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第一部系统解读五代历史的通俗性、史论性读物,从多个视觉品读五代的人和事,试图寻找破解五代历史之所以“混乱”和“无耻”的密码。

我们今天读那段历史,读到的只是每个人在做着他们当时认为对的事情。但今天的我们知道,他们做的一切都让人厌恶乃至憎恨。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义无反顾、铤而走险。从五代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约束,一个人将会变得十分的可怕。五代的人几乎暴露出了人类最赤裸的无耻、最直接的残忍、最干脆、最丑陋的一面。

内容推荐

  大片《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故事就发生在混乱的唐末五代时期。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五代乱世中独创的。  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存在了凡五十三年,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  五代多武夫,五代多俗臣,他们抹杀仁义道德、败坏三纲五常,随处可见子弑、兄杀弟、军戏臣、臣反君的历史闹剧。值得我们思索的事:一方面,五代的武夫背信弃义、刀光剑影,人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五代时期的官僚贵族和土族文人又崇尚奢糜、追求绮丽,着力于消闲,热衷于情致,沉湎于情色,从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可以说,君臣无纲常、武将无仁义、文人无傲骨是这个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五代史中国历史上最、最无耻的一个时代。  本书作为第一部系统解读五代历史的通俗性、史论性读物,从多个视觉品读五代的人和事,试图寻找破解五代历史之所以“混乱”和“无耻”的密码。

目录

第一章 武夫当政

始作俑者:朱温

赋子朱友佳

『独眼龙』李克用

死于乳浆的李存昂

李嗣源的祷告

『儿皇帝』石敬瑭

睡不着的刘承佑

『黄旗加身』的郭威

柴容的愿望

第二章 俗臣脸谱

一个伪爱国者

冯道之『道』

让皇帝害怕的臣子

一个不错的太监

斗不过太监的郭崇韬

秃头杨光远的皇帝梦

糊里糊涂的郑钰

唯一的理性将军

第三章 混账的历史

白马之祸

卖主求荣的『驰名商标』:苏循

当贼墓成为一种艺术

这个儿子不该养

最标准的混蛋:苏逢吉

『眼中钉』的快乐生活

一个屠夫的结局

一面『赤心为主』的大旗

努力工作也有罪

第四章 读书人一声长叹

敬翔:变了味道的文人

喜欢作诗的节度使

琉璃瓶中的宰相

可爱的马胤孙

『粥饭僧』李愚

李琪的悲哀

『急性子』和凝

张希崇的悲叹

『自然先生』尹玉羽

被吓死的读书人

第五章 在杀戮中进化

不敢妄有佗志

田舍翁的一生

唯一的传奇:李存孝

契丹人的『最恨』

『王铁枪』的气节

是忠诚还是野心

敢说话的李涛

小人物的大忠诚

让赵匡敬畏的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帝制时代容易产生忠贞不贰的爱国之臣,更容易产生卖主求荣的无耻之徒。大唐臣子苏循就是卖主求荣的一个人。

苏循出身名门,唐昭宗时官至礼部尚书。但是,这个官职真是对他的一种讽刺,他不但不懂得为臣之礼,反而向封建礼仪提出挑战。

此人天生一副媚相,很善于察言观色,承颜顺旨。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朱温的势力日益强大,朝中诸多有正义感的大臣都告诫皇上,要提防朱温,不能让大唐江山落入这个武夫之手。当朱温雄赳赳地进入朝廷并且把持了唐王朝的朝政后,许多大臣见大势已去,就都跑出朝廷,或是回家务农,或是隐居山林去了。但作为礼部尚书的苏循对朱温的无礼行为非但不加制止,反而笑嘻嘻地迎了上去。

朱温被这位尚书大人吹捧得不知道自己是准了,当他想要让唐少帝禅让时,朝臣们都敢怒不敢言。苏循却敢言,他说:“梁王(朱温)功业最大,历数有归,朝廷应速宦恭敬地让出位置来。”

907年,朱温称帝,大概就是因为这位前朝礼部尚书当年的一句话,他被朱温封为册礼副使。当了册礼副使的苏循对朱温真是感恩戴德,世界上所有愚蠢人的特点都集中在了他身上。他宁愿当一个武夫手下的卑-微礼部小官,也不愿意当一个帝国的礼部尚书。

有一次,朱温宴请唐朝旧臣,在饭桌上,他假惺惺地说:“朕即位时间不长,恩德不够,把朕置于如此地位的,都是群公推崇之意所致,我很惭愧啊。”

一些大臣都不说话,略有良知的大臣惭愧得要死,而苏循却笑脸迎着朱温的眼神,盼望着朱温能看上他 一眼。当朱温偶然把目光移到他身上时,他立即就大赞朱温之功德,露骨地表示,这么大的功劳理应做皇帝

苏循做了一段时间册礼副使后,觉得朱温对他有点大材小用,他的目标是入阁拜相。他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胜任一个职务的能力,他只是知道一切职务都是主子给的。于是,他竭尽所能地谄媚朱温,其谄媚之词让朱温都感觉到了肉麻。朱温大慨是为了不想再听到那些肉麻的谄媚之词,就想让苏循当宰相。

当时的宰相敬翔看到苏循那一副从里到外都无耻的样子,又听说朱温想要重用他,就急忙对朱温说:“圣上刚刚即位,应该选行为正派之人做宰相,以此来扶社稷、定百官。像苏循这样的人,连‘人’都不配叫,实在是唐朝的坏鸟、当今之世的狐媚,他们专门卖国取利,不可重用。”

朱温想起来了,苏循是卖了唐朝给自己,那么,谁又能保证他不卖我的王朝给别人呢?万一有人比我当年更混得厉害,他肯定也会像当年谄媚我一样去谄媚别人。于是,他下令,让苏循滚回老家去种地。

苏循可不想种地,他就跑到了河中那里依附了朱友谦。朱友谦对义父朱温的做法也不是很满意,又觉得苏循这个人说话很耐听,听得人非常舒服,就把他留在了身边。

李存勗将要称帝时,为了以示对唐朝的忠诚,发出指令寻访唐朝旧臣与名门之士。朱友谦可能是对苏循反感了,就把他打发到了李存勗那里。苏循自然乐不可支,屁颠屁颠地跑到魏州行台去见李存勗。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魏州,一见到李存勗,就跪在地上拜。有人问他此行为作何讲?他说,拜殿恻,大于之殿。

见到李存勗,他又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三呼万岁,要求做李存勗的臣子。李存勗欣喜异常,因为当时他所有部下虽然知道他要称帝,可并没有正式宣布,没有人行这种大礼。而苏循不远千里而来,一见面就做出了很中李存勗心意的事情,这些人似乎都很惭愧。

第二天,苏循又献上大笔三十支,这些笔本是皇帝御用之物,他告诉李存易,笔的名字叫“画日笔”。李存勗听了这话,像个小孩子一样地手舞足蹈。他找到了知音。一直反对他称帝的宦官张承业听说后大怒,可他拿苏循也没有办法。但是,苏循并没有得到李存勗的高官厚禄。因为就在李存勗称帝的前一年,他因为吃蜜雪得了伤寒,死掉了。李存勗称帝后封已经死了一年的他为左仆射,算是对他为自己贡献的那套拜见皇帝的礼仪的回赠吧。

苏循这个人似乎喜欢让别人当皇帝,并且每每都是首倡者。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给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当他卖了唐朝皇帝给朱温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可卖了。因为朱温把他赶走了,还因为他没有活到李存勗称帝,其实,即使他活到李存勗称帝时,李存勗也不可能用他。这样的人坚定一下自己的信心还可,要他为自己分忧,恐怕是个人都能看出来——绝不可能。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你帮了对方多大的忙,只要你的手段和目的不正大光明,你就得不到回报。苏循这个卖主求荣的“驰名商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P108-P110

序言

当中华大地上最强盛的帝国——大唐帝国消逝后,谁也没料到代替它的居然是乱得一塌糊涂的五代,这一乱就乱了五十三年(907—960)。五代分别为梁、唐、晋、汉、周,起于朱温代唐,终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世修史者又把“五代”称为“五季”,从春秋笔法来看,是指很不好的时代。其时,国家动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原无异于地狱。

所谓“五代”只是指控制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的五个王朝,而中国南方则一直处在“十国”的控制之下。

五代是个绝对不讨人喜欢的时代。人民不喜欢,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大都生不如死;后世帝王不喜欢,因为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朝代如五代一样昙花一现。

五代多武夫,从皇帝到节度使都出身行伍,他们杀戮成性,惹得天怒人怨;五代多俗臣,朱温一怒,将唐末三十余位清流士大夫投于滚滚黄河,贵族阶层从此终结,寒微之士灰头土脸地登场,所以,五代无名臣;五代又多坏人,他们抹杀仁义道德、败坏三纲五常,使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将不将、兵不兵。

于是,五代在成为乱世的同时又是一俗世。翻开《五代史》,简直就是一部“混账史”。到处可见杀戮,满页皆是辛酸。你根本无法理解中国人在那个时代怎么会变成那种无耻模样。

是五代的人涂抹成了那段“混账”的历史,还是那段历史创造了一群“混账”?这是一个很让人思考并且应该慎重看待的问题。

一方面,大唐帝国晚期的礼崩乐坏让束缚太久的人突然卸去了脚下的羁绊,他们终于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凭自己的心情随意地无恶不作。另一方面,这些获得了最大限度自由的人又反过来把礼义纲常踩在脚下。两方面的合力造就了五代乱世,乱得让今天的我们读起那段历史时依然痛不欲生。

我们今天读那段历史,读到的只是每个人在做着他们当时认为对的事情。但今天的我们知道,他们做的一切都让人厌恶乃至憎恨。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义无反顾、铤而走险。从五代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约束,一个人将会变得十分的可怕。五代的人几乎暴露出了人类最赤裸的无耻、最直接的残忍、最干脆、最丑陋的一面。

但是,不得不承认,五代时期也有那么几个好人。他们处在乱世却仍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节操,当整个中原都已经变成地狱一般的混乱时,他们游走在“地狱”的边缘,尽自己最大之努力想要挽回人性之善、人性之真、人性之美。可惜,他们失败了。  武夫当政下的王朝,注定不可能长久;俗臣主持下的朝廷,注定没有血色——这是一段地狱般的历史。所谓的文人存这样的时代只能发出长叹。我们不否认在这种以杀戮为主色调的时代社会依然有了些许进步,可惜的是,这段“混账”的历史,早已经把那微小的进步遮盖得严严实实。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五代那些人的精彩与血腥、无耻与粗俗的表演吧。

后记

此稿完成,并没有感觉到轻松。五代那些人的所为所作一直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古话云:“乱世出英雄”,可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五代。

中国古代史上的大动乱时代主要有春秋战国、三国、十六国、南北朝,最后是五代。

春秋战国是越乱越有精神,英主辈出,豪杰名士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就像是一群最高端人群的表演舞台。

三国时代依然人才辈出,到处是英雄,到处是猛士,到处是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即使是最恶毒的人,也能把“信义”二字当成座右铭。

但到了南北朝时,所谓的非常之人与他们做出的非常之事就少很多了,这段时期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只有南朝的畸形稳定与北朝的温和杀戮。

几百年后,五代登上历史舞台。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猜到“一蟹不如一蟹”这一既定俗成的事实。可惜,我们仍然大为惊讶。倒不是五代违反了这一规律,而是,它太超前了,直接就把“一蟹不如一蟹”的发展规律赶进了死角,中国乱世的历史从此走到了终点。

天下的混账事情有一部分是自作聪明的人做出来的,而有一部分的的确确就是混账自己做出来的。五代之所以有乱事,就是因为混账太多,更为可恨的是,他们特别喜欢做事。

罗贯中以小说家的身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笔者自认为,这句话很值得商榷。小说家的思维大概都源于道家,他们只模糊地指出事物的规律,却不能说出具体的表征。

分了多久才算久?五十年还是一百年?分裂一千年后而合,当然也是合。可这于百姓于民族有何益处?!

值得庆幸的是,五代并没有“分”那么久。确切地说,五代的“分”非常短。天下大势“合”与“分”一样,都是一种状态,想要维持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里的人必须要有能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与素质。

五代的人没有这个能力与素质,他们都是一群“豺狼”,一群没有理想没有道德的毫无人性之徒。由此可知,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人性里最宝贵的恻隐之心,好事自然做不成,比如维持“合”;就连做坏事,比如五代的那些维持“分”的人,也是气力不足。

最后,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对以下老师的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他们是:丁志、林宏非、叶平、周大全、张勇志、黄海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乱五代(五代史的另类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木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58657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3.107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4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