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若先生是民国通俗小说史上领袖群伦的巨匠。他的文笔洗练生动,以明快的笔触记述故事情节,以准确的刻画创造人物形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的漩涡,沉醉于热烈的体验,不自觉地关心人物的命运。这本《姽婳英雄》为“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系列图书之一,收入他的小说《姽婳英雄》。
图书 | 姽婳英雄/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云若先生是民国通俗小说史上领袖群伦的巨匠。他的文笔洗练生动,以明快的笔触记述故事情节,以准确的刻画创造人物形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的漩涡,沉醉于热烈的体验,不自觉地关心人物的命运。这本《姽婳英雄》为“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系列图书之一,收入他的小说《姽婳英雄》。 内容推荐 旷世雄文,雅俗共赏;绝代奇书,重现人间。民国通俗小说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绚烂的风景。本社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掘、整理民国文学经典为出发点,规模推出民国通俗小说作家的《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刘云若是民国通俗小说的重要作家,其作品饱含着熠熠生辉的人性,体现了民国社会生活特色,深受读者喜爱。《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刘云若卷》包含了刘云若的19部作品。这本《姽婳英雄》是其中之一部。 目录 直面人性的“小说大宗师”——刘云若(代序) 第一章 莫道不销魂 第二章 燕子归来花落去 第三章 一封书到便兴师 第四章 人生意趣闻鸳鸯 第五章 水流花落两无情 第六章 重重绮障因情痴 第七章 远如咫尺近天涯 第八章 桃李春风惊见鬼 第九章 软红十丈奈何天 第十章 身人囹圄犹疑梦 第十一章 侠骨柔情探虎穴 第十二章 妾心原比莲心苦 第十三章 为郎憔悴却羞郎 试读章节 时候正在暮春三月的一个清晨,地方是在南京下关的车站。那列直开北平的大通车已在升火待发,但距离开行时间还有一点零几分钟,车站上照例地扰攘喧嚣。还未发现,习习晓风之中尚有静悄意致,但这时二等车厢中已坐了一个西服少年,正由窗口向站台上闲眺。站台上来往的人,看着他那清秀的面庞、文雅的气度和时新的衣饰,都觉诧异:这个少年分明是个都市中人,绝非乡愚,尤其他身上穿着洋服,表明有着洋人习惯,洋人上火车向来准时到站,车将开动才跳上去,这少年竟会早一点多钟先来车站待着,未免可怪。但是哪里知道,这少年的早时上车,并非恐怕误点先来占座,而是故意早来的,也可以说是感情逼迫他早来的。 这少年姓汪,名叫剑平,原是天津人,在南京文华银公司分社做职员,地位颇不低微。这次离南京乘车北上,是被调到天津总公司服务,而且乘这机会,和久已暌违的未婚妻举行结婚大礼,一则衣锦还乡,一则洞房花烛,人生难得的佳遇同时来临,试想应该如何得意。但他这得意事也是逼出来的。因为这家文华银公司,是很大的经济组织,兼营着银行以及保险运输种种业务,规模极巨,在全国大埠都设有分社,但以天津为总枢纽。剑平初入公司,原在天津,以后才调到南京,服务已有二年,却不料最近忽然发生重大变化。因为本年开首,经公司股东会议,更换了董事长和总经理,旧人退位,新人上台,自然有一番兴革。但关于行政方面尚与剑平无什么关系,唯有关于用人方面,忽然有一条新令颁下,不但剑平,连全公司同人都大起惊扰。 那新令上说:本公司更定新章,职员必须具有家室,否则概不任用。故自本年三月起,凡属未经结婚之独身职员,应即退职,各给三月薪金,以示优待。仰各分社一体遵行,并行分别具报。至退职各员所遗之缺,总社即行派员接替云云。 职员们看了这道新令,都觉震动,认为新当局的措施,未免残酷。职员未婚,正可替公司专心办事,怎竟当作罪名,横加罢黜!实在令人不解。但到后来方才明白,在去年有两处分社发生职员亏款舞弊和拐款潜逃的事情,偏巧都是未婚的单身汉所为。因此公司主脑部据为定论,认定职员的家室,具有相当的保险性。凡有妻子的总要有所顾忌,不忍因一时放纵累及所爱的人,当然一切慎重。至于未婚者多当血气未定之年,易受冲动,易受诱惑,又因没有牵挂的人、顾虑的事,所以一经堕落,便要愈陷愈深,终至倒行逆施,不可收拾,使公司受到损失。其实这种见解,并非十分公平。少年老成的独身者,也尽有其人;放荡不检的已婚者,也触处可见,不可一概而论。无奈本年所选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竟对这偏颇的理论特别信仰,并且立即付诸实行,作为就任的新猷。 这一下可苦了一班未婚的职员,直如遭了无妄之灾,突然失去职业。剑平尚未结婚,自然也在斥退之数。在初闻新令时,也曾恐慌了一阵,幸而他和这分社经理感情极好,那经理又特别热心,尽力替他设法。但还便宜在以前公司对职员婚姻向未注意,所以没有正式记录,此际容易蒙混;二则这南京分社只有剑平一个人未经结婚,所以经理替他设法,不致惹人嫉妒,发生其他问题。不过虽然这样,也费了极大力量。那经理知道剑平有未婚妻居在天津故乡,就先向总公司报告,南京分社并无未婚职员,暗地把他归入已婚之列。跟着又上了封公事,言说文牍股主任汪剑平,精干有为,深著劳绩,唯以北人旅居南京,水土不服,致生胃疾,据医论切宜改换服务区域,以便转地疗养,或可霍然。查该员本系由津总社调来,现总社复值扩充营业之际,正需干才相助为理,可否将该员调回总社服务,借资熟手,兼以体恤有功职员等等的话。随着这封公事,又寄去两封私信,托总社内部掌权人物代为斡旋。居然得到批准的回文,调剑平即日回总社服务,原职原薪,一无变动。那经理又替他请了十天病假,再把旅行期限特为展长,教他早几天起身,对总社却迟报几天,这样两下凑合起来,约可有半个多月的余暇。剑平在这半个月中,可以赶回天津,和未婚妻结婚同居,还能享受几日洞房佳趣。再到总社报到上班,便可得已婚的资格,做合法的职员,绝不怕社中的考察甄别了。 P2-3 序言 直面人性的“小说大宗师”——刘云若 (代序) 张元卿 1950年刘云若去世后,作家招司发文悼念,竞招来一些非议,认为不必为刘云若这样一位旧文人树碑立传。半个多世纪后,刘云若已“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了经典作家。现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即将规模推出《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刘云若卷》,这说明刘云若这个“旧文人”的小说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原始文本,读者可以从量到质做出自己的评价。 关于刘云若的生平资料,百度上已有一些,关注刘云若的读者多已熟悉,此处不再赘述。本文着重写我为什么认为刘云若是直面人性的“小说大宗师”。 20世纪40年代,上官筝在《小说的内容形式问题》中写道:“我虽然是不大赞成写章回小说的人,可是对于刘云若先生的天才和修养也着实敬佩。”郑振铎认为刘云若的造诣之深远出张恨水之上。这里所说的“天才”和“造诣”,指的应是作为“小说大宗师”的“天才”与“造诣”。 刘云若的小说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风行沽上了,但那也只是“风行沽上”,影响还有限。1937年平津沦陷后,张恨水南下,刘云若困守天津,京津一带出现“水流云在”的局面,北京的一些报刊便盯住了刘云若,后来东北的报刊也向他“招手”,于是刘云若便成了北方沦陷区炙手可热的小说家,影响开始扩展到平津以外的地区,盗用其名的伪作也随之出现,而他竟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从通俗小说家变成了“小说大宗师”。 1937年9月,《歌舞江山》开始在天津《民鸣》月刊(后改名《民治》月刊)连载,至1939年5月连载至第十七回,同月由天津书局出版了单行本,这是天津沦陷后刘云若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此后,因沦陷而停载的小说《旧巷斜阳》《情海归帆》开始在《新天津画报》连载,卖文为生的生活得以继续。沦陷期间,他在天津连载的小说还有《画梁归燕记》(连载于《妇女新都会画报》)、《酒眼灯唇录》《燕子人家》(连载于《庸报》)、《海誓山盟》(连载于《天津商报画刊》)、《粉黛江湖》(连载于《新天津画报》)等。在天津连载小说的同时,北京的报刊也在连载刘云若的小说,先后连载的小说有《金缕残歌》(连载于《戏剧周刊》)、《江湖红豆记》(连载于《戏剧报》)、《冰弦弹月记》(连载于《新民报半月刊》)、《湖海香盟》(连载于《新北京报》)、《云霞出海记》《紫陌红尘》(连载于《369画报》)、《翠袖黄衫》《鼙鼓霓裳》(连载于《新民报》)、《银汉红墙》(连载于《立言画刊》)、《媳姬英雄》(连载于《新光》)等。从数量上看,在北京连载的小说超过了天津。张恨水离开北京后的空白是被刘云若补上了,因此读者才有“水流云在”之感。在沦陷时期,刘云若在东北的影响逐渐扩大,沈阳、长春的出版社开始大量出版刘云若的小说,东北的报刊也开始集中刊载刘云若的小说,《麒麟》杂志就先后连载了刘云若的《回风舞柳记》和《落花门巷》。与此同时,随着1941年刘汇臣在上海成立励力出版社分社,刘云若的小说开始成系列地进入上海市场,在抗战结束前先后出版了《换巢鸾凤》《红杏出墙记》《碧海青天》《春风回梦记》《云霞出海记》《海誓山盟》等小说。由此可见,沦陷时期刘云若小说的影响范围远超从前,几乎覆盖了整个东部沦陷区。这说明当时的读者是非常认可他的小说的。 那么,当时的读者为何认可他的小说呢?刘云若的小说素以人物生动、情节诡奇著称,沦陷之后的小说也延续了这种特色,但刘云若令读者佩服之处实在于每部小说程式类似,情节人物却不雷同,因而能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情节人物的歧异处理虽然可增加这种类型化小说的阅读趣味,但立意毕竟难有突破,因而多数小说也还是停留在供人消遣的层面。如《歌舞江山》主要写督军“吕启龙”和他的姨太太们的种种事迹,书中写道:帅府“简直是一座专演喜剧和武剧的双层舞台,前面是一群政客官僚、武夫嬖幸,在钩心斗角争夺权利,后面是一班娇妾宠姬,各自妒宠负恃,争妍乞怜。外面赳赳桓桓之士,时常仿效内庭妾妇之道,在宦海中固位保身;里面莺莺燕燕之俦,也时常学着外间的政治手腕,来在房帷间纵横捭阖”。此书之奇在于写出了“帅府”的黑幕空间,讽刺意味自然亦有,但除此之外,读者欣赏的还是情节人物之新颖。再如《姽婳英雄》,小说写汪剑平从南京回天津,从公司分部调回总部,并准备与未婚妻举行婚礼。回到天津后,未访到未婚妻棠君,却意外地在舞场看到她同一贵公子在一起。回到旅馆后,才看到未婚妻留言,说要解除婚约。后汪结识暗娼姚有华,适公司要开宴会,汪便请姚扮作他的太太参加宴会。汪这样做是因为公司老板不喜欢未婚男士,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老板认为自己结婚,不会因未婚而丢了工作。此后,汪经朋友张慰苍介绍同苑女士结婚。姚有华自参加宴会后,力图上进,恰见汪陷人命案,便思营救。她住到接近歹人的地方,想办法救汪,慢慢发现汪的朋友张慰苍夫妇竟是匪党,而与其一伙的文则予就是陷害汪的人。就在此时,张氏夫妇设计灌醉有华,文则予趁机将有华侮辱。后有华被卖作暗娼,又利用文则予对自己的感情逃出。在路过警察局时,有华大喊捉贼,文被捉进警局,供出自己就是谋害汪的罪犯。至此,真相大白,汪出狱,有华却不再准备嫁人。苑女士在汪入狱后生活贫苦,继续做起舞女,却被一客人侮辱,受其摆弄,不得与汪重圆旧梦。有华看到汪和苑女士这种景况,又请人撮合,欲挽回他们的夫妻情缘。小说结尾写有华“宛如一个‘杀身成仁’的英雄,情场中有这样伟大的心胸,而且出于一个风尘中的弱女子,称她为‘姽婳英雄’,谁日不宜? …… 可《旧巷斜阳》一出,它前半部写璞玉,已是情节从属于人物,人性刻画已是写作中心,褴褛衣衫下的人性被刻画得熠熠生辉,其价值早已经超过了以消遣为主旨的通俗小说,而具备了严肃小说的艺术特征,足可与新文学名作一较高下了。刘云若能在沦陷时期写出《旧巷斜阳》,自然得力于他长期关注人性问题,但家园沦陷的现实刺激无疑加深了他对人性的思考。而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让他的“用笔”于温婉幽默中更加平静质朴,这便贴近了莫泊桑的风格。因此,家园沦陷的现实无疑是促使刘云若从通俗小说家转化为“小说大宗师”的历史契机。 尽管沦陷时期刘云若的小说整体上还属于通俗小说,卖文为生的生活不允许他只做“小说大宗师”,但他在写作《旧巷斜阳》时所积累的艺术感受并不曾因此而泯灭。抗战胜利后,刘云若写出了又一部能代表其“小说大宗师”水准的小说《粉墨筝琶》。孙玉芳认为刘云若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其中以女招待璞玉(《旧巷斜阳》)和伶人陆风云这一形象(《粉墨筝琶》)最为复杂生动。抗争与妥协,自尊与虚荣,生命的悲哀与人性的弱点,全都彰显无遗”。陆风云的形象塑造之所以复杂生动,除了伶人这一角色赋予的特定内涵外,也得益于璞玉这一角色提供的营养。作为伶人,陆凤云自有多情妩媚的一面,但作为普通人,她又有软弱犹豫、随波逐流的一面。刘云若写陆风云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时,就借鉴了璞玉身上软弱犹豫、随波逐流的特征。但作为在江湖上闯荡的伶人,陆风云在多情妩媚和软弱犹豫之外,还有刚烈正直的一面。《粉墨筝琶》中出城一节,就显示了陆凤云作为乱世佳人刚烈正直一面。孟子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然而势终不能变其性,才见人性之光辉。陆凤云处乱世而不失刚烈正直之性,正是刘云若在沦陷时期就用心刻画“熠熠生辉的人性”的延续与升华。璞玉是顺势而不失其良知,风云是逆势而卓显其刚烈,均能势变而不失其性,可谓乱世两佳人。佳人不朽,云若亦不朽。 刘云若在《粉墨筝琶·作者赘语》中写道:“作小说的应该领导青年,指示人生的正鹄,我很想努力为之,但恐在这方面成就不能很大,我或者能给人们竖一只木牌,写着‘前有虎阱,行人止步’,但我也不愿作陈腐的劝惩,至多有些深刻的鉴戒。……至于我爱写下等社会,就因为下等社会的人,人性较多,未被虚伪湮没。天津《民国日报》主笔张柱石先生说我善于写不解情的人的情,这是我承认的,因为不解情的人的情,才是真情,不够人物的人,才是真人。”幸而刘云若没有积极的“领导青年”的意识,也“不愿作陈腐的劝惩”,才使得他既不同于新文学作家,也不同于通俗小说家,对雅俗均能保持清醒的距离,内心却别有期许:“比肩曹(雪芹)施(耐庵),而与狄(查尔斯’狄更斯)华(华盛顿·欧文)共争短长。” 天津作家招司和石英都曾用“淋漓尽致”来称赞刘云若刻画人物的功夫,不知他们在称赞之时,是否意识到与他们“插肩而过”的是一位混迹于市井的“小说大宗师”?如今,读者面对刘云若的这些小说作品,是否会觉得“小说大宗师”迎面而来呢? 一切交给读者,交给历史,我想刘云若有这样的自信。 2016年10月19日晚于南秀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姽婳英雄/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云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843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3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4 |
CIP核字 | 2016264894 |
中图分类号 | I246.57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