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快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精美绝伦的文学珍品。该书精选了自1901年起最具代表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名作83篇,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该书主要内容有《天鹅》、《驶向拜占庭》、《圣女贞德》、《修道院纪事》、《百年孤独》等,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中均附有背景链接、内容概要、精彩片段、欣赏导航、授奖评价、获奖感言等单元,这对爱好读书的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欣赏20世纪世界文学宝库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开始,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的代表作。并针对每一部作品,设置了6个栏目:背景链接、内容概要、精彩片段、欣赏导航、授奖评价、获奖感言,概略地介绍了获奖者的生平、文学历程和入选作品的内容;节选作品的精彩片段,辅以欣赏作品的指南性文字;也摘录了瑞典学院在授奖仪式上对获奖者的评价文字,以及获奖者在答谢宴会上的演讲片段,以图为本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作品的语境。

目录

编前絮语

1901《天鹅》(诗歌)/苏利·普吕多姆[法国]

1903《阿尔内》(小说)/比昂斯蒂滕·比昂松[挪威]

1905《灯塔看守人》(小说)/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

1906《撒旦颂》(诗歌)/乔祖埃·卡尔杜齐[意大利]

1907《基姆>(小说)/罗德亚德·吉卜林[英国]

1909《骑鹅旅行记》(小说)/西尔玛·拉格洛夫[瑞典]

1911《青鸟》(话剧)/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

19]3《吉檀迦利》(诗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

1915《约翰·克利斯朵夫》(小说)/罗曼·罗兰[法国]

1916《思维之鸽》(诗歌)/魏尔纳·海顿斯坦[瑞典]

1919《奥林匹亚的春天>(诗歌)/卡尔·施皮特勒[瑞士]

1921《克兰比尔》(小说)/阿纳托尔·法朗士[法国]

1922《利害关系》(话剧)/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

1923《驶向拜占庭》(诗歌)/威廉·勃特勒·叶芝[爱尔兰]

1924《农民》(小说)/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波兰]

1925《圣女贞德》(话剧)/乔治·萧伯纳[爱尔兰]

1926《母亲》(小说)/格拉齐娅·黛莱达[意大利]

1928《桀骜不驯的女性——维格迪丝》(小说)/西格丽德·温塞特[挪威]

1929《魔山》(小说)/托马斯·曼[德国]

1930《大街》(小说)/辛莱克·刘易斯[美国]

1931《祖辈》(诗歌)/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瑞典]

1932《有产业的人》(小说)/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1933《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小说)/伊凡·亚历克塞雏奇·蒲宁[俄罗斯]

1934《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话剧)/路易吉·皮兰德娄[意大利]

1936《毛猿》(话剧)/尤金·奥尼尔[关国]

1937《蒂博一家》(小说)/罗杰·马丁·杜加尔[法国]

1938《大地》(小说)/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美国]

1939《暮年》(小说)/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芬兰]

1944《谢士亭的最后历程》(小说)/约翰内斯·威廉·扬森[丹麦]

1945《相逢》(诗歌)/加贝拉·米斯特拉尔[智利]

1946《荒原狼》(小说)/赫尔曼·黑塞[德国]

1947《背德者》(小说)/安德烈·纪德[法国]

1948《荒原》(诗歌)/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英国]

1949《喧哗与骚动》(小说)/威廉·福克纳[关国]

1951《沉落地狱的电梯》(小说)/帕尔·拉格奎斯特[瑞典]

1952(爱的沙漠》(小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国]

195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英国]

1954《太阳照常升起》(小说)/欧内斯特·海明威[关国]

1955《莉里亚》(小说)/赫尔多尔·拉克斯内斯[冰岛]

1956《秋天序曲》(诗歌)/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西班牙]

1957《局外人》(小说)/阿尔贝·加缪[法国]

1958《日瓦戈医生》(小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

1959《死寂的吉他》(诗歌)/萨尔瓦多·夸西莫多[意大利]

1960《往事》(诗歌)/圣-琼·佩斯[法国]

1961《德里纳河上的桥》(小说)/伊沃·安德里奇[南斯拉夫]

1962《愤怒的葡萄》(小说)/约翰·斯坦贝克[美国]

1963《记忆之一——海也不再有了》(诗歌)/乔治·赛菲利斯[希腊]

1964《厌恶》(小说)/让-保尔·萨特[法国]

1965《静静的顿河》(小说)/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苏联]

1967《总统先生》(小说)/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

1968《雪国》(小说)/川端康成[日本]

1969《等待戈多》(话剧)/萨繆尔·贝克特[爱尔兰]

1970《古拉格群岛》(小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苏联]

1971《马楚·比楚高峰》(诗歌)/巴勃罗·聂鲁达[智利]

1972《莱尼和他们》(小说)/亨利希·伯尔[德国]

1973《人树》(小说)/帕特里克·怀特[澳大利亚]

1975《希特勒纳春天》(诗歌)/欧全尼奥·蒙塔莱[意大利]

1976《赫索格》(小说)/索尔·贝娄[美国]

1977《海的大地》(诗歌)/文森特·阿勒克桑德雷[西班牙]

1978《傻瓜吉姆佩尔》(小说)/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美国]

1980《离去》(诗歌)/切斯瓦夫·米沃什[波兰]

1981《迷惘》(小说)/埃利亚斯·卡内蒂[英国]

1982《百年孤独》(小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1983《蝇王》(小说)/威廉·戈尔丁[英国]

1984《皮卡迪利的伞》(诗歌)/雅罗斯拉夫·塞弗尔持[捷克斯洛伐克]

1985《弗兰德公路>(小说)/克劳德·西蒙[法国]

1986《路》(话剧)/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

1987《六年以后》(诗歌)/约瑟夫·布洛茨基[美国]

1988《续天方夜谭》(小说)/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

1989《蜂巢》(小说)/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往与返》(诗歌)/奥克塔沃·帕斯·索洛萨诺[墨西哥]

1991《伯格的女儿》(小说)/南丁·戈迪默[南非]

1992《奧梅罗斯》(诗歌)/德里克·沃尔科特[西印度群岛]

1993《宠儿》(小说)/托妮·莫里森[美国]

1994《个人的体验》(小说)/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托伦人》(诗歌)/谢默斯·希尼[爱尔兰]

1996《和石头交谈》(诗歌)/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波兰]

1997《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话剧)/达里奥·福[意大利]

1998《修道院纪事》(小说)/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

1999《铁皮鼓》(小说)/君特·格拉斯[德国]

2001《你说我要谁的命》(小说)/维迪亚德哈尔·苏拉吉普拉萨德·奈保尔[英国]

附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

试读章节

《天鹅》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1901年获奖

背景链接

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极为引入关注。瑞典学院经过再三讨论,在放弃了托尔斯泰、易卜生以及卡尔杜齐等著名作家后,决定将首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法国诗人、散文家、哲学家苏利·普吕多姆,以“表彰他的诗作,它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结晶”。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原名勒内·弗朗索瓦·阿尔芒·普吕多姆,1839年生于巴黎。他两岁时父亲就告别了人世,他在母亲的叹息和哀怨中度过了忧郁的童年。环境的影响使他从小沉默寡言,但也促成厂他爱思考的习惯。小学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了巴黎著名的波拿巴中学。在学校里,他爱上了文学,常常手不释卷地阅读前辈作家的著作,但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数学成绩却更好,几乎每次考试都得第一,于是他下决心投考巴黎最有名的大学之一: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他轻而易举地通过了理科类的中学毕业会考,可天不作美,偏偏在这个时候他得了严重的眼疾,不得不放弃了科学梦,转攻文科。从学校里出来后,他当了一段时间的公证人,后来又在一家公司当工程师,业余开始写诗。

普吕多姆初期的作品深受巴那斯派的影响,精雕细刻,工整严谨。他在诗中谈论爱情、宗教、科学和艺术,并试图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读者,带有很强的教谕性质。这期间,他出了《诗行与诗节》《考验》《孤独》等许多诗集,写了包括《碎瓶》《天鹅》《银河》在内的不少好诗。

普吕多姆曾经追问自己究竟是诗人还是哲学家,他说:“感谢上帝没有肢解我,让我当一个单纯的诗人或哲学家。”的确,普吕多姆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诗人,或者说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学家。他的诗带有明显的哲理意味。在他的诗中,处处可以找到康德、黑格尔这些哲学大师的思想痕迹,有时他甚至直接在诗中与他们对话,这颗沉思而孤独的灵魂,常常躺在草地上,看蓝天和白云,放纵思想的野马,沉思宇宙(《天空》),沉思人生(《坟墓》)。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欲念,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失望的斗争(《内心搏斗》)。他试图以诗歌为武器,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运动,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内容概要

诗人追随巴那斯派提倡客观、冷静、“无我”,摒弃个人感情,强调诗的形式美和雕塑感,主张远离生活、躲避社会的艺术主张。《天鹅》是最典型的一首,突出地反映了巴那斯派的艺术趣味。美丽、洁白的天鹅在幽深宁静、纹丝不动的湖面漫游,这正是诗人心目中美的象征。

精彩片段

天鹅

幽深宁静的碧湖光滑如镜,

天鹅划着巨蹼在水中滑行,

无声无息。它两肋的羽绒

犹如春雪在阳光下消融;

可它的巨翅,在微风中抖颤,

坚定,洁白,如一艘慢船。

美丽的颈脖,俯视着芦苇,

忽而伸得长长,潜入湖水,

忽而优雅地弯曲,如一株植物,

它把黑喙藏进耀眼的颈脖。  有时,它慢慢地蜿蜒前行,

沿着阴暗宁静的松树林,

厚厚的水草发丝般拖在身后,

它划着水,缓慢而闲悠。

为永不复返的岁月哭泣的幽泉,

诗人倾听内心的洞穴,都使它兴奋;

它懒洋洋地游着,柳叶一片

无声地擦过它的素肩。

有时,它远远避开幽暗的丛树,

优美地,从深蓝的岸边游出,

为了祝捷它所赞美的白色,

它选中了阳光辉映的水泽。

而后,当湖水与湖岸朦胧不清,

当一切都变成模模糊糊的幽灵,

当菖兰和灯芯草纹丝不动,

雨蛙清朗的叫声响彻天空,

当一道长长的红光把天际染黄,

黄莺在月光下闪闪发亮,

这飞禽,在映照着乳白和紫红,

美丽的夜色的灰蒙蒙湖中,

如同钻石当中的一个银瓶

翅包着头,沉睡在两重天空之间。

(选自《孤独与沉思》 胡小跃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欣赏导航

普吕多姆走上诗坛之时,正值巴那斯派崛起之际。当时,浪漫主义文学已成强弩之末,慢慢地失去了往日的雄风。人们厌烦了浪漫主义的多愁善感和无病呻吟,那种一览无余的感情泛滥已经倒了读者的胃口。此时,诗坛需要一种与浪漫主义背道而驰的流派或潮流来冲击和清洗。巴那斯派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以传说中文艺女神缪斯居住的巴那斯山为名,以缪斯的真正信徒自居,提倡客观、冷静、“无我”,摒弃个人感情,强调诗的形式美和雕塑感,主张远离生活,躲避社会。由于人们的逆反心理,巴那斯派在法国诗坛上风靡一时,并迅速形成一股诗潮。偏爱哲理、思维严密的普吕多姆与巴那斯派的美学思想一拍即合。他积极地参加了巴那斯运动,追随巴那斯派的艺术主张,成了该派的活跃分子。

普吕多姆用自己的作品为巴那斯派的理论现身说法,《天鹅》是最典型的一首,突出地反映了巴那斯派的艺术趣味。首先,诗人客观如实地描述天鹅的外形和动作,写到了天鹅的“巨蹼”、“羽绒”、“巨翅”、“颈脖”、“黑喙”,详尽细致。不厌其烦,身体的各个部位基本上都写到了。诗人在诗中不搀杂任何主观感情,不加任何评价,整首诗犹如一张写实照片,清晰、明了、逼真。

其次,诗的节奏徐缓,色调冷淡,透出一股宁静平和之气。美丽、洁白的天鹅摆脱了人间的纷扰和尘世的喧嚣,独自在幽深宁静、纹丝不动的湖面漫游,这正是诗人心目中美的象征。

普吕多姆在巴那斯运动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天鹅》和《碎瓶》都被当做是该派的经典诗篇。然而,他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诗中也没能完全排斥感情成分。普法战争刚一爆发,他就走出了“巴那斯山”,奔赴社会参加战斗,写出一批战斗性社会性都很强的现实主义诗篇。由此看来,普吕多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至少算不上一个坚决的巴那斯分子。他之所以靠拢和参加巴那斯运动是因为该派所追求的客观、真实、冷静、准确的目标与他严格精密的科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但如果我们注意到他的诗一开始就带有浪漫主义的痕迹和象征主义的色彩,我们就不难理解他最终为什么离开巴那斯阵营,进入更高级的哲理世界。像他这样一位清醒而深刻的诗哲是不可能看不到巴那斯派明显的弊端和短暂的命运的。

授奖评价

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求、无法驱散的疑虑和伤感,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这些作品形式完美、措词严谨,并富有一种精雕细琢的美感。他的诗色调丰赡华丽,对音韵旋律不十分注重,但在他所创造的形式中,却使感情与意念的表达更能伸缩自如。他的整个心灵在这些诗中层露无遗,他娓娓而叙,柔顺而不流于伤感,那种高贵、深邃的沉思和无法抑制的哀怨深深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忧郁的气息使人人为之感染。

获奖感言

普吕多姆因病未出席颁奖仪式,故获奖感言从缺。P1-5

序言

诺贝尔文学奖是最具权威性的世界级文学大奖。该奖是根据炸药发明者、军火巨头、实业家、慈善家瑞典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特·诺贝尔(1833-1896)遗嘱设立的五个奖项之一,一年一度的评选和颁奖活动由瑞典学院负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都是有成就的杰出作家,他们的作品或有艺术创新,或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贡献,抑或有助于推动人类前进的理想,具有时代的代表性。虽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结果往往会引发一些争议,但从1901年开始至今的这项活动,却无可非议地成为了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一个文学事件。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我们编写了这本《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快读》,希望在较小的篇幅内,给读者提供一个有关lOO年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他们的作品的概貌,以及欣赏这些作品的指南。

为此,我们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开始,选取了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的代表作,收集在本书中。针对每一部作品,我们设置了6个栏目:背景链接、内容概要、精彩片段、欣赏导航、授奖评价、获奖感言,概略地介绍了获奖者的生平、文学历程和入选作品的内容;节选作品的精彩片段,辅以欣赏作品的指南性文字;也摘录了瑞典学院在授奖仪式上对获奖者的评价文字,以及获奖者在答谢宴会上的演讲片段,以图为本书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作品的语境。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就开始颁发,但选入本书的作品并没有超过100部。首先,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行,评奖活动中断了数年;其次,2002年度的获奖者,匈牙利作家埃姆勒·库尔特兹(Imre Kertesz)的作品尚未译介到中国;另外还有几位获奖者是历史学家或哲学家,如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蒙森(Theodor MPmmsen),德国哲学家鲁道夫·欧肯(Rudolf Eucken),法国哲学家昂利·伯格森(Henry Bergson)和英国哲学家本特兰·罗素(Bentrand Russell),考虑到本书的特性,他们的作品没有选入。实际上,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获奖同这几位获奖者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考虑到丘吉尔本人在中国读者中的影响,以及他的《回忆录》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我们选入了他的作品。另外还有一些获奖者,其作品译介到国内后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广泛注意,我们也就一并省略了。不过,我们在本书的附录中列出了所有获奖者的名单,以便读者参照。

一共有5位作者参与了本书各章的撰写工作,他们是:马千(完成17章),王彬(完成16章),卢浩(完成18章),林咏(完成15章)和陈明义(完成15章)。为本书提供图片的是:罗韵希、任兆祥、郭健等。全书由易丹审定完稿。在这里,本书的编者要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以及在本书编写工作中提供了帮助的伍厚恺教授、刘亚丁教授、周小丁先生等。

如果这本读物,能帮助爱好读书的朋友们找到一些进一步了解和欣赏20世纪世界文学宝库的线索,编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编者

2003年6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快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5850
开本 16开
页数 3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22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2
出版地 四川
227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