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论点、论据到事实阐发,也是简洁明快,鞭辟入里。

本书的成功有三:一是立意高远,始终站在全球制高点上审视“创意”问题;二是论据充分,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用生动的事例来加以说明;三是文字优美,语言活泼,可读性强,极富感染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书中关于创意的本质、创意经济的范畴、城市创意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的打造、网络之于创意的“黑海效应”、创意阶层的诞生、如何开发创意潜质、走出他人影子、如何通过“创意创造财富、创意成就未来”的观点,无不使人如沐春风、若饮甘泉。

内容推荐

人类从来都不缺乏创意:中国的青铜器,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汉奠拉比法典,玛雅的空中花园。然而这些文明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并未改变人类个体的命运,只有少数人事受这些文明。今天,创意与经济的联姻,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不再有国别,它像呼吸一样存在于世界每一个角落。《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可以滋长见识,开阔思维,让灵感飞起来……

目录

第一章 创意时代来临

浪漫的背后/3

Originality的魔力/6

一场深刻的革命/10

第二章 新经济的引擎

艺术、文化与国家对策/25

思想——新的洞见——替代物质材料和纯人力的投入/31

欧洲的榜样/36

全球“四大创意中心”的形成/41

联合国的推动力/51

第三章 把灵感投进市场的喧嚣

创意始于构思/55

支撑经济的文化底气/58

设计至上/64

直接把脑波转化为财富/69

创意高于“点子”/72

引领创意潮流的四条新规/77

第四章 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一切皆可改变/87

99度+1度/90

自己动手DIY/94

我们如何防止“创造性破坏”/99

永远对未知“格子”保持谦卑/103

第五章 文化:统率力、叠加力与拓展力

文化力就是“软实力”/112

文化与经济的完美婚姻/118

用手指点亮蜡烛/125

精心打造自主品牌/128

向矿藏的深层掘进/132

第六章 网络:极速战略与蓝海效应

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网络/139

在实时间和虚空间淘金/144

和魔术师一起跳舞/150

开发博客资源的“超级星球”/155

第七章 “创意之都"的法门

“创意城市”:概念与模板/164

衡量城市等级的砝码/168

“秀(Show)”出你的个性/175

提供想象力的源泉/181

把品牌用到极致/184

用一根牙签撬动地球/187

第八章 “创意阶层”的崛起

“小燕子”神话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194

上海新天地的奇迹

——风水场产生聚集效应/196

漂移的大陆

——移民潮造就“北漂一族”/198

三里屯的粘性

——市场凝聚“羽毛相同的鸟儿”/201

中国的班加罗尔

——政府“打包”创意团队/203

东湖光谷

 ——硅谷模式的克隆/205

宁林的翅膀

 ——改头换面的革命/209

感召的风笛

——蒙代尔、李政道、安德鲁与中国/212

“沃客”浪潮

——新自由派的诞生/214

第九章 逃脱他人的影子

三足鼎立的炎黄二帝/221

飞机上撒手表/223

空中廊桥/224

台风博物馆/226

娃娃鱼故事/227

从卤水到死海/229

马岩松和“玛丽莲·梦露”/231

一句话成就一个王国/233

一只小熊的财富风暴/235

龟友俱乐部/237

“性用品大王”/239

“视听雕塑”的诞生/240

迪拜梦工厂/242

第十章 开发你的“创意潜质”

保持敏感的鼻子/250

自主将创意与日常工作剥离/251

当一回“漂流瓶”/253

去图书馆找灵感/254

与各种圆间相切/256

因错找对/259

敢于接招/261

他人的天堂/262

第十一章 明天,与创意一起狂欢

“创意市集”/269

第八次浪潮/270

重视未来的知识/271

试读章节

按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观点,人类的本性是相同的,但它们往往受文化的影响。全球的经济都与各地的历史、宗教、心理、社会结构、政治情况相适应,它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消费、投资、储蓄和冒险的意愿,影响着一地、一国乃至世界一个地区版块的发展。

据此,萨缪尔森把民族传统和文化潮流视为制约世界经济的因素,认为当前西方经济衰退的根源于它们的传统、价值观和政治状况,比如日本的保护主义、欧洲的高福利制度、法国的小资产者的社会结构等等。在评价美国经济时他指出,美国的文化强调个性和奋力进取,对新技术有一种传染病式的乐观主义,造成了美国长期的繁荣。他没有说明美国近期衰退的原因,但其话语的潜台词是: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心病还须心药医。经济的振兴还有赖于文化的疗治。

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来说,首先是文化的概念,其次才是经济的概念。

商业文化、绅士文化、忧患文化和融合文化是漂浮于城市上空的空气、雨露和阳光。

文化作为城市色调、城市坐标、城市风格、城市标识,成为该城市区别于他城市的鲜明印记。正如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中所说,“如果说经济发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之举。”

也正因此,文化成为新经济的发动机。

艺术、文化与国家对策

2001年3月,牛仔总统乔治·布什收到了美国文化艺术中心的一份关于《艺术、文化与国家对策》的研究报告,阅后久久不能平静。

美国文化艺术中心并不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不是财政部、国土部、国防部或管外交的国务委员会,而只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研究的问题也非“特事特办”或加A标识的“急件”,标题很实在,文字不厚重,可谓平平常常。但是,打开扉页只掠扫了《美国的文化资本》几眼,总统立即感觉到了它所承载的分量——前总统克林顿一直重视文化产业,经常在白宫组织社会名流的聚会,“知识经济”的名词就是他发明的。作为一个新登台的以强硬派著称的对“软实力”了然的领袖,他敏感地觉着了它的重要性,“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全文”。

报告认为,“美国文化是美国智慧和创造精神积聚而成的一种资本。这种特殊的资本既是人类成就和历史的宝藏,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源泉。美国文化资本在当今全球知识性经济社会中,作为一种关键性社会资源,对于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在寻求保存各自的民族特性和达成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正日益显现其重要性。”

《美国的文化资本》是该中心系列研究成果的第一篇,也是致布什的公开信。作为美国文化艺术中心的重要研究成果,报告认为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对艺术、人文学科以及文化保护的决策是凌乱片断、游移不定的。为改变这种状况,报告向布什总统提出了四项重要建议,以期全面改善美国联邦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决策力度,使之更加符合建立全球化的知识型社会的需求。

1.建议总统设立一种机制,以便对总统行政办公室就文化方面事宜决策提供咨询和协调

美国现有几个总统顾问办公室,如经济顾问办公室,科技政策办公室,环境质量咨询中心,设立之初,就是因应一种需要:总统在涉及具有重大影响决策时必须加强协调。在涉及全国文化事宜决策时同样需要这样高层的警觉和极度的重视。近年来,美国总统不时找到行政办公室的一些个人临时充任文化决策顾问,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正式任命高级文化事物官员主管涉及文化事宜决策原则问题。在美国设立一个文化部,就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建议总统任命一位或数位行政班子成员负起咨义之职。文化事宜可以成为国内事务部门成员们的行政责任。总统还可以迈出实质性的步子,签署一道法令,在总统行政班子(EOP)内部组建一个文化事务办公室,预算和人员直接由EoP负责,人员组成既可以临时任命也可以由EOP人员专事此职。由于文化事务办公室本质上是做协调的,相关机构有义务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协助。这样,正常的协调就会从根本上获得改善。

在美国,与文化发展有关的组织和机构有以下几个部门:国务院,商业部,内务部,教育部,房屋及城市开发署,农业部,健康及人寿服务署,劳工部,国防部,司法部,财政部,交通部,能源部,退伍军人署,国家发展艺术基金会,国家促进人文学科基金会,博物馆及图书馆服务学会,国家艺术画廊,国会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办公室,国家历史文献出版办公室,古迹保存咨询机构,公共广播公司,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总统艺术及人文学科委员会,小企业办公室,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专利及商标办公室,管理及预算办公室,环保署,国家科学基金,及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成立文化事务办公室,就可有效地协调各方。这个行政班子将来可以永久性并入EOP。报告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或把它的职能纳入政府重组计划的框架内。

2.建议美国国务院也设立一副国务卿专司文化(产业)事务

当今世界,全球对美国文化和美国社会日益显示浓厚兴趣,美国的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日益走俏,全球范围文化交往十分频繁,牵涉文化外交的机会空前增多。由于信息技术和媒体革命性突破,美国文化已超越许多外国政府设置的诸多限制。在许多方面,文化已经变成了美国的可兑换货币。通过文化,美国已可跨越一些国家的官僚体制,直达教育素质高,政治意识强的公民群体,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崩溃或濒临崩溃的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政府”统治下的公民群体。报告认为,在美国的军力被视为威胁的地方,在美国商业活动,投资和政治被人怀疑不安好心的地方,美国文化则可以打进去。

通过提高美国国际文化交往的水平,设立一专责文化事务的副国务卿有四大好处:

①文化事务在讨论外交政策时有了明确规定。

②有了这样的明确规定,就能把近30个政府部门协调起来,把它们的组织资源用于服务美国的外交目标。

③文化副国务卿可以以对等身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部长开展工作。这个职务的设立,从此将结束在由现存近四十个国家组成的文化核心团体中美国的缺席。考虑到文化产品交易日趋活跃,许多国家的文化部长总在设法限制这一交易,美国人的出席与会就变得非常重要。

④政府资源投入文化教育交流,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调动私人企业资源的途径之一。副国务卿也可以发动私人企业参与其事,增进国与国的相互了解。

为明示文化外交重要性,提升文化事务在国务院内的行政责任,报告建议上述副国务卿官员的责任范围为主管公共外交和公共文化关系的副国务卿,并建议主管教育和文化事务办公室的副秘书长改任文化事务无任所大使。把目前文化事务附属在公共事务和公共外交处这一机构内解脱出来,加以提升。有了这个职位,有助于美国提升在国际文化领域的代表性,并促进美国在国内和国外的文化利益。

3.建议美国国会涉及文化事务立法之前应更广泛协调有关各方

国会目前欠缺必要的机制和组织结构,有效地,在广泛咨询的基础上,就影响美国人创造精神和保存我们的文化遗产的诸多项目,事宜——间接或非间接——开展立法活动。国会本身的性质和运作不大适合理解并利用美国的创造精神和文化遗产的资源在国内外推进国家的各种目标。

目前,在美国有29个经授权并有拨款权的委员会管理着国家的文化生活。参议院有15个委员会有权监督联邦政府的文化项目。健康,教育,劳工及养老金委员会直接管理有其他联邦机构拨款赞助的项目,这些机构包括全国艺术基金会,全国促进人文学术基金会,博物馆及图书馆服务学会。能源及自然资源委员会则监督国家公园署的历史古籍的保存工作。外交关系委员会主要处理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财政委员会有权处理涉及非赢利文化组织和娱乐性行业的税赋事宜。司法委员会要考虑娱乐行业和电讯行业的反垄断以及有关第一修正案相关的事宜。众议院里,除了监督委员会之外,许多拨款委员会的分支机构决定着行政部门许多于文化相关机构的拨款水平。形形色色的拨款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不时检讨几十个联邦机构的日产运作,规章制度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拨款促进美国人的创造精神以及如何更好地保存美国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国会艺术委员会或一个类似的工作小组一直关心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工作。这项工作也受到参众两院许多两党委员会的支持。然而,国会却一直没有一个机会从宏观角度观察以下如何把美国的文化资本更好地整合起来,而这种整和必将促进美国人民和社会的利益。

国会应找到解决目前文化事务决策过程中的过于分散不协调的弊端。国会领袖——包括两党领导人,各个委员会,分支委员会的主席,少数民族领导人——都应在为文化事宜决策时加强沟通协调。国会应该考虑建立某种机制如一个常设的多边委员会专门研究涉及重大文化事宜决策的问题,一个特别研究小组,促进文化决策时牵涉多边委员会时的统一协调审议,临时指定人员组成的负责多边审议文化事务的报告起草。有了这些机构,国会就能在诸如劳工、教育、经济发展、版权、国际贸易和外交等方面进入立法辩论和决策程序,更好地起到协调作用。

P25-29

序言

迎接第八次经济浪潮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以空前的发展速度突进,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超过了30年、50年、100年甚至更长时间。

造成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便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信息革命、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网络商务,推动了经济体制与经济模式的革新、嬗变与飞跃。所谓网络经济,就是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获取和使用的经济活动,通过互联网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网络经济是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有机结合,一种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更高阶段的直接生产方式,是借助网络工具和传统模式结合的智慧文明形态。根据刘汉太同志书中的说法,人类社会在经由计算机技术、信息革命、网络经济、搜主义后正在进人创意经济时代,新的第八次经济浪潮正在拍打市场堤岸和我们的脑门。

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形象力与创造力为特征的“创意经济”时代——传统的依靠资源、技术、资本的时代正被创意所代替。按照《朗文当代英文辞典》的解释,创意一词本意是指“原创性、独创性、创造力”的意思。创意包含着创新的全部内容和竞争的密码,它是未来财富的重要来源。

“尽管创意总是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但创意的内涵显然比创造力更为确切,它强调的是有远见、有目标、有目的的创造力。创意经济的发展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有事物的处理之道都不是定局——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关乎一个行业主要的内因、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创意模式应该嵌入经济运行的肌理,亦即其产业、环节与权力结构。也正因此,从事创意经营需要高度想象力的发挥,需要包容不同的专才,需要与所有志趣相投的团队一起进行多样的采集、取舍、过滤、兼收并蓄,以期实现完美的结局”。作者的概括非常精辟和精彩。

早在20年前,英国就开始转向“创意产业”,不仅提出明确的概念,而且探讨出一套理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领悟到知识对于经济的辐射作用,强调知识、经验、概念、发明等“脑力经济”是重要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知识改变命运,信息创造财富。

“创意”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不仅因其文化特征,而且因为创意是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和基本要求,是新经济的引擎。传统的经济是“身躯经济”和“腿脚经济”,从数学上讲,是加法和乘法;而创意则是“头脑经济”,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是倍率。所以,诚如汉太所言,无论是国家战略、城市定位、企业经营、品牌打造还是个人成功,都需要尊重创意、研究创意、发掘创意、发展创意,造就创意成功的最大值。

汉太本人就是创意的追求者。他曾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多年,对宏观经济颇有心得,在宏观形势、城市发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的勤奋读书、耽于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对社会发展趋向和经济前锋问题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果。他研究金融危机处理的《货币大沉浮》、描述股票市场的《中国股市风云录》、总结抗击“非典”经验的《非常态突起》、探索“消费一福利”模式的《消费的福祉:通往均富的第三条道路》都在业界引发反响,好评如潮。现在这本《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从论点、论据到事实阐发,也是简洁明快,鞭辟入里。作为同行和朋友,我认为本书的成功有三:一是立意高远,始终站在全球制高点上审视“创意”问题;二是论据充分,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用生动的事例来加以说明;三是文字优美,语言活泼,可读性强,极富感染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书中关于创意的本质、创意经济的范畴、城市创意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的打造、网络之于创意的“黑海效应”、创意阶层的诞生、如何开发创意潜质、走出他人影子、如何通过“创意创造财富、创意成就未来”的观点,无不使人如沐春风、若饮甘泉。

生活之树长青,理论就是灯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通俗性普及性的经济读物,我们需要更多理论专著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值此刘汉太同志《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出版之际,我谨写下上述文字,是为贺,是为序。

孙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2006年1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的确是一部好书,一部开启智慧最门的书,一部事关人类文明演进的书——世界已进入创意竞争力时代,只有重视创意、富有创意、蓉于创意的民族才会卓然傲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许洪祥博士

一部论述创意的专著本身就富有创意——关于对创意本质的把握、关于城市创意的要旨、关于开发个人创意潜质、逃脱他人的影子以及关于创意经济是第八次浪潮的论点……无不引人入胜、别有洞天。

——北京国信大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 长张亚林

道可道。非常道。在世界经济进入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新时代之际,《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的出版如同旱降甘霖_适逢其时,可以大行其道……

——中国科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孙健教授

没有创意的点子,就像一杯无色无味的白水;没有创意的经营,就像没有发酵的面包;没有创意的人生,就像毫无花香的棘树;没有创意的经济,就像匍匐在沙漠上的鲸鱼——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提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 罗卜特·塔菲尔

有道是金砖易买,好书难求。作为商人,我看多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书,惟独刘汉太先生的这部书使我捧读再三,不忍放下,因为它太精彩,太幽微,太管用了,它的确称得上是块沉甸甸亮闪闪的金砖。

——香港世博集团董事长 王勇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打开创意经济的魔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汉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076856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14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