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他乡寻找自己(精)/主见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在新宿的灯红酒绿中,花车实在不起眼,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仅容一个吧台,一条长沙发配着两张小桌,另有一条单人沙发嵌在拐角处。顶头是一个7岁女孩的裸露照片,略显婴儿肥的脸庞叠印在这间居酒屋女主人的脸上——她正是照片中的女孩,如今已是满脸堆笑、通体丰腴的妇人。

陪伴着“小女孩”的,是大大小小有着明显情色意味的照片,被见缝插针贴在墙面上,边缘处点缀着一些名人来访这里留下的拍立得小照片——照片大多出自荒木经惟之手。他就端坐在那个长沙发的尽头,紧靠着卡拉OK播放机。

这是2012年的春天。荒木当时72岁,仍然是一身黑外衣、印着自己作品的T恤和鬓角翘起的发型,这身装扮曾经被形容为“像一只猫”,但他现在宁愿不要有人提及这个字眼。“我的猫死掉了。”他说。他是在一阵爽脆的笑声后说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听到了悲伤。

在此之前,我们刚要了点啤酒,邀请他时,他先是装作严肃地说,“你们不能让我喝酒,我可是刚刚从医院出来的。”然后话锋一转,“这是一年前的事了,哈哈。”

曾与妻子阳子一起出镜的小猫奇洛,在阳子1990年去世后一直陪伴着他,甚至比那些情人们更可靠,它在2010年初离开了;2011年夏天,他不得不每天搭出租车去接受癌症治疗;“3·11”大地震也让他有点难受,他每天早起在阳台上朝着东边的天空拍照,以示祈祷,可不久那座住了30年的老房子又拆了,他搬到一个卧室对着西面天空的房子里,所以早上起床后,不得不爬到屋顶上去拍摄。

但也大可不必就把荒木看成一个陷入感伤的老人,年龄的确让他稍微远离了性感的女性胴体,但他仍然乐于和遇到的任何一个女人热情调笑。采访过程中,他从不闲着,利用记者和翻译交流的时间四处“出击”:和助理扯几句中国的话题;回答一个长问题的中途,突然向另一个女士发出邀请,“卡拉OK?”在声称“只要五分钟就能搞定一个女人”后,就侧身问穿黑衣的翻译女孩是不是法官、等会儿要不要一起去法院……“现在的日本不再具有这般湿度了”

“3·11”大地震发生时,荒木正拿着相机走在东京街头,“我就看着楼在晃,想它会不会垮。地震后,我想回家,但交通有管制,五个小时后才到家,在车里我也在不断地拍摄。”他当时想去福岛,没能去成,后来也没成行:“在遭受海啸袭击的地方,对于被毁坏的场景,我会觉得很雄壮,可能会不小心说出‘真美啊’。但如果说出来,旁边的人会很生气。毕竟死了很多人,不能这么说。想到这一点,就忍下来,没有去。”

他总是在不正经中流露着柔情,又在多愁善感中带着几分戏谑。这几乎从他童年时就开始了。

1940年,荒木出生在东京台东区的三之轮,一个平民阶层聚居的下町地区。“传统的小房子被分割为两个单元,所有的事情都因此变得更紧密。一个人可以从这个屋进到那个屋,后院的邻居能提供给你任何东西。这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的地方……再往北一点,就是北野武出生的地方。”荒木介绍说。

附近就是传统的红灯区吉原,临着的净闲寺,最早在1855年大地震时,草草收纳了一批遇难的妓女,后来就成为那些无依无靠的妓女老死安葬之地,所谓“生于苦界,死在净闲”。

“作为一个孩子,就与坟墓(死亡)和妓女相伴,这个环境的特点影响了我的一生。”荒木说,“在我很年轻的时候,生命和死亡对我来说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他认为所有和他摄影相关的东西,都能从童年找到源头。“即使我不住在那里了,我的根也在那里。我浸染在传统木屋的环境下。‘同情’和‘多愁善感’渗透了我。”

他最喜欢红色,也在5岁那年就奠定了。“美国的B一29轰炸机投下的核弹将日本的天空染成红色时,我就发现了红色的美丽”,“这种颜色传达了生命与死亡之间的阴谋。”但直到六年级时,他才从本职是木屐制作工人、业余是摄影爱好者的父亲那里借来相机,拍摄了第一批照片,其中包括了他暗恋的女同学。

从那时起,荒木就沉迷于胶片的质感,他称那是“湿润”的——反之,数码摄影则是“干燥”的。让他动心的记忆常常与“湿润”相关:拐进任何一条简陋的小巷,土质的路上,总是生长着花朵;每一天清晨总是从花朵的绽放开始;草木和细雨;猫和女人如水流动的肢体……

P135-P139

目录

自序

维也纳:被隐匿的诱惑

布达佩斯:嘶嘶冒泡的追赶者

华沙:在春天,就让我看见春天

克拉科夫:回家的方向

莫斯科的心灵反对派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与记忆

东京:庞大却幽微,喧闹又喑哑

荒木经惟:用不停息的快门声抵抗孤独的孩子

筱田正浩:“我拍电影是我自己对日本史的探索”

门泽尔:“笑是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

于佩尔:“我利用了电影”

侯孝贤谈《悲情城市》

感谢的话(跋)

序言

这本书讲述的全部是他乡——他乡的城市和人物。

在采写它们的同时,我的生活也静水微澜般变化着:结婚,生子,办各种手续时在行政壁垒的皮球间奔波,承受工作上的责任与瓶颈,在管理中体会人性的真实,在各种细碎的职业报道中收藏现实的魔幻,从父母农人式的絮叨中辨认出家乡各种微妙的变迁……

我不清楚此时此地的体验,有多少影响到了书中所写作的他乡。当然,那不会是严格的对应,更不构成有逻辑的提问和答案。它们仍然是对一个个独立世界的直觉和好奇。

这本书的一些灵感来自于简·莫里斯,她是一位兼具感性和洞见的旅行作家,有着从一个小小瞬间就提炼出所涉土地之灵魂的魔力。在极为丰富的一生中,她既自信于匆匆一瞥下的发现,也重复拜访了许多地方,在世易时移中细心记录和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种锤炼一直鼓励着我。但我远没有莫里斯那样的才情、勇气和经历,我借助了一些历史素材来弥补对现实体察的不足。这是该书让我感到惭愧的地方之一。

如果说,很多旅行写作是提供了通往他乡的路线图,我的这些文章,或许是在他乡的故事里,纠缠了一些回到此地的线索。

多年前,在供职于一家电影杂志时,我曾主动请缨,承担了一个名为“大师”的栏目。每期几千字的文章背后,我要把当期这位电影大师全部的作品和资料看完,在这里面去寻找自己报道的角度。这种高度浓缩的训练,使我得以在他们的人生中,一次次去辨认各种天真与世故、复杂与欢喜,试图找到贯穿他们人生的线索或是因种种缘由萎缩的可能性……

这种密集的人性激荡,多少弥补了我的愚钝,也让我不断感受到那些伟大生命中质朴的力量。这种厚赐,也是书中这些他乡好奇之旅的动因。

还记得2010年夏天,我已经在Lens工作时,被派往东京采访导演筱田正浩。只有临出发前两天做准备,能找到的中文和英文资料很少,所以,我重点只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然后记下自己的想法。

筱田正浩素以知识渊博著称,采访时,他有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主动表达的欲望更强。谈他对日本人来自中国的考证,谈毛泽东和“文革”……很多内容都是不适合发表的。我心里暗自着急,等到一个他停顿的时机,我抛出了看他拍于1965年的《异闻猿飞佐助》时的一个直觉联想。我问他: “那部电影中,间谍在丰臣和德川两大家族对峙中的存在,是否是当时日本在前苏联和美国冷战间寻找自己身份的一个象征呢?”翻译翻过去后,他和翻译讲了很久,然后,翻译转过头来告诉我:“导演说这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和他说。没错,他拍的就是冷战。他所有的武士电影都是政治电影……”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老人会时不时停下来等我提问。虽然由于准备仓促,我的问题大多很幼稚,但他都很有耐心地回答。

采访结束后,他又一次说起:谢谢你看懂我的电影。那时,他已经从导演位置退休多年了。

像这样带着种种直觉的好奇,并试图去读懂它们,就是支撑我在一个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一次次仓促的他乡之旅中乐此不疲的原因。

这是狼吞虎咽又充满惊喜的过程。

写字的人,想必都会寻找自己的马孔多吧。

我原本想自己的第一本书,也应该是献给此时此地的“深化熟悉之物”。但不得不承认,日常生活充满了庸碌,而我还缺少咀嚼消化它们的能力。所以,更多的时候,停在他乡、他人的故事里寻找营养。

一开始,我会更多注意到那些夸张、怪异的细节,它们有助于让文章显得华丽,但慢慢地发现,总是一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更意味深长。

比如,关于作家塞林格有一个细节,是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提到的:“爸爸总是喜欢靠近干暖舒适的火,这是生活中真正体会过潮、冷、悲惨的人所享受的快乐。经受过磨难的人有一种品质,不像我们其余的人这样对事物理所当然。就我所知,父亲从未想当然认为自己该享受干暖,该免于枪弹。”

这要结合塞林格的战争经历来解读。他在1942年4月入伍,为此写过几篇宣扬报仇心切和赞颂战斗荣耀的小说。从1944年9月初到12月底,塞林格所在的第四师离开巴黎向赫特根森林进军,平均每月减员2000人左右,其中大多数是在没有目标的森林区被冻死的。最多的时候,塞林格一天里看到200多人在身边倒下去——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是一场由指挥失误造成的没必要的战斗,作为部队的情报人员,塞林格无疑对此知根知底。玛格丽特猜测,在要拉出敌人的尸体才能钻进去的狐狸洞里,依靠母亲每周寄来的袜子才活过严冬时,塞林格就在梦想着要拥有后来那个温暖、安全的隐士的家了。

采访摄影师荒木经惟时,这个老顽童说到女人说到现实,都是充满了不正经,但说到童年居住的东京下町地区时,就多了点温柔。他说:“当你拐进一个巷子,道路都是土的,里面长出一朵美丽的花——它既混乱又美丽。下町的激情,也就是这种感觉吧。”

他是用东京下町这种有湿度的感觉,来与现在钢筋混凝土和机器的世界对比的。他很少离开日本,甚至很少离开东京——在东京,他也不是什么都拍,他常常定期去那些熟悉的地方。只有一个人愿意待在某地一动不动,直到快要发霉时,才会有类似“潮湿”和“故乡”的体验吧。这种体验不是慢慢经过、旁观、审视,而是一种融入、等待、记录。“东京跟我的生理合拍,是我的子宫,”他说,“因此有一种潮湿的感觉。”

在新宿,有一家叫“花车”的居酒屋,墙上有一个7岁女孩的裸露照片,那女孩正是居酒屋现在的女主人——如今已是满脸堆笑、通体丰腴的妇人。包括我们在内,很多人送给荒木的礼物,都被存放在这里。几十年来,他和很多人在这里的合影,也都被贴在墙上。就像一个洞穴。那时,你会特别容易理解,荒木为什么说,“最影响我的不是人,而是时间的流动。”

在这本书中,除了人物报道,我也会在城市报道中寻找这样的细节,将这些城市虚拟成一个个有性格的、可以对话的人。

乔治·奥威尔并非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但就探索世界这个事,他一直是我最好的榜样。

奥威尔早期的作品语言华丽、俗气,模仿的都是19世纪的文学“遗老”,他们大都描写过流浪汉的经历,于是奥威尔就亲自去过流浪汉的生活。有一段时间,他待在地下室里刷盘子,和很少见到阳光的苍白、肥胖的女人以及老鼠、蟑螂为伴。还曾采摘啤酒花、处理鲜鱼、搬运包裹,甚至做过家教。有一次还突发奇想要去监狱体验一下,在试图以酗酒的名义让警察逮捕自己时,因为对方的懒惰而失算了。

我缺少勇气以这样“笨拙”的方式去体验生活。唯一做的,不过是鼓励自己不要浪费遇到的任何事,不断去观察和体验。

我曾经有很急切的和同龄人比较着成长的感觉,也是在奥威尔那里,我释放了这种焦虑。奥威尔在33岁时还像是在蹉跎生命:1936年1月开始,他靠着公共交通工具和一双脚,在严寒中走过考文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地。结果,那里经济的萧条、工人的贫困、环境的污染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让他感到震惊和恐怖。在一个小镇上,他久久地盯着一个女人的脸,因为那让他想起一具死尸的脸。

奥威尔身上的另一个特质,就是他从来不做某种观点的俘虏,他一定要在生活中验证它们。在上述的孤独之旅中,他目睹平民的苦难,和右翼人士的冷漠,而决定做一个社会主义者。但他很快又会在左派知识分子那里,观察到他们控制、欺骗民众的倾向,而未受教育的群众如此容易受到欺骗更让他意外和慌张。

我对政治没有兴趣,但从很小就喜欢观察身边人的状况,有那么一点社会学的自觉。所以,在大学和随后的一段时间,曾经很急切地收集各种知识,不少是消化不良就照单全收的。我是走了很多弯路,才有了一点类似奥威尔那样的自觉。但在这本书的部分细节里,可能还会有观点没被嚼透的感觉。

奥威尔让我动心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是带着内心的真实冲动上路的。  他的一生不断体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这也是一种至今影响着我的隐秘的情绪——却最终写出了对这一倾向的深刻讽刺。

他曾在1936年底去西班牙帮助反抗弗朗哥,结果,他看到毫无准备的年轻志愿者被鼓动到前线毫无意义地牺牲,左派阵营还在争权夺利,在自己人背后施放冷箭……“二战”期间,他服务于BBC,地位轻微,任务繁重,写了大量新闻作品,虽然同时在抱怨这些速朽的小文章消耗他的生命……

在充斥着实验和创新、天才与骗子的时代,奥威尔一直用他那种老套的品味和自我折磨的方法来增益智慧。与之相比,我耍了太多的小聪明。这是这本书第二个让我感到惭愧的地方。

他乡的迷人,很大一部分由想象构成。去往那里,难免也是破除想象的过程。

比如,以前只从作品里阅读哈维尔的观点,是一种碰撞,后来他去世,又集中阅读他的传记材料,以及别人的评价,会注意到他自己的一些矛盾,和别人复杂的情绪。而在布拉格,当我分别向名人和普通人询问对哈维尔的理解时,又会得到更丰富的信息。

电影导演伊日·门泽尔觉得哈维尔是一个有点脆弱的好人,“始终都没有控制住身边的人,他身边的人都比他强悍”。

一个业余搞摇滚乐队的年轻翻译,对哈维尔没有特别的印象,他对后者的好感更多来自于其正直、廉洁,而不是哈维尔以“哲学王”的面目期待引起公民互动的思想。在“天鹅绒革命”后不久,哈维尔就失去了之前那种强大的影响力。

“在总统任期的最后数年中,反对哈维尔的政敌讥讽他是个幼稚的道德主义者。另一方面,许多捷克百姓也开始不喜欢他,不仅是因为他像是在不停地说教,也因为他反映了他们在共产主义体制时期缺少勇气。”基里·佩赫在一篇纪念文章里也曾说道。

显然,根植在特定的土壤里,观察人性真实的互动,比只是理解和引用,要更有意义。而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复杂的现实总是容易被忽略、简化或是转成了某种符号。这是我小心翼翼想去避免的,但因为思考力的不足,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

内容推荐

 娄军所著的《在他乡寻找自己》以他乡为主题,和城与人对话。作者造访维也纳、布达佩斯、华沙等七个城市.感受这些城市的激情与诱惑、焦虑和不安;聆昕摄影师荒木经惟、日本电影新浪潮主将筱出正浩、电影大师门泽尔、戛纳最佳女演员于佩尔、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人生故事,感受密集的人性激荡。

编辑推荐

用脚步阅读世界,用言语探索人生在城与人的对话里,感受密集的人性激荡一种急切地了解世界的愿望。一次理解很多条道路的邀请。

娄军所著的《在他乡寻找自己》就是一场文化的旅途,不断的行走不断的寻找,寻找自己;寻找未来。用双眼去探寻不同的城市,用心去感受不同的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他乡寻找自己(精)/主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娄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81540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414277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