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化还有振兴的期待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先了解,中国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成就,又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命运。懂得回首历史的人,才会懂得怎么走向未来。缺乏历史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本书作者回忆了沈、陶两个家族记忆中一些政要名流的逸闻趣事,以及他们在诸多历史关节点上的所作所为。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2006年1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百世门风》的姊妹篇。本书所记录的数十位前辈,他们那些平凡普通的日常小事,都让我感觉,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学问家,或者报人和教授,他们都是正常的人,有哭有笑,有喜有怒,有人格有思想,有理想有生活,他们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目录

谭鑫培、余叔岩 击鼓骂袁与个骨节都要练

蔡元培 五四运动中辞去北大校长经过

于右任 爱自由如发妻

郁达夫 安庆一中的教员生涯

王云五 商务印书馆掌门人

陈望道 普通人的正直心

胡风 一个字的不了情

万耀煌、周长临夫妇 西安事变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陶希圣之一 湖北、北平求学记

陶希圣之二 上庐山牯岭开茶话会

陶希圣之三 社会史论战经过

杜月笙 高陶事件中的惊险一幕

  附录:陶琴薰叙述的陶希圣全家上海脱险经过

万墨林 与上海号的周旋

蒋介石 《中国之命运》成书过程

蒋纬国 小上尉怒问陶中将

陈布雷 蒋介石侍从室的不眠人

陈立夫 南京田吉营的不速之客

胡适之 可以做总统但不能做行政院长

蒋梦麟 两代人的北大校长

丰子恺 画中情意

马寅初 一路之隔,两家悲欢

马约翰 衣冠自有尊严

蒋百里 一骑儒将翩翩来

董寅初 杯水之恩,厚德之仁

试读章节

那些年,北京城里处处传说: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另外还有“无腔不学谭”一说。谭老板也到上海去演出过几次,深受欢迎,上海人称他“伶界大王”。梁启超赠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

据说全凭谭鑫培的成就,所以规范了老生体系,从而奠定整个京剧的格局。他的谭派在京剧史上,一直被尊为主流,后来的老生名角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谭鑫培在京剧舞台上驰骋60年,上至宫廷,下至村野,到处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崇拜。连慈禧太后也是他的戏迷,听过他的戏后,赐黄马褂一件。那黄马褂是只有皇族才能穿的颜色,足见清廷对谭老板的尊重。

外祖父也算幸运,赶上听了谭老板最后一出戏《击鼓骂曹》。外祖父说,那天是在煤市街中和园。他买了池座之后廊子上的坐位。先听了郝寿臣的《法门寺》,杨小朵的《白奶记》等几出戏,到了老谭出场,那池座与包厢的客人还未曾到来。

台上,谭老板指着曹操开骂之后,接着骂张辽。这时,忽然有个人走上台来,到谭老板身边,咬耳朵说了几句话。那老谭演的弥衡,忽然之间,把道白增加了一百多句,把张辽骂得直瞪眼睛,不知如何是好。黄昏时候散戏,外祖父随大众走出戏园,才听说袁世凯死讯,北京已经宣布戒严。那谭老板在台上忽然多骂的那一百多句,原来是骂袁世凯。

谭老板痛恨袁世凯,自有他的道理。那满清的皇太后还都晓得尊重他,至民国初年,那些军阀却连起码的文化修养都没有,不懂戏,更不懂尊重艺术家。1917年4月,广东督军陆荣廷到北京,军阀江朝宗要请他看戏,在一个叫那家花园的地方办堂会,指定要谭鑫培出演。谭老板那时年纪已长,又生着病,已卧床好几个月,很想辞谢那个堂会。不料惹了江朝宗,派‘批警察到谭家,把谭老板从病床上拖到那家花园。那天演的是《洪洋洞》,讲杨六郎从重病到死亡的一段故事。谭老板与角色同病相怜,演到悲愤之处,眼泪真的流下来。堂会之后,谭老板回家,心力交瘁,不久就辞世而去,那年他7l岁。

民国五年,湖北发生大水灾,在北京的湖北同乡,举行三天赈灾活动,包括京剧界人士的三天赈灾演出。外祖父说,那是他最早打开眼界的一次观赏。他听了李万春的《铁公鸡》、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孙菊仙的《逍遥津》、侯俊山与余叔岩的《八大锤》。侯俊山(老十三旦)那时业已退休,住在张家口,此次应湖北同乡之请,也到北京,剃了胡须,重新登台,除与余叔岩合演《八大锤》之外,还演了一出花旦戏《辛安妇》。

余叔岩的出头,是在谭鑫培退休乃至去世之后,一般戏迷及大众怀念不已之时。此公出台,其风度之高,风韵之清,直可追踪谭老板,有些地方还胜似一筹。余叔岩也是湖北江夏人,跟谭鑫培同乡。在湖北同乡的赈灾会演上,余叔岩先到天津演了四天戏,拿回现洋3000元,作为北京赈灾演出的后台花费。他自己演出《打棍出箱》,那大舞台下是人山人海。每一位须生,如谭富英和马连良,以及后辈李盛藻等等,都把草帽盖着脸,悄悄入座学戏。

外祖父回忆,当时他在北京大学的班上,有专门喜欢捧角的四个同学,称为四霸天,都是小一号的评戏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喜欢捧童伶,以捧红一个角儿为目标。其中一个陈先生,邀请外祖父到大栅栏庆乐戏园听尚小云与崔灵芝。尚小云是皮簧青衣,崔灵芝是梆子青衣,当时都还是未出科的学生。当时规矩,捧角人请客听戏,奉送戏票和座位,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跟随他喊好。外祖父不会也不愿喊好,到了大家都喊好的时候,就张嘴敷衍。

那时候荀慧生的戏名,叫做白牡丹,善演花旦小戏,如《小放牛》、《胭脂虎》之类。因为捧他的观众太多,还分为两派,互相竞争,白牡丹一出台,台下立刻大乱,甚至飞茶壶。外祖父说,他最喜欢去的戏园,是庆乐园和吉祥园,他最欣赏的是白牡丹那些小戏,可惜到他成了名以后,就不再演那此小戏了。

P2-3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2006年1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百世门风》的姊妹篇。我在准备《百世门风》的几年里,收集家族前辈种种资料,经常会听到许多与我的家族前辈们相关的其他故事,其中大部分我小时候都曾听说过片段,现在重新听讲,感受更加强烈,理解也更加深刻。

但《百世门风》写的是我自己四个家族的前辈亲人,所以没有能够包括进去祖辈、父辈之师长和友朋们的故事。可是那些人物或有趣或壮烈或凄惨的经历,那些生动而深刻的印象,那些历史的生动细节,总是活在我脑中,不让我安静。我必须把那些故事写出来,否则实在对不起那些故事的主人,对不起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吴晓梅编辑,知道了我的想法,非常支持,让我又感动又感激。

这就是本书的由来。书中所记录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其中一些我自己不能亲身经历以前的故事,或者读前辈家人的文字,或者听前辈家人的讲述,仍然是这些前辈们所亲身经历过的真人真事。不过这里需要郑重说明,本书从完稿到出版,都是我一入作业,家中任何长辈亲友都从未过目一字一句,所以书内所有文字叙述,均由我个人负责,乞请前辈学者和读者们指正教诲。

我的父母两系家族前辈,有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因为学习和工作关系,这些前辈又与许多中国近现代名人有过密切的往来,甚至建立起真挚的友情。那些伯伯、叔叔和阿姨们,有些我见过,有些我没有见过,但是他们的故事我却听过许许多多次,使我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中国近百年社会及知识分子们的变迁和遭遇。

需要请读者谅解的,书中不论是记述我自己的经历,或是记述从前辈亲友们那里听来的故事,出于我个人和每个讲故事者的视角和心理状态,记述之中总难免搀杂个人感受的痕迹,并不能完全客观。但我想,做为一家之言,这些记录还是应该有存在的空间。至于读者是否相信我的记录,或者是否喜欢这些故事,那是读者个人的事情,作者无法勉强。但我个人是完全相信的,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我也相信我的家人前辈。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间,我在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都不能如意。年到二十,没有大学可进,也没有工作,似乎只能终日游手好闲。那种状况,对于我,特别难以忍受。我的父母两系,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都做事业,都获得成功。偏偏到我这一辈,上不能承祖宗的传统,下不能传家族的文化,那是何等悲哀。

在那种痛苦而孤独的环境里,我更加渴望了解和牢记家族的文化传统,将之视为不容遗失的珍宝。经常在无所事事的白天,或者无所事事的夜晚,望着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夜,默默回想自小在家里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家族前辈的故事,以及世交师友的故事。记得某位作家讲过:当一个人绝对孤独的时候,他所剩下的,就只是不断反复温习的记忆,于是那些留在脑中的印象,每个点滴都会清晰而生动地活着,几十年不淡忘。我想她讲得太对了,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记忆就成了最后的财富。

在这本小书里,我记述的并不是家庭前辈每个友人的完整身世,凡能从其他史料中查阅得到的名人经历,本书都避免重抄,以免浪费读者时间。因为本书之所记,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查阅他们的经历,非常容易,至少还是能够找到他们的年表之类,用做参考。

本着这个宗旨,这本小书里所着重的,是目前社会上还不大容易找到或未曾听说,但我自己了解到的一些点滴小事,它们更多是一些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折射出了每个人不同的光辉和阴影。这是我写此书的愿望,是否做到了,自然还要请读者来做评判。但不论做到与否,我是很认真地在努力这样做着。  本书所记录的数十位前辈,他们那些平凡普通的日常小事,都让我感觉,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学问家,或者报人和教授,他们都是正常的人,有哭有笑,有喜有怒,有人格有思想,有理想有生活,他们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祖父和外祖父那一代人,都过百年了,已经没有在世者。父母亲那一辈,也已经80多岁,本书所记录的伯伯、阿姨,大多也已过世。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就像仰望高山一样地崇拜他们。我们这一代,不具有能跟他们相比的学识,也不具备能同他们对话的思想能力,更不具备他们所秉持的正直品格。我只在自己心里,默默地拿他们做榜样,努力地学习。

我想,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化还有振兴的期待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先了解,中国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成就,又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命运。懂得回首历史的人,才会懂得怎么走向未来。缺乏历史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多么渴望,能够在前辈大师们的光芒照耀之下,成长为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我更渴望,更多的中国同辈或后辈,能够有相同的愿望,使中华民族再次成为一个以文化侪身世界的民族。

如果本书能够使读者产生跟我相同的愿望,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2387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