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兴/百年家族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年家族》丛书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家族,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缋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讨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风俗的发展和变化。本套丛书对考察他们在近百年社会大变动中的发家与破败,对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

内容推荐

一滴水能看到大海,一部家族的近代百年史,就是一个透视近代中国风云诡谲的政治与社会变迁史的窗口,一个家族的沦桑巨变,正好呈现了一个社会的缩影。选择一些典型家族,考察他们在近百年社会大变动中的发家与破败,无疑对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百年家族》丛书的确定即源于这种指导思想。这套丛书从近现代各界名人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三十个,每个家族一册,它的基本范畴是写近现代的三代人。但并不是写成一般的三代人物传记,也不是对每个家族的简单回顾,而是写成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绩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族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以家写人,以家透视社会,人是时代的人和家族的人,对人的行为和家族的走向都有哲理的解析。相信读者可以从这套丛书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治家的秘诀,可以鉴往知来、开拓视野、启迪心智。

目录

第一章 崇文尚武的富裕人家

 一 丛林深处的黄家大院

 二 名流辈出的善化经铿黄氏

 三 秀才、都总黄先生

 四 修文习武的名门弟子

 五 壮志初发的年轻爸爸

 六 “一第岂能酬我志”,城南实学拓心胸

第二章 “投笔方为大丈夫”

 一 求学两湖书院,六次名列第一

 二 “出国门而轸怀兮”,思统兵以救国

 三 “益知专制恶毒,决非革命不可”

 四 再赴日本,“未尝大叫革命”

 五 参加义勇队,出任“运动员”

第三章 笃实行以华兴

 一 部署沪、宁、汉,局面初打开

 二 执教明德学堂,推进“磨血革命”

 三 父子师生,母子、夫妻同事

 四 “豪侠云集”,险情频来

 五 毁家创建华兴会

 六 谋举大事,广播火种

 七 全家欢聚,黄兴遇险

 八 黄兴上海入狱,家人长沙逃难

第四章 同志大结盟,父子共革命

 一 孙黄喜相逢,共创同盟会

 二 大将广西借兵,难为少儿一欧

 三 剪老师辫子的小同盟会员

 四 起兵萍浏醴,孙、黄哭刘郎

 五 初临前线,杀敌镇南关

 六 转战钦、廉、上思,将军威名大振

 七 父亲躲债二月半,儿子饱吃豆腐渣

第五章 英雄豪女,碧血黄花

 一 豪门新女性徐宗汉

 二 南洋加入同盟会,广州黄、徐暗生缘

 三 父亲派儿人虎穴,婶婶率侄备战忙

 四 一波三折,十路人马变孤军

 五 领袖战场断二指,精英血肉飞羊城

 六 黄兴生不如死,宗汉倾情相伴

第六章 创立民国,开府南京

 一 群英大奋激,全国“议大举”

 二 “能争汉上为先著”

 三 武昌飘起十八星旗

 四 万众欢呼“黄兴到”

 五 阳夏抗敌四十日,全国革命大胜时

 六 “努力杀贼!一欧爱儿”

 七 大公大智,组建南京临时政府

第七章 千古丰碑立名山

 一 大局为重,全国共和

 二 “铸成中华伟大之军人”

 三 “现在不是当官的时候,要好好读点书”

 四 全家团聚,再捐家产

 五 南北一家,共建“世界第一等国”

 六 “大风歌好不如归”

 七 “凉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

 八 捍卫共和国,推翻袁世凯

 九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第八章 豪情依旧徐宗汉

 一 生死相依立大功

 二 中华女界联合会领导人

 三 与新生的中共结缘

 四 振兴“第一贫儿教养院”,创办宣城农场

 五 现代秦良玉,民国介之推

第九章 再接再厉黄一欧

 一 潜心力学难为继,再次从命上征途

 二 参与湖南抗击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 奉孙中山之命争取湖南加入南方革命阵营

 四 出任市政公所总理,规划现代大长沙

 五 奔走穗、汉、京、沈、晋

 六 厌倦派系倾轧,请假回家隐居

 七 协助程潜安湘,晚年欣逢盛世

第十章 走新路、创新业的黄乃

 一 在南京、东京接受新思想

 二 从南京到延安

 三 毛泽东:“黄乃对日本问题有发言权”

 四 被误认为是周恩来的秘书

 五 “中国盲文之父”

 六 受黎锦熙启发,新创“双拼盲文”

 七 眼盲心明,为残疾人服务半个世纪

 八 “漂泊的小船找到了宁静的避风港湾……”

第十一章 活跃的德华、君度夫妇

 一 长期漂泊的黄德华

 二 异国情缘两书生

 三 黄兴研究的开拓者与呼吁者

 四 奔走两岸三地,周游世界各国

 五 与大姐共同创办黄兴基金会

 六 “留取心魂相守”

第十二章 各领风采的众子孙

 一 永远美丽的黄振华

 二 “早当家”的黄一中

 三 不知其详的黄文华和李雄、李强

 四 张继女婿黄一美

 五 程潜女婿黄一球

 六 身负传承重任的长孙黄伟民

 七 黄兴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第三代长沙大聚会

 八 笃实无我,黄兴家训惠后人

附录一 黄兴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黄兴家族大事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二 名流辈出的善化经铿黄氏

黄兴家族拥有这样一个大庄园,当然亦有不同寻常的家世。

黄兴家族为善化经铿(今长沙县金坑桥)黄氏中的一支。

据《经铿黄氏家谱》(清光绪十八年七修)记载,善化经铿黄氏的始祖名叫黄国璋,明洪武初年(1368~1376),由江西泰和县迁居长沙善化鹏市(今荣湾镇)。

黄国璋的儿子黄兴辅,因在江西永丰县知县任内政绩显著被明太祖朱元璋专门召见,后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被封为奉政大夫、修政庶尹。黄国璋父以子贵,被诰赠为文林郎、监察御史。一时之间,黄氏家族声名鹊起,荣耀湖湘。

第六世黄宝,登明成化甲辰(1484年)科进士,成为善化黄氏宗族的第一位进士。黄宝后来官至吏部左侍郎、山东巡抚、陕西巡抚。

到了第九世,又有黄洽中高中明万历癸未(1583年)科进士,先后出任山西太原知府、江西南安知府等职,官至吏部左侍郎,晚年卜居善化经铿,此后这支黄氏家族便称之为“经铿黄氏”。

黄洽中共有七子,均以品德才学闻名乡里,号称“经铿七贤”。其中,次子黄学知为明崇祯庚午(1630年)副榜进士,三子黄学璞为明万历己酉(1609年)举人,六子黄学良为明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

不久,明清政权更替。黄兴曾对李书城等朋友说,“我的远祖在清初曾写过遗书,要黄氏子孙永不出仕清朝。”绝大多数黄氏子孙都恪守这一祖训,因此,经铿黄氏在清代当官的人不多。但第十四代黄炎中为清雍正丁未(1727年)科进士,官居翰林院庶吉士、山西正考官和云南永北知府。另外还有几个举人出身的官员。

黄兴的祖父黄维德(1815~1876),为经铿黄氏的第十七代,字懋昭,号月楼。

黄月楼是闻名乡里的人物。太平天国时期,长沙周围局势非常混乱,黄月楼招募团勇,昼夜巡缉,保护了境内安全。黄月楼因此被授予从九品职衔,军功六品顶戴。此乃虚衔,但代表其享有的社会地位。黄月楼还在乡里倡捐团谷、积谷,修斋堂、寺庙,筹措育婴公费,经常出面调解邻里纠纷,很受乡民们的尊重。黄兴故居始建于1864年,当年黄月楼正值壮年,所以,主建人很可能是黄月楼。

黄月楼共有三子:式珍、式瑶、式翥。其中,幼子黄式翥,字翰翔,又名炳昆,号筱村,是黄兴的生身父亲。

值得注意的是,经铿黄氏有第十七世孙黄维昌、黄维肄二人主持的第七次续修《经铿黄氏家谱》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行世,黄兴的父亲黄筱村也是三十一位编校之一。“盛世修史”,修家史也是如此。这表明,黄兴成长和成才的年代,正是经铿黄氏又一个比较兴盛的阶段。

三 秀才、都总黄先生

黄兴的父亲黄筱村(1840~1897),为黄月楼的幼子,在同堂兄弟四十八人中,排行最末,但却是他们那代的佼佼者。

黄筱村先是考上了县学诸生(秀才),其后又补府学廪生。按清代定制,湖南每县学额是每两年选拔廪、增生各二十名(廪生国家包膳食,增生膳食自理),每府每年选拔廪、增生各四十名。清代长沙府的辖区包括今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地级市,并延伸到今益阳、安化、湘阴、双峰等市县,能成为长沙府的府学廪生,是一件相当荣耀的事情。学业完成后,黄筱村先是在家里设馆授徒,后到长沙城内的教馆任教。

黄筱村不但学问好,而且为人正直,主持公道,因而被推选为都总。当时,中国的行政机构只延伸到县一级,乡村实行自治,都总的职责主要是治安,战时组织乡民自卫,平时负责调解矛盾,处理纠纷。如果组织完备的话,都总下辖百长(百户人家左右的首领,相当于民国时期的保长)、十长(相当于民国时期的甲长)及族长。

黄筱村教学有方,经营有方,持家有方。除了拥有一个大庄园外,还拥有三百石谷田。据清代经济史资料,“石谷田”在南方一些省份为一石谷种的田,具体面积各地不一,如太湖地区约为六亩,而霍邱地区为十亩。据笔者一位祖籍长沙的同事在调查湖南“四清’’运动时对长沙地区老农的访问,石谷田在长沙地区相当于六亩六分田。根据这种说法,三百石谷田约为两千亩田。另据有关资料,长沙贾谊故居的祀Kt在清康熙年间的平均年租为每石谷田十五两银子。虽然地有肥瘦,三百石谷田无疑不论怎么样都是一笔巨大财产。

两千亩田需要数十人耕种和经营,因此,黄兴故居虽然有五十三间房子,但家人的住宅仍比较拥挤,如黄兴的四个姐姐都是两个人合住一间卧室,合睡一张床,黄兴少年时同样也是与其兄长同住。大概是为了腾出房子给经营者和耕种者住。1896年,黄筱村又在离旧居两里远的石家河盖了新房子。

黄筱村进长沙城任教后,仍担任着乡里都总一职,经常下乡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在湖南,调解纠纷的主要方式就是摆酒席,“大家喝杯团圆酒,都是亲戚与朋友”。在一次调解中,黄筱村在张某家喝酒过多,回家途中又淋了雨,以致一病不起,于1897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黄筱村的第一位妻子是本村的罗氏,也就是黄兴的生母。她与黄筱村生了四个女儿和两个男孩儿,黄兴是最小的一个。长子黄仁蔚(1863~1882),字叔霞,早夭。四个女儿:大女儿黄杏生(1860~1932)嫁给同县诸生贺家壁;二女儿嫁给同邑县廪生李振湘;三女儿(1867~1949)嫁给同邑监生刘仙舫;四女儿黄细贞(1871~1959)嫁给长沙监生胡雨田。黄筱村的四个女婿都是秀才,这在当时称得上一大盛事,可典型地反映黄家的声望和重视人才的传统。

黄兴的生母罗氏于1886年去世。继母陈氏,又于1888年去世。接着,黄筱村又娶了易自易(1858~1929)为妻子。易氏知书达礼,相夫教子有方,颇得黄兴的敬重,后来一直与黄兴的妻儿生活在一起,主持家务,为黄兴专心从事革命活动创造了条件。易氏1929年逝世时,湖南省国民政府予以公葬,将易氏与黄兴的生母罗氏合葬在昭山(在今湘潭市第六中学校园内)。

     四 修文习武的名门弟子

优美的环境,兴旺的家族,殷实的家庭,特别是有一位学问好、威望高并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父亲,为黄兴少年时代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黄兴出生于1874年10月25日(九月十六),为经铿黄氏的第十九世孙,“仁”字辈,谱名黄仁牧。后自己改名轸、兴,号廑午、庆午、竞武、克强等。

黄兴从五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共学习了三年。内容为识字、写字、对句、读《论语》和简明的唐宋文词。黄兴聪明好学,诵读习作往往超过父亲指定的范围。

1882年,黄兴八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冯塘团屋(团总的办公场所)肖举人所办的私塾就读,在此又读了三年。肖举人即肖荣爵(1852~1936),字漱云,当时是一个年轻好学、思想活跃的举子。后来也考中进士,为1895年传胪,也就是殿试第四名,仅次于状元、探花、榜眼的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粤汉铁路总办。

在跟随肖举人学习前后,黄兴从长辈那里听了很多太平天国的故事,也读了不少有关的著述,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黄兴后来说:“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填胸,为之顿足三叹……我们当革命党,一要服从首领;二要弟兄们同生死,共患难,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我取名轸氏,就是前车既覆,来轸方车酋的意思。”

1885年至1887年,黄兴再拜新师,这位新老师是高塘新冲子新喜山庄的周翰林。

周翰林,字笠樵。黄兴的大女婿陈维纶所著《黄克强先生传记》中介绍说,周翰林笃实、严谨而且具有身体力行的精神。授课时喜欢引经据典,以寻章摘句的方式来阐述古籍中的大道、大义,而且“通晓时务,颇为乡人所重”。对学生学习策论词章,周翰林指导有方。黄兴除了向其学习经史和作文之外,还曾经向他询问当时刚刚结束的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失败经过”,“从此便萌发力求新知与救亡图存之志趣”。

这样,从五岁到十三岁,黄兴先后学习了九年,而且他的老师中有两位曾任翰林。翰林相当于今日的院士,由此可见,黄兴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质量之高非常罕见。黄兴的人生目标远大,思想深刻,人品高尚,性格稳重,知识渊博,并且是一个高水平的书法家和诗词家,与这种幼学根底有很大关系。

同当时一般读书人所不同的是,少年黄兴还接受了良好的武术训练。“少从浏阳李永球学乌家拳术”,学成后天天坚持练习。此外还锻炼臂力,练习举重,“只手能举百钧”。骑马、游泳也是黄兴喜爱的项目。这种锻炼,不但强健了体魄,养成了敏捷的身手,而且也增长了胆识,一改传统书生的文弱习气。黄兴少年时代有一则这样的轶闻:乡里有个曾恶霸强夺邻里美貌少妇,并将其丈夫陷害入狱。黄兴在一次宴会上与曾恶霸坐在一起,故意弄翻一碗汤,把曾某弄得狼狈不堪。曾某大骂,黄兴回敬说:“我只是弄脏你的衣服,而你却奸污了人家的妻子。”曾恶霸大怒,扬手前来打黄兴,黄兴一转身抓住曾恶霸的辫子,把他拖到门外,一顿痛打。曾恶霸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欺压乡邻了。

少年时代的习武,还形成了黄兴的又一重要特色——爱好体育。而今可以告慰先烈的是,他的家乡长沙县与黄兴镇,已分别成为由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南省体育局命名的“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P5-10

序言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统的泱泱大国,而几千年来文明火种的传播,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家族血脉的延续而承载着。“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伸,只有家族繁衍的生生不息,才有国家命脉的延宕流长。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因此,“家国”、“国家”在汉语文字里,一直是炎黄子孙心目中一个最庄严而神圣的词汇。儒家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墨家道“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墨子·尚同》下),这种传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都接受了“家国同构”这一政治文化范式。

“家”、“国”虽然同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多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兴衰,比较偏重于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学科领域去研究,即对于“国”的历史比较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对“家”的探讨和挖掘。这样就带来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见大不见小,多宏观而少微观,重上层建筑而轻社会根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缺憾。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股强劲的研究家族史的势头正在史学界掀起,形式新颖的“家族史”与“口述历史”的读物正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本丛书正是在这种新情势下编辑出版的。其读者对象不只限于研究者,更主要的是想给对近百年一些重要人物家族的兴盛衰亡有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点可读的素材。

这套丛书的基本范畴是写近现代的三代人。俗话讲“人无三代富”,也就是说一个家族兴衰一般会经过三代。如果一代人的主要活动按三十年计算,三代的起落大体为一百年。按三代百年来切割家族,深入解剖,无疑是比较方便和科学的。为什么这套丛书只写近现代的家族?因为近百年,伴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社会在剧烈的变动中解体,传统文化也在困苦中再生。古今中西之争改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很多大家族也在这种“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李鸿章语)中浮沉。选择一些典型的家族,考察他们在近百年社会大变动中的发家与破败,无疑对全面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传统的农业《百年家族》丛书的确定即源于这种指导思想。

这套丛书从近现代各界名人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家族三十个,每个家族一册。我们希望每本书不是写成一般的三代人物传记,也不是对每个家族的简单回顾,而希望写成以人物为载体,以家族为场景,给读者以思考的生动活泼的著作。通过家族三代主要成员的人生道路,包括理想抱负、求学问道、学术思想、艺术成就、政缋战功、子弟教育、境遇命运、悲欢离合、性格组合、喜怒哀乐、婚姻家庭等方面,全方位反映家族的兴盛衰落;通讨一个家族透视近百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风俗的发展和变化。在写作手法上尽量避免按时间顺序或人物传承做平铺直叙。要求打破时空隔阂,每本书似一部跳动的电视剧,有情节、有画面、有激情,从更高、更宏观、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去把握家族发展的脉络及人物命运的变迁。

家族的兴旺发达,既靠天时、地利,更需人和。社会的大环境,一定的家庭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优秀的人才是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处于同时代的家庭,其结果则差别甚大的原因。所以,研究近百年家族的三代更替,人是中心。一般来讲,这里的每本书,都以一位名人为中轴,上下扩充三代人,有的延续四代人,左右旁及关系密切的数十人,以家写人,以家透视社会,人是时代的人和家族的人,对人的行为和家族的走向都有哲理的解析。从这个角度讲,希望每本书都写出了做人的道理、治家的秘诀,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可以鉴往知来、开拓视野、启迪心智。编者的这种苦心设计是否变成了现实,还是请读者认真阅读这套书后去评判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兴/百年家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强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63073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3
14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