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放飞英伦(一位母亲的手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失去丈夫的痛苦,单亲家庭的磨难,都无法阻止坚强的母亲把儿子培养成为英国著名学府的优等生。是所谓的天才培养模式还是面对不幸与坎坷永不放弃的坚忍?让我们用心去体会一位单亲母亲的育儿经历……

作者采用的是写实性的笔记形式,运用朴实、形象的语言,在儿子23年成长经历的点点滴滴中选取了最值得追述、最能代表孩子成长各主要阶段状况的60件事例,其中特别注意偏重于有关儿子培养与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尽可能予以详尽地解说细节,既有可读性,又通过一定的理性分析,展示出家庭教育、教养与孩子成才之间的关联效果,展现了浓郁的母子深情和广阔的社会关怀背景。

内容推荐

作者运用朴实、形象的语言和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例,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在儿子仅半岁、丈夫罹患重病时,面对生活的磨难,勇敢地承担起照顾病人、养育幼儿的重担。八年后丈夫撒手人寰,她携幼子返回故乡,继续以坚忍的毅力,为儿子支撑起一片天空。伴随着儿子成长的每一步,身为单身母亲的她,唯以希望与热忱,与孩子一起调整失去亲人后的心态,用心去表达与传递母爱,努力运用智慧与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与孩子在培育爱心、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孕育优秀品格和能力等方面,取得日益和谐的默契,最终获得了使儿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成就和快乐。

本书既有可读性,又通过一定的理性分析,展示出家庭教育、教养与孩子成才之间的关联效果,展现了浓郁的母子深情和广阔的社会关怀背景。

本书可为家长、正在成长中的初高中学生、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家庭教育研究者及对家庭问题有兴趣的一般读者,提供借鉴和经验。

目录

作者心语

引子

第一篇 “科学育儿”与实践——孱弱多病中的早慧

1.“自然迎接”新生命/1

2.“经典宝书”与“照方进补”/2

3.“胎教”的尝试/4

4.“你想儿子是吗?让你想到了!”/6

5.“爱清洁、不爱哭”/7

6.“科学育儿,越养越瘦”/11

7.与“死神”擦肩而过/13

8.针对迟缓发育的特别训练/16

9.学会“听”与“说”/18

10.孱弱多病中的早慧/21

第二篇 玩乐与游戏中的启迪——全面发展的多种尝试

11.在有声读物的世界里/25

12.走进音乐/28

13.最初的科学启蒙/31

14.认识大自然/34

15.享受户外运动的快乐/37

16.亲近小动物/41

17.让小手更灵巧/47

18.入门棋与画/52

19.“我要骑真正的自行车”/56

20.学会游泳与溜冰/59

第三篇 从懵懂走向坚忍——面对家庭的厄运与不幸

21.“我要爸爸回家!”/63

22.留守在家/66

23.“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69

24.“在陈雷家真开心”/74

25.“再见,信鸽!”/77

26.丧仪——“不孝”?不懂?/81

27.“妈妈,你可不能死!”/86

28.“我们这步路走错了!”/90

29.与儿子一起谈论钱/95

30.面对再婚的选择/102

第四篇 适度超前与心智的提升——在应试与成才的夹缝中寻路

31.幸运的“借读生”/108

32.领先在英语学习的起跑线上/115

33.接触“奥数”/119

34.语文家教的失败/123

35.“妈妈是我的校友!”/129

36.“请给我儿子一个机会”/132

37.“偷糖事件”/136

38.怎样做家长?/143

39.在应试与成才的夹缝中寻路/153

40.“小工程师”/164

41.“读万卷书,行千里路”/166

42.“妈妈只希望你快乐”/172

43.“这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180

44.“勤能补拙”/183

第五篇 放飞英伦——向“人的全面发展”迈步

45.仅仅为了尝试/190

46.抉择/194

47.谁来担保?/205

48.出国前的烦琐准备/211

49.放飞英伦/217

50.“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学生”/220

51.适应英国的社会生活/228

52.向既定目标的奋进/238

53.持续勤学中等来的喜讯/239

54.“妈妈,你解放了!”/244

55.在剑桥读书/247

56。享受“贵族学生”的待遇/250

57.注重实验、实践与实习/253

58.活跃在剑桥的社团活动中/255

59.“资深学者”/258

60.“我要每天读中国的经典书籍”/266

附录一:儿子的心声/267

附录二:剑桥三一学院的信函/280

试读章节

3.“胎教”的尝试

“胎教”一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词,也许当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有少量的知识介绍,而地处相对闭塞的J省,我和张雨都没听说过这个概念,也就没有这方面的主动意识和作为。

但是大姐寄来的一小方剪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剪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是介绍国外流行的一种说法:在孩子满6个月之前,如果父亲每天对着孕妇的肚子唱歌,孩子就会发育得更聪明,而母亲唱歌则没有这方面的效果。这里面的原因是父亲的音频较为低缓浑厚,与胎儿的耳膜震动相适应,所以能听到并产生反应和共鸣,进而促进胎儿的大脑发育,而母亲的音频较高且尖厉,对胎儿反而不利。现在看来,这是当时的一个内容并不很科学正确的“胎教”知识介绍,虽然并没有使用“胎教”这个名词,我却被它深深吸引:这说明,孩子的智力是有办法、有途径加以提高的!

但是,要实践这个新概念,由于张雨还在几百里以外的省会读书而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客观困难。更糟的是,尽管我一再坚持甚至严厉要求,张雨在每周回来的一天内始终很难从容地对着我的肚皮唱歌,几经反复终告失败。为了解脱,张雨又捡起了他的理论,努力说服我放弃这种奇特的尝试。

我却始终被这种新理论所鼓舞而入迷:既然胎儿能听到父亲的声音并由此提高智力,那必然也能听到其他的声音,只要注意选择有利于胎儿大脑发育的声音,必然会起到同样的效果。张雨的状况不能满足需要,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于是我每晚卧床时放低音调,哼唱一些轻缓优美的老歌,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马儿啊,你慢些走》、《嘎达梅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每天早上醒来后对着肚子低声地说:“孩子,昨晚睡好了吗?真乖,妈妈要起床了。”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确有效果,自从实行我自己设计的“与胎儿声音沟通”的方法后,我自觉胎儿律动明显加强了,而且有一种安详而沉稳的感觉。特别奇特的是,只要我对孩子发声,胎儿都会有反应。我深信,这是血缘亲情使然。

一次观看演出的经历坚定了我对这种尝试的信仰。当时我所工作的迅城,文化娱乐非常匮乏。怀孕6个月后的一个周六下午,一位同事送给我一张很难得的歌舞观摩票,演出剧目有歌有舞还有铿锵器乐,观众情绪高涨,台上台下喧闹异常。我忽略了胎儿对躁声的忌讳,正很起劲地观看,突然感觉到胎儿在肚子里猛烈地踢动,而且动静越来越大,与以往给我的感觉大不一样,似乎在给我传递一个信息:孩子感觉不舒服!我一下子醒悟过来,立即离开剧场,一边往风景秀丽的秋棠湖边慢慢走去,一边垂头低声地说:“孩子,对不起,刚才太吵了,让你不舒服了。”说也奇怪,孩子似乎听懂了,等我徜徉在静谧的湖边时,胎儿恢复了正常的律动。

就这样,以声音传递母爱,通过胎儿的律动感知孩子的情况,母子连心的真切互通贯穿在我等待孩子出生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工作、休息、吃饭甚至干家务,我都会及时跟孩子沟通,让他知晓并与妈妈一道。随着与孩子畅怀沟通的持续,我觉得自己与胎儿间非常默契,我能感受到他生理上的许多感觉。我爱极了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相信他(或她)也一定非常爱我。

我至今不知道这种沟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胎教”,但这种方式造就了我与孩子间的心灵感应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在儿子出生后延续了很长时间,成为我与儿子至今仍能作为亲密朋友相处的深刻渊源。P4-6

序言

我是一位普通的大专院校文科教师,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自丈夫15年前去世以后,独立抚养唯一的儿子子言,如今他已23周岁了。

自从我的儿子于2002年获得全额奖学金赴英国读书,2004年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继续获得全额奖学金以来,不断有很多很多的亲戚、朋友、同事以及学生们问我:“你的儿子怎么会这么聪明?”“你是怎么培养儿子的?”“应该怎样开发孩子的智力?”“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最有利于孩子的成才?……怎样把握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的教育?……孩子就是不肯看书、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不好、表现不好怎么办?”“你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具体办法吗?……请你介绍一下教育孩子的经验”,等等。也许是因为我的特殊家庭状况,使得他们的好奇或疑问更强烈一些。还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与同事,刚刚做了父亲、母亲,均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就更是详细地问我,关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或进入小学、中学后应如何培养、训育、启迪智慧与能力,以便为今后的成才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不少人甚至要求我把儿子自小到大读过、看过的书籍和报刊列出一个比较详尽的表来,而且一定要写明出版社,以便他们有一个具体的借鉴或参考。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和要求,我一时难以一一作答,也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回顾与儿子一起走过的历程,刻意地去做一些有预想效果的事情并不多,而且不一定也不宜作为普遍运用的规律或经验来谬传。然而当我有时候在闲聊中就某一件具体事项,将儿子小时候的事情作为佐证来叙说的时候,又往往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并且很想知道得更多更具体些。于是,就有很多人对我说:“你写吧,把你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把你曾为他做过的事情写下来吧,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的。”我曾有些犹疑:“那么琐碎,那么个别,也许会是误导呢。”他们说:“不会的,我们也是有判断力的,你写吧,写吧!”

这个出乎我意料的建议,开启了我记忆深处的绵绵思绪。在中国海关出版社几位编辑的鼓励下,我开始回顾儿子从出生、蹒跚学步、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出国、考进剑桥、直至今天所走过的岁月,从丈夫患病直至去世,以及其后我们母子俩相依为命的心路历程,觉得伴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其间确实发生过不少特别、生动、有趣而感人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情节事例,不但反映了身为家长对孩子表达与传递的深爱和浓郁亲情,更展示了伴随着儿子成长的每一步,我们母子所感受到的广阔的社会关怀与仁爱。

源于对人生与社会的感激,我在儿子23年成长经历的点点滴滴中选取了最值得追述、最能代表孩子成长各主要阶段状况的60件事例,其中特别注意偏重于有关儿子培养与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尽可能予以详尽地解说细节,以满足那些年轻家长们的需求。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但各类名称均用了化名,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此书采用的是写实性的笔记形式,故而没有刻意去设计、勾画或描述其中的情节或人物形象,相比小说而言,显然会缺乏一些可读性。此外,由于我的教师职业所限,撰写这类文体时,不自觉地会带有一些说教性、结论性的叙事风格;由于我是一位母亲,在叙述儿子成长过程时,不免拘泥于一些细节,因此个别事例可能会过于琐碎拖沓。这些都可能使读者感到一些乏味,谨此深表歉意。如果我所叙述的事情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可借鉴或参考的内容,那将使我感到荣幸。

边回忆边撰写的过程,使我更加深切地体会与领悟人生的意义,我的心绪随之更为平和而安宁,我将理性地、满怀感恩之心,继续我的人生之旅。

伊人

2006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放飞英伦(一位母亲的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伊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52584
开本 32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