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以戏代药
内容
编辑推荐

明代,上海有个名医秦景明,一生不求功名,他的诊断和用药都十分别致,往往能把绝症挽回过来。松江知府方谷城家人生病,也总是请他来医治。这位医生到中年以后,对戏曲特别有兴趣,每逢到病家去,就把女演员带去演唱戏曲,借以使病人心情欢畅,病也真的往往因此而容易好转起来。本书的书名就由此而来。本书其实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收著名学者、作家、戏剧家蒋星煜同志所作随笔109篇,都是以“戏”为中心而写下的散文随笔。

内容推荐

本书稿经过删削并增补较多与戏剧有关的长文、短文之后,篇幅大约在350000字左右。共分6个部分,计“剧中人的原型和传说”43篇、“戏剧史外编"30篇、“戏剧家轶事”36篇、“剧目所反映的众生万象”30篇、“岁时佳节的文娱活动”14篇,以及“上世纪最后二十年舞台档案”20篇,共173篇。这些文章发表在报刊时大都有较好的效果,有的反应还相当热烈,因为我下笔时认真考虑了要力求通俗而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谈古说今之际,尽量避免繁琐的考证,而且不一定处处注出引文原著的版本与页数,因为这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不是学术论著。

目录

辑一 剧中人的原型和传说

 楚霸王与虞姬

 蔡伯喈之死及其遗文

 关羽和曹操的妻女

 诸葛亮的羽扇

 吴梅村笔下的冼夫人

 董其昌轻信《郑崔墓志》

 刘三姐的传说

 刘三姐的哥哥

 悟空姓车不姓孙

 杨贵妃吃荔枝

 《飘然太白》与杨贵妃

 古典戏曲中的杜甫

 杜甫古迹和孔尚任

 《刘海戏金蟾》和刘元英

 宗太君的年纪

 从佘太君的拐杖说起

 萧太后的政绩与军功

 《荆钗记》与《王十朋评传》

 武松和武松墓

 辽伶官赵惟一与粤剧《辽宫月》

 《皇帝与妓女》出现的登闻鼓院与陈东

 《风波亭》的岳飞与道悦

 “疯”僧与济“癫”僧

  《三夫人》中的岳飞夫人

 岳坟铁像的历史演变

 赵翼对秦桧的美化

 《孔雀胆》的押不芦花

 况公祠和“十五贯”事件

 况钟的文字功夫

 《两香丸》、《秋虎丘》与徐文长

 《四进士》之一的毛朋

 《高文襄公全集》与海瑞罢官事件

 《海南丛书》与海瑞史料

 从《徐龙打朝》到《孙安动本》

 红颜薄命李吞君

 《寒灯夜话》与蒲松龄

 胭脂疑案与施愚山

 宋景诗与马永真

 张文祥刺马案

 窦尔墩故事

 琐谈《智斩安得海》

 秋瑾·夏瑜·血馒头

 《一个明星的遭遇》和周璇

辑二 戏剧史外缩

 鲁迅先生所说的“目连瞎头”

 鲁迅先生所说的“隋民”与戏曲

 鲁迅先生与乱弹、调腔、目连戏

 剧种名和艺人名奇谈

 土芭蕾—跷功

 戏曲的唱和念白

 书法与戏曲

 反对放爆竹的戏曲

 打仗和演戏

 服装与戏装

 再谈服装与戏装

 陈妙常是道姑还是尼姑

 舞台上服装的裙子、袖子

 川剧的魅力

 从虞姬舞剑谈宝剑

 元代已有“桃花扇”

 陕西蒲城张氏藏的明代脸谱

 明代的独脚戏

 以戏代药

 脚色研究资料的新发现

 传统的戏曲曲谱

 明末清初的上海剧坛

 乾隆时北京的曲艺和杂技

 李文茂以前的广州剧坛

 高拨子的流传与演变

 潮剧历史发展的探索

 婺剧的“乱弹”和“滩簧”

 唱春

 滑稽与幽默

 话剧的民族化与方言

辑三 戏剧家轶事

 陶宗仪与夏庭芝的深厚友谊

 马致远有了《全集》校注本

 珠帘秀的作品和她的知心朋友

 高则诚的墓碑

 周全的指挥棒

 魏良辅寄寓的“娄东”在何处

 汤显祖的玉茗堂

 汤显祖谈“梦”

 《临川梦》和汤显祖

 戏曲大师皆爱茶

 《玉簪记》作者高濂

 高濂之前就有曝背取暖法

 两个活严嵩

 深谙生活艺术的张岱

 余怀被摈弃于《明遗民录》

 演秦桧的角色经常被打

 扬州的猫王

 清初广东戏曲家廖燕

 “铁员外”李调元南来内幕

 杨潮观与《吟风阁》杂剧

 蒋士铨与雪莱

 焦循与魏长生

 焦循及其《花部农谈》

 焦循《剧说》新探

 杨恩寿亦擅长灯谜

 汤贻汾与花鼓戏

 刘赶三痛斥李鸿章

 再谈刘赶三

 徐鄂与《诵荻斋曲》

 关于汪派戏

 梅兰芳、周信芳主考记

 黄佐临的往事点滴

 杜宣剧作的情节与结构

 谈梁伟平的表演

 多才多艺的蔡金萍

 日本相扑力士的传记

辑四 剧目所反映的众生万象

 《目连救母》与儒释道

 《慈悲愿》之谜

 《柳毅传书》·《牛郎织女》·《洞庭缘》

 《山亭乎》?《醉打山门》乎?

 《木兰诗》与《雌木兰》

 《金瓶梅》传奇并非佳作

 南山逸史为曹操翻案的戏剧

 《长生殿》与李白的《清平调》

 《长生殿》与《天宝曲史》——对杨贵妃“秽事”的截然不同的处理

 《桃花扇》的三种注释本

 大忽雷和小忽雷

 《戚继光斩子》的传说

 形形色色的《大红袍》、《小红袍》

 广东、福建的海瑞戏

 《昭代箫韶》与《忠义璇图》

 两百年前的《刘三姐》

 清中叶宜黄戏演《邯郸梦》

 《天仙配》故事的历史地理背景

 《赛琵琶》的下落——关于《秦香莲征番》

 妗·妗婆·《妗婆打》

 《管府送》与台湾风物

 锡剧的《珍珠塔》

 越剧的《珍珠塔》

 方言话剧的《珍珠塔》

 《黑奴吁天录》在中国

 《沈清传》在中国

 鼠年谈《鼠疫》

 《金大班》与百乐门舞厅

 浓墨重彩演经典——越剧《家》的感染力

 《廉吏于成龙》剧名小议

辑五 岁时佳节的文娱活动

 桃符和春联

 上元节灯会灯市

 合镜和骂曹——上元节的故事

 花朝、花神和劝农

 上巳节与兰亭修禊

 寒食节和介之推

 端午节和屈原

 浴佛节的来历和佛事活动

 七夕和牛郎织女的神话

 盂兰盆节的古代风俗

 中秋赏月杂谈

 钱塘观潮

 登高·赏菊·插茱萸

 腊月·腊味·腊八粥

辑六 上世纪最后二十年舞台档案

 刀美兰嬉《水》

 阿拉伯世界的风情画

 《雨中情》与《学步》

 巴歌渝舞观不足

 《画皮》的双人舞

 《丝路花雨》与唐代风貌

 民族舞剧《倾国倾城》

 杨晓敏的伤逝

 《胭脂扣》扣我心弦

 给胡嘉禄的一封公开信

 歌剧《张骞》

 在悉尼歌剧院欣赏《蝴蝶夫人》

 曹禺的《王昭君》

 观《北京人在纽约》

 《美国来的妻子》剖视——汪文君的性心理之奥秘

 我听《闹钟》

 昆剧《唐太宗》

 《琵琶行》与古典剧目

 “唐镜”可鉴——《贞观盛事》观赏札记

 黄梅戏艺术片《龙女》先睹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楚霸王与虞姬

关于楚霸王的戏虽然不多,也不算少,自从梅兰芳《霸王别姬》的演出获得成功之后,即便像《鸿门宴》这样热闹紧凑的戏,也很难和《霸王别姬》相抗争了。

近些年来,舞剧、芭蕾舞剧、歌舞剧也都演出了《霸王别姬》或《霸王之死》,个别的编舞和演员曾同我谈论了有关历史资料的某些问题,我的意见主要可以归纳成几点。

楚霸王的艺术形象不宜过于粗鲁。完全从穷兵黩武的概念去理解“霸”字,也不一定全面。因为在2000多年之前,这个字的涵义和今天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今天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西霸天、南霸天等反面人物,都是最凶暴的地主恶霸,我们在国际事务中也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用类似的感情去理解西楚霸王项羽。这一称号,是他自己封的,并不是别人用以贬称他的。

先秦之际,霸业和王业原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礼记·经解》才说:“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春秋战国这数百年间,那些想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卿相高位的游说之士。拜见诸侯之时,总会提出某些对内对外的政策方针,然后声称,如果能照此而行,那么“霸业可成”或“王业可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宋襄公这五个诸侯先后称霸于东周,在一定程度上凭藉了武力,但单靠武力要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也有困难。

考诸历史,项羽决非第一个霸王,在项羽之前,已经出现过了。《史记·勾践世家》就有“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的记载。究竟别人称他还是自称,语焉不详,并非贬称则是清楚的。

我们当然也不能说“霸王”就意味着温文儒雅了。这“越兵横行于江淮东”也是称作“霸王”的一个必备的条件或资格吧!而项羽呢?他在攻下成阳、火烧阿房宫之后,又想东归了。有人对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他竟然没有采纳,似乎不想称霸。到了后来,他才又分封诸王,然后又自称为西楚霸王。看来他对称霸的兴趣是先淡后浓。

项羽虽然学书学剑都没有学成,在他伯父教诲之下,学过一点兵法是事实。他起兵之初十分顺利,也不完全是他“力拔山兮”的气力可以解决问题的。《史记·项羽本纪》说他“才气过人”,显然不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

项羽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用了夸张手法的文学语言,但是力能举鼎却是见诸史册的,也就很不容易了。这鼎恐怕至少有三四百斤之重吧!

他的一生是好景不长的短促的一生,公元前232年呱呱坠地,公元前202年逝世,一共才活了30岁。他24岁随叔父起兵,仅仅花了六年时间,在许多重大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把秦朝灭掉了。应该承认他对战略战术也不见得一无所知,他的风度仍旧有英俊潇洒的一面;不是满面络腮胡子的草包。

项羽身材是魁梧的,确实不矮,《史记》说他身长“八尺余”。《汉书>)说他身长“八尺二”。按市尺折算,岂不要达二公尺四十以上?其实,那时的尺小于现在的市尺很多。天津市于1980年发现了一把汉代铜尺,中国新闻社还为此专门发了报导,说以此铜尺为标准而折算的话,项羽的“八尺二寸”,只能折合成六尺略少些,还不及现在运动场上的某些运动名将的身材高大呢!

他没有为我们留下一些文艺作品,只有《垓下歌》,气势是悲壮的。并不比刘邦的《大风歌》逊色。  项羽转战天下,有一位姓虞的美人一直追随子左右;到项羽在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时,虞美人仍旧和他厮守在一起。可以说是他共生死同患难的伴侣。此外,项羽有名马一匹,许多重大的战役中,也是立了赫赫功勋的。当时,项羽对虞美人和那匹战马,都有着一种难舍难分的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垓下歌》中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歌中,项羽已经把日暮途穷、悲观绝望的情绪,毫不掩饰地反映了出来,否则的话,像他这样极度自信、从不认输的人物,怎么可能向虞美人去慨叹“奈若何”呢?该怎么办?他应该自己拿出主意的。

《史记·项羽本纪》只说到虞美人后来也唱歌相和,项羽听了,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周围的人也为主悲泣不已。司马迁没有记录虞美人的歌词,据后人的《楚汉春秋》说,是这样四句: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看来虞美人只是一个统帅的家属,她既没有任何职务,当然也没有参与政略、战略的制定,也没有立什么战功,但她对照料项羽的生活是有贡献的。她的表态很坚决,如果项羽没有勇气再战斗下去,或项羽在最后的决战中丧生,她虞美人一定不会苟安偷生。她愿意为主牺牲自己的生命。

按司马迁写《史记》的体例,所谓本纪,原来是为刘邦及其后来诸帝立的。败于刘邦之手未能统一中国的项羽,本来只能在列传中占有一定篇幅,司马迁仍将项羽的传略列为本纪,可以说是十分优渥的破格的待遇。根据“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古代历史学家的惯例,甚至也可以将项羽的传记立于所有传记之后,并明确其对刘邦不肯俯首称臣的抗拒王命的身份。司马迁当然并没有这样做。但是,他对虞美人的记载,却远没有像对吕后那样详细。她的生平如何?究竟为何自刎?都没有说清楚,这对历史学家和戏曲作家都带来了不少困难。

《括地志》说:“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此说居然没有能找到六朝以来任何一部著名文献作为佐证,可见当时人们也不是最重视的。既无原来的碑碣可以辨识,只能依靠父老们的口头传说了。论位置,离开听到四面楚歌的垓下不算太远,离开后来项羽自刎的乌江也在一条路线之上,是有可能死在这里的。

至于虞姬这一称谓,不能说是类乎后、妃的尊称。封建时代的贵族官僚,也把自己的侍妾称之为“姬”的,称之为虞姬,和虞美人也并无二致。

关于虞美人,我想说明两点:

项羽在火烧阿房宫之后,“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句话很含混。但肯定把大部分珍宝、妇女部分给了文官武将作为奖赏了。他自己恐怕也得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之下,虞美人始终“常幸从”,可见他们之间的爱情倒是经得起考验的。虞美人对于项羽是忠实的。再说虞美人是否真的美呢?司马迁也无任何记载,她的容颜恐怕不会十分丑陋,但“美人”二字实际上是万不得已而用的称谓,非后非妃,称什么都不妥当,于是才称之为美人吧!很像是一种泛称。

说虞姬是巾帼英雄,我感到仍旧值得商榷。因为她只是跟随项羽于戎马生活之中,她本人既无军职,也无任何战功,和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是不能类比的。

即使虞姬真的能舞剑,也说不上是巾帼英雄。姑且不去追索历史的记载,就按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而言,也只能说明她对项羽的爱情是坚贞的。我们一般所谓的巾帼英雄,内容要丰富得多,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也更具体些。明代沈采所写的传奇《千金记》,也接触到了这个故事,《楚歌》、《解散》和《别姬》三出中,都没有虞姬舞剑的场面,也不能说处理得不对。即以京剧《霸王别姬》的舞剑而论,那是为了替项羽解愁消闷的,是一种文娱活动,既非冲锋陷阵,连操练也谈不上。单凭这一点,把虞姬理解成巾帼英雄,根据仍旧是不充分的。

英雄和美人的生离死别的情节,是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之感兴趣的,所以唐代教坊就演出了大曲《虞美人》,可惜今已失传,其人物造型、音乐、舞蹈已无资料可寻。但是词牌、曲牌的《虞美人》和唐代教坊大曲《虞美人》有某些渊源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现在某些戏曲、曲艺中,有《虞美情》曲牌,是由《虞美人》讹传而来,也是可以肯定的。P3-7

序言

《以戏代药》一书,收作家、戏剧家蒋星煜同志所作随笔109篇。这是他从自己的两三百篇这类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以戏代药》本来是其中最短一篇的标题,可是他却偏偏选了这个标题来总名全书。这为什么呢?原来因为工作岗位的关系,他曾从1949年到1979年,看了30年的戏。不过可万没想到,在滑天下之大稽的所谓“文革”这场人间浩劫中,他这位台下的工作看客,竟也“有幸”被“提拔”到台上当了演出被“横扫”的一员重要脚色。当时那种怎么揪、怎么斗的“壮观”景色,我们还是不去多说的好。反正事后有人问过他:“你为什么会活下来呢?”他回答说,这是因为30年来看戏看得多了,看戏的经验就多;看戏的经验一多,那就连管怎么堂而皇之美其名为“文革”这种闹戏、丑戏、悲剧、惨剧等最最新式的超级混合大杂剧,也不难多少看出一点门道来。于是揪他登台“演出”那类“戴高帽”、“挂黑牌”、“坐喷气式”、“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文革杰作”,他虽被触及皮肉,而总是“触及灵魂不深”;因为“触及灵魂不深”,灵魂也就没有出窍。说来这恐怕也算是一种“以戏代药”的现实功能吧,有感于斯,这次编选这个以谈到戏曲的文章居多的随笔集子,他就又用了“以戏代药”来作书名。或许还有一点“经验谈”之意,也未可知。

《以戏代药》的109篇随笔,分成六辑。前四辑的63篇,有谈“历史戏曲中的历史人物”的17篇;谈“古代的编剧和演员”的15篇;谈“戏曲曲艺的掌故和轶闻”的16篇;谈“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15篇,这些直接谈论到戏曲的文章,占了全书的大部分。后两辑的46篇,是谈“剖视图上的历史学”的32篇;和谈“时令佳节的风俗和文娱”的14篇,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虽然不一定直接关连到戏曲,但是某些内容也常和戏曲有点连带关系。我认为,总起来看,这109篇随笔之所以颇值得一读,除了“以戏代药”以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蒋星煜同志有幸借助于工作岗位所提供的方便条件,使他多年来能够得以在相关的研究领域,看到了较多不易经见的海内孤本、善本资料,以及国外收藏的善本复制资料;尤其是看到了不少善本的方志和明人文集,这便使他的一些文章里,常可散见到不少的新鲜材料。此外,也是因为工作岗位的关系,3。年来他得以看到了许多罕见的剧种和罕见的剧目,如在相传武松打店的地方看到了东柳戏《武松打店》之类。这就又使他的一些文章,不仅在纵深方向上、从提供历史资料方面;还在宽正面上、从多种戏曲的现实表演艺术方面,也给读者提供了不少招人喜欢的新鲜材料。还有,那就是30年来,他不是光蹲在上海滩看戏的,而是仆仆风尘不断深入到我国东西南北的许多穷乡僻壤去访戏看戏,还到过许多如张良的故乡留坝、褒姒的故乡褒城之类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去访戏看戏,这就更使他得以在一些文章里,还能巧妙地把读书、看戏之所得,与旅行中的实地见闻有机地交织起来,糅合起来,实现“三合一”或“两合一”,收取相互印证或相互发明的特别效果。而这些随笔的行文,又是丰富生动的内容与活泼精悍的形式相结合的,相得益彰的结果,便往往是再多收了一成朴实醇厚的好处。

当然,这个集子的极少数篇章所谈,也不是没有可以商榷之处。如《琐谈V智斩安得海>》就是一例。这篇文章说,山东巡抚丁宝桢,不顾太监安得海是西太后慈禧的心腹,一心杀了他,情愿自己受任何处分。其实哪是那么回事!最近北京报刊上谈宦官干政问题的文章,还谈到当时清廷中反对慈禧的一派,花了很大代价、很长时间的麻痹工夫,才千方百计把安得海骗出北京。安得海此行是违反清朝皇家例律的,慈禧的反对派骗他上钩,本来是想让丁宝桢援皇家例律把他半路杀掉,再宣布他是没有去势的假太监,从而再把他说成是慈禧的情夫,以借此扳倒慈禧。丁宝桢杀了安得海,对慈禧的反对派有所交待;可又当众暴尸证明安得海是去了势的真太监,同时帮了慈禧的大忙。所以慈禧才不但没怪罪丁宝桢,还提升他当了总督!像这类差错或不确,还不仅见于《琐谈<智斩安得海>》一篇。不过终究还属于极少数的限度,瑕不掩瑜。

1980年8月31日,星期日,奉蒋星煜同志再四之嘱,挥汗速读《以戏代药》校样毕,匆作。

后记

《以戏代药》的书名的来历,以及这本书里面的文章本来发表在哪些报刊,我在序文中已经读过了。

现在谈一谈1980年《以戏代药》出版后文艺界的反应。最先对我万分热情地予以肯定的是赵景深教授,他觉得采用这种形式写戏剧史,既不枯涩,也饶有趣味,虽然不够系统化,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很难忘记。他的肯定使我很受鼓舞。

另一位是早巳逝世的周捷,是丁锡满的同班同学,“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就相识了。他在复旦时,最喜听蒋孔阳的课。此人正义感很强烈。不知什么原因,他对《以戏代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写了评论,被收进了那一年的《戏剧年鉴》。

此书在海外的影响更出乎我的意料。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教授波多野太郎长我八岁,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他一直认为我在“文革”遭受长时期迫害、折磨而能活了下来,的确是从明代名医秦景明那里得到了启发。比较想得开。因此,他对联以戏代药》一书颇为关注。

和老朋友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周策纵通信时,从未提到过这本小册子,他却来信主动向我索取。可惜当时我身边已无多余的了,没有能满足他的要求。

最使我激动的是1987年的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的有一批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居然有好几位和我谈论《以戏代药》。尤其德国的布海歌女士(H.Werle-Burgel),她提交的论文是探讨中国传统戏曲与印度梵剧之异同。论文附了主要参考书目,书目中列了许地山、常任侠、郑振铎诸位的经典著作,拙著《以戏代药》居然也是其中之一。当然,这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界盛会,我和布海歌在会议期间,又不止一次交流了对《以戏代药》的一些看法。

海内外对《以戏代药》都感兴趣,书很快销售完了。苏晨一再来函来电,说准备再版。又说初版稿费少付了,也要补。很可能那时候,他已经作不了主,所以始终没有再版,也没有补付稿费。我猜测,他也遇到了其他方面的麻烦,就不再提了。现在上海远东出版社约我增补篇幅予以再版,无论对我对他,都是莫大的安慰啊!没有苏晨的倡议,根本就没有这本《以戏代药》了。

当时,这些短文发表之后,有两篇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订正或补充,尤其,、我认为《金瓶梅传奇》写得不好,后来看到有位前辈说起收进《古本戏曲丛刊》的《金瓶梅传奇》上、下卷来自不同的两部同名的作品,当然无法衔接而统一。我提到《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未被收进《明遗民录》,可能大节有亏。一位先生提醒我,类似《明遗民录》的书远不止一部,另一部为明遗民立传的书收录了余怀。我十分感谢他们的指正,为了对读者要负责起见,所以说明如上。

1980年,《以戏代药》初版时,我写过一篇后记。忽忽已27年过去了,旧事丝毫没有忘怀,当年对“文革”那一场浩劫的愤慨则多少冲淡了一些。仔细想想,那篇后记中牢骚的话还是多了,就不用吧!出版社希望另写一篇新的,也有道理,于是就写了这一篇,无非谈了一些初版问世之后的情况,对于读者,也许有参考作用吧!

蒋星煜

2007年4月30日于梅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以戏代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星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64534
开本 32开
页数 4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4
14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