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土默热红楼判词新裁/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土默热红学的出现为百年红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尽展土默热红学的思想精髓!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一套五部,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可各自独立成篇,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是《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之一,对《红楼梦》中的判词来源和隐含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考证分析。从对《红楼梦》女性观的分析证实了:《红楼梦》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的作品、《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内容推荐

土默热红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红学的全新的《红楼梦》研究学术体系,它从人物生活原型、故事发生地、情节历史依据等角度对《红楼梦》的创作时空和历史背景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红楼梦的作者是洪昇而非曹雪芹,大观园的原型是在杭州的西溪,大荒山原是指京东的盘山,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原型是杭州“蕉园吟社”的“五子”和“七子”,《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国殃家难。循着作者的思路,读者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境界:一个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天翻地覆巨痛的“末世”,一个正在亡国破家的忧伤、悲痛、困惑、愤懑中苦苦挣扎的“百年望族”,一群接受了“遗民思想”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男女,一个遭受了国殃家难百般折磨,背负着“无能”、“不肖”之恶名的封建知识分子,一对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痛苦生活的夫妻。洪昇及其家庭、夫妻、姐妹们的这一切,同《红楼梦》作品中展示的交织着痛苦与欢乐、清醒与迷茫、叛逆与依恋的全部生活,互相之间显得是那么人情入理,如呼如应,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在《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中,作者通过强有力的逻辑性与实证,借助优美的语言和文字,将这些思想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阅读本丛书,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红学新体系的极大张力,还会美美地享受一次文学盛宴。

目录

前 言 《红楼梦》的女性观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章 香菱判词

第二章 钗黛合一判词

第三章 元春判词

第四章 迎春探春惜春判词

第五章 妙玉判词

第六章 凤姐巧姐判词

第七章 李纨判词

第八章 湘云判词

第九章 秦可卿判词“太虚幻境”

第十章 关于“好了歌解”和“飞鸟各投林”

后记 天香楼探秘

附 录 要把《红楼梦》真正当作小说研究

试读章节

《红楼梦》第五章《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描写宝玉在秦可卿卧室睡午觉,睡梦中来到“太虚幻境”,幻境中有“十数个大橱”,橱中装着“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翻开册子,其中有画有诗,皆预示着该女子的悲剧命运。宅玉在“副册”中“拿起一本册子来,揭开看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熟读《红楼梦》的朋友,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判词写的是香菱。画面上一株桂花暗示薛蟠的大老婆夏金桂,池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象征香菱为金桂迫害而早夭。判词中的荷花就是莲花。香菱原名“英莲”,既有谐音“应怜”的意思,也有莲花的意思。判词中“两地生孤木”一句,系用拆字法,暗写一个“桂”字,当然是指夏金桂。末两句暗示香菱的最终命运是被迫害摧残而死,死后“香魂”为什么一定要“返故乡”,是因为香菱是从小被拐卖出来的,长了十几岁,连家乡父母都不知道,正可谓“平生遭际实堪伤”。

对预示香菱命运的“判词”与“画面”,从字面上解释,目前红学界没有异议,但进一步分析,则其中大有奥妙。香菱的原名为什么要叫“英莲”,难道仅仅是为了谐音“应怜”么,难道她的父母为她取名时心中就有不祥的感觉,故意用“应怜”谐音为其取名么?薛家又为什么为她改名“香菱”,难道不知道荷花本身并没有香气么?除了在荷花意义上的暗示,背后还有其他意思么?作者为什么要为夏金桂如此取名,桂树是金秋飘香的树木,为什么一一定让它生长在炎夏?

深一步分析,香菱在《红楼梦》中,属于“副册”中的陪衬人物,并非什么重要人物,作者为什么要在全书那么多女子中,单单用香菱开头,把她放在两个女主人公出场之前,并让她的形象,为宝钗黛玉的出场做铺垫?宝钗出场前,先有了薛蟠为夺取香菱,打死冯渊,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也是这个乱判“葫芦案”的贾雨村,居然是黛玉的启蒙教师,还是他把黛玉同船护送进荣国贾府的。这样,就使香菱同宝钗黛玉形成了不解之缘。

再深一步分析,《红楼梦》书中关于香菱的很多奇怪描写,似乎都另有深意。譬如,凤姐特特地对贾琏说,香菱这个“小媳妇子”,“眉眼儿长得像东府小大奶奶”;“东府小大奶奶”是谁?就是宝玉在她卧室睡觉的那个秦可卿;秦可卿长的又像谁?“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是个“兼美”。正是这个“兼美”,在“太虚幻境”中,引导宝玉做“儿女缱绻”之事的!这一连串奇怪的描写,难道真的要让这个香菱,同男主人公宝玉,发生什么儿女私情么?

要解开这一连串谜语的答案,必须要考证清楚《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书中人物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人?在红学界公认的那个所谓作者曹雪芹身上,你是绝对找不到谜底的,百年红学历史中,谁说清这个问题了?当你随着笔者考证的方向,把《红楼梦》真正作者洪昇的庐山真面目看清楚,寄托在香菱身上的一系列谜团,便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

请朋友们翻开国学大师陈寅恪旧作《柳如是外传》,看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著名诗人、才女加侠女柳如是,出道之初的芳名是什么?竟是“杨影怜”!联想到《红楼梦》中甄士隐那个可怜的女儿“甄英莲”(脂批“应怜”),谁的头脑中都会立时闪过一串火花:真是太巧合了,陈大师笔下的这个“影怜”,与《红楼梦》中的“英莲”,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

循此思路搜罗史料,细加厘剔,笔者发现,《红楼梦》通篇故事,与这个“杨影怜”还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影怜即柳如是。柳如是何许人也,恐怕不会像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为今天的人们所熟悉。但在明末清初那段天翻地覆的日子里,她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江南艳妓、尚书夫人、风尘诗人、爱国侠女,集万种风流、千般才情于一身的响当当“花王”名流!

就是这个杨影怜,同松江名士陈子龙的爱情故事,构成了《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原型;也是这个杨影怜同文坛领袖钱谦益的婚姻生活,构成了《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故事原型。洪昇是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巨痛的具有强烈遗民思想的文学家。他在创作《红楼梦》前,大量收集了南明时期那些才子妓女的事迹,以柳如是与陈子龙与钱谦益的爱情故事为基本素材,初创了《红楼梦》。

香菱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象征性人物,象征着《红楼梦》女主人公宝钗黛玉的生活原型是杨影怜(柳如是)。作者写她从小被“拐子”拐卖,连家乡父母都不知道。这是柳如是的实情。柳如是曾用过的杨柳等姓,都是自己取的,她的真实姓名究竟是什么,她自己也不知道。香菱被薛大傻子强夺,暗示柳如是为钱谦益做妾。《红楼梦》书中薛家人物的原型是杭州古荡钱家,与钱谦益是本家。书中香菱爱上了“冯渊”,寓意“逢冤”,暗示的就是陈子龙。陈子龙在抗清失败被俘后投水自杀,可谓“逢冤”。陈子龙并非是被钱谦益打死的,但陈子龙是抗清志士,钱谦益却是投降清朝的“两朝领袖”,二人之节操天壤之别,《红楼梦》书中如此暗示处理,亦属自然。

既然《红楼梦》中的“英莲”就是生活中的“影怜”,那么,作者为什么在书中又为她改名“香菱”呢?……P2-5

序言

《红楼梦》的女性观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只能产生于后天实践。其实毛先生只说了问题的一半,岂只是正确思想,就是不太正确的乃至错误的思想,也不会凭空产生,凡是现实的思想,都有其社会根源。

《红楼梦》一书,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莫过于书中表现的奇特的女性观。红学界的诸多大师,在连篇累牍的考证研究文章中,都把这一奇特的女性观的产生,归因于曹雪芹的天才,似乎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也有人归因于曹家特殊的织造家庭的风月繁华。其实这同天上掉下来也没有多大差别。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文学是人类社会的心灵史。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反映其创作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红楼梦》当然不会例外。画鬼容易画人难。《红楼梦》刻画的当然不是鬼,而是一系列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的人,因此,作者的思想,必然打着深深的时代印记。本文试图从《红楼梦》表现的女性观人手,去剖析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而在一个侧面解决目前仍然困惑红学界的某些类似死结的问题。一、《红楼梦》奇特的女性观概说

《红楼梦》作者曾申明: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闺阁昭传”;清代学者也曾判定,此书纯属“扯老婆舌头”。凡是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承认,该书确实是一部主要描写家庭中女人生活的书,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女人的痛苦和欢乐,女人的希冀和绝望,女人的成功和失败,女人的辉煌和黯淡,女人的高雅和庸俗,女人的超脱和魔障,如此等等。

《红楼梦》书中几乎每一个女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作者摆脱了传统文学描写女性的惯常手法,很少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类词汇去刻画女人的外观容貌,而是侧重描写女性的内在气质,从而使女性美达到了从内到外的高度统一。这种重在气质的创作手法,更加鲜明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女性观。从书中描写的大量女性生活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作者四个方面的独特视角:

其一,“女清男浊”说。作者通过男主人公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就感到清爽,见了男人就感到浊臭逼人。”书中众多男女的形象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迎、探、惜贾府三艳,钗、黛、湘三表姐妹,袭、晴、鸳、棋、钏等众多女婢,一个个形象确实清纯可爱;主人公宝玉虽是男性,但有性别倒错之嫌,爱以女性自居;而贾珍、贾琏、贾蓉、贾瑞、贾芹等哥们爷们,一个个都显得可憎可厌可怜可笑,就连主人公宝玉的父亲,和一众清客相公,也全部显得委琐无聊,令人避之不及。

其二,女子胜男说。在封建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来是男儿的责任,可是作者在书中却沉痛地感叹道:“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书中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等篇章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女性的胆识、韬略、气魄、手段;就是在平儿、鸳鸯、袭人等女性婢仆身上,也展现了治家理事的高超才能。而书中的敬、赦、政、珍、蓉等应该承担治家职责的男人,则统统是一派庸碌无能的形象。

其三,“才女有德”说。中国封建社会评价女人的通行标准是“郎才女貌”,是“德容工貌”,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红楼梦》一反传统观念,把年轻女子一个个都描写为德才兼备的光辉形象。宝钗、黛玉、湘云等表姐妹,诗做得比宝玉好,字写得比宝玉强,知识比宝玉渊博,道理比宝玉透彻,就是参禅论道也比宝玉来得深刻。不要说一干才女,连那个从小被拐卖的香菱,也通过“苦吟”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女诗人。这些才女不仅有丰富的个人文化生活,还结桃花社、海棠社,咏菊花、讽螃蟹,品名茶,啖鹿肉,雪晴联诗,月夜对句,抚琴绘画,灯谜酒令,一派“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形象,颇似现代人的文学沙龙,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其四,“千红一哭”说。《红楼梦》中的所有才女,因为生逢“末世”的同样原因,下场都十分悲惨凄凉,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金簪雪里埋”、“冷月葬诗魂”、“寒塘渡鹤影”、“终陷泥淖中”、“误嫁中山狼”、“东风一梦遥”、“青灯古佛旁”、“淫丧天香楼”等等,无一好下场。就连女奴们,金钏投井、晴雯被逐、鸳鸯上吊、司棋撞墙、芳官出家、袭人别嫁、二姐吞金、i姐自刎等等,也无一得善果。

其五,“鱼眼睛”说。《红楼梦》作者不是歌颂所有的女人,而只歌颂闺中的纯情少女。对于婚后的女人,则视为珍珠变成的“鱼眼睛”,令人可憎可厌。什么赵姨娘、邢夫人、马道婆、多姑娘、秦显家的、璜姑奶奶、林之孝老婆、鸳鸯嫂子等等,统统是一堆死鱼眼睛形象。就连主人公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嫂子兼表姐王熙凤,作者虽然笔下留情,但其心狠手辣的种种恶行,也令人齿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妒妇”持强烈的批判观念,在夏金桂虐待香菱、王熙凤虐待二姐两件事情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宝玉去寻什么“妒妇方”,欲治疗妇女嫉妒病。二、《红楼梦》的女性观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明末清初的时间界定,大约是从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中期,基本上是公历17世纪的100年间。这10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不平常的一个世纪!农民战争,清兵入关,平定三藩,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社会大动荡!痛苦造文化,愤怒出诗人。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带来了文化界思想上的深刻反思、观念上的激烈变革和文学上的独特创新,因而呈现出了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辉煌局面!《红楼梦》所反映的女性观,正是这一时期的客观现实。

其一,顺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南明小朝廷土崩瓦解。江南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不仅政治上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经济上经受了兵匪双方的洗劫,在身心上还经受了一次剔发蓄辫的奇耻大辱!按照当时的通行说法,江南士子被迫接受的是“男降女不降”的屈辱现实。女人可以继续着“民装”,裹小脚,插戴传统钗钏,而男人则必须剃掉前额头发,脑后拖一条猪尾巴辫子,并改穿旗人装束。

清庭为了强制推行在江南的剃发易服措施,实行了残酷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高压政策。今天的人们看易服剃发行为,似乎并非什么原则问题,但在当时与封建正统观念却发生了严重冲突,更何况还使亡国灭种之痛更深刻、更表面化了。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堂堂男子汉不可避免地会羡慕女人的传统装束,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从而造成自主人格的缺失。这就是女人“清”而男人“浊”,见了女人“清爽”,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心理的真正起源。在当时文人的笔下,就记载了流行于杭州、苏州、南京一带的民间谚语:“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2.《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曹雪芹不仅没有风月繁华的生活基础,更不可能具备明末清初的那种特殊的女性观。在明末清初,《红楼梦》展现的女性观在文人中很普遍,反映到文学作品中也很正常;而到了乾隆年间,没有人会再有“女清男浊”的古怪思想,就像今天的人不会再有60年前日本占领时期的亡国奴意识一样。

3.《红楼梦》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个生活在清初顺康年问的失意文人,作品完成于康熙中后期的可能性很大。笔者推断他就是康熙朝的大文豪洪昇,因为他既有与《红楼梦》描写的生活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又有与《红楼梦》透露出来的完全一致的思想观念。在《红楼梦》作品中、脂批中,洪昇自己的诗词中,以及当时文人的记述中,都有直接和间接的证据可循。洪昇的家庭就是在“自杀自灭”中“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洪昇被朝廷革去功名后经常哀叹“无才补天”;洪昇与表妹青梅竹马,与姐妹们感情深厚,与数不清的女人发生过感情纠葛;洪昇多才多艺,一生著作等身,并且多是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红楼梦》与洪昇的代表作《长生殿》有明显的因袭痕迹,等等。总之,洪昇具备创作《红楼梦》的全部条件。

4.脂砚斋也不可能是乾隆朝人,更不可能是曹雪芹的什么叔父或续弦妻子。笔者推断脂砚斋就是洪昇的妻子黄蕙,而那个畸笏叟则是洪昇的小妾邓氏雪儿。她们同丈夫一起经历了国难和家难,一起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故批语“不从臆度”,表现出“事皆亲历”。洪昇夫妇与吴仪一夫妇终生交往密切,“吴吴山三妇”是著名的评书家,洪昇的妻妾受“三妇”影响而批书顺理成章。有证据表明,洪昇的长女洪之则,就同“三妇”一起评点过《西厢记》。脂批中的“雪芹”、“芹溪”似乎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的别号。曹雪芹因为读《红楼梦》后产生共鸣,崇拜作者,故用脂批透露的“雪芹”、“芹溪”为自己取号。

5.对中国文学史研究者进一言:文学史研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明明知道《红楼梦》表现的是清初的生活和思想,却跟着胡适跑,硬往乾隆朝的曹雪芹头上套,这是违背历史唯物论的,也违背文学研究的一般原则。文史工作者们承认中国古典诗歌、传奇、短篇小说,都是在明末清初即17世纪达到了高峰,惟独认为长篇小说在乾隆中期即18世纪方达到了高峰,证据就是《红楼梦》此时方问世。这是削足适履!同时文史工作者们又明明知道,雍乾以降,中国古典文学普遍滑坡,何以惟独长篇小说反而爬坡?史学研究是忌讳自相矛盾的。惟一合理的解释是,《红楼梦》同《金瓶梅》、《聊斋志  昇》一起,构成了l7世纪艳情与世情小说的高峰,同时又与此时评点修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构成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五部经典长篇小说,都直接来自于明末清初即17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还有比这更高的高峰么!

2004年5月于长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土默热红楼判词新裁/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土默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53437
开本 32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