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隋唐顶级名将/历代顶级名将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历代顶级名将系列丛书”之一,书中为你讲述了灭陈先锋韩擒虎、智勇将军贺若弼、宗室乖帅李孝恭、军事天才李靖、忠义良将李勣、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寒门名将薛仁贵、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四朝宿将郭子仪、削藩名将李愬、平叛功勋李光弼、一代儒将马燧,护国忠臣李晟的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雄主暴君隋炀帝亡后,中国进入了气象万千的唐朝。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堪称辉煌,各个领域的人才纷纷涌现,尤其是军事方面更是将才辈出。隋唐名将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唐朝以它全盛的面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繁荣。安史之乱,由盛而衰,祸乱继起,生灵涂炭,伟大与繁荣一去不返,杀伐动荡充斥了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

目录

韩擒虎:屡建奇功的灭陈急先锋

贺若弼:因口祸遭杀害的智勇将军

李孝恭:大唐帝国的宗室元帅

李靖:“临机果,料敌明”的军事天才

李勣:有“孔明第二”美誉的忠义良将

李世民:颇具雄才大略的帝王之将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将军

裴行俭:文武双全的“儒将之雄”

郭子仪:心系国家安危的四朝宿将

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削藩名将

李光弼:料敌如神的平乱功勋

马燧:雄强有力且沉勇多算的儒将

李晟:雄烈而身先士卒的中兴名将

试读章节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治时期,唐朝君臣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德治”的国策,使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刑法宽平、秩序井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表彰功臣,唐太宗决定效法古人,将功臣画像陈列,昭示后人。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令人修建凌烟阁,英国公李勣等二十四人荣登其上。在繁荣的“贞观之治”背后,也潜伏着尖锐的矛盾,那就是太宗诸子之间的钩心斗角,以及各自暗中积蓄私人力量的问题。最先发难的是太宗第五子李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曾下诏授李祐为齐王、齐州都督。李祐性情轻狂急躁,不务正业。在其舅舅的挑唆下,暗中招募武士壮大私人力量,为将来争夺皇位增加筹码。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祐铤而走险,在齐州公开起兵反抗朝廷。唐太宗当即派李勣率大军前往征讨。李勣从参加瓦岗军开始,就长期在河南一带活动,而且又曾任齐州都督,在当地有很大影响。结果,李勣大军还未到齐州境内,李祐就以为李勣的轻骑兵已经登城,顿时丧失斗志,开门投降。这是李勣唯一一次受命出征,兵不血刃,叛乱已乎的著名战例。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转任李勣为太子詹事、左卫率、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位同宰相的要职,由此开始设立。这是对李勣的降职安排,太宗怕他心中有怨,特地安慰他说:“我儿刚刚立为储位,爱卿过去就是长史,现在将宫事委托,故有此任命。虽然宫阶降低,请千万勿怪啊!”

北部边境基本安定之后,唐太宗就将战略方向转向东北。当时,朝鲜半岛上仍然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以高丽势力最为强大。高丽又名高句丽,是扶余族的一个支系,原居于两汉玄菟郡(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魏晋南北朝时期,高丽极力扩张领土,先后侵占了中国的辽东郡(今辽宁义县)、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和带方郡(今朝鲜凤山附近)等地。到五世纪前期,其疆域东北已侵占至中国松花江和黑龙江以南地区,西南达今韩国京畿道南端,与百济相接,东南至今韩国江原道三陟地区,与新罗对峙。隋朝时,曾封高丽国王为高丽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丽王高元率靺鞨族部众一万余人进犯辽西地区,揭开了与隋战争的序幕。这次侵犯被营州总管韦冲率军击退,但是隋文帝得知后,非常愤怒,以水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由于高丽占据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因此当时隋王朝对高丽的战争,又称征辽战争或辽东战争。隋文帝此次出兵,因粮草不济,疾疫流行,无功而返。隋炀帝即位又接连三次亲征高丽,都无功而退。唐朝建国之初,高丽忙于南侵新罗、百济,所以与唐朝相安无事。武德四年(621年),高丽国王高建武遣使人唐朝贡。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册封高建武为辽东郡王、高丽王,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封新罗王善德为乐浪郡王、新罗王。在朝鲜半岛三国激烈争夺和相互斗争中,唐朝一直扮演着调停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国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政局稳定。

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杀死国王高建武,立高建武之侄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相当于唐朝的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专制国政。泉盖苏文体貌雄伟,身佩五刀,威风凛凛。每次乘马,都令其属官、武将伏地,供其脚踏。他出巡在外,严整卫队,前呼后拥,百姓避之不及,常有自投坑谷者,国人叫苦连天。泉盖苏文在对外政策上,不仅联合百济,屡攻与唐朝友好的新罗,而且还派使者前往漠北,以厚礼挑拨薛延陀汗国与唐朝的关系,大有抗衡唐朝之意。

其实,唐太宗早在灭亡高昌之后,就已经产生了用兵辽东之意。他先派出兵部职方郎中(掌管地图和四方职贡的官员)陈大德出使高丽,暗地调查高丽全境的山川风俗和地理险要之势。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闻听归国使者劝阻泉盖苏文进攻新罗无效,遂决定出兵辽东,讨伐高丽。战前,唐太宗做了充分准备。当年七月,他命令将作大监阎立德等人到江西督造运粮大船,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专职负责河北诸州的粮草运输。与此同时,下诏在全国征兵,共招壮士十万。随后,命营州都督张俭率兵先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作试探性攻击。十一月,唐太宗又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南及硖中诸州士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兵三千,战舰五百艘,从莱州(今山东莱州)渡海直趋平壤。又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为副总管,率步骑兵六万及兰州(今甘肃兰州)、河州(今甘肃临夏)等地的降唐的少数民族部落军进发辽东。两军会合后,再发起进攻。李勣所率陆军是进攻高丽的主力。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勣率军到达幽州(今北京)。同年三月,唐太宗亲率诸军由洛阳北上,抵达定州(今河北定州),留下太子监国,御驾亲征辽东。

三月底,李勣率部到达营州,针对高丽在辽水西岸严密布防的形势,李勣采取了声东击西战术,他虚张声势,派小股部队东进,假装要从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渡过辽水,暗中派大军由柳城(营州治所)北上,经甬道向通定镇(今辽宁新民)进发,出其不意,渡过辽水。消息传来,高丽举国震惊,所有城邑皆关门自守。四月,李道宗攻占新城(今辽宁沈阳东),与李勣率唐军主力从西、北两面进攻盖牟城(今辽宁抚顺)。经过激战,李勣部率先攻人城中,俘虏两万余人,缴获大量粮食。接着,他又立刻挥师南下,进至辽东城下。李勣围攻辽东城,昼夜不息达二十多天。这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唐军用抛石车、撞车攻城,高丽则用巨木在城上筑楼挡飞石。后来唐太宗又亲临指挥,把辽东城围得水泄不通,鼓噪之声震天动地。唐太宗命健卒猛登冲竿之顶,用火把点燃西南城楼,大火燃及城中住宅,火光冲天。唐军乘势登城,高丽军抵挡不住,终于被唐军攻克。唐军稍事休整,又向白岩城(今辽宁辽阳东)挺进。六月初一,李勣率部抵达城下。在唐太宗的配合下,围攻白岩城成功,迫使其城主投降。唐太宗在辽东设置辽州,在盖牟城设置盖州,在白岩城设置岩州,仍命原白岩城主孙代音为岩州刺史,更大的战争是同月的安市会战。安市城在今辽宁盖州东北,历来为军事重镇。

六月二十日,唐大军抵达安市城北,立即开始攻城。次日,泉盖苏文派高丽北部绝奴部耨萨(相当于唐朝的都督)高延寿和南部灌奴部耨萨高惠贞统率高丽、靺鞨之众二十万大军救援安市。唐太宗为诱敌深入,派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突厥骑兵千余人在安市南四十里处挑战。唐军刚与高丽军接触,就假装败退。高丽军不知是计,竞相追击,一直追到安市城东八里的六山(位于今辽宁海城东南),依山列阵,绵延达四十余里。(P73-75)

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中国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华夏民族虽然屡经磨难,累遭变乱,但是终能由乱返治,转危为安,使民族命脉繁衍不断,生生不息,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绝无仅有的历史贡献。这些优秀而丰富、博大而精深的历史文明遗产,既是中华民族聪明睿智的结晶,又是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中国思想文明与世界思想文明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日益丰富、前后相承的连续体,它有艰苦探索、思想纷呈的昨天,又有辉煌发展、积极创新的今天,更有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明天。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就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影响广大来说,则是举世仅见的。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类现代和未来的文明,是历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为了建设现代和发展未来,就必须追溯、研究历史。当我们全面考察、探本索源历史文明时,就会发现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必须与自然奋斗,与人群奋斗,与社会奋斗,与外族奋斗,与外国奋斗等等。在这些奋斗中,要想战胜对方,生存下去,求得发展,就必须有智慧、有勇力,善养己、善卫己。因此,初民伊始,就非常重视“智”、“勇”,“养”、“卫”之事。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和人的智力增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于是便产生了两个久远而普遍的学问——文治与武功,亦即思想文化和兵学文化。这是人类同一棵认识之树上所结出的两颗硕大而丰满的智慧之果。它们是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上古老而普遍、久远而常新的社会思想文化。虽然历史变迁,人事沧桑,但是它们却依然存在,永不式微,并伴随历史发展、社会前进,而曰益丰富,愈加邃密。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和军事思想史的发展、演变、深化,便充分地证明了我们的这种认识和论断。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战争及其理论学说就非常重视,深究细研,不断总结,付诸实践。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求得生存、强大,就必须防备、抵御他国、外族的侵略、杀戮。因此,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去认识战争,准备战争,进行战争,贏得战争。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其共同理想的和平世界,争取达到永久的世界和平。然而,和平不是自然而然地从天而降,造福人类的。有人曾说:“和平的女神,若无战争的陪伴,就会寸步难行。”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都作了充分的证明。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备战应战,国固民安。一个国家,若无适当的军备国防,就谈不到自己的独立、自由与和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们已经很难说得清楚。据外国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五千一百余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一万四千余次战争,只有三百二十九年是和平的。可见,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频繁众多、连年不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不断地生活着、发展着。战争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模式,战争理论学说亦随之不断地深入发展,作为战争指挥者的将帅亦随之不断地涌现成长。人类在这种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认识了战争的本质、规律,提高了驾驭战争的能力、技艺。从而总结形成丁关于战争的理论学说,并将其运用到战争的实践中去,以指导战争,取得胜利。

我们说,军事思想理论,是人们认识战争规律、总结战争经验的智慧结晶;军事思想史,是人类认识战争规律、总结战争经验发展史的理论学说。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能维系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使之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当我们窥古探幽时,不仅看到先民们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看到他们所创造的古代文化,“实皆为战斗文化”。所以才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精辟论断。我们从中国古代诸家皆察兵、重兵、论战、行战中,看到中国古代兵论、兵略的高超智谋。这也同时告诉我们,研究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吸取中国古代兵家智慧谋略,总结中国历史名将战争经验,必须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文化演变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本人曾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撰写了《中国军事思想通史》,便作了这样的探索。

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不仅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且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杰出将领,诸如姜太公、孙武、田穰苴、范蠡、吴起、孙膑、商鞅、白起、田单、乐毅、廉颇、赵奢、王翦、张良、韩信、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邓禹、耿弁、马援、班超、皇甫嵩、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司马懿、周瑜、陆逊、羊祜、杜预、谢云、韩擒虎、李靖、李世民、薛仁贵、裴行俭、郭子仪、李愬、李光弼、马燧、赵匡胤、杨业、狄青、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辛弃疾、文天祥、成吉思汗、史天泽、刘基、朱元璋、徐达、于谦、姚广孝、王守仁、李成梁、戚继光、杨一清、郑成功、史可法、努尔哈赤、皇太极、玄烨、林则徐、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洪秀全、邓世昌等等。其人物之众多,智谋之高超,战略之精妙,战策之神奇,战绩之辉煌等,都是世界战争史中所独见的。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著名将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战绩,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对于如此众多,几千年的不同时代的著名将帅,要想作全面而周详的描述,是一项极为艰难而复杂的重大事业,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大可能的。然而,这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科学事业。我们只能根据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各个历史时代的名将功业,经过个人的潜心研究、缜密思索,同时参照、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经过精心选择,而确定《中国历代顶级名将》中的各位传主,分别加以分析描述。这种选择确定,只是我们的理解,乃一家之言而已。我们也期望有更好的见解,从而充分地展现中国历代名将的智略和业绩,供我们今人效法。

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文明发展史,贯通古今上下数千年,久盛不衰,在这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究竟发生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战争,涌现出了多少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军师战将,谁能说得准确?恐怕无人敢说吧!《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所论到的历代名将,已是洋洋大观,令人惊叹!而未入其中的著名将帅,谁敢说自己能说得清楚明白!北宋学者张预“观历代将兵者所以成败”的事实,而“择良将得百人,集其传成一书”,分为十卷,以姜太公为首,至五代周刘词止,而著成《十七史百将传》一书。明代学者何乔新依照《十七史百将传》的体例,增收该书之外的四十名将帅的传记,又编成《百将传续编》,辑入其中。明代大儒、南明大臣黄道周针对晚明的现实,“窥前人已然之妙用”,以使“用武者不可朝夕离也”,故又编著《广名将传》一书。书中选取“历代将帅著称者一百七十余人”列入其中。明代以后,名将辈出,不可胜数。所以我们说,中国历代名将数不胜数,其用兵智略神妙莫测,是中国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仔细发掘,认真吸取,无疑会大有裨益。

中国历代著名将帅,虽数不胜数,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公允论断,还是可以优中选优,善中择善,从而筛选出“顶级名将”,并依此确定《中国顶级名将》诸将。

该书共分为七卷:(一)先秦卷,中国先秦时代,由上古至夏、商、周三代而到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止。这是一个漫长而伟大的历史时代,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进而发展到封建社会。因为历史久远和三代以前没有文字记载,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但史料不详,所以只能从“千古兵家之祖”的姜太公始,而依次选择其他诸将列入其中,加以评论,仅此而已。(二)两汉卷,秦朝统一中国后,由于秦始皇暴政苛民,二世而亡。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但战争依然频繁。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刘邦与项羽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代汉。刘秀率兵粉碎了王莽集团,于公元25年,自称皇帝,建立东汉。西汉与东汉,故称之为两汉。两汉时期,各种战争不断发生,智勇斗争激烈,所以名将甚多。(三)三国魏晋卷,东汉以后,经过分裂割据,战乱不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隆中对”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中国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异族入侵,军阀混战,名将辈出。(四)隋唐卷,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是由战争武力实现的,统一后的中国依然面对着外族的侵掠,战争时有发生。唐朝之后,国家又由统一走向了分裂,正所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实践中,造就、涌现出一大批名将。(五)宋元卷,唐代之后,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战乱纷争。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宋朝面对辽国、西夏的进攻掠夺,内忧外患曰益严重。到南宋时期,面对蒙古贵族的侵掠,积贫积弱形势严峻,战祸巨大。因此,宋元时期,兵略发展,名将众多。(六)明代卷,朱元璋靠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明朝开国,是由朱元璋依靠刘基等谋略运筹和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征战,而打下天下的。明朝建立之后,内有皇族权位争夺,尤其朱棣夺皇位之战和宸濠叛乱。到了明世宗嘉靖以后,又有倭寇的猖狂侵略掠夺,故涌现出一大批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他们智略高超,为捍卫国家贡献了巨大的才智。(七)清代卷,明朝末年,统治者腐朽,农民起义不断,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朝贵族与吴三桂勾结,攻破北京,入主中原,实行暴政,招致反抗。清代晚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外国侵略势力的侵攻,各种战争不断,故使名将大量涌现。我们根据上述七个历史时代的断代划分和战将的依次出现,而将本书分为以上诸卷,对中国历代的著名将领的战略战术、战功业绩等,加以分析评述。我们编写这套书的目的,意在总结、弘扬中国历代名将的德业、智略,使广大读者从中真正了解、吸取他们的智慧,启发、提高自己的智慧,开拓、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顶级名将》一书七卷,由姜国柱教授主编,该书作者由国防大学老、中、青三代研究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军事战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担纲编写。每位作者依据全书写作的宗旨、要求,尽力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个人风格,提倡“百花齐放”、文责自负,不求全书等齐划一、禁锢思想。所以本书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系列整体。分别看每卷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的特点。我们愿意拋砖引玉,期望他人做得更好。

姜国柱

2007年4月26日

于国防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隋唐顶级名将/历代顶级名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冬松//马禄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50051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4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