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性别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分散在中日两国各处的大量相关资料,理清了进入民国之后日本留学特别是女子留学的历史线索,论证了民国初期女子日本留学历史形象变化的原因,使集中在清末的女子日本留学研究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书中从分散在中日两国间的各种资料中,找出至今为止还不为人知的“新事实”,使这段历史清晰起来。

内容推荐

本书全面论述了近代中国女性赴日留学的历史。全书按时期(清末、民国初期、民国中后期)分三章论述,重点是民国初期部分。迄今为止的中国女子日本留学研究,明显地集中在清朝末期,对民国时期留日女学生的论述大都局限在名单的制作及个别事件的探讨上。本书汇集了分散在中日两国各处的大量的相关资料,理清了进入民国之后女子日本留学的历史线索,重点论证了民国初期女子日本留学状况以及历史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书中使用了大量新发现的资料,因而从各章的论述以及各类统计中可以看到留日学界的整体状况。特别是民国时期留日学生历年总人数的统计表以及主要招收中国女留学生7校的毕业生统计表等,是留日史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书后附录里收录了在国内很难查到的中国女留学生主要在学学校的课程表和日本学者经调查制成的各类中国留学日本女生名单。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清末中国女性的日本留学(1872~1911年)

  第一节 清末留学概况和留学政策的特点

    一、洋务运动与欧美留学

    二、维新运动与日本留学的开始

    三、清政府的“新政”和第一次留日高潮

    四、清政府留学政策的特点

  第二节 下田歌子和中国女性留学教育

    一、中国女性留学教育的三阶段

    二、下田歌子的中国女性留学教育的日的干“后果

  第三节 清末的留日女学生

    一、清末女子留学的初期阶段与“拒俄运动”(1872~1905年)

    二、清末女子留学的中期阶段与“取缔规则”事件(1905~1907年)

    三、清末女子留学的末期阶段与辛亥革命(1907~1911年)

    四、清末留日女学生人数统计

第二章 民国初期的留日女学生(1912~1927年)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留学政策

    一、留学政策的空白时期和稽勋留学生的派遣

    二、留学政策的制定和清末留学政策的继续

    三、留学制度的整顿和留学状况

    四、《日本对华文化事业补助留学生学费分配办法》的公布

    五、民国初期留学政策的特征

  第二节 从日本外务省文献看民国初期留日女学生

    一、《有关东京中国留日女学生的调查文件》

    二、庚款补助学生中的女性

    三、最早招收中国女学生的综合大学——日本大学专门部

    四、中国女留学生的抗议事件

    五、有关留学生人数的各类统计

  第三节 文部省直辖(官立)三校的中国女学生

    一、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二、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三、东京高等蚕丝学校

    小结

  第四节 私立女子三校的中国学生

    一、女子美术(专门)学校

    二、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

    三、日本女子大学校

    小结

  第五节 民国初期女子留学历史形象的转变

    一、留学目的与内容的变化——从改革/革命救国到科学/教育救国

    二、留学教育水准的变化——从中等速成教育到高等专门教育

    三、社会活动形式的变化——从女学生单独行动到男女生共同行动

    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中后期的日本留学(1928~1945年)

  第一节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留学政策和日本留学(1928~1937年)

    一、国民党政府留学政策的特点

    二、留日学生的特殊性

    三、女留学生的概况

    四、“学术留学”和“政治留学”

  第二节傀儡政权满洲国的留学政策和留日学生(1932~1945年)

    一、留学政策及特征

    二、留日学生概况

    三、以医学为主的女子留学

  第三节 华北和华中傀儡政权的留学政策和日本留学(1938~1945年)

    一、傀儡政权留日学生的派遣

    二、留日学生概况

    三、战时留日学生实态——以董锡惠为例

结束语 民国初期女子日本留学与中国社会

  一、促进了女子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移风易俗,改变传统女性观念

  三、发展近代医学,充实女医队伍

  四、引进先进养蚕制丝技术

  五、为欧美留学做准备

附录一 民国初期中国女留学生所在6校课程表

  1.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2.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3.东京高等蚕丝学校

  4.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

  5.女子美术学校

  6.日本女子大学校

附录二 日本学者制成的中国女留学生名单

  1.石井洋子制成的1901~1919年期间的中国女留学生名单

  2.加藤直子制成的东京女高师中国女留学生名单

  3.三崎裕子制成的东京女医校和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中国女留学生名单

后 记

试读章节

三、战时留日学生实态——以董锡惠为例

战时的留日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傀儡政府统治区,构成非常复杂。其中有傀儡政权要人的家人及相关人员,也有被留学生们称为“汉奸”的人物,但多数留学生并不属于此类。在国内,除各地的傀儡政权之外,还有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延安的共产党政府,战时留学生有着各种各样的政治倾向,多数留学生并未忘记国恨家仇。从王奇生的《留学与救国》一书的记述中可知,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目的来日的以及在日进行秘密抗日活动的留学生也大有人在。随着战时留学生们的回忆文章等相关资料增加,有关战时留日学生的情况逐渐清晰起来。在此仅想通过记录董锡惠的留学过程,补充一份具体的女留学生的口述资料。

(一)日本留学的选择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随着战况的恶化,中国各地的高等教育机关108所学校中,约半数都迁到了大后方的四川省等内陆地区。由于高等学校的大迁徙,日军占领地区的高等学校锐减。而且,通往四川等地的交通被封锁,对日本军占领地区的学生们来说,去国统区上大学是相当困难的事。从董锡惠的回忆中可知,日本留学是傀儡政权统治地域青年们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心理充满矛盾的、无奈的、并不明智的选择。

董锡惠,1919年9月12日(阴历)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父亲是山东法政学堂的毕业生,20年代任县长。当时山东省是军阀方永昌的统治地区,接到征粮命令的董锡惠的父亲(当时40岁),因同情贫苦农民的处境,没有完成征收任务,被处死刑。当时董锡惠7岁。当地乡绅,为纪念董锡惠的父亲曾打算建造“董公祠堂”,因战乱未能实现。父亲去世后,董锡惠3姊妹由母亲抚养成人。

1939年夏,董锡惠从私立齐鲁高中毕业,考入北京燕京大学数学系。去北京途中,因遇洪水交通受阻没能赶上入学典礼,被取消了当年的入学资格。在领到了翌年的入学证明书后,董锡惠不得不返回济南。知道了这件事的齐鲁高中的梁老师,向董锡惠推荐了日本留学。梁老师的两个女儿都在日本学医,知道山东省正在募集留日学生,就替董锡惠报了名。董锡惠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考试,当得知考试合格后,对是否赴日留学犹豫不决。董锡惠的母亲,讲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讲到甲午战争后中国有包括革命家在内的许多青年赴日学习,从事革命运动,劝女儿不要错过这次机会。此外,董锡惠听说如果考入日本学校后可以领到庚款补助,解决学费生活费等经济问题,就决定赴日留学。

与董锡惠一起参加考试合格的4人中,有两人已去日本,另外一人因故延期赴日,因此,董锡惠一人持山东省教育厅的介绍信去北京办理了出国手续。1939年10月,董锡惠从天津的塘沽港乘日本的“筑前丸”到达神户。同船共有24名留学生,都是出身于北京、天津、保定、青岛等地,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统治地区,其中女生有董锡惠、陈舜翘、萧淑英、英泽良4人。

(二)董锡惠的留学生活

来日本后、董锡惠先在东亚学校学习日语,半年后和陈舜翘一起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董锡惠选择的专业是数学,陈舜翘的专业是化学。英泽良作为特别生入体育科学习,第二年,萧淑英也考入东京女高师数学专业。

董锡惠考入东京女高师后,在教会的英语班学习时提到自己正在找住处,当时正好在场的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学生北野晴正,就提出自己家的二层空着,与母亲商量后可以决定是否出租。一周后,董锡惠和萧淑英一起搬人了北野家。

北野晴正的父亲是牙科医生,曾在北京开业8年。回东京后,因病去世。北野晴正出生在北京,专业是国际贸易。董锡惠讲,在北野家的两年的生活非常充实,4人像一家人一样,早晚一起吃饭。董锡惠和萧淑英跟北野晴正的母亲学习日语和日本的风俗,日语进步很快。

在学校里董锡惠得到了同班同学和老师各方面的帮助。刚入学的时候,因日语听力不过关,听课很吃力。同班同学知道后就借笔记本给董锡惠课后抄录,并耐心地讲解课程内容。教授数学分析的龟谷俊司老师,对试卷中的错处给董锡惠单独进行认真地讲解,并把自己家的住址告诉董锡惠,说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来问。此后,董锡惠的学习进步很快。

董锡惠和陈舜翘与以往的东京女高师的留学生一样,是作为“听讲生”入学的,学费是一年120日元。入学后,两人成绩优秀,第二年的考试全部合格,在三年级时被编入本科,成为本科生。此后,学费全部免交,住进学校的宿舍,开始了同日本学生完全一样的学习生活。

1941年,日本政府采取了缩短学校学习年限的非常措施,决定大学及专门学校等的学习年限最多可以缩短6个月。为此,本应1945年毕业的董锡惠,于1944年9月结束3年半的学校生活,毕业回国。

董锡惠讲,到自己毕业时为止,东京女高师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听讲生”身份,自己和陈舜翘是最早的中国人毕业生,拿到了和日本人一样的毕业证书和教师执照。毕业时,战火已接近日本本土,两人都接到家信要其赶快回国。为此,董锡惠放弃了想继续学习的念头,决定回国。

1945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决战教育措施纲要》,决定从4月l口起,除国民学校的初等科,原则上学校停课1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留学生大都归国。

(三)复杂的心理状态

战时的日本留学,对众多留学生来说都是经过相当的思想斗争之后做出的决定。董锡惠讲到,在留学中,看到日本军队在哪里取得了“胜利”、某某地被“解放”等的宣传以及庆祝会的召开,想到日本的军队在中国残杀中国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和仇恨。另外,董锡惠接触的同样是日本人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是那么地关心,其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

老师和同学对董锡惠的帮助不仅仅是在学习方面。1942年日本国内粮食紧缺,生活越来越困难,仅靠庚款补助费已无法维持生活,山东省开始给留学生每月补助50~60日元的生活费。虽说每月有100多日元,但黑市物价很贵,饿着肚子学习的事情已习以为常。为此,星期天龟谷老师夫妻经常叫董锡惠去自己的家吃饭,每次去都可以吃得很饱,精神饱满地回到学校。同学们也理解董锡惠的心情,在学校组织“解放”祝贺会以及某某战死追悼会时,都故意不叫董锡惠,为董锡惠缺席打掩护。

1943年夏天,已在公司就职的北野晴正接到了征兵通知书。北野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病倒在床。董锡惠去探望时,北野的母亲边哭边说,为什么要打仗,就是因为战争,日本将来肯定只剩下老人、寡妇和孩子。董锡惠讲,她非常理解一个母亲的悲伤和憎恨战争的心情,但同时又想到北野晴正将成为侵略中国的一分子,内心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恶。董锡惠回国后,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一个表兄因抗日嫌疑被日本军逮捕,遭到严刑拷问,处于濒死状态,此事让董锡惠更加痛恨日本侵略军。回国后,董锡惠曾收到北野晴正的信。讲的是他在朝鲜受训时,日本战败,并没有上战场。之后返回东京,在原来的公司工作。因战乱董锡惠没有及时回信,后来又因丢失了北野晴正的信,与北野一家失去了联系。

董锡惠说,提起战争中留学日本这事,现在仍是心情沉重。虽说自己对赴日本留学并不后悔,但时机不对。尽管自己是为了掌握知识,想用学术研究为祖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战时许多年轻人为了祖国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留学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董锡惠还反复强调,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自己对祖国的爱并没有一点改变,期盼日本早日战败的心情更是与日俱增。  (四)社会活动

以出身省份为中心的同乡会,是自清末以来最多的留学生组织,战时同乡会仍继续存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另外也有其他留学生组织,其中还有以读书会的名义从事抗日活动的组织。

战时日本的警察对在日外国人的监视非常严厉,对留学生也不例外。留学生的宿舍经常有特高警察来“访问”,留学生的集体活动非常困难。

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4人,以东北地方的留学生王德成为主,结成了以“抗日反满”为宗旨的“东亚青年抗日同盟”,在日以散发传单等进行抗日宣传的秘密活动。因为抗日运动,不断有留学生被逮捕入狱。也有的留学生中断留学,返回祖国去参加抗日战争。在傀儡政权统治地区的留学生中,参加共产党的人也不少。还有一些“汉奸”家庭出身的留学生,暑假返回祖国,利用自己家里的官邸、公馆等,进行抗日运动。

根据董锡惠的采访记录,还可以看到不参加社会活动的一类留学生。董锡惠讲她来日本的目的只是学习,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当时的留学生,特别是女留学生,像董锡惠这样的情况应是普遍现象。

P276-281

序言

此书是以已经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研究》为基础改写而成的。

全书按清末(1872~1911年)、民国初期(1912~1927年)、民国中后期(1928~1945年)的顺序分三章论述,重点是民国初期部分。

迄今为止的女子日本留学研究,明显地集中在清朝末期,对民国时期留日女学生的论述大都局限在名单的制作及个别事件的探讨上。本书汇集了分散在中日两国各处的大量的相关资料,理清了进人民国之后女子日本留学的历史线索,重点论证了民国初期女子日本留学状况以及历史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使这一研究延续到了二战结束。

始自清末的留日高潮,造就了一支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末留学生在日的活动,以其独特的风格同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紧密相连,并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民国后,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欧美形成热潮,但同时期的留日学生人数仍保持在数千人。继1905~1907年和1913~1914年的两次留日高潮后,在1935~1937年夏,又出现了第3次留日热。即使在二战期间,留日也并未中断,这期间的留学生大都是先后建立的各傀儡政府派遣赴日的。

持续了50余年的近代日本留学,与欧美留学相比,有其独特的复杂性;留日自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明显不同的时代特点;女子留学与男子相比,更有其独到之处。本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书中的主要内容虽说是女性留学,但具体分析都是从整个留学界的状况人手,因而留日学界的整体状况也清晰可见。

本书使用的基本文献史料有:留学生创办的杂志、留日学生回忆录、《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教育公报》、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资料等;日本方面的外务省文献、接收留学生的各学校资料、有关留学生的新闻报道等。此外,笔者曾对中国著名蚕丝专家费达生女士等十几名留日学生进行了采访,其采访记录和采访后几年间的信访记录也是本书利用的重要资料。

民国时期的各统计表,主要是利用日本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民国中后期的总人数统计,基本是参照日华学会的统计制成的。日华学会1918年成立,最初是为留学生提供方便的民间组织,后成为协助日本政府对留学生进行调查、监管的半官方性组织。日华学会从1927年开始,每年进行留学生的综合统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1944年。日华学会各年度留学生名簿是研究民国时期留日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民国时期因中日关系的迅速恶化,国内政局的动荡,留日学生的流动性很大,所以总人数的统计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看作是一个概数。

在资料引用上,文章中的日语史料都译成中文,资料出处的注释,为研究者查阅方便,按日文原文记入,其中汉字部分统一使用中文简体字。

附录中收录了中国女学生集中的6所学校的课程表和日本学者制成的几所学校的女留学生名单,此部分内容完全按日文原文转载。此书的出版能为国内的同行们提供研究上的方便是作者最大的愿望。

后记

对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的研究,已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十几年。清末部分是在山东大学工作和读硕士学位时写成,民国部分是在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读博士课程时完成的。日文版的《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研究》是我的博士论文,2000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出版资助得以出版。本想尽早译成中文,但因出版资金等问题搁置了下来。去年,李小江教授来日讲学,在这3个月里,我不仅系统地聆听了一直走在中国女性研究最前端的李老师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得到了在李老师主编的丛书里出版此书的机会。

书中并未用什么崭新的理论来分析这段女性的历史,也没有得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只是想从分散在中日两国问的各种资料中,找出至今为止还不为人知的“新事实”,让多一点更多一点的史料来使这段历史清晰起来。首先让事实说话,其次才是在此基础上的归类整合,分析论述。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时代和自身生活环境的局限,这种局限也限制了我们对历史和各种事物的认识。希望同为留日女学生的自己对她们的理解不会太偏离实情,也希望书中对这段在战乱不断的时代中的求学史的“解释”,能够比过去更接近一点历史的“真实”。

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调查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朋友家人、老一辈留学生、各地史料馆、接收中国女学生的日本学校等多方面的指导和协助,感谢之情无以言表。在此,谨以此书的完成向各位表示谢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性别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一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6332
开本 32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9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9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4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