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本书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世纪以来都江堰的影像记录。

内容推荐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都江堰。

目录

第壹章 都江堰的无图时代:公元前256年到公元1898年

——一座水利工程2154年的文字岁月/1

第贰章 古堰留影第一人

——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1898年镜头中的都江堰/11

第叁章 满腹壮景寄山川

——日本学者山川早水1905年镜头中的都江堰/19

第肆章 诗意建筑二王庙

——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1909年镜头中的都江堰/25

第伍章 以柔克刚都江堰

——美国旅行家W.E.盖洛1909年镜头中的都江堰/39

第陆章 有朋自美利坚来

——美国学者路得·那爱德1911年镜头中的都江堰/43

第柒章 泛滥不近张仪楼

——1933年叠溪地震溃坝洪水袭击都江堰的影像/51

第捌章 1930年代的目光

——人文地理摄影大师庄学本1934年镜头中的都江堰/61

第玖章 水映红旗上九垓

——1950年解放军抢修都江堰纪事/73

第拾章 恩波德水又重新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维修都江堰实录/85

第拾壹章 迎前一闸大江横

——1952年一1974年安装节制闸旧照/95

第拾贰章 修堰的意外收获

——1974年李冰石像及其他石像发掘始末/101

第拾叁章 为喜灌坛河润远

——1951年后都江堰渠系拓展影像/107

第拾肆章 古道西风斜阳下

——千年松茂古道的百年记忆/119

第拾伍章 日落苍龙见水中

——安澜索桥的风雨历程/127

第拾陆章 岁月静凭柳枝拂

——1980年代的杨柳河往事/141

第拾柒章 尘封的历史画面

——永远消失了的五帧风土人情/149

试读章节

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的全国人民掀起了建设高潮,祖国河山处处旌旗飞舞,士气高扬,百废待兴的华夏大地上,各界人士一边高歌,一边将满腔激情化作了无穷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之中。

1950年,解放军抢修都江堰后,保证了当年的春灌,但是,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技术人员缺乏,两个多月的抢修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治理都江堰。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失修的都江堰的弊病逐渐暴露。  站在新中国面前的都江堰伤痕累累,满目颓败与凋敝。

此时,全国人民正处在建设新中国的高涨的热情中。都江堰灌区的人民也不例外,除了当时每年例行的岁修外,他们正在满是疮痍的都江堰畔摩拳擦掌,准备让都江堰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修,让更多都江堰之水像他们高涨的热情一样流进每一片农田的水渠,流进每一棵禾苗的根系。

都江堰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在新中国的开端就获得了崭新的生命,焕发了勃勃生机,一江恩波德水又重新滋润了川西大地。

当时的都江堰鱼嘴堤,四周都是破旧的竹笼,原来前端的五六百条竹笼,是保护石堤的副鱼嘴{而在飞沙堰,却有2500条竹笼垒在一起,每年洪水都要破坏,几乎是年年修,年年换,改变这些沉重的岁修负担,已成了当务之急。

获得新生的都江堰管理处挑起了修复都江堰的重担。1953年冬修时,改用传统的羊圈代替副鱼嘴的竹笼,一口气用了七年。1961年冬,干脆把副鱼嘴改建成混凝土工程,与主鱼嘴团结在一起,做到了一劳永逸。

据当时曾参与改建鱼嘴的高明英老人回忆,当时修建鱼嘴的农民大概有一万余人,来自周边的几个县市。仅她所在的聚源公社(今都江堰市聚源镇)就有两百多人。参加劳动的人们积极性非常高,惟恐落后于他人。工地上有食堂,每天供应三餐饭菜,经常还有点俏荤菜打打“牙祭”,晚上睡觉则在工棚里,以公社为单位,一个公社的几百人住在一起,真可谓是“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劳动在工地”。从1958至1962年,主鱼嘴和副鱼嘴共用了4年的时间才完成改建。

鱼嘴改建了,竹笼更换得最频繁的飞沙堰更应该来一回革命。

1954年冬修时,参照鱼嘴“羊圈打桩”的做法,人们在飞沙堰基础上用排桩来打格子,中间密填卵石,从而减少竹笼的消耗量,增加其坚固性。不过这种结构经不起洪水的冲刷,1964年,山洪再次爆发,使用了十年的飞沙堰被冲毁。1964年冬季,改用混凝土墙来打格子,卵石混凝土作基础,浆砌大卵石作护面。这样一来,飞沙堰可谓固若金汤,再也不怕洪水了。同时,将人字堤的竹笼工程也改作了混凝土砌卵石,还降低了堤顶。结果,宝瓶口原来的水位要到15划,沙堰才开始溢洪,经过改建后,宝瓶口的水位到了14划后就开始溢洪,有效地控制了内江的进水量,保证了水资源的最大利用。

自从我们的先人用火烧水浇之法凿开了宝瓶口之后,这个堪称伟大的工程一直是都江堰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它用永恒不变的宽度,牢牢地把握着内江的进水量,成都平原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全赖于此。

但是,宝瓶口是否能够经受岁月的洗礼,永远坚不可摧呢?不仅灌区的老百姓关心这个问题,连当时的国家主席毛泽东也心系于此。

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视察都江堰时曾指着宝瓶口两边的岩石问随行专家:“这里的岩石有没有被冲垮的?”

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中答道:“这是砾岩,很坚硬。”

毛泽东又笑问:“一百万年以后,可能要被冲垮吧?”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其实当时的宝瓶口在两千年岷江的浩荡奔流冲刷下,已经开始衰老,或许要不了一百万年,宝瓶口就会消失。1947年的大水将宝瓶口的“象鼻子”冲毁就已经给都江堰的管理者敲起了警钟。

1965年冬,宝瓶口开始改变容颜,人们破天荒地用混凝土将其加固,连同离堆的崖脚也穿上了裙子。

1970年冬,人们再次整修都江堰,用传统的杩槎截水法拦断江流,安装了22台水泵,准备抽干宝瓶口下伏龙潭中的积水。消息一传开,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苦口婆心地跑来劝阻。因为故老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岷江中有一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岷江下游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幸好李冰的儿子李二郎法力高深,经过多次与孽龙斗法,最终将孽龙擒获,用铁链锁住,锁龙的地点就在宝瓶口伏龙潭中。所以很多老人都非常担心,抽干伏龙滩中的积水会惹怒潭中的孽龙,降临灾难。于是他们不仅极力劝阻,还有的老人在江边磕头作揖,焚烧纸钱,祈求孽龙宽恕人类。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却激动不已,摩拳擦掌,极力鼓动,一心想看看在传说里作威作福的孽龙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抽水机的轰鸣声中,伏龙滩的水一寸一寸地下落。11月12日,潭水终于被抽干,深藏不露两千多年的伏龙潭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除了一堆腐臭的淤泥和锈迹斑斑的烂铁,潭底哪里有孽龙的影子。工程人员一量伏龙潭的深度竟达11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

随后工程人员对两千年来初见天日的伏龙潭使用混凝土层层加固,宝瓶口的岩壁变得光滑平整,糙率减少,显著地增加了内江进水量。

P86-9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芶子平//王国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4961
开本 16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8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