒座房/47

(五)垂花门/48

(六)廊/49

(七)厅房/52

(八)正房/54

(九)厢房/55

(十)耳房/56

(十一)后罩房/56

(十二)围墙及更道/57

第二篇 四合院,一种传统

 一、四合院: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58

 二、阴阳五行学说在四合院中/62

第三篇 四合院,一种生活

 一、“京师屋制之完备,甲于四方”/69

(一)“巨无霸”四合院——紫禁城/69

(二)仅次于皇宫的大四合院——王府/73

(三)四合院的另一种演绎形式

——官宦宅邸/78

(四)老北京贫民的栖息地

——大杂院/86

(五)通惠河畔的特殊四合院/87

(六)山间四合院——川底下村/88

(七)阳宅四合院/91

 二、“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93

(一)“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94

(二)“满枕蝉声破梦来”/96

(三)“乍凉秋气满屏帏”/102

(四)“回寒燠,梅花二,夜开金屋”/106

 三、四合院中的礼俗活动/109

(一)“搭大棚,贴喜字儿”

——四合院中的婚礼景象/109

(二)四合院中的寿庆活动/111

(三)四合院中的灵堂摆设/113

(四)干礼、水礼/115

 四、四合院中过年节/117

 五、四合院,在消闲中的升华/131

 六、青灯有味忆儿时/134

 七、吉房招租/139

 八、“谁说四合院好,我跟谁急!”/140

 九、说不尽的话题/142

第四篇 四合院,一种艺术

 一、四合院,建筑的艺术,艺术的建筑/144

 二、四合院的实用艺术/145

(一)屋顶/145

(二)墙面/149

(三)地面/150

(四)四合院的建筑特点/151

 三、“庭院深深深几许”

——四合院的造型艺术/153

(一)在统一中寻求变化/153

(二)中轴及由此产生的对称性/154

(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55

(四)四合院建筑序列/156

(五)“合”与“分”的构成形式/157

(六)四合院造型艺术的主要手法/157

 四、“斋廊倚松经幢古,谁人能赋?”

——四合院的环境空间艺术/163

 五、对联、门神/166

 六、四合院的室内装饰/171

(一)隔扇/177

(二)帘子/180

(三)炕/180

(四)家具/181

 七、四合院中的花园——隐逸文化的载体/184

 八、四合院,一种永远的关怀/195

附录

 一、列入各级保护单位的北京四合院/200

 二、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及王府/204

 三、东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名单/206

 四、西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名单/209

 五、宣武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名单/212

 六、崇文区西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名单/214

主要参考书目/215

后记/217

试读章节

几十年前,如果你站在景山顶上的万春亭里放眼四周,一定会望到一片片由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横横竖竖,或双脊,或一个大脊带一个小脊……的房顶所组成的灰色、宁静的建筑海洋。《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的作者,瑞典人喜仁龙,在一个清晨到城墙上俯瞰时,连绵的屋宇恰恰也被想象成大海的波浪。“当晨雾笼罩着全市,全城就像一片寒冬季节的灰漾漾的大海洋;那波涛起伏的节奏依然可辨,然而运动已经止息——大海中了魔法。莫非这海也被那窒息中国古代文明生命力的寒魔所震慑?这大海能否在古树吐绿绽艳的新的春天里再次融化?生命还会不会带着它的美和欢乐苏醒过来?”

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该有多少四合院呢?灰色波浪无声地证明着北京四合院的广泛存在,其数量可说是令人惊叹。尽管近年来在拆迁改造中四合院越来越少,但如果从东、西城的高楼上往下望,仍然可以看到一片片的四合院群落。这在二环路以内的城区中,尤其明显。据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北京共有四合院1700多万平米,占全市建筑总平米数的90%以上。这样大规模的四合院建筑面积,除了北京以外恐怕是不多的。

与这种单调、宁静的屋脊所组成的灰色海洋相适,一座座四合院建筑的院墙,同样给人一种极度单调乏味的印象。从这些院子的面前走过,人们通常只能看到高矮大小不一的屋顶及掩映其间的树梢,至于房屋的其他部分,则因为有院墙遮挡,几乎看不到了。只有在进入四合院大门,绕过影壁之后,才可以发现这种住宅特有的美。尽管如此,如果进一步细看,仍然可以从鳞次栉比的户门和院内露出的房顶,猜测出这一座围墙中的人群生活的政治、财产等级。那阻断行人视线的高墙,强调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界限,防止他人靠近或观看。高墙是中国人的血缘意识、宗法制度在居室空间结构上的具体表现。自明清以来,这种一门一户的独立院落,一直是北京人居家生活的空间格式。四合院就像一座方城,构筑了一大家人的天地。一系列大大小小、变化无穷的封闭空间,与屋室等级化、四合院的封闭性一起,体现了礼法社会的礼制秩序。也正是这灰色调和低矮,更烘托了宫殿的恢弘气势、金碧辉煌。

大片的四合院,构成了北京城的独特风貌。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四合院为北京城所独有。实际上,它也是中国北方城市民宅的普遍形式,由四合院布局体现的伦理秩序,更是典型乡土中国的代表。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居住形式各有不同。尤其是在幅员广阔、民族众多的中国,住宅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历史上来看,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地各民族习俗上尽管各具特色,但都存在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从远古时代的“巢居”、“穴居”,逐渐演化到在地面上建造木架泥墙的住房,而后形成组合完整的四合院。其中,布局完备的四合院,早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木构架体系、院落式组合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最突出、更根本的特点。它遍及全国各地,为所有的中国建筑类型之总根源。宫殿、衙署、寺观、宗祠、住宅无不如此。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四合院遗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四合院”。可以说,这种四面建房,中间庭院的建筑格局,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未曾间断。

作为一种院落布局方式,四合院在已发现的古代建筑遗址中广泛存在。但是古代盛行的是廊院式四合院院落。河北安平汉墓中的一幅汉代大住宅的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所描绘的地方官衙,以及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北朝到隋唐佛教寺院图像等,都是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廊院式的四合院,都是将主体建筑置于院落中央,周围主要为廊,或左右有屋,总之不是四面建房。以后,为了增加院落中的使用面积,廊院形式才逐步被四合院所代替。北京故宫前院的三大殿组群,实际上就是廊院式四合院,但它的围廊不是空廊,而变成联檐通脊的廊庑及门阁。由于在太和殿、保和殿左右增设了隔墙,分隔开了统一的廊院空间,使人感觉不出三大殿是位于廊院的中央。

在北京的北二环路,曾发掘出两处元代的庭院式建筑遗址。前者在北二环路的西段,后英房胡同迤北。20世纪70年代初,在拆除北城墙时发现。这是一座非常讲究的大型邸宅,由主院及东、西跨院组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院正中偏北,是由三间正房和东、西两耳房组成的五间北房。正屋前出廊、后出厦,建于一座平面略呈凸字形的砖石台基上,基高约80厘米。正房两侧有东、西厢房。院落之间铺以砖甬道以相互贯通。西院南部已大部分破坏,仅北部尚存一小月台。月台南面正中及东侧各砌一踏道。月台的东南、西南角各放一狮子角石。月台北面尚存台基的东部及房屋东南的柱础。东院是一座以“工”字形平面建筑为主体的院落,北房、南房皆面阔三间,东、西厢房各面阔三间。北房台基的东南、西南,各有一砖砌台阶,台阶下的砖砌露道向南,穿过院落,通向角门。发掘时,出土了彩画额枋、格子门、滴水、瓦当等瓦木构件。元时规定,大都城营建住宅“以地八亩为一分”,而此宅面积显然超过八亩,可见其非一般的贵族、功臣或大官之居所。这一遗址可视为明、清代京城邸宅制度的渊源和四合院的由来。

另一处遗址是位于雍和宫北的北二环路、原明清北城墙之下。由于建此城墙时匆忙,地基未经仔细整理,以至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时,甚至发掘出了室内家具、瓷器等物。此遗址为一三合院。主要建筑是三间北房,建筑在砖砌台基之上,正中是方形月台,台前用砖砌出十字形露道。北房两明间具有后厦。屋内四周用砖、土坯围砌成炕。宽的是火炕,有灶膛和烟道,烟囱立在墙外;窄者为实心炕。这样的土坯炕在其他遗址也有发现,可见其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屋内布置形式。据推测,北三合院可能是某衙署的院落。它以实物证明,三合院的建筑形式,早在元代已有。

明清时期定型的四合院格局,是经过多年演进而最后形成的。其中,除北房居主要地位外,周围房屋和其他建筑形式,都经过了精炼、强化和调整的过程,以致有了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内外有别、主次分明、有开有阖……趋于完善的四合院院落。

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4号,一所建筑一般的普通大四合院,清朝镶黄旗名臣之后富察氏曾在此居住,所以,具有满人入关之初的塞外风俗和淳厚作风。一是院内有杆子、板子,后院还有七间佛堂,这是满族人信仰的特征。二是西边墙外建有一些不规则的简陋住房,这是依照满人的祖例,为贫困者、旗人、灾民盖房留出的空地。而且院门的左右都有住户或铺面房,内侧都在大院内有门,但与院内主人无关。三是此院进大门后并非传统四合院那样左拐,进二道门,然后入里院,而是进大门即甬道,然后二门、大厅、三层院子门、北房。也就是说,坐在第三进大北屋里就能直接看见院门外,这种设计在四合院中极少见,体现了富察氏祖先位虽显贵,但依旧与族人、下人同甘苦的传统。

在中国南北方的广大地区,适应不同气候环境、土地多少、经济条件、建筑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四合院式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比如,北方四合院的庭院比较开阔,而南方庭院则很小,称为“天井”。江南住宅称“四水归堂”,西南称“一颗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由若干座单体建筑和回廊、围墙等辅助建筑共同组成庭院。一条南北中轴线贯穿其中,重要建筑居于此线上。而次要的建筑则位于重要的建筑的两侧。

P1-6

序言

拙著《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一书自2003年夏出版以来又再加印,并于2004年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都是广大读者对我的厚爱和支持,更是对保护古都风貌、对四合院文化的关注。

为了不辜负这种厚爱和支持,深入探讨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及其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本书的修订版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如期出版了。

在修订版中。深化了笔者对四合院重要意义的理解。即四合院不是一座生硬的死建筑,而是一座平台,人们从这里不仅能了解四合院的建筑艺术,更能透过这个平台,了解过去的生活,生活在四合院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这些内容也的确不是一本小书所能涵盖的。所以,在本书中,它只能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初步表达笔者对此一点儿浅近的理解,以资广大读者从中得到借鉴,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喜爱。毕竟,理论是实践的前导,认识有多深入,实践就能走多远。我感到,目前社会上对四合院保护与拆毁的矛盾之所以这么突出。与认识上的模糊、文化研究上的滞后紧密相关。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不久前,笔者从东城区的几条胡同中经过,发现很多院落都在大兴土木,修建四合院。而四合院的布局、工艺几乎都是传统的。由此使我想到一个问题,今后再建四合院毕竟与过去建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该在今天再建四合院时参考、融入其中吗?如果一味地强调传统,那么社会的进步是否就无足轻重、没什么影响了呢?看来在四合院修建过程中存在着同一个比较迫切的现实问题:传统与现代之间缺乏一条重要的过渡桥梁。这种文化上的缺失,妨碍了我们去深入地认识传统,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走笔至此,不禁又要重提本书在结尾时介绍的“阳光100”工程。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保护还是拆毁的争议中,而是在对四合院的本质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尝试着将其中的某些元素运用于现代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出体现东西文化特征的创新建筑形式。这正是现在的文化研究所缺乏的。“阳光100”工程所受到的关注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它值得我们对其做深入的思考。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书及时修订再版,得益于学苑出版社孟白、刘丰两位的鼎力相促和辛勘奔波,在此再致谢忱。

作者

二OO六年七月二十七日雨中

于京东金台书苑

后记

本书从头年的春天开始正式动笔,直到今日的全部完成,差不多经历了十个月的时间。这正是一个婴儿由怀胎到分娩诞生的全部过程。同时,也是结束一个世纪,跨越新世纪的开始。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件极有意义、令人兴奋的工作。

然而,这种良好的愿望还仅能算作本书作者的一种努力方向,至于结果如何,那就要听取本书的每一位读者的批评了。毕竟,四合院这个题目太大,太深奥,许多问题远非一两个人的一两部书所能解释清楚。别说整个四合院,光是它的某一部分(比如门楼)就可以写一本专著了。

坦率地说,本书作者中,没有哪一位是专门从事建筑工作的,这对于以建筑形式为主要内容的四合院文化研究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缺憾。但是,据说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专门的建筑学家,充其量也就是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而且,也不叫建筑,而叫“营造”。真正作为建筑来加以系统研究,那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启钤先生成立“中国营造学会”和梁思诚等一批建筑学家从西方学成归国以后的事。而且,目前从建筑角度介绍四合院的资料不少,尤其是作者本身大多都曾在四合院生活过,这些方面的优势,在一定意义上有可能弥补建筑知识方面的不足。况且,本书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四合院中人们的生活经历,来阐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这方面的成果更可能引起广大读者对四合院的兴趣。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请教了民俗学者常人春先生,请他为本书把关,同时得到了薛桂枝、董乃强等同志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老师爱新觉罗·瀛生前辈,以近八十之高龄,仍亲陪我们前去拜访那桐后人张寿崇先生,张老提供了很多的宝贵资料。他曾嘱咐我们,书出后一定送一本给他留念。可他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在本书付梓之际,谨祝张老一路走好,祝瀛老健康长寿!

如前所述,文化的研究,有赖于长期的积累和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只能算是四合院这座文化宝库的片鳞支羽。只是由于社会变革的迅速,要求文化的研究也能相应地跟上,甚至刻不容缓。所以,才有了这本勉为其难的小书,而其中的错误一定不少。本书策划于1997年,由十位中青年学人集体写作完成。张德才、何卫、林红真、邢岩、李厦、何光辉、张自强、孙建华、亦岳、贾士杰、曹帅、王北京等人参与了部分篇章的撰写,全书由高巍主撰并统稿完成。

作者

二00一年元月四日初稿

二00三年四月八日修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合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18270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41.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