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449大明惊变
内容
编辑推荐

1449,大明惊变,一个王朝的梦魇。吴蔚与易中天、二月河、胡玫共同入选《新周刊》年度十大“讲古佬”后,最新推出“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之明代篇。

朱元璋的遗憾,英宗的英雄梦,战争史的奇迹……

追索史海遣留的蛛丝马迹,还原千古迹团掩盖的真相。

本书以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为背景,以历史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围绕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折射出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演变。充满传奇色彩的明英宗主演了“土木堡之变”,使明朝北边狼烟再起,大明帝都危急。一时间各色人等悉数登场,演绎着明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生动通俗的语言,洗练的文字,富有情感的描述,是本书的几大特色。其中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剖析,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步入中国历史的长河。

内容推荐

“土木之变”是明王朝在历史上留下的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生在河北省的怀来县土木堡。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以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为中心,“在历史中,背景才是主角”。所以,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与环境的关联上,如此,也是为了强调综合而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当历史人物处在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中,有太多人在各种位置,为各种利益,发展出错综复杂却稳定的规则。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都是一种自己的追求,都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没有多少可以责怪和非议的,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或多或少地改写了历史。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选择了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发生的大背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这两次著名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折射出明朝由盛转衰的演变。在时间跨度上,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英宗和景帝两朝,自明朝建国,一直到明朝中期,凡与两次事变相关的边防、军事、政治、人物,均有所涉及。对明朝一些有特点的现象,如宦官、廷杖等,还用了专门的篇幅来讲述,力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再现这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

目录

自序

楔子

第一编 土木之变

第一章 明与北元的南北对峙

 一 大明天子当俘虏

 二 元顺帝北遁

 三 奇男子王保保

 四 黄金家族的衰落

第二章 光荣与梦想

 一 英宗的英雄梦

 二 朱元璋的遗憾

 三 天子守边

 四 五征漠北

第三章 秋雨边关

 一 山雨欲来

 二 徐达之死

 三 明朝的宦官

 四 王振本是失意人

第二编 两朝天子

第四章 看千峰云起

 一 新天子,新气象

 二 北京保卫战

 三 奇货不一定可居

 四 太上皇归来

第五章 为私的景帝

 一 廷杖 

 二 易立太子

 三 复储风波

 四 南宫的凄凉生活

第六章 夺门之变

 一 南宫复辟

 二 清算与遗恨

 三 不平静的内阁

 四 英宗之英举

附1 本书大事记

附2 蒙古大事记

附3 明朝年号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徐达之死

在明太祖朱元璋治下,随着明军对北元战争的推进,北方防线已经越过阴山山脉和燕山山脉,进入到草原南部。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主持北方防务的明将徐达病逝时,明军已经形成辽东、大宁(内蒙古宁城)、开平(内蒙古自治区兰旗)、兴和(张北)、大同、东胜(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一线的北方防区,并沿线修筑长城,开始大量军事屯田。

这里要重点谈谈徐达对北部边防的贡献。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北征失利后,明太祖朱元璋意识到蒙古的军事力量一时难以消灭,便将对北方的战略从“以攻为主’’转为“以防御为主”。从此,徐达镇守北平,长期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备边,这一呆就是十余年。在这期间,徐达“帅盛熙等赴北平练军马,修城池,徙山后军民,实诸卫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垦田一千三百余顷”,后来又率领军民修筑坚固的居庸关城,在要塞古北口设兵驻防,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

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来到迁民镇,见这一带北依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山海之间只有十余华里的狭长地带,形势险要,是辽蓟的咽喉要道,便依地形“创建山海关,内设山海卫,领十千户所”。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山海关的来历。

[山海关在尧、舜及夏、商、周时都曾有职司掌管,秦朝时属辽西郡,汉高祖时属卢绾,汉献帝初归公孙赞,三国时北魏曹操在这里设卢龙郡,晋朝时属营丘郡,南北朝至隋朝属北平郡,唐朝初年设临榆关,五代时仍为临榆关,宋朝时改名临闾,辽国占领以后属迁州。金国时称迁民镇,元朝时仍叫迁民镇,明朝设山海关,清乾隆二年曾设临榆县。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东门巨匾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字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的肖显所写,笔力雄浑有力,尺度巨大,独具风格。]

山海关一带,山势陡绝,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过去曾有人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描写关城的险要。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次战争在这里进行,至今还有许多战争遗迹可寻。据史书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有高丽一万多名军兵来侵犯辽西。隋文帝派汉王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带兵三十万出临榆关迎敌。隋炀帝大叶十年兴师征伐高丽经过这里。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亲征高丽,班师回朝曾经过这里,还在《春日观海诗》中写道:“翠岛屡出桑,碣石想秦皇。”明初徐达在这里设山海卫后,遂成为边防重镇,驻有重兵把守。

[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由极盛转为极衰的关键一役也发生山海关下。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顺军与吴三桂激战于山海关石河两岸。李自成知道吴三桂的戍边部队顽强善战,所以决心全力以赴;为了全歼关辽兵,防止吴三桂部被击败后引残部出关降清,作出用兵部署:把主力放在石河西,另外派遣部分军队包抄至关内外,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吴三桂的军队也下决心与大顺军死战到底。双方激战一昼夜,到四月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军已有不支之势,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山海关城眼见马上即可攻下,在关键时候,吴三桂投降了清军,出关迎接清军首领多尔衮入关。吴三桂也由此被后人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开关延敌的叛徒。清兵进关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处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这时正值大风扬尘,能见度很低,清军得以从容布阵。少顷,风止。多尔衮一声令下,清军呼啸出击,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之前已经与吴三桂军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军,强弱易势,很快就被击败,阵容大乱。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在山上督战,见败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风沙如此猛烈,以至清军直到风停沙住之后,才知道大顺军已被击溃。据地方志载,被丢弃在沙河战场上的尸体有数万具之多。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直接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对于明朝灭亡后究竟是由大顺还是满清统治中国关系重大,战役的结果是清胜顺败。山海关战役后,大顺军的形势急转而下,李自成快速败亡,而满清梦寐以求的入主中原则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

山海关的建成,使嘉峪关至山海关构成完整的长城防务体系,之后山海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明朝末年,满清军队数次攻进长城,长驱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甚至几次威胁明朝京都,终因山海关控扼其间,导致清军内外声势不接,不得不掳掠后退出长城。

明朝建国后,文臣地位逐渐提高,过去与明太祖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武将逐渐受冷遇,但是徐达始终受到明太祖的重用,负责明朝北方的边防。由此,明太祖曾赞誉徐达为“万里长城”,据说还写过一副对联称赞徐达说:“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洪武十七年(1384年)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召还南京,时年五十四岁。“帝(明太祖)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

关于徐达的死因,民间一直众说纷纭。明朝中期有一本野史笔记叫《翦胜野闻》,专门记载明初故事,其中说到徐达之死:“达病疽,甫痊,赐蒸鹅,流涕食之而卒。”意思是说徐达后背长了一个大疮,此时最忌吃鹅,而皇帝朱元璋派人送来蒸鹅,徐达知道是皇帝要他死,不得不含泪当众吃下,几天后就发病死去。清代史学家赵翼也在《廿二史札记》转述了这个故事。

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也决非捕风捉影。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为确保朱氏王朝“万世一系”做出诸多“努力”,这些巩固皇权的措施,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内政与外交。

明朝初年,朱元璋设立了中书省。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丞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还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以及作为职能办事人员的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中书舍人等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下属的机构,六部的长官尚书、侍郎等不过是丞相的属员。当时的中书省不但有“综理机务”的职权,而且全国各级政要部门给皇帝上的奏报,也规定要“先白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俨然是设置在皇帝和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是必要的中转站。丞相更是仅处在皇帝一人之下、高踞于百官之上的权要,对一切庶务有权专决。

朱元璋能得天下,武臣立功,要推徐达、常遇春,文臣立功,要推李善长、刘基,常遇春四十岁病死,刘基则辞官不做。因而群臣以李善长和徐达为首。一直以来,文臣派李善长与武臣派徐达间的斗争很尖锐,朱元璋后来开始重用胡惟庸,也是想牵制二人。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洪武三年(1370年),胡惟庸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升右丞相,进左丞相。胡惟庸在中书省时间最久,大权逐渐旁落在他手中,在外生杀黜陟,为所欲为,许多生死人命和升降官员的大事居然不向皇帝奏明就直接执行,四方趋炎附势之徒多奔投其门下,文武群臣也大多附和。唯独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行径深恶痛绝,将胡的劣迹上告太祖朱元璋。胡惟庸得知后,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下毒谋害徐达,但因福寿揭发,阴谋未能得逞。明朝开国功臣刘基不满胡惟庸所为,曾在太祖朱元璋面前揭发过他。胡惟庸怀恨在心,后来刘基告老还乡,胡惟庸以派医生为刘基治病为由,将刘基用蛊毒害死(事见徐愚谷《明名臣言行录·卷三》)。一说胡惟庸受朱元璋指使。

太祖朱元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大权旁落,卧榻旁边,岂容他人鼾睡?对胡惟庸的嚣张跋扈有所觉察后,开始着力削弱中书省的权力。这让胡惟庸颇为惶恐,便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意图谋反。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

胡惟庸的儿子骑着快马在闹市上横冲直撞,不小心摔了下来,跌死在一辆路过的货车前。胡惟庸迁怒于拉车的人,把他抓起来杀掉泄愤。朱元璋本来就为大权旁落而怀恨在心,就抓住胡惟庸这件滥杀无辜的事大发脾气,要他为车夫偿命。胡惟庸连连谢罪,承诺出钱抚恤死者家属。朱元璋这次算是放过了胡惟庸。胡惟庸本已蓄有异心,这件事发生后,他更加紧了阴谋活动。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胡惟庸向明太祖朱元璋禀告:“臣家住宅后院有一口井突然涌出泉水,味道甘甜如酒,这真是国家的祥瑞!请陛下驾临观看。”朱元璋丝毫没有起疑,欣然前往。车驾刚出西华门,被守西华门的宦官云奇拦住。云奇探听到胡惟庸“谋大逆”的消息,想要告发胡惟庸。朱元璋一向明令禁止宦官干预宫外的事情,又恼火云奇冲撞了自己的出行,喝令左右责罚。云奇的手臂被打断,临死前,仍用手指向胡惟庸住宅方向。朱元璋幡然醒悟,返驾回宫,登上皇城高处向西华门外的胡府俯视,发现府内埋伏着很多披甲带刀的壮士。胡惟庸阴谋败露,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私通日本、蒙古等罪名,被凌迟处死。许多大臣株连被杀。案件前后株连三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欲籍日本为助,越想越是恼怒,曾一度想要发兵征讨日本。元朝曾对日本大举征讨,因遭遇风雨而全军覆没,是当年蒙古铁骑横行天下的第一次惨败,故终元之世日本不通中国。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谴使赵秩赴日本通好,日本怀良亲王遂遣使来华,奉表称臣,两国间的邦交得以恢复。现在出了胡惟庸之事,两国立即断绝了邦交。朱元璋预备对日本用兵,曹国公李文忠因此被召回京师。李文忠却力阻出征日本,又引元朝征日本失败的教训为鉴,朱元璋勉强作罢,心中却始终耿耿于怀。李文忠后来莫名其妙地中毒死去。

P83-87

序言

“土木之变”是明王朝在历史上留下的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生在河北省的怀来县土木堡。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两千余人借贡马为由,向明朝廷邀赏。把持朝政的大宦官王振发现瓦剌虚报人数,因此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原定马价的五分之四作为惩罚。瓦剌便借机制造衅端,于同年七月率大军向明边境骚扰。明军一败再败,战报传到京师北京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结果被瓦剌两万骑兵击溃,英宗本人于土木堡被俘,五十万明军“死伤过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土木堡之战也因此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事例。

史家通常认为,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土木之变后,明朝再也无力对蒙古诸部进行远征。加上政治日趋腐败,此后,将士不敢再战,遭受重创的明军再也没有振作起来。

而土木之变后,瓦剌兵锋极健,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局势十分危急。在国家的危难关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涌现出了于谦这样的民族英雄,力挽狂澜,扭转了岌岌可危的局面。而后来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于谦反而被杀,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可悲可叹的历史。在本书中,不是单纯地以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为中心,“在历史中,背景才是主角”。所以,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与环境的关联上,如此,也是为了强调综合而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当历史人物处在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中,有太多人在各种位置,为各种利益,发展出错综复杂却稳定的规则。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都是一种自己的追求,都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没有多少可以责怪和非议的,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或多或少地改写了历史。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选择了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发生的大背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这两次著名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折射出明朝由盛转衰的演变。在时间跨度上,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英宗和景帝两朝,自明朝建国,一直到明朝中期,凡与两次事变相关的边防、军事、政治、人物,均有所涉及。对明朝一些有特点的现象,如宦官、廷杖等,还用了专门的篇幅来讲述,力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再现这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

后记

“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创作缘起及《1449大明惊变》后记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了解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在情绪。我自小爱好历史,构思写一套非学术角度的历史读物已经很久了。汉、唐、宋、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著的四个朝代,加上明之后的清朝,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进程。而汉、唐、宋、明作为汉人自主统治的政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状态。

汉朝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平民所开创的基业,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对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大汉声威便是在这一朝代开始崛起,甚至汉朝的国号延续成为中国人的代称至今。

唐朝由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陇西贵族开创,以自信和开放的姿态取得了封建历史顶峰的辉煌,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朝由武将开创,却重文轻武,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时代。这样一个辉煌的朝代,却先后在与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中连连败北。终宋一朝,外患最强烈,一直处在外族的威胁之中,其局面始终是“一切苟且而已”。

明朝在元朝与清朝之间,夹在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本身就具有引人瞩目的一面。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为卑贱的,他虽然起于草泽,却是熟知政治,创造了历史上最专制的中央集权,其所制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均为清朝所沿袭,有效力达六百年之久。最为奇特的是,明朝的十六个皇帝绝大多数死在四十岁之前,而且大多荒淫滑稽,历朝历代皆不能及。

这本书是比较早写成的一部作品。最初的起意,源自读一本战争史,看到明军五十万对抗两万蒙古瓦剌骑兵,竟然优势一方一败涂地,连大明的皇帝都做了俘虏,不由得十分感慨。而细读历史之下,更是为于谦的命运而感慨。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非常奇特的一个朝代:明朝的宦官最为猖獗;明朝的党争最为尖锐;明朝的皇帝对士大夫的态度最为恶劣;在汉唐宋明四大汉人自主统治的朝代中,明朝的灭亡最为迅速。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明朝开国之前的元朝,以及明朝灭亡之后的清朝,均是少数民族政权,明朝刚好夹在两个少数民族所建王朝之间。

正因为这种种奇特之处,明史历来为后人所重视而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在这本书中,我刻意选取了土木之变作为主线,着意讲述了明朝建国之初到明朝中期的历史,与我的另一本讲述晚明的著作《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共同构成了明朝的系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449大明惊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49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20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