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柔石小说精选(精)/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柔石的小说创作中,他最熟悉、描写得最得力、数量相对也比较多的是知识分子形象。“五四”革命运动由高潮而逐渐平缓之后,随着社会的动荡和不断的分化,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在发生变化和分裂。

柔石的小说语言在简洁、凝练的总体风格中,对于白描、写意手法的运用是颇为成功并独具特色的。

张秀枫主编的《柔石小说精选》选收了柔石的短篇小说4篇,中篇小说2篇,长篇小说1篇。

内容推荐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中,柔石独具风采,其作品中对社会大动荡、大变迁时代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追求、迷惘、挣扎和痛苦的剖析,以及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的表现,都具有沉郁的风格和强烈的悲剧意蕴。透过重重的文字,仿佛还能望见一个深怀家国的彷徨的身影在黑暗中苦苦地探索。

《柔石小说精选》选收了柔石的短篇小说4篇,中篇小说2篇,长篇小说1篇。

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柔石小说精选》编选者张秀枫对原著作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作品后附有导读。相信读者朋友翻阅本书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畅达的阅读快感。

目录

导论

疯人

刽子手的故事

为奴隶的母亲

三姊妹

二月

旧时代之死

未成功的破坏

冰冷冷的接吻

柔石年表(1902—1931)

试读章节

为奴隶的母亲

她底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底兽皮和牛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但有时也兼做点农作,芒种的时节,便帮人家插秧,他能将每行插得非常直,假如有五人同在一个水田内,他们一定叫他站在第一个做标准。然而境况总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竟使他变做一个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连小小的移借,别人也不敢答应了。

在穷底结果的病以后,全身便就成枯黄色,脸孔黄的和小铜鼓一样,连眼白也黄了。别人说他是黄胆病,孩子们也就叫他“黄胖”了。有一天,他向他底妻说:

“再也没有办法了,这样下去,连小锅子也都卖去了。我想,还是从你底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

“我底身上?……”

他底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她底刚满三周的小男孩——孩子还在啜着奶,她讷讷地低声地问。

“你,是呀,”她底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底妻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是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

“三天前,王狼来坐讨了半天的债回去以后,我也跟着他去,走到了九亩潭边,我很不想要做人了。但是坐在那株爬上去一纵身就可落在潭里的树下,想来想去,总没有力气跳了。猫头鹰在耳朵边不住地啭,我底心被它叫寒起来,我只得回转身,但在路上,遇见了沈家婆,她问我,晚也晚了,在外做什么。我就告诉她,请她代我借一笔款,或向什么人家的小姐借些衣服或首饰去暂时当一当,免得王狼底狼一般的绿眼睛天天在家里闪烁。可是沈家婆向我笑道:

‘你还将妻养在家里做什么呢,你自己黄也黄到这个地步了?’

我低着头站在她面前没有答,她又说:

‘儿子呢,你只有一个了,舍不得。但妻——  我当时想:‘莫非叫我卖去妻了么?’

而她继续道:

‘但妻——虽然是结发的,穷了,也没有法。还养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样,她就直说出:‘有一个秀才,因为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底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叫我物色相当的女人:年纪三十岁左右,养过两三个儿子的,人要沉默老实,又肯做事,还要对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这次是秀才娘子向我说的,假如条件合,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我代她寻了好几天,总没有相当的女人。’她说:现在碰到我,想起了你来,样样都对的。当时问我底意见怎样,我一边掉了几滴泪,一边却被她催的答应她了。”

 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停止了。他底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

“昨天,沈家婆到过秀才底家里,她说秀才很高兴,秀才娘子也喜欢,钱是一百元,年数呢,假如三年养不出儿子,是五年。沈家婆并将日子也拣定了——本月十八,五天后。今天,她写典契去了。”

这时,他底妻简直连腑脏都颤抖,吞吐着问:

“你为什么早不对我说?”

“昨天在你底面前旋了三个圈子,可是对你说不出。不过我仔细想,除出将你底身子设法外,再也没有办法了。”

“决定了么?”妇人战着牙齿问。

“只待典契写好。”

“倒霉的事情呀,我!——一点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么?春宝底爸呀!”

春宝是她怀里的孩子底名字。

“倒霉,我也想到过,可是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今年,我怕连插秧也不能插了。”

“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春宝还只有五岁,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了。也就走出门外去了。她,却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这时,在她过去的回忆里,却想起恰恰一年前的事:那时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她简直如死去一般地卧在床上。死还是整个的,她却肢体分作四碎与五裂。刚落地的女婴,在地上的干草堆上叫:“呱呀,呱呀”声音很重的,手脚揪缩。脐带绕在她底身上,胎盘落在一边,她很想挣扎起来给她洗好,可是她底头昂起来,身子凝滞在床上。这样,她看见她底丈夫,这个凶狠的男子,飞红着脸,提了一桶沸水到女婴的旁边。她简直用了她一生底最后的力向他喊:“慢!慢……”但这个病前极凶狠的男子,没有一分钟商量的余地,也不答半句话,就将“呱呀,呱呀”声音很重地在叫着的女儿,刚出世的新生命,用他底粗暴的两手捧起来,如屠户捧将杀的小羊一般,扑通,投下在沸水里了!除出沸水的溅声和皮肉吸收沸水的嘶声以外,女孩一声也不喊——她疑问地想,为什么也不重重地哭一声呢?竟这样不响地愿意冤枉死去么?啊!——她转念,那是因为她自己当时昏过去的缘故,她当时剜去了心一般地昏去了。

P24-26

序言

杨亚庚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中,特别是在左翼青年作家中,柔石是独具风采而且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对大动荡、大变迁时代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追求、迷惘、挣扎和痛苦的剖析,以及忧国忧民家国情怀的表现,均具相当的深度,同时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同时期左翼青年作家显得空洞而狂热的作品相比,柔石的沉郁风格和悲剧意蕴,明显胜出一筹。但是长期以来,除二三部作品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阐释外,很多优秀作品被遮蔽,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也较为单一甚至有盲点存在。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县人,“左联五烈士”之一。在柔石短暂的一生中,曾任小学和中学教员、教务主任和县教育局长。在追寻理想和救国兴国的过程中,柔石努力探索,奋发有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积极支持并掩护革命青年。1928年与鲁迅同创朝花社,“左联”成立后为执行委员。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被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鲁迅先生在避难中闻知后,悲愤难抑,作七律诗抒发心怀。1933年2月,在柔石牺牲二周年之际,鲁迅先生又写出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为讨伐反动派的战斗檄文、纪念烈士的文学经典。

柔石的小说创作十分关注旧中国农村和农民特别是妇女的生存状态,他们苦难的生活、悲惨的命运和精神的磨难,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真实而生动的表现,反映了一个苦难深重、民不聊生的时代本质。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讲述了一个荒唐而悲惨的“典妻”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春宝娘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农村妇女。她做皮匠的丈夫却是一个好吃懒做而又性格凶残的人,他因赌博欠债而将自己的妻子“典”——实际上是卖给了一个地主之家。春宝娘忍受着悲痛与五岁的孩子春宝生离死别,从此背井离乡。到了地主家,受尽了“大娘”的刁难、辱骂和欺诈,做牛做马,被视为下人;同时还要充当地主泄欲和生育的工具。她为地主生了一个孩子,取名秋宝。她的任务结束后即被无情地撵走。她不得不与自己现在的孩子秋宝生离死别,心中的惨痛可想而知。春宝娘在自己家里是丈夫的奴隶,到了地主家是地主和他老婆的奴隶,承受着阶级的和夫权的双重压迫。作为一个母亲,人类最为神圣的母爱的权力被粗暴地剥夺,忍受着心灵被撕裂的煎熬。春宝娘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是奴隶,其一生是在双重的压迫和欺侮中度过的。春宝娘的悲惨遭遇,是旧社会广大农村妇女共同命运的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愚昧、畸形和黑暗。

柔石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演绎,思考和探讨了造成底层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悲剧的原因。春宝娘的凄惨命运既是阶级压迫和夫权统治的结果,也是中国几千年来腐朽陋习和落后的封建意识对人的戕害。“典妻”始于汉代,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却仍然顽固地存在着,反映了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及其习俗的超稳定结构。柔石的批判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月》中文嫂的丈夫为了民族和国家的解放而壮烈牺牲,可是她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衣食无着又拖儿带女,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文嫂悲剧的制造者是那个时代和社会,任何个人的拯救都只能是徒劳。《旧时代之死》中朱胜璃的“未婚妻”因不堪忍受对方的冷遇而自杀,不久朱胜瑀亦追随而去,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传统的痼疾,夺走了两个年轻人的生命。作品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和文化对人的尊严、生命的践踏和屠戮。短篇小说《刽子手的故事》以很少的文字,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可憎、可怕而又令人生厌的刽子手的形象。小说写到他杀人时的感觉时这样写道:“刽子手轻描淡写地说道:‘和猪羊差不多的’”“一语道破天机”,不把人当人、随意杀人就是那个时代的本质。在柔石的小说里,无论是对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的描述、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封建传统道德、伦理和文化吃人真相的揭示,虽然是怀着满腔的激愤,但在行文表达时却是客观、冷静的,不但使作品真实可信,而且增强了思想的深度。

柔石的小说对底层的人物充满了同情,但对于他们性格的弱点特别是沉重的精神负荷,却是并不回避而是予以关注和思考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一生软弱、凡事忍让、任人宰割、缺少反抗精神,这样的性格刻画很有典型意义,反映了中国农民整个阶层的弱点。《二月》的文嫂同样性格懦弱,备尝艰辛,但她对于自己丈夫为革命而捐躯的悲壮不理解,甚至漠然,对人生的不公她也只知忍受。当她的小儿子因病而夭折之后,支撑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就随之坍塌,她选择了自杀。因为“有夫从夫,无夫从子”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在她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尽管她还有天真可爱的女儿采莲,但儿子没了,她便以为一切都变得毫无价值,包括自己的生命。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分析和揭露,深受鲁迅影响的柔石,深感封建社会的精神体系对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农民毒害之深,他的批判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虽无法与鲁迅先生相比,但就其敏锐的观察和真诚的表达,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还是相当出色的。

在柔石的小说创作中,他最熟悉、描写得最得力、数量相对也比较多的是知识分子形象。“五四”革命运动由高潮而逐渐平缓之后,随着社会的动荡和不断的分化,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在发生变化和分裂。

《二月》中的李先生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他充满了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将个人的一切包括年轻的生命置于不顾,冲锋陷阵,勇敢无畏,视死如归,在惠州之战中英勇牺牲,把可怜的妻儿留在了荆棘丛生的人间。无疑,李先生是革命的先驱,是时代的弄潮儿。但他在《二月》中是个背景人物,因而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他还缺少鲜活而生动的血肉感。短篇小说《别》中的青年则是作品的主人公,柔石在这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他与妻子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彼此之间反复叮咛,情真意切,令人为之动容。直到作品结尾时才含蓄地交待“别”的原因,青年与娇妻和老母告别后,大踏步地坚定地向前走去,并且心里想:“事业在前,我是社会青年,‘别’算不得一回事。”反映出革命者为了理想和事业是勇于牺牲一切的。对于这些站在时代前列,代表着民族觉醒和方向的艺术形象,作者是满怀崇敬之情的。

对于知识分子中的蜕变者或革命的对立面,柔石的作品很少表现,就是几个面目可憎或可厌的形象,也还有其可怜或可悯之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地主秀才,他虽然把春宝娘视作生育的工具而盘剥躁躏,但他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泯灭,他还在暗中帮助过春宝娘,有时也有通情达理之处;他性情软弱。长期受到老婆的压抑,当然其本质还是虚伪而寡情的。《疯人》中的“主人”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反对女儿的婚事,最终将一对恋人活活逼死后,也还捶胸顿足、深深地懊悔。如果说上述两人还仅仅是读过几天书的地主老财,那么,《二月》中的钱正兴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了。这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造谣滋事,令人憎厌,但如果说他伤天害理,是一个很坏的人,也还有失公道。至于《三姊妹》中个人至上的章先生,虽然有意无意中坑害了天真而无辜的两姐妹,但其后来的忏悔和救赎也还有真情在。柔石爱憎分明,但很少走向极端,且笔端常现温情,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结。

“五四”退潮之后的中国,新旧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军阀们的争斗犬牙交错,各种观念、思潮不断涌现、碰撞,在这样一个缺乏普适价值观的时代,人们追寻、探索、失望、迷茫,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在柔石的小说创作中,这类苦闷的彷徨者形象较多,写得也最为成功。

《二月》是作者的小说代表作,其主人公萧涧秋是至今仍在散发着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他富有理想,追求真理,关注人生,同情弱者,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是一个有抱负、有正义感、家国情怀很重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对革命的先驱者李先生非常敬重。真诚而且不遗余力地帮助其未亡人文嫂,其缘起即在于此,只是后来才更多地加入了深刻的同情等情感因素。为了把文嫂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他甚至决定放弃与陶岚的爱情。然而,他这种崇高的博爱、真爱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芙蓉镇里一时间谣言满天飞,所遇到处是白眼和冷漠,连一向理解他的陶岚都不安起来。于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萧涧秋的另一面便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心灰意冷却又不想抗争,苦闷而心生幻灭。在环境的重压下,萧涧秋软弱无力,最后只能一走了之。对坚硬而粗粝现实的逃避,不但是肃涧秋的选择,也是那个特定年代精神上处于彷徨状态知识分子的共同宿命。

《旧时代之死》中的朱胜璃,其思想虽然没有萧涧秋那般复杂和纠结,其内心却也被苦闷所占满。他勤奋好学、富有良知,却不知道正确的人生之路在哪里。慈母,贤弟,朋友,都是那么爱他,但整个世界的冰冷依然使他痛苦,使他不寒而粟。他敏感脆弱,外部环境的无形压力,几乎都来源于他的自我感受。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朱胜璃的自杀为此作出了形象的诠释。

萧涧秋从是非现场的逃离,朱胜璃对人生绝望从而撒手人寰,大体上可以概括这类知识分子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哪一种模式,他们的人生都是以悲剧谢幕的。有论者归纳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惊心动魄”的悲剧,另外一种是鲁迅先生之所谓“几乎无事”的悲剧。萧涧秋和朱胜璃的人生悲剧,似不宜于简单归属于其中之一。从他们悲剧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丰富性和震撼力而言,大抵应为时代的悲剧吧。

纵观柔石的小说创作,结合柔石的人生轨迹特别是文学轨迹,如果加以梳理,从而寻找出柔石小说创作的基调和底色,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道主义。

“五四”以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深入,西方的各种思潮相继被介绍到国内,特别是“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主流价值观的强力传播,在中国的知识界掀起了思想变革的浪潮。从伟大的文化旗手鲁迅对俄国和东欧、北欧普罗文艺的热忱推介,到各个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崭新的文学主张,形成了一股合力,使古老中国陈陈相因的意识形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对弱者的爱与同情,是柔石小说创作人道主义基调的主要表现。受苦受难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人物特别是农村妇女,和同样是受苦受难特别是在精神上备受煎熬的青年知识分子,是柔石关注和书写的主要对象。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和坎坷人生,在柔石的文字里流淌着无尽的悲悯。《二月》中的萧涧秋之所以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颇具艺术魅力的原因,与他大爱的心灵、悲天悯人的性格息息相关。不过,柔石是清醒的,对于悲剧的制造者——黑暗而顽固的社会而言,人道主义并不能真正改变弱者的悲惨命运,文嫂在萧涧秋的无限关爱和同情中对人生绝望并自杀身亡,不但是对萧涧秋的沉重打击,也是对这一思想失败的无声宣告。

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柔石文学书写的重点。《旧时代之死》中的朱胜璃,他的青春之所以压抑和痛苦,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尽管慈母年事已高、期盼殷切,朱胜璃也毫不动摇,抵制到底。可是当他听说由于他的拒绝,他的“未婚妻”羞愤中自杀身亡时,他却惊呆了,继而不顾世俗的不解和嘲笑,在姑娘的面颊上印上了“冷冰冰的吻”。小说中就这一情节使用了大面积的文字,表现了朱胜璃的锥心之痛,这种痛并不是对拒婚的懊悔,而是对一个无辜的年轻生命的惋惜和尊重。《别》中的青年志士与爱妻话别嘱托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妻在他发生意外后不要守他而要嫁人。在那个如磐般黑暗的时代,这种高尚的人道主义之光,像闪电一样划过夜空,点燃希望的火把。

柔石与鲁迅先生共同创办“朝花社”,译介苏俄和东北欧以普罗大众为书写对象、风格刚健的文学艺术。柔石自己翻译过高尔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托尔斯泰的思想,对柔石影响甚大。柔石的自述体小说《旧时代之死》的主人公朱胜璃说托尔斯泰是他“惟一信仰的人”;有着作者身影的中篇小说《二月》中的人物萧涧秋随身所带的是托尔斯泰的《艺术论》。

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独特之处,是“自我救赎”的思想。《旧时代之死》中的朱胜踽,对母亲、弟弟和“未婚妻”都有着强烈的愧意。但他又无法也无力予以补救,使他陷于巨大的忏悔痛苦中不能自拔。《三姊妹》中的章先生最后意识到是自己害了三个纯洁的姑娘后,他要付出全部家财和自己的未来,以求得对方的宽恕和原谅。章先生的忏悔使读者自然联想到托尔斯泰《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的“自我救赎”。柔石当然无法与巨匠比肩,但在20世纪初叶甚至包括其后的中国文学中,这种创作意识尽管不多,却也是难能可贵的。

柔石的早期小说创作如《旧时代之死》等,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但艺术上显得冲动急切,在人物塑造和布局谋篇以及语言锤炼等方面,还有稚嫩之嫌。到了后期,以《二月》和《为奴隶的母亲》为标志,柔石的小说创作渐臻成熟,深刻的主题意蕴、厚重的艺术格调、从容的笔致,无不显示着卓越的创作才华。

柔石的小说语言在简洁、凝练的总体风格中,对于白描、写意手法的运用是颇为成功并独具特色的。鲁迅先生在谈到创作时曾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经过鲁迅先生教诲并心领神会、富有创造精神的柔石,在其文学实践中可谓深得其中三味。在柔石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形容,写环境则力避静止而务求以动带静;写人物则重在摹神写意,抓住要害,往往数笔便形神兼备,血肉丰满。个性化的对话手法,柔石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其同时代作家中独领风骚。《刽子手的故事》通篇都是对话,几乎无需什么介绍性文字,每个人的不同身份、地位和性格便都如在眼前,呼之欲出。《二月》中萧涧秋与陶岚的对话,将人物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富有张力。至于像萧涧秋与陶慕侃关于“你去问将来吧”等那样的对话,则简直是神来之笔,含蓄,风趣,意在言外,尽显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柔石小说精选(精)/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秀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35017
开本 32开
页数 44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67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4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