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来香港一百年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在内地CCTV《新闻调查》做了8年主持人和记者的长江,却要到香港做驻站记者,她将如何面对香港的社会和新的媒体环境?这个做惯了“无冕之王”的央视记者,在香港却要被拦在“红绳”外,受到“冷落”?香港到底有无“红灯区”?香港到底有无黑社会?真实的香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长江在《晚来香港一百年》中将给你尽情讲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内地和香港文化深度比较的力作,书中配有大量的漫画和图片,可以轻松阅读。她敏捷的思考和活泼辛辣的文笔使文章滋味浓郁,她的调侃、直率和坦诚里有文化的惊异和理解,还有文化的谦虚与善意。正如陈建功所说:这是一本探究香港生活、拓展我们视野的书,也是一本磨洗我们的心性,让我们好奇、开心、谦虚、向善的书。

目录

慧眼只须顾盼间(序)

第一章

在香港“咋”做记者?/两地记者“异同”何在?/“特首”就在我身边?/严肃和“嘴巴”无关?/鹅颈桥下“打小人”?/“古墓”就在家门口?/“科学”与“风水”鹿死谁手?

第二章

“叮当车”带来了多久的风?/香港为什么不“堵车”?/这里“撞死了人白撞”?/一般人住多大的房子?/香港人怎么去“看病”?/生了孩子“养”不起?/老了香港人会去“哪儿”?/手机也不是“单顶”收费?/香港有没有“黑社会”?

第三章

谁愿意把“炸药包”抱在怀里?/“爱心大晒”不是戏言?/不能随便“学雷锋”?/香港“法本位”?/“法”前的大佬会输给农妇?/名片=明骗?/“案底”,压死人的一顶帽子?/谁来制约“法官”?

第四章

香港还是“臭港”?/在香港怎么去“方便”?/香港人为什么“晒”不黑?/满耳朵“锤声”烦不烦?/“天星小轮”有多老的故事?/你会到银行“取钱”吗?/“人性化”的思想从哪里来?/香港最早“八达通”?

第五章

香港何处不“排队”?/偏不“入乡随俗”你试试(?/“罚”出来的满岛规矩?/一则“广告”要告诉我什么?/“菲佣”是什么样的小保姆?/“巴士阿叔”怎么会出现在香港?/“碧姐的故事”也会把世界震翻?/曾宪梓干吗要如此“痴情”?

第六章

什么是香港的“本能”?/香港人“真能整景儿”?/“倒移民”的滋味儿谁知道甲/生命在于“紧张和竞争”?/“荷李活”根在“好莱坞”?/“牙牙学语”怎么不行?/老人“学普”干什么?/谁敢说“吃在香港”?

第七章

“派米”?/“白加道”意味着什么?/“铁皮房”都在楼顶?/“金屋藏娇”在黄宫?/大学“捧”在大佬儿的手里?/香港才“富”?/“天光墟”诗意何在?/“笼屋”你究竟在哪儿?/谁真的认识“李嘉诚”?/田家炳干吗要重归“平民”?

第八章

巴士司机要“罢工”?/“公屋婆婆玩残政府”?/“域多利”仅仅是一座监狱?/香港政府有“多大”?/“立法会”好厉害?/“5号报告”何以流产?/梁爱诗自己“打车”走了?/梁锦松是怎么“下台”的?/“媒体”更厉害?

第九章

咱还能让人给“八卦”了去?/一人偷拍、全体偷看?/“赌马”和慈善连在一起?/敢不敢走近“红灯区”?/上街“有瘾”?/“交换文化”有什么不好?/香港有张“月亮”的脸?/“自由行”给你我带来了什么?/“拆了墙”咱不更是一家?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内地人到香港“咋”做记者?

在香港做记者和在内地还是不是一回事?

说句欠谦虚的话,来这个地方前,我并不算是个搞新闻的“雏儿”——1996年,中央电视台为了跻身世界传媒舞台,大手笔地成立了一个调查性栏目,每期45分钟,讲述一个故事,追究一个问题,揭露一起黑幕,被业界誉为“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航空母舰”,这就是《新闻调查》。来港之前我不仅在这艘“航母”干了将近8年,同步读了6年“电视艺术”的研究生,再早还在报纸、杂志以及央视的其他栏目把编辑、编导、记者、主持人都做了个遍,资历、学历可谓不浅。然而到了香港,虽说干的还是记者的老本行,但是条条大路不一定通罗马:陌生、尴尬、混乱、无奈,触到“咋做记者’’这个话题,肚子里泛上来的第一股酸水儿就是委屈——“在香港做记者和在内地完全不同”,这种感觉用不着8个月的时间来品尝,你扛着机器外出一次,回家就可以关起门来大发感慨——

我的第一次“受屈”记得是在2004年9月底,那时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香港的一个著名行业协会为了庆祝建国55周年要举办一个大型酒会,提前邀请我们前去采访。按照内地的习惯,新闻记者,特别是CCTV的电视记者,一定会备受大会重视,组织者会把你照顾得周周到到。然而我和另外一名摄像师到了现场,门前不仅没人等待,没人给CCTV事先预备下一张热情的笑脸儿,相反胸前倒统一被人先啪地贴上了一块不干胶标签儿,那标签儿上面用英文印着“记者”的字样,然后就连人带机器被安插到了会场正后方的记者区。这个“记者区”很临时、很简约,就是十来米见方的一个木头台子,高有一尺,一面靠墙,三面都用绳子拦着。那绳子粗细很像拔河绳,外面裹着纯正的红绒布,样子既好看又体面。但是“红绳”是专门用来“圈”人的,记者到了会场就不得再越“红绳”一步。开始我不懂,也不是眼馋着偌大的会场内抄手形摆放着的两大溜西餐自助(也和记者无关),只是台子太小,媒体太多,摆不开机器,就试探着出来,想在台子外面找个地方支三脚架。谁知我的腿刚刚迈过“红绳”,工作人员就急忙跑过来,摊开双手把我往里面推:“快快,快请回到记者区,你们不能出来!”我登时傻眼,香港这个社会怎么能……我们可不是来蹭饭,而是你们事先……然而容不得我申辩,工作人员的手已经把“推”这个动作因为需要不断地加快速度而弄得有点滑稽,这下,我的自尊心可全完了,当场就被拍成了一块碎木炭,干巴巴的火星儿四散,根本拾不起尊严——看来香港记者台的“红绳”还真的并非虚设,是唐僧给“孙猴子”在地上画出来的圈儿。那位工作人员的手势以后长久都令我难忘。像什么?轰鸡?不错,一只小鸡不识趣儿地跑到了外面,主人正不胜其烦地把它赶回鸡窝……

中央电视台在香港没有地位,这个“地位”当然要加上“特殊”两个字才准确。而“特殊”,不管我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那都是以往我在内地受用惯了的。内地的媒体,不要说正面报道,就是《新闻调查》专事批评,整天到处揭人家的短儿,我们记者的身上还是有一股虎威。现在虎落平阳,凛凛虎威荡然无存,猫的本事都无法施展。就是进入寻常的日子,比如打电话联系采访或者初次与人见面,你最好也不要开口说“我是CCTV的”,说了,第一,很多人听不懂,第二,CCTV的英文缩写本身就另有含义,是“中央电视监控”,这层意思来港前我不知晓,到了香港才愕然,从此再也不敢穿着台里发的T恤衫逛大街。

2003年SARS期间,我曾在香港利用探亲做过一期《走进淘大花园》的电视节目,当时特首董建华本来已经同意接受我的专访,但是临了,距采访只有一个小时了,他的秘书突然打来电话,说董先生还是决定回绝,因为SARS以来,特首还没有接受过在港的任何一家海内外媒体的专访,“现在单独接受中央电视台也不大好。”这件事当时并没有给我造成太大的刺激,因为那时我只是偶然在香港“客串”一次,但是2004年9月以后情况就不同,我要在这里常驻,要天天做新闻,一回又一回遇到类似“红绳”的麻烦,总得思索个原因,想个办法抗争或者适应?

然而接下来,我的表现真不给自己提气,没有“抗争”。为什么? 孤军奋战,“霸”徒劳,香港的社会也根本没人搭理我这份“矫情”。CCTV在香港没有特殊的地位。香港当地媒体诸如“有线”、“无线”、“亚视”、“凤凰”以及海外的所有传媒,任何一家在这里也都没有特权。大家被一视同仁,同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互不干涉也互不妒嫉。比如香港立法会是一个手中握有生杀大权的立法及裁制肌体,香港所有媒体可以派人随时聆听每一次会议的内容,但是谁都不得进入到里面录音、拍摄,官方会在高墙之外引出一根视频和音频信号,供天下的媒体采用,但是如果香港的哪一个政府部门或者哪一位政府官员稍不留神,给人落下故意偏袒了“某一家”的口实,他可就要准备挨吐沫,这一点连董先生也不能不顾及。此种“区情”香港媒体习以为常,他们不仅对各种“特权”,不存奢望,而且面对“红绳”,记者们个个也都好像没有怨言。

P2-5

序言

         慧眼只须顾盼间

            ——序长江《晚来香港一百年》

                  陈建功

长江的名字我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对她的报告文学作品有很深的印象。后来居然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荧屏上把这位长江“验明正身”——原来时下这位红火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长江就是报告文学作家长江。长江犀利的采访风格和雄健的思辨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忽然她似乎又销声匿迹了。未及探明原因,却在《当代》上看到了她的报告文学新作《矿难如麻》。不久,在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报送篇目中,再次读到长江的这篇作品。直至晚近又从《当代》杂志上读到《晚来香港一百年》的连载,才知道长江被中央电视台派驻香港,才知道她仍然坚持着“职业之外”的写作。

然而,至今也不曾与长江谋面,甚至连电话也没通过。

朋友将长江准备结集出版的《晚来香港一百年》清样送给我,请我写序。这颇让我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对这位作家的才情与胆识,固然是敬重的,但细细一想,对她的创作道路,所知也不过是流萤般划过的一些踪迹而已,岂敢担此重任?不过把长江的这些随笔读过后,倒被这位作家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考和活泼辛辣的文笔所征服,想不说似乎还欲罢不能了呢。

长江这部结集作品的开篇是“在香港‘咋’做记者”。开篇便以生动的细节,把我带进了文化比较的视界。内地和香港,同文同种,因为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背景的区别,文化上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难得的是,长江以其独有的记者的敏锐,捕捉到了这种差异。更难得的是,长江更以一个作家的深刻自省,体悟这种文化差异背后的东西。换言之,读这篇作品,我敬重她对记者职业的热爱和激情,更钦佩她在“热爱与激情”后面的冷峻。由此我想几乎可以武断地声称找到解读本书魅力独具的钥匙了——记者的敏锐使五光十色的香港扑面而来,趣味横生。作家的感悟又使凝重深沉的思绪绵延而去,意蕴绵长。

长江笔下的香港的确是趣味横生的。比如香港公共卫生间之洁净,备用手纸之理所当然,大概还没有哪位香港作家为之惊诧。然而到了长江笔下,真是作足了一篇启人心智的大文章。又比如吐痰入纸、垃圾入筒、杂物人屋,巴士排队、如厕排队、游泳排队,等等,直说到马路口为盲人过街提示的当当声、“天星”小轮上可掉转方向的座椅、人手一卡的“八达通”……对于香港人来说,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情,长江却把它们述说得有滋有味。捧读这部作品,一边兴致盎然地听她讲“景儿”,一边反省自己也曾几度游历香港,咋就没有这般敏锐的触角,更没有这般“说演荣国府”的才情。我想,这应该得力于她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养成,也得力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化震惊”,更仰赖其开放的宽容的文化学理念。对内地和香港,作家的深情都是由衷的,因此,书中没有必要做权衡利弊的政治考量,也没有必要做礼貌周全的左右逢源。本书中,毫不讳言内地某些方面的不足与落后,然而这中间不温不火,洋溢着对社会进程的理解和期待。对香港,也不尽然是一味讴歌,有时甚至还有几分调侃。比如作者写到香港人真能“整景儿”,调侃得令人忍俊不禁——港府的“城市绿洲”项目,“社会意义”如何如何、“经济意义”如何如何、“环境意义”如何如何,再加上富有诗意的《绿洲号外》,吊足了记者的胃口,临前一看,不过是夹在高楼大厦中间一小块一小块整治的草坪。对于来自广袤的内地的作者来说,她是不能不哑然失笑的,也不能不发出二_句.调.侃:“唉,香港人真能整景儿!’’然而,作家调侃过后的感慨却令人感动,她感悟到,‘‘绿洲”之称实在是人烟稠密的香港民众对绿色的期待,侍弄这片“城市绿洲’’的小区居民自愿组成的“绿壮士义工行列,,也显得格外悲壮起来。作者说,“香港人真能整景儿”,这句话到了后来,我渐渐放弃了开始的轻视,另一样东西漫卷而卜——敬仰。应该说,读到这里,我对这位作家也“敬仰”起来,我敬仰她调侃的直率,也敬仰她放弃那调侃的坦诚。她的直率和坦诚里有文化的惊异和理解,还有文化的谦虚与善意。这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属于长江,也属于开放时代的中国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探究香港生活、拓展我们视野的书,也是一本磨洗我们的心性,让我们好奇、开心、谦虚、向善的书。

是为序。

                2007年元旦

后记

一个社会、一伙子人,因为种族、历史、语言、文化、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很容易引起另一个社会、另一伙子人睁大了双眼、张开嘴巴,常常忍不住大惊小怪、唏嘘感慨——

我到香港,初时双眼和嘴巴就老是这么兴奋地张着,后来想写点东西,又觉得自己的五官未必忙活得准确、到位,怕写出来的文字贻笑大方,不敢写,心想多住上几年,等到咱对这个社会有了一些深刻的了解以后再动笔吧;可是转念一想,什么叫“深刻”什么叫不“深刻”啊?什么人对什么事一旦“深刻”得准确、到位了,手指头却未必还拿得动笔。可巧有一天一位来自台湾的画家对我说:“我劝你别再慎着了,有什么感想就赶快写下来,否则你在香港住的时间一长,对什么都见怪不怪,到时候怕就不想写——”“见怪不怪”?所有文人、作家,其实天真幼稚、激情不已违背的不就是这样一种时间对常人千篇一律的习惯驱使?因此合上《晚来香港一百年》,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这位画家,因为没有他,没有那次我们匆匆的几句交谈,香港对我至今都可能还散漫在空气中,无以成文。

说来始料不及,或者说我对自己草草而就的这部“书”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写香港,顺手拈来,有点像不成大器的收藏者,集邮、集明星照、集火材盒贴儿,稍微积极一点的心态就是不想让自己这几年在香港虚度了时光。然而没想到书稿出来了,好友帮我推荐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那里,想求前辈为我写个“序”,我未敢奢望,心里也没坠心坠肺地“盼”着,以为人家不写是正常,写?就我这些‘‘小观小感”,怎么让人“夸”?不过没多久,好友突然来电,说陈建功的“序”写好了,问我“怎么办”?怎么办?我立时慌了手脚,脸像刚从蒸锅里端出来盘子,好友都等不及e-mail给我就在电话里先把《序》给我念了一段:“朋友将长江准备结集出版的《晚来香港一百年》清样送给我,请我写序。这颇让我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对这位作家的才情与胆识,固然是敬重的,但细细一想,对她的创作道路,所知也不过是流萤般划过的一些踪迹而已,岂敢担此重任?不过把长江的这些随笔读过后,倒被这位作家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考和活泼辛辣的文笔所征服,想不说似乎还欲罢不能了呢。”天啊,“受宠若惊”?“欲罢不能”?我说别,别这样啊,咱何德何能?岂敢接受如此的隆重?这样,这样感动得我“非得出事”——

等到“热盘子”,慢慢恢复了常温,对建功先生的宠爱,除了感动,后来我想,其实先生更欲褒奖的是我的“天真幼稚、激情不已”,书写得怎么样倒还在其次,关键是当下不要说香港,就是在内地拜金横流的时代,还有人不忘文学,还肯伏在桌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电脑?沙漠中的一丛绿叶,让人怜之所在,不可不励之。“对内地和香港,作家的深情都是由衷的,因此,书中没有必要做权衡利弊的政治考量,也没有必要做礼貌周全的左右逢源……”

我感谢《序》者对本书的理解和宽容,同时也感谢我周围的亲人、朋友对我写书时的种种支持,如此内心我不能不生出歉疚,因为说到底,咱对香港的认识,就这本书而言,还是欠着一层深刻、一层全面、一层理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来香港一百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长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0863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