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学术界第一部完整探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的专著。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力图从这四个方面梳理这一时期的潜在写作现象,钩沉文学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在时代底层的延续和演变,从而打破以往当代文学史研究只注重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一局限,指出在一个一体化的时代,文学和知识分子精神仍然有其多元性的遗存。
图书 | 潜在写作(1949-1976)/现代中国文学史论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术界第一部完整探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的专著。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力图从这四个方面梳理这一时期的潜在写作现象,钩沉文学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在时代底层的延续和演变,从而打破以往当代文学史研究只注重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一局限,指出在一个一体化的时代,文学和知识分子精神仍然有其多元性的遗存。 内容推荐 本书是学术界第一部完整探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的专著。 全书分为“被边缘化的文学路向的延续”、“从现实战斗精神到现代反抗意识”、“民间意识、文人心态与文学精神”、“‘共名’时代的个人觉醒”四个部分,作者力图从这四个方面梳理这一时期的潜在写作现象,钩沉文学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在时代底层的延续和演变,从而打破以往当代文学史研究只注重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一局限,指出在一个一体化的时代,文学和知识分子精神仍然有其多元性的遗存。 目录 导论 1949—1976年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的几个问题 一、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特殊转型 二、特殊空间中写作的品格 三、重塑记忆:潜在写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编 被边缘化的文学路向的延续 引 言 时代边缘的文学路向 第一章 狂人康复的精神历程:1949年后沈从文的心灵线索 一、“疯狂”中的精神线索 二、文学作为生发意义的可能 三、日常生活、“有情”与“音乐”:《从文家书》的文学与精神意义 第二章 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上) 一、超越与焦虑:《无名书》的内在矛盾 二、黑暗的重压:现代焦虑的几个面相 三、光明与圆全:精神超越之路 四、“星球哲学”:未能完满的探索 第三章 痛苦的雨滴: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下) 一、诗歌:疯狂错乱的世界 二、短篇小说:日常生活中的规训与压抑 三、散文随笔:智者的沉思与孤独者的私语 第四章 生命最后的智慧之歌:穆旦在1976 一、历史的诱惑 二、“我”的形成 三、两种因素的冲突 四、四季循环 第二编 从现实战斗精神到现代反抗意识 引 言 苦难中的坚守与个人主体性的回归 第一章 射击与坚守:胡风的狱中写作 一、狱中诗篇中的两种声音及其内在矛盾 二、剥离现实纠葛之后精神立场上的统一性 三、现实战斗精神的延续 第二章 绝望中的抗争:彭燕郊与绿原的潜在写作 一、心灵濒临抽空时的颤栗:彭燕郊的无声语 二、个人对绝望的抗战:绿原的精神历程 三、个人主体性出现的困难及其意义 四、个人对社会的审判 五、置身于大地上的孤独者 第三章 “生命炼狱边的小花”:曾卓苦难之中的爱与希望之歌 一、《凝望》:理想与希望之歌 二、《有赠》:爱与柔情的呼唤 三、古典气质与自传性的意义 第四章 生命的伤残、反抗与坚守:牛汉“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一、困厄中的反抗与沉默中的坚韧 二、视觉意象、动感与情境诗 三、悲凄的理想主义 第五章 地火在运行:张中晓与《无梦楼随笔》 一、“无梦楼”中的梦 二、艺术观:感性与主体的树立 三、困惫之中的精神超越 第三编 民间意识、文人心态与文学精神 引 言 民间的另一种向度 第一章 民间意识与文人心态:“散宜生体” 一、自嘲背后的傲骨 二、诙谐感的来源:荒谬与错位 三、郁结与悲愤 第二章 民间传说与美的追寻:唐浞如水的旅程 一、潜隐民间的歌者 二、“水”的诗人 三、月光下的追忆与沉思 第三章 民间大地上的生命探索:昌耀在青藏高原 一、高原上的艺术觉醒 二、生命的凝滞与复苏 三、山河大地的境界 第四章 知识分子在民间的启蒙之声:蔡其矫的潜在写作 一、独特风格的含混性· 二、孤绝中对希望、美与爱情的祈求 三、大地上的启蒙之声 第五章 民间生活的追忆:朱东润的《李方舟传》与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 一、民间的生活世界 二、《李方舟传》:对亲人与民间世界的双重悼亡 三、《缘缘堂续笔》:追忆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编 “共名”时代的个人觉醒 引 言 作为对时代的疏离、分裂与反抗的个人性 第一章 黑夜中漫游的灵魂:灰娃 一、灵魂的声音 二、面对黑夜,背对悬崖 三、回归大地 四、生命的祭献 第二章 从孤独者到启蒙诗人:黄翔 一、彻骨的孤独与寂寞 二、与时代面对面的搏杀 三、“火”的意象:反抗、激情与启蒙 第三章 一代人的精神分裂:食指 一、相信之中的犹疑 二、内心深处的疼痛 三、两种话语的分裂 第四章 新的诗歌的诞生:白洋淀三诗人 一、根子的《三月与末日》:个人与环境的分裂 二、一种抒情姿态的诞生 三、芒克:自然诗人的尖锐叫喊 四、多多:对复杂性的捕捉与锤炼——诗歌作为“手艺” 第五章 论辩的叙事:赵振开的小说《波动》 一、叙事中的意象与主观感受 二、多种声音的争论 三、新的诗意的诞生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潜在写作(1949-1976)/现代中国文学史论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志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529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90 |
出版时间 | 2007-04-01 |
首版时间 | 2007-04-01 |
印刷时间 | 2007-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5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