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杰克·迈格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领军人物,是继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和现代主义文学巨匠帕特里克·怀特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大师,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有才华和最令人激动的作家之一”。

本书为其成名作。

杰克·迈格斯是英国人,年轻时被流放到澳大利亚,服刑期满后,在当地开砖瓦厂发了财,于是返回伦敦寻找他曾经帮助过且已成为英国绅士的“养子”。但“养子”忘恩负义,躲了起来……

内容推荐

彼得·凯里,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领军人物,世界上仅有的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两位作家之一。《杰克·迈格斯》是他的主要作品。

杰克·迈格斯是英国人,年轻时被流放到澳大利亚,服刑期满后,在当地开砖瓦厂发了财,于是返回伦敦寻找他曾经帮助过且已成为英国绅士的“养子”。但“养子”忘恩负义,躲了起来。当迈格斯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他时,他却把枪口对准了恩人。一场冲突后,迈格斯携同救他的女佣人梅西逃离伦敦,回到澳大利亚,儿女成群,事业有成。

迈格斯从青年时代离开伦敦到澳大利亚,再从澳大利亚回到伦敦,最后又回到澳大利亚,这是一个寻根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找文化身份的过程,这之间产生的冲突,实质上是帝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是新旧文化身份的冲突,而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试读章节

车夫还没来得及吆喝马车停稳,他就打开车门,一声不响地扎进黑夜里。

紧随其后的旅客看见这个陌生人,紧紧地抓住以态度傲慢而著称的行李员的肩胛骨,好一会儿都不肯松手,从那个留着浅棕色头发的人的表情来看,他抓得很紧。

“现在好好听我说,尊敬的先生。”

行李员被拽到马车的边上。

“明白了吗?”那个陌生人用手杖指着车顶上的行李厢,“那个蓝色的东西,如果阁下没有感觉到不方便的话。”

行李员赶紧说,他一点也没有感觉到不方便。于是,穿着红马甲的男人付了钱,然后一头扎进夜幕中,径直向秣市广场走去,手杖轻敲着鹅卵石地面。他的下巴朝上仰着,眼珠子透射出怪异的喜怒无常和捉摸不定。

灯光从艾勒冯特和古堡一路洒来,像火炬一样的汽灯在空中摇曳着、照耀着,香肠闪闪发亮,鱼与冰也闪现着微光,药店像装满色彩斑斓花瓶的洞穴一样,灯火通明。整个城市已经变成了仙境。当马车穿过威斯敏斯特旁边的河流时,陌生人看到,泰晤士河上的桥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整个秣市广场如同一个庞大的舞厅。不仅仅有煤气灯,还有音乐和簇拥着的人群。上个世纪的人肯定难以置信,十五年前来过此地的人也会感到迷惑。液打兰店变成了杜松子酒的天堂,摆放着高脚杯的玻璃窗上刻着“杜松子酒三便士一味道浓醇香辣刺激”的字样。这地方像一座庙,不是才怪,大门镶嵌着染花的玻璃,有玫瑰花和葡萄图案。身材高大的男人大踏步向酒吧走去,拿起一杯白兰地一饮而尽。转过身来时,脸上尽显迷茫。

两个孩子拉扯着他的衣袖,但他漠视他们的存在,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走进了街道。

在他的周围,到处是喧嚣、吵闹和震耳欲聋的狂奔、马粪和刺鼻的油烟以及由来已久的伦敦城难闻的气味。

“来吧,小伙子,跟我来。”

“一起来,先生。”

一位戴着羽饰帽子的年轻女子将手放在他的肘部:如此英俊的面孔,如此短的腿。他挣脱了她,走出一两步远,擤他那像大喇叭一样的鹰钩鼻子。当他小心翼翼地把手帕折起来时——早先年的明绿色金斯曼手帕——无意之中露出左手的两个残指,这一幕早已引起同坐火箭的旅客的好奇。

他将手帕藏好,开始沿斯特兰德大街行走,接着他好像改变了主意,向阿加街走去,尔后拐进了梅登胡同。

在弗洛拉大街,他在窗户通亮的麦克莱斯科布丁商店门前停下脚步。看不出是被煤烟呛着了,还是感觉使然,他再一次擤了鼻子。接着,他走进有名的倾斜小商店,出来时手里拿着冰淇淋,上面裹着一层糖稀之类的东西,他边走边吃,最后来到圣马丁胡同。在七雕斯稍微靠南的地方,这个陌生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黑暗的角落里,孤身一人,远离灯光。

他来到了塞西尔街,这是连着克洛斯大街和圣马丁胡同的一条很短的街道。他用手帕仔细地拂去脸上的灰尘,一头扎进黑夜里,仔细地看着街道的门牌号,但是什么也没有看到。

还没有走到克洛斯大街的那条大河,嘈杂声就涌入耳中,到处是川流不息的两轮马车、邮政马车、出租汽车和狗拉轻型两轮车。他看到街上停着一辆四轮敞篷轻便马车,这是一辆最昂贵的马车,即使是在黑暗中,也无须质疑。穿过街道后,足够的光线使他看到了黑色后门顶上镶嵌着闪闪发光的金色三角饰。门里面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哭泣声。

过了一会儿,他到了克洛斯大街。但是,这时车门打开,只见一位穿着长衫的夫人从马车上下来。她对坐在马车上纹丝不动的人招呼道:“晚安,妈妈。”  听到这话,陌生人马上停了下来。

四轮敞篷轻便马车走了,但是陌生人站在门口的阴暗处一动不动。在他对面,那位夫人正在开门,那是一座又高又窄的房子,微弱的黄色灯光透过天窗照射在前门顶上。

这时他问道:“对不起,太太,这里是四号吗?”

“如果你是来拿药片的,明天再来吧!”

“玛丽·布莱顿。”他说。

他听到了一大串钥匙相互碰撞的声音。

“你明天再来吧”,她说。

陌生人退到街道中间。

“给我一盏灯,玛丽。”

“你是谁?”

“你应该认识,玛丽·布莱顿。”

她依然背对着他,手里忙活着她的那串钥匙。“天黑了,明天再来吧。”

“尽管脸上满是油烟,你应该能够认出。”

最后,她终于找到了开门的那把钥匙。门打开了,微弱的黄色灯光里——门厅里点着一盏煤油灯——显露出一位身材高挑的漂亮女人,她穿着的长衫,或蓝或绿,非常好看,像绸缎一样闪闪发光。她犹豫了片刻。这是一位老妇人,至少有七十岁了,但以她的举止和气质,在这样的灯光下看来不过五十岁的样子。

“这就是塞西尔大街,我原以为会时尚得多,”他说。

她犹豫了一下,凝视着黑夜,一只手握着门把手。“你来这里干什么?”她小声嘀咕,“如果他们发现你,你就死定了。”

“回家感觉真好。”

“不要到这里惹麻烦,”她说。

“你是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你来是为了敲诈?”

“我自己活得好好的,”陌生人说,“你难道不请我进去?”

她没有邀请他进去的意思,但是她的语气变得似乎很关切。“他们对你不好?”

“很糟糕。”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广告。”

“所以现在回来实施你的旧计划,你这个无赖。”

“不,妈,我已退出江湖了,我来这里是为了文化。”

她冷峻地一笑,“是为戏剧?”

“哦,是的。”陌生人十分严肃地说,“戏剧,剧院,我有的是时间来补上这一课。”

“杰克,我要上床睡觉了,原谅我不请你进去叙旧了。”

“也许我要去拜访一下汤姆。”

“哦,上帝!杰克。”

“什么?”

“你这个狗杂种。”她动情地哭道,“你知道他已经死了。”P2-5

序言

几年前,澳大利亚几位著名作家来沪,总领事狄淑贤女士设宴招待,我也应邀入席。宾主才十来个人,话可以谈得很透。席间,我提出了一个设想:翻译十本澳大利亚当代小说,作为丛书,同时面世。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总领事和文化参赞的认同,还当场商量了版权、赞助、出版、新闻发布等关键问题。他们的热情和慷慨让我感动,后来我任职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也表示大力支持,这使我坚定了完成这项工作的信心。

……

这十部澳大利亚小说的翻译和出版,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因此有很多人需要感谢。首先,要感谢上海澳大利亚总领事馆,尤其是前总领事狄淑贤女士和前副总领事高戈锐先生,正是他们首先响应翻译出版十部澳大利亚小说的倡议,并积极筹划解决小说的版权和澳方的赞助问题。还有前副总领事欧佳妮女士,她接过了前任留下的未尽事宜,在文化处执行助理李蓓艳女士的协助下,最后具体落实了十部小说。此外,现任副总领事叶仁庭先生也始终关心这个翻译项目。我们要感谢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在得知这个计划后,主动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澳大利亚澳新银行,对十部书的翻译非常重视,并帮助解决了版权问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全力支持这个项目,并将此纳入科研计划,拨了相应的经费,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最后应该感谢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尤其是吴洪副总编,欣然接受了这个经济效益不好的出版项目,并组织人力完成了艰巨的校译任务,使这十部书得以按时出版。当然,我们应该感谢的人还很多,但因为篇幅有限,只能就此打住了,希望能够理解。

最后,谨以这十部澳大利亚翻译小说献给举办中的“澳大利亚年”。

2009年6月于紫藤斋

后记

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领军人物,是继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和现代主义文学巨匠帕特里克·怀特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大师,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有才华和最令人激动的作家之一”。迄今为止,他出版的十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非小说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屡获国内外文学大奖——两次布克奖,两次英联邦作家奖,三次迈尔克斯·富兰克林奖,是世界上仅有的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两位作家之一。而另一位是南非作家库切,几年前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评论家预言,凯里将是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者。

凯里生于墨尔本市郊小镇,父亲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推销员。凯里曾就读于蒙纳什大学,学习有机化学,后因一场交通事故,未及毕业便去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作家巴利·奥克利和莫里斯·卢里,开始接受文学创作的熏陶,阅读了贝内特、贝娄、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和福克纳等人的实验性作品。1967年,带着对国内环境的失望和对朋友奔赴越南战场的忧伤,凯里离开澳大利亚来到欧洲,寄希望于得到欧洲文化的滋润。在欧洲,他周游各国,不断积累素材,但大部分时间仍侨居伦敦,靠写广告谋生。闲暇之余,精心创作,小说《寄生虫》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但因该小说大胆前卫,出版社拒绝出版。1970年,凯里回到澳大利亚,着手创作短篇小说。1974年,他结集出版了《历史上的胖子》短篇小说集,一举成名。1990年应纽约大学之邀,任住校作家,目前常住纽约。

《杰克·迈克斯》是本人承担的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彼得·凯里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小说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恩师黄源深教授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借此谨表谢忱。同时,本书也得到了澳中理事会和上海外贸学院的鼎力资助,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也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文中恐有疏漏之处,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谅解、指正。

彭青龙

2009年7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有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名字叫彼得·凯里。

——《洛杉矶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小说,充满着诡秘和狄更斯式的漩涡。凯里创作了一种激动人心的传统叙事,带有明显的现代色彩的平实的感悟力。

——《纽约时报书评》

深刻挖掘了虚构与现实生活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将虚构置于现实生活魔法般的欺骗之中……一部令人着迷的书。

——杰弗里·达顿(《公报》)

一部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作品,只有少数作家敢于涉足的领域。

——海伦·丹尼尔(《时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杰克·迈格斯/当代澳大利亚小说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澳)彼得·凯里
译者 彭青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9423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7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611.4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2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08-370号
版权提供者 Peter Carey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