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悟读红楼/中国作家别解古典小说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如形成于明清两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以特有的丰赡超拔、厚积薄发,以及后人无法复现、也很难企及的原创性和经典性,不仅筑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高峰,而且为后来的小说创作与阅读,提供了恒久的启示和不尽的滋养。

而在这些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大场景中,活跃着为数不少的颇具学者资质的作家和诗人。他们从对古典小说的深切了解和浓厚兴趣出发,或以散文、杂文、随笔的形式,讲述自己阅读古典小说的感受与体会,以及对古典小说的认识和评价;或在演讲、谈话和作品序跋里,结合创作实践,谈论古典小说给予自己的影响、启示,以及自己同古典小说结缘的契机和情形;或干脆启动逻辑思维,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展开古典小说的文本解读……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大场景中,活跃着为数不少的颇具学者资质的作家和诗人。他们从对古典小说的深切了解和浓厚兴趣出发,或以散文、杂文、随笔的形式,讲述自己阅读古典小说的感受与体会,以及对古典小说的认识和评价;或在演讲、谈话和作品序跋里,结合创作实践,谈论古典小说给予自己的影响、启示,以及自己同古典小说结缘的契机和情形;或干脆启动逻辑思维,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展开古典小说的文本解读,乃至相关的分析、梳理和考证,建构学术研究的一家之言。这些不约而同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方面表现为,一些作家凭借丰厚的文化:储备和精湛的学术造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相继捧出了若干具有首创性和建设性的古典小说论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现当代作家在同古典小说发生精神交流与艺术碰撞的过程中,每每从主体条件出发,注入了一种更多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行文习惯,这不仅促成了他们笔下一些新观点和新结论的问世,而且使他们所从事的古典小说解读在整体上具备了一种独特的形态与风貌。

目录

现当代作家眼中的古典小说(代序)

人情小说《红楼梦》

节本《红楼梦》导言

红楼梦并不是梦

《红楼梦》杂说

曹雪芹和孔夫子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恋爱婚姻悲剧

略谈《红楼梦》中的几个人物

凤姐黛玉潘金莲的一分为二

论林黛玉

贾府众姨娘

活着——《红楼梦》别解

论大闹红楼

灵通宝玉

从林黛玉的性格描写看曹雪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钗黛的文学观

真想弄懂贾府的事吗?

独在花阴下穿茉莉花

贾琏和凤姐的性生活形态

“红”边二题

《红楼梦》的风格

“红楼”的哀歌

曹雪芹的《哭花词》

细节描写和人物命运

《红楼梦》的语言及风格

“搜检大观园”评说

红楼故事和文本写法

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最后构想

《红楼梦》的形式与语言

“宝玉被打”析

“■■田斝”和“点犀■”——关于《红楼梦》注释一点商榷

《红楼梦》书话

红楼梦影觅曹府

试读章节

人情小说《红楼梦》

鲁迅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共有八十回,在乾隆中年忽出现于北京。最初皆抄本,至乾隆五十七年,才有程伟元刻本,加多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改名叫《红楼梦》。据伟元说:乃是从旧家及鼓担上收集而成全部的。至其原本,则现在已少见,惟现有一石印本,也不知究是原本与否。《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其主要者为荣国府的贾政生子宝玉,聪明过人,而绝爱异性;贾府中实亦多好女子,主从之外,亲戚也多,如黛玉、宝钗等,皆来寄寓,史湘云亦常来。而宝玉与黛玉爱最深;后来政为宝玉娶妇,却迎了宝钗,黛玉知道以后,吐血死了。宝玉亦郁郁不乐,悲叹成病。其后宁国府的贾赦革职查抄,累及荣府,于是家庭衰落,宝玉竟发了疯,后又忽而改行,中了举人。但不多时,忽又不知所往了。后贾政因葬母路过毗陵,见一人光头赤脚,向他下拜,细看就是宝玉;正欲问话,忽来一僧一道,拉之而去。追之无有,但见白茫茫一片荒野而已。

《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现经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雪芹名霈,一字芹圃,是汉军旗人。他的祖父名寅,康熙中为江宁织造。清世祖南巡时,即以织造局为行宫。其父頫,亦为江宁织造。我们由此就知道作者在幼时实是一个大世家的公子。他生在南京。十岁时,随父到了北京。此后中间不知因何变故,家道忽落。雪芹中年,竟至穷居北京之西郊,有时还不得饱食。可是他还纵酒赋诗,而《红楼梦》的创作,也就在这时候。可惜后来他因为儿子天殇,悲恸过度,也竟死掉了—_年四十余——《红楼梦》也未得做完,只有八十回。后来程伟元所刻的,增至一百二十回,虽说是从各处搜集的,但实则其友高鹗所续成,并不是原本。

对于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举其较为重要者而言:(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是词人,是少年中举,他家后来也被查抄,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所以猜想出来的。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所以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清兵南下时,掠小宛到北京,因此有宠于清世祖,封为贵妃;后来小宛夭逝,清世祖非常哀痛,就出家到五台山做了和尚。《红楼梦》中宝玉也做和尚,就是分明影射这一段故事。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清兵下江南的时候,小宛已经二十八岁了;而顺治方十四岁,决不会有把小宛做妃的道理。所以这一说也不通的。(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底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如以“红”影“朱”字,以“石头”指“金陵”,以“贾”斥伪朝——即斥“清”,以金陵十二钗讥降清之名士。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雪芹的祖父、父亲,都做过江宁织造,其家庭之豪华,实和贾府略同;雪芹幼时又是一个佳公子,有似于宝玉;而其后突然穷困,假定是被抄家或近于这一类事故所致,情理也可通——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是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但是反对者却很多,以为将给青年以不好的影响。这就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人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红楼梦》而后,续作极多:有《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后梦》《红楼复梦》《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大概是补其缺陷,结以团圆。直到道光中年,《红楼梦》才谈厌了。但要叙常人之家,则佳人又少,事故不多,于是便用了《红楼梦》的笔调,去写优伶和妓女之事情,场面又为之一变。这有《品花宝鉴》《青楼梦》可作代表。《品花宝鉴》是专叙乾隆以来北京底优伶的。其中人物虽与《红楼梦》不同,而仍以缠绵为主;所描写的伶人与狎客,也和佳人与才子差不多。《青楼梦》全书都讲妓女,但情形并非写实的,而是作者的理想。他以为只有妓女是才子的知己,经过若干周折,便即团圆,也仍脱不了明末的佳人才子这一派。到光绪中年,又有《海上花列传》出现,虽然也写妓女,但不像《青楼梦》那样的理想,却以为妓女有好,有坏,较近于写实了。一到光绪末年,《九尾龟》之类出,则所写的妓女都是坏人,狎客也像了无赖,与《海上花列传》又不同。这样,作者对于妓家的写法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并且故意夸张,谩骂起来;有几种还是诬蔑、讹诈的器具。人情小说底末流至于如此,实在是很可以诧异的。

(本文选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标题为编者所拟)P1-3

序言

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如形成于明清两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以特有的丰赡超拔、厚积薄发,以及后人无法复现、也很难企及的原创性和经典性,不仅筑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座高峰,而且为后来的小说创作与阅读,提供了恒久的启示和不尽的滋养。关于这一点,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先生曾立足于世界小说的大背景,作过高屋建瓴的阐述。他认为:“最苛求的现代读者,至少也会对那个传统(即中国小说传统——引者注)中的一部作品——《红楼梦》——持赞许态度;而大多数读者,一定会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和《儒林外史》这五部作品,也归入中国小说的古典名作之列……这六部作品是这种文学类型在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都在各自的时代开拓了新的境界,为中国小说扩展了新的重要领域,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小说后来的发展路径。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中国人最心爱的小说。”正因为如此,在五四以降的近百年里,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人们,虽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欧风美雨的冲击和裹挟,并因此而呈现出相当程度的西化倾向。但是。他们对于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却没有任何的忽略和轻视,而是始终给予了满腔的热情和充分的关注。诸多专家、几代学人围绕中国古典小说展开多视角、多层面、多方法、多途径的研究,拓展出广阔天地,收获了丰硕成果。正如《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所写:“在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可谓此起彼伏,风起云涌,真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形成了一道道绚烂的景观。”

在二十世纪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大格局与大场景中,活跃着一批身份特殊但却实力雄厚的研究者,这就是为数不少的颇具学者资质的中国作家和诗人。他们从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切了解和浓厚兴趣出发,在进行各种创作之余,或以散文、杂文、随笔的形式,讲述自己阅读古典小说的感受与体会,以及对古典小说的认识和评价;或在演讲、谈话和作品序跋里,结合创作实践,谈论古典小说给予自己的影响、启示,以及自己同古典小说结缘的契机和情形;或干脆启动逻辑思维,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展开古典小说的文本解读,乃至相关的分析、梳理和考证,建构学术研究的一家之言。应当看到,这些不约而同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甚至呈现出别一种繁荣和生动。这一方面表现为,一些作家凭借丰厚的文化储备和精湛的学术造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相继捧出了若干具有首创性和建设性的古典小说论著,其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筚路蓝缕而又博大精深,开现代意义上古典小说研究的先河,并为其奠定基础,自不待言;就是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吴晗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孟超的《金瓶梅人物小论》、张爱玲的《红楼梦魇》、邓拓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聂绀弩的《水浒五论》、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吴组缃的《论贾宝玉典型形象》、林庚的《西游记漫话》、陈迩冬的《闲话三分》、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刘心武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李国文的《李国文楼外说红楼》等,亦在各自的视阈内领异标新,卓尔不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更为重要和更有意义的方面,就是现当代作家在同古典小说发生精神交流与艺术碰撞的过程中,每每从既定的主体条件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注入了一种更多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判断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行文习惯,这不仅促成了他们笔下一些新观点和新结论的问世,而且使他们所从事的古典小说解读在整体上具备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独特的形态与风貌,这是现当代作家对古典小说研究的特殊贡献。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某些由来已久的学科樊篱和学术偏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和文学界对现当代作家在古典小说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没有给予认真的整理和必要的总结,以致使这笔财富中的相当一部分陷入了散乱、沉寂与零落的状态,这无疑是一种不应有的损失。现在,我们有必要通过积极而扎实的努力,来尽量改变这种情况。

那么,相对于学术界一般的古典小说研究,现当代作家在研究和解读古典小说时,究竟表现出了怎样的特征与个性?这样的特征和个性对于古典小说的研究和解读,又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效果?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以下笔者在尽可能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尝试着加以归纳和描述。

……

时至今日,文学与文章、创作与理论,早已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文类。这种文类的不同反映到语言表述层面,便形成了相应的差异:前者多讲究感情的抒发、形象的摇曳和辞采的营造,突出的是生动性与感染力;而后者更注重概念的清晰、逻辑的严密和观点的鲜明,追求的是辩证性与说服力。古典小说研究与解读旨在对作品进行意涵的开发,从本质上讲,属于文章的理论范畴,因此,它的语言表述理所当然的呈现出对观念性、逻辑性和辩证性的倚重。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古典小说毕竟是一种文学性的存在。一种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诗性内质决定了有关古典小说的研究和解读,最终无法同情感、形象、辞采等等绝缘,相反,它呼喊着这一切对自身的融入和与自身的结合,最终形成一种兼有文章和文学、理论和创作双重特点的语言表述风度。关于这点,一千五百年前的刘勰仿佛早有察觉。他的《文心雕龙·总术》所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兼理《诗》《书》。”强调的就是在语言表述层面,文学特性对所有文本的渗透和支援。而在这方面,学者们当然可以做出积极的努力,但真正得天独厚的无疑是现当代作家。他们在创作实践中练就的发达的形象思维和丰沛的艺术才情,使得其笔下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言说,很自然的带有了文学作品似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譬如: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张恨水的《水浒人物论赞》、孟超的《金瓶梅人物小论》,语词灵巧,格调隽永,意趣挥洒之间,颇得小品文的神髓与风范。至五十年代,何其芳的《论红楼梦》、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把感受引入文本,让诗情参与论析,走笔落墨,流光溢彩,浑如艺术美文。进入新时期,一大批作家写下的古典小说笔记,更是各见文心,各呈异彩。如舒芜品评《红楼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陈迩冬《闲话三分》,亦庄亦谐,意趣两见;王蒙漫说《红楼梦》,见微知著,妙悟不断;李国文解读《三国演义》,嬉笑怒骂,举重若轻;李存葆重读《金瓶梅》,纵横捭阖,气势如虹;即使年轻些的谈歌写《水浒》人物今解,亦诙谐幽默,活泼俏皮,每见歪打正着之妙。显然,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领域的别一种风景。

为了增加一点感性认识,还是让我们看看二月河解读《红楼梦》时,针对史湘云是“禄蠹”的说法所作的一番“正名”吧:“随着梦幻一般的家庭变故和与宝钗长期共同相处,史湘云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撩开那层纱幕,她听到了林黛玉内心深处凄凉的呻吟,看到了‘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真境,她所崇拜的偶像头上也失去了灵光圈,像遇潮的糖塔一样坍塌了!她眷恋过去,但却与‘过去’坚决地分手了;她憧憬未来,但‘未来’对她却是一片模糊。她迷惘不知所之,在与自我的痛苦诀别中,她自愿作一只孤鹤去渡茫茫秋夜中的寒塘。”这样的文字表达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散文;与其说是学术的,不如说是艺术的。它借助文学语言特有的诗性和美感,使通常难免有些呆板枯燥的古典小说解读,变得生动、鲜活和亲切起来,从而为文章与文学、理论与创作的有效嫁接和有机互补,提供了某种可能。

书评(媒体评论)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悟读红楼/中国作家别解古典小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古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5247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