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崇祯皇帝(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崇祯不是生活放荡、不理朝政的皇帝,他的勤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所少见。特别是他与那个沉迷酒色、20年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这样一个皇帝,姚老描写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思想感情,包括他的七情六欲,以及他对将相、后妃、子女、亲友、太监等各种人物的态度。既描写了他忧心国事,苦撑危局,事必躬亲,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一心想做“中兴之主”的一面;又描写了他沽名、诿过、轻信、多疑、善变、专断、暴躁、狠毒、残酷的一面。惟其如此,这样的描写才显得是真实的、可信的。

内容推荐

崇祯十一年冬,清兵入侵,北京戒严。在崇祯授意下,杨嗣昌、高起潜对力主抗清的卢象升事事掣肘,卢象升最后同数倍于己的清兵血战巨鹿,壮烈殉国。

同年秋,李白成在陕西潼关陷入明军重重包围,崇祯严旨平贼。李自成经过殊死奋战,几乎全军覆没,只率十八骑冲出重围,潜入商洛山中。翌年秋,崇祯派辅臣杨嗣昌出京督师,围剿李自成,但军纪败坏,将骄兵情而失败。崇祯十二年夏,张献忠在谷城重新起义;十四年初春,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杨嗣昌在沙市自尽。

为了筹措军饷,崇祯向勋戚借助,先从武清侯李国瑞开刀。李坚不借银,并和皇亲、太监联合抵制,崇祯以借助失败告终。

崇祯十三年冬,李自成入河南。十四年正月破洛阳,杀福王,开始开封战役。崇祯暗下促满州议和事赶快议定,以便全力对付李自成,但援汴的二十万人马在朱仙镇溃败。满州议和条款泄漏,满朝哗然,迫使崇祯杀陈新甲以推卸责任。

崇祯十五年秋,清兵围困锦州,洪承畴奉命出兵,屯兵山海关。原想稳扎稳打,但崇祯接连下旨,洪被迫出关救援锦州,全军崩溃,洪被俘降清。

崇祯十六年秋,李自成进入西安,定国号大顺。十七年正月率大军东征,渡黄河,入山西,破太原,过大同,直逼北京。崇祯原想逃往南京,但在犹豫中李自成已兵临城下,失去南逃机会。在即将破城时刻,崇祯命太监护送太子、永定二王出城逃命,下旨周后、袁妃自尽,亲手劈杀公主和幼女,在绝望中只有王承恩陪伴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目录

上册

序:未能中兴反亡国(田永清)

北京在戒严中(1-3章)

潼关南原大战(4-12章)

卢象升以身殉国(13-3-14章)

张献忠谷城起义(15章)

崇祯的忧郁(16章)

杨嗣昌出京督师(17-20章)

紫禁城内外(21-26章)

下册

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27-29章)

张献忠奇袭襄阳杀襄王(30-31章)

杨嗣昌沙市自尽(32章)

困厄中的崇祯皇帝(33章)

洪承畴出关(34章)

辽海崩溃(35-37章)

洪承畴被俘降清(38-41章)

陈新甲泄密被诛(42-43章)

多尔衮时代开始(44-45章)

李自成围城时刻(46-48章)

崇祯皇帝之死(49-50章)

后记:父亲的遗愿(姚海天)

试读章节

崇祯点点头。他感到外廷群臣在这个问题上对他无形的压力很大,并且担心连杨嗣昌也会对他的急于向满洲议和的苦衷不能够十分谅解,于是又说:

“朕原来也是不主张行款的。无奈年年打仗,又加上灾荒频仍,兵饷两缺,顾内不能顾外,只好对东虏暂时行款。俟内乱敉平,腾出手来,就可以对东虏大张挞伐。可惜外廷臣工,多不明朕之苦衷!”

“陛下宏谋远虑,自然非一般臣工所能明白。然如抚事告成,利在社稷,有目共见,今日哗然而议者彼时即哑口无言矣。”

“但愿能够如此才好。”

“昔时对俺答议款,反对者何尝不多?等到款事告成,俺答受封,贡马互市,从此相安无事,朝廷得解除西北边患,并力用兵东胡,众人始知对俺答行款为得计。今日之事,与之仿佛。”

“卿言甚是。”

杨嗣昌的口才确实好,几句话说得崇祯十分满意,频频点头。其实同俺答议和的一段历史,崇祯并不是不清楚。这事情发生在六十年前,他的曾祖父隆庆皇帝治世的时候。那时候国家的底子还很雄厚,加上内有张居正和高拱等名臣在朝,外有许多名将镇守九边④,大明帝国的力量比俺答强大得多,所以才能够取得较好的和议结果。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根本不能同六十多年前的历史相比。不过由于崇祯急于要向满洲求和,所以一时不愿认真地想想罢了。

“洪承畴同孙传庭全力追剿闯贼,”他又问,“近来甚为得手,是否能够~鼓荡平?”

“据洪承畴、孙传庭两臣所奏,李自成所纠合之各股流贼,有的击溃,有的歼灭,有的投降,所余无几。目前大军猛追不放,四面堵截,务期一鼓荡平。闯贼欲往河南,入湖广,奔四川,均不可能,不得不从商洛山中向北逃窜。洪承畴已在潼关南边布置重兵,设伏以待,想不日即有捷报到京。”

崇祯十一年,几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军,在明军的围剿下,受到严重挫折。声望较高的张献忠在湖北谷城投降了明王朝,罗汝才率领九营联军在均州和房县一带也投降了,老回回和革里眼的回革五营,徘徊于大别山,时时谈判投降,观望不定。只有李白成高举闯王大旗始终不屈,而今也被洪承畴、孙传庭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团团围困在潼关南原。崇祯十分看重潼关这一仗,他三次手谕,命洪承畴、孙传庭全歼李白成,断勿使一人“漏网”。而今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苍白的脸孔上闪出一丝笑容,随即稍微提高声音说:

“先生请坐。”

杨嗣昌赶快叩头谢恩,然后起身,同时有两个太监闻声进来,在皇帝的斜对面替他放了一把较矮的檀木椅子。他刚坐下去,皇帝又叫“赐茶”,他又站起来躬身谢恩。

崇祯的精神振作起来,刚才的困倦都没有了。他从宫女手中接过来一杯热茶,喝了一口,用庄严而有信心的声调说:

“如能一鼓荡平,皆先生居中调度之功。”

杨嗣昌躬身说:“这是上托皇上威灵,下赖将士用命。微臣以驽钝之材,辜负皇上宠信之深;自任本兵以来,内而流贼迟迟未灭,外而虏骑入犯,直逼京师,致使陛下午夜忧勤,寝食不安,实在罪该万死。”

  “卿的困难,朕甚明白,不用多说。”停一停,崇祯又说,“张献忠已经就抚,李自成是国家心腹大患,如能荡平,其他流贼自然容易歼灭,不足为虑。”

“陛下所见极是。李自成为死贼高迎祥旧部,在诸贼中最为强悍。目前只要将闯贼荡平,其余诸贼闻风丧胆,当可不战而降。”

“张献忠受抚后,是否确有诚意?抚局是否可恃?”

杨嗣昌早已料到皇上迟早会问他这个问题,心中已有准备。  P10-11

序言

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崇祯皇帝》,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节选本,由姚雪垠之子姚海天和王维玲先生整理。

今年五六月间,海天同志根据父亲生前遗愿,将他们合作完成的这部书稿交给我,嘱我抽空读一读,提提意见,然后写一篇序言。并特别嘱咐我以《李自成》的忠实读者、姚老生前友好和职业军人这三重身份,从新的视角来谈谈《崇祯皇帝》,这对帮助读者阅读这部书,进而了解《李自成》全书,可能会有所裨益。

姚老是享誉文坛的大家,他的皇皇巨作《李自成》是历史画卷、悲壮史诗,可谓博大精深、撼人心魄、影响深远。由我这个退休老兵作序,无论是职业、年龄,还是学识、名气,与姚老都极不相称,故实不敢当,再三推辞。但在海天的盛情之下,我只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试着写作这篇序言。

的确,我是《李自成》的忠实读者,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李自成》第一、二卷一面世,我就和众多读者一样争相购买、爱不释手、昼夜阅读,从中得到莫大的读书乐趣,汲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常常陷于对明末风云变幻历史的沉思之中。

因对《李自成》的喜爱,对其作者自然也十分敬仰。记得是在1987年8月,在友人冯天瑜教授的引见下,我有幸结识了姚老。之后,我与姚老交往日频,成了年龄悬殊、职业迥异的忘年交。在多年的交往中,姚老的学识、学风和人格、人品,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诲、启迪和影响,老人家的确是我的良师益友。

姚老生于1910年,卒于1999年。他从19岁开始发表小说《两个孤坟》,到逝世前完成《李自成》第4、5卷,文学创作生涯长达70年之久。他一生著作甚丰,成就斐然。他早期创作的《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中长篇小说,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中老年创作的《李自成》,则是其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我们很多人熟知姚雪垠的大名,多是从争相阅读这部大作开始的。姚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部大作所奠定的。姚老的这部大作,追求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追求笔墨变化之美,丰富多彩之美,在壮美与优美之间交互变化,而以壮美为主调。它气势恢宏,又波澜壮阔,颇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并且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了17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全书330余万字,历时42年完成。《李自成》的规模之大,创作时间之长,反映生活之广,刻画人物之多,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是极为罕见的。《李自成》以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贡献享誉中外,被公认为是“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填补空白之作,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曾对《李自成》的创作给予过直接的关心和支持,作出过重要指示和批示,并对《李自成》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将被人们永远传诵的佳话。

大家知道,毛泽东谙熟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他本人也是写文章的大家,但他一般不看当代人写的小说,可他对《李自成》却情有独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李自成》第一卷出版不久,他就曾对王任重同志这样说:“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分上下两册,上册我已看了,写得不错。”1975年10月,姚老在“四人帮”的严重干扰下,无法继续创作《李自成》以后各卷,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上书毛泽东,由胡乔木同志转呈。处于暮年且在病中的毛泽东很快作出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

1977年8月下旬,复出不久、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在听取文艺界领导同志汇报工作时,专门谈到了《李自成》,他说:“《李自成》第一卷写得很精彩,可以说无懈可击。第二卷能写到这样的水平,也是十分难得的。听说他在写第三卷,不知第三卷怎么样……”

《李自成》在小说结构、语言艺术、民族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结合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也得到了多位大师级著名人物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李自成》中对刘宗敏和李信等人物的评价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观点相违,为此,姚雪垠写信和郭沫若商榷,郭老回信说:“我完全赞成你的观点,祝贺你的成功,感谢你改正了我的错误。”

姚雪垠与文学大师茅盾围绕《李自成》的创作,来往书信达73封之多。茅盾对《李自成》总体评价极高,特别赞赏姚老描写的战争场面,“脱尽《三国演义》、《水浒传》之传统写法,疏密相间,呼应灵活,甚佩、甚佩。”

明史权威吴晗这样评价:“我认为《李自成》绝不在《水浒》之下,甚至比《水浒》还高。如果拿它同《三国演义》比较,我看它也超过了《三国演义》。因为罗贯中的作品,既没有写生活,结构也不完整。”

美学大师朱光潜这样评价:“作者对明末历史背景有充分的掌握,博学多闻,胆大而心细,文笔朴素而生动,《红楼梦》以来,还少见这样好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吸收了西洋长篇小说的写法,而又植根于民族土壤。”

作家是主人,读者是上帝,社会是评判。评价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一是看它能否经得住读者的考验,二是看它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据出版社统计,前些年《李自成》前三卷(八册)先后印发了400余万套,总计3200多万册。当时广大读者连夜排队购买,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供不应求,可见《李自成》在社会上反响之强烈。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李自成》作为传世之作,仍然不断再版,广泛流传于众多读者之中。

《崇祯皇帝》节选于《李自成》五卷本的前四卷(10卷本的前8卷),全书分为18个单元50章,80余万字,约为《李自成》全书的四分之一。由于内容的侧重和结构、人物的变化,该书与《李自成》相比,在主线、副线的安排与叙述上,亦随之有所变化。原书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为主线,以崇祯皇帝朱由检和满清崛起为两条副线。而此书则以崇祯皇帝为主线,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的崛起为两条副线。该书反映了崇祯皇帝内忧外患的宫廷生活、明朝末年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揭示了农民起义军为什么由低潮到高潮蓬勃发展进而推翻朱明王朝;一心想成为“中兴之君”、“千古英主”的崇祯皇帝为什么成为亡国之君;满清为什么迅速崛起入主中原进而统一全国,从而改变了中国近300年的历史;这样一些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经验教训,都在书中真实地、艺术地作了反映。本书严格按照原著节选,在不影响原著小说艺术的原则下,为紧扣全书主旨和各章节的衔接与照应,便于读者阅读,尽管对节选章节的个别地方作了删接、补叙等技术处理,对原来个别的单元之名也略有改动,但读起来有一种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之感。没有看过《李自成》全书的读者,很可能感觉不到这是一部节选本。

《李自成》是一部内容丰富、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悲剧,在大悲剧中又包含许多小悲剧,崇祯之死和李白成之死是其中两个最大的悲剧。崇祯和李自成互为主要对手,又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悲剧典型。尽管他们代表的阶级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两人性格迥异,但姚老却以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两个艺术典型塑造得犹如双峰对峙,各臻其妙。对于崇祯这个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姚老并没有采取简单化、脸谱化、漫画化的写法,而是依据历史的真实,运用现实主义的方法,生动、细致、深刻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崇祯并不是荒淫之徒、昏庸之君。他勤于朝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所仅见。特别是他与那个沉湎酒色、20年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这样一位皇帝,姚老既写得翔实细腻,又写得具体生动。他是把崇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又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典型来塑造的,包括他的七情六欲,以及他对将相、后妃、子女、亲友、太监等各种人物的态度。既描写了他忧心国事,苦撑危局,事必躬亲,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一心想做“中兴之君”的一面;又描写了他沽名、诿过、轻信、多疑、善变、专断、暴躁、狠毒、残酷的一面。唯其如此,才显得是真实的、可信的。这是过去描写封建帝王形象的文学作品中少见的艺术典型。

还应指出的是,这部书在突出主线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明朝、满清政权、上层各派政治势力以及农民起义军等方方面面的情形,以细致的笔触描摹了从宫廷到山野、从北京到外地、从官军到义军、从关内到关外的风土人情、典章礼仪、衣冠服饰、饮食起居、作战场面等等,而且这些方面的描写不是生硬地解说,而是有机地融化到情节描写之中,或作为时代氛围的点染,因而是生动的、形象的,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过去一些人在谈论国运兴衰成败时,往往发出这样的疑问:天乎?人乎?人乎?天乎?其实一个朝代的兴亡,既在于人事,也关乎气数,这二者往往是兼而有之的。所谓人事,指人为的主观因素;所谓气数,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和客观规律。

对于崇祯的亡国,史书上分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客观原因,即大势已倾,积习难挽。明朝的灭亡,是其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等各种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决非一时所致,一人所为。这种大势所趋,不是任何一个渴望中兴的皇帝所能挽回的。崇祯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国事日非的背景下黄袍加身的。这位年仅18岁的年轻皇帝,既要“攘外”,又要“安内”,他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和中国历代统治者在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时的态度如出一辙,即“攘外必先安内”。崇祯在位的17年间,明朝一直陷于对内对外两面作战的困境,兵力不足,粮饷枯竭,文官爱钱,武将怕死,兵无斗志,纪律败坏,要挽救这种局面实无良策。崇祯虽然有心中兴,但却无力回天。二是主观原因,崇祯在治国方略和用人方面的各种失误,对于明朝的灭亡也难辞其咎。崇祯登基之后,开局还算顺手,加之铲除魏忠贤阉党集团大得人心,一时间竟有了“英容中兴之君”的美誉。但他却像昙花一现、流星一闪那样,耀眼一刻之后便光彩不再了。明朝从洪武以来,历代皇帝都对文武百官寡恩,用着时倚为股肱,一旦翻脸就抄家灭门,到了崇祯时更是变本加厉、大开杀戒。他十分轻率又十分残酷,不但走马灯似地不断更换大臣,而且对大臣毫不容情,说廷杖就廷杖,说杀戮就杀戮。据粗略统计,他在位17年,共任命、更换过50个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副宰相),由此可见其用人轻率之一斑。先后由他杀戮的相当于首辅的内阁大学士2人,他直接下令杀死的总督7人,巡抚11人,被迫自杀1人。被他利用特务手段抓进监狱里关押、殴打、间接逼死、自杀或判刑、流放的巡抚、尚书、侍郎多达数十人。他一方面严禁后妃干政,另一方面却又荒唐地利用太监监军,使身处一线的将领处处受到掣肘,让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种被捆住手脚的将军领兵打仗,岂有不败之理!他利用东厂、锦衣卫这一套庞大的特务系统,进行暗无天日的恐怖统治。他一方面为杜绝前代外戚干政之弊而不让皇亲国戚在朝中担任官职,另一方面又在宦官中选拔亲信,培植鹰犬,至使宦官人数急剧膨胀,到他末世来临之际,宫中宦官总数多达10万之众,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纪录。崇祯重用信任太监的结果,形成宦官专权、人人自危、不敢任事、众叛亲离、有君无臣的局面,使明王朝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难怪此后义军攻进北京和清军兵锋所至,就如入无人之境了。

姚老把李自成进京与崇祯皇帝之死交织在一起描写,一方面写气势磅礴、踌躇满志的李自成率师势如破竹攻击北京,一方面写崇祯在李自成破城前的惶恐、悲愤、幻灭、绝望等错综复杂的心理,写得扣人心弦、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李自成破城后,崇祯急令传各部大臣进宫,但却无一入应召,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这时慌乱无奈中的崇祯下旨后妃自尽,亲手劈杀公主和幼女,最后只有心腹太监王承恩一人陪伴他自缢于煤山(今景山)脚下一棵老槐树上。姚老把明朝的灭亡和崇祯之死的悲剧气氛、悲剧环境、悲剧效果写得真实强烈,把悲剧的深刻性和文学的典型性融化为一体,不仅把李自成进京和崇祯之死的艺术水平推向了顶峰,而且成为全书的高潮。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真实而强烈地把三百年前明朝灭亡和崇祯皇帝最后七年的命运深深地留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在“魂断煤山”的大幕缓缓落下之后,依然徜徉在无尽的回味之中。

《李自成》接下来的故事众所周知,这里不妨再简述几笔。李自成进京是其事业的顶峰,也是他跌向深渊的开端。崇祯自尽,明朝灭亡,在李自成走向辉煌胜利的同时,由于战略、政策上的一系列失误等原因,导致山海关惨败,回到北京,匆匆登基,旋即退出北京,从进京到离京仅有短短的42天,李白成领导的大顺军,此前此后表现了天壤之别的转变,由此前所向无敌变为一触即溃,节节败退,以至撤离西安,败退豫鄂,最后单人独骑牺牲于湖北省通山县的九宫山上,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英雄。

行笔至此,我的耳边忽然响起了毛泽东那句振聋发聩的6字名言:

“绝不做李自成!”

掩卷沉思,回想我曾多次去景山公园游览的情景,每次去那里,我总要到煤山脚下去寻找崇祯上吊的那棵老槐树,在那里驻足良久,感慨颇多。有一次我忽发奇想:槐树的这个“槐”字从“木”从“鬼”,而槐树上常常挂着一种虫子,那名字就叫“吊死鬼”。由此我想,莫非这个“槐”字专为崇祯而造?这棵槐树专为崇祯而生?当然,我这只是望文生义、浮想联翩,未免有点浅薄可笑。但这时,我的耳中忽又响起了另一种声音,那声音由远而近,越来越大,仔细倾听,也是6个大字:

“切勿学朱由检!”

2006年9月上旬写于北京圆梦园鸡鸣斋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原兵种部政委、少将)

后记

公元1999年的春天,父亲久病不治,驾鹤西去,渐行渐远……

掐指算来,至今已七年有余了,然而父亲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父亲的谆谆教诲音犹在耳;父亲孜孜不倦的身影经常在眼前浮动;父亲的未竞事业日夜萦绕在心头……

父亲辞世后,在有关方面领导的关怀下,在各方面朋友的帮助下,整理出版了《李自成》第四、五卷;重新分卷出版了《李自成》全书;编纂出版了《姚雪垠书系》;捐出《李自成》四、五卷出版的稿费,设立了“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在家乡河南邓州建立了姚雪垠文学馆……这一切让我十分感激,也让九泉之下的父亲感到欣慰。

但父亲在完成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之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心愿:完成《李自成》全书并经修订后把书中有关崇祯皇帝及宫廷生活的内容进行整理,使其独立成篇,让崇祯皇帝的宫廷生活得以再现,在明清交替的历史大动荡的全景画面中全方位展现崇祯皇帝。

这个想法,是早在1984年著名旅法翻译家李治华建议的。当时李先生把父亲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长夜》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是年父亲应邀访问法国,李先生再次向父亲提及此事,计划把《李自成》中有关崇祯皇帝的单元章节抽出来,整理后译成法文,书名暂定《崇祯皇帝》,他相信此书出版定会引起国外读者的极大兴趣。但当时《李自成》第四、五卷尚未完成,该计划便搁置下来了。

父亲去世后,《李自成》第一卷责任编辑、中国文联原书记处书记江晓天先生也多次对我说,《李自成》是一座丰富的矿藏,应该深入挖掘,编出《崇祯皇帝》、《李信与红娘子》、《慧梅之死》等节选本,并就如何节选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江先生的热情鼓励下,2003年我即和王维玲同志合作,开始着手《崇祯皇帝》的节选工作。

王维玲同志是《李自成》第二、三卷责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虽年已古稀,身染沉疴,但为实现老人遗愿,确保节选质量,又反复通读了300余万字的《李自成》全书,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在我们近三年的合作中,就如何节选、如何取舍、如何衔接等问题,共同切磋,互相补充,始终处在缜密、融洽、愉快的气氛中,令人难忘。

今年初夏,书稿打印出来后,我想应先请我军“儒将”又谙熟《李自成》的父亲生前友好田永清同志过目把关。他欣然允诺,放下手头很多事情,很快看完80余万字书稿,给予了充分肯定。之后,他又应我的要求为本书作序,撰就《未能中兴反亡国》序文。序言写得通俗、生动,深刻剖析了崇祯的复杂性格和君死明亡这个大悲剧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对读者可起到很好的导读作用。

父亲数十年的至交、湖北大学教授周勃先生虽在病中,仍反复勘酌,为本书拟出了《魂断煤山》等书名,体现了他对本书的关爱和友情。

著名作家、书法家丁一先生欣闻本书将要面世,即赋诗祝贺:长河滚滚卷狂澜,人生匆匆历百年。自成一派书青史,雪垠如镜可正冠。中兴之主虽勤勉,魂断煤山天使然。海天七载补遗憾,姚老九泉笑欣然。丁先生又挥笔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本书也到了华艺出版社鲍立衔社长、刘泰副社长、副总编辑兼责编郑治清等同志的高度重视,为本书的尽快和高质量出版付出了很大心血。他们雷历风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敬佩之至。

总之,以上朋友和同志都对《崇祯皇帝》给予厚爱,给予了巨大支持和帮助,我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这是我最关心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期待着……

姚海天

2006年初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崇祯皇帝(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雪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28097
开本 16开
页数 8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5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4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