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艺术名作快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当我们徜徉在艺术长河中的时候,不仅会为外国艺术的美不胜收所倾倒,也常常为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成就喝彩,直到今天,还仍然继续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本书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名作94件,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全书共分雕塑、书法和绘画三个门类,具体内容包括张长林的《渔樵问答》、张旭的《古诗四帖》、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文徵明的《溪桥策杖图》、徐悲鸿的《奔马图》等。

内容推荐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这些艺术珍品,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力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和镜子,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本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作为顾问所整理编写的,该书背景搜索、作品赏析、作者隽语、见仁见智等部分,并从不同的侧面介绍这些名作,让你轻松地对中国艺术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目录

编前絮语

雕塑

 《陶塑人面》/(仰韶文化时期)佚名

 《青铜纵目人面具》/(古蜀)佚名

 《人面纹方鼎》/(商)佚名

 《鸮尊》/(商)佚名

 《秦兵马俑武将俑》/(秦)佚名

 《马踏匈奴》/(汉)佚名

 《击鼓说唱俑》/(东汉)佚名

 《马踏飞燕》/(汉)佚名

 《四神瓦当》/(汉)佚名

 《齐武帝萧赜景安陵天禄》/(南北朝·齐)佚名

 《石雕坐佛》/(南北朝·北魏)佚名

 《彩塑一铺》/(南北朝·西魏)佚名

 《胁侍菩萨》/(南北朝·北魏)佚名

 《菩萨立像》/(唐)佚名

 《飒露紫与丘行恭像》/(唐)佚名

 《大卢舍那佛》/(唐)佚名

 《骆驼奏乐俑》/(唐)佚名

 《胡人头像》/(唐)佚名

 《乐山大佛》/(唐)佚名

 《鎏金舞马衔杯壶》/(唐)佚名

 《慧能坐像》/(宋)佚名

 《罗汉群像》/(宋)佚名

 《养鸡女》/(宋)佚名

 《银槎》/(元)朱碧山

 《大阿福》/(清)佚名

 《渔樵问答》/(清)张长林

书法

 《甲骨文》/(商)佚名

 《毛公鼎》/(西周)佚名

 《石鼓文》/(东周)佚名

 《泰山刻石》/(秦)李斯

 《礼器碑》/(汉)佚名

 《乙瑛碑》/(汉)佚名

 《石门颂》/(汉)佚名

 《宣示表》/(三国·魏)钟繇

 《兰亭序》/(晋)王羲之

 《鸭头丸帖》/(晋)王献之

 《爨宝子碑》/(晋)佚名

 《郑文公碑》/(南北朝·北魏)郑道昭

 《瘗鹤铭》/(南北朝·梁)佚名

 《九成宫醴泉铭》/(唐)欧阳询

 《大唐三藏圣教序》/(唐)褚遂良

 《大字麻姑仙坛记》/(唐)颜真卿

 《古诗四帖》/(唐)张旭

 《自叙帖》/(唐)怀素

 《玄秘塔碑》/(唐)柳公权

 《黄州寒食诗帖》/(宋)苏轼

 《松风阁诗》/(宋)黄庭坚

 《蜀素帖》/(宋)米芾

 《仇锷墓碑铭》/(元)赵孟頫

 《和子由论书手卷》/(明)董其昌

 《行书字轴》/(清)王铎

 《昔耶之庐记墨说》/(清)金农

 《篆书轴》/(清)邓石如

 《行书四条屏》/(清)刘墉

 《<抱朴子>佚文》/(清)赵之谦

 《行书苏轼诗屏》/(清)何绍基

 《语摘》/(清)康有为

绘画

 《龙凤人物图》/(战国)佚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汉)佚名

 《<洛神赋>图》/(晋)顾恺之

 《历代帝王图》/(唐)阎立本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

 《送子天王图》/(唐)吴道子

 《雪溪图》/(唐)王维

 《簪花仕女图》/(唐)周防

 《照夜白》/(唐)韩幹

 《五牛图》/(唐)韩混

 《伎乐图》/(唐)佚名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匡庐图》/(五代)荆浩

 《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

 《龙宿郊民图》/(五代)董源

 《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

 《秋山问道图》/(宋)巨然

 《读碑窠石图》/(宋)李成

 《溪山行旅图》/(宋)范宽

 《早春图》/(宋)郭熙

 《墨竹图》/(宋)文同

 《芙蓉锦鸡图》/(宋)赵佶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万壑松风图》/(宋)李唐

 《踏歌图》/(宋)马远

 《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

 《渔庄秋霁图》/(元)倪瓒

 《渔父图》/(元)吴镇

 《三友百禽图》/(明)边景昭

 《庐山高图》/(明)沈周

 《溪桥策杖图》/(明)文徵明

 《春雨鸣禽图》/(明)唐寅

 《人物故事图册》(吹箫引凤图)/(明)仇英

 《黄甲图》/(明)徐渭

 《荷花鸳鸯图》/(明)陈洪绶

 《仙山楼阁图》/(清)王时敏

 《荷石水禽图》/(清)朱耷

 《淮扬洁秋图》/(清)石涛

 《设色花卉册》/(清)恽寿平

 《竹石图》/(清)郑燮

 《高邕之像》/(清)任颐

 《桃实图》/(清)吴昌硕

 《奔马图》/徐悲鸿

 《群虾图》/齐白石

 《长江万里图》/张大千

试读章节

《秦兵马俑武将俑》

背景搜索

《秦兵马俑武将俑》又称《将军俑》。陶质。高197厘米,肩宽55厘米。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秦始皇陵东侧出土。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1974年3月,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约1000米的地方,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农民在挖井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埋藏了大量秦代大陶俑的从葬坑(一号坑)。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坑内埋藏有略高于真人的陶人及陶马约7000件。这些陶人、陶马制作精美绝伦,按古代阵势整齐地排列着。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之后,又陆续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

武士俑都手持兵器,兵器已散失或朽烂,仅手势可见。有的身着战袍,一个个披坚执锐,挟弓挎箭,精神抖擞,严肃威武,如临战阵。拖车或备鞍待骑的大陶马,也是一个个膘肥体壮,飒爽矫健,昂首耸耳,如闻嘶鸣。最值得称赏的,是所有的武士俑像,不仅体躯动态、衣履装束等各有特点,而且他们的面貌表情,尤其是眉眼、胡须、发式、冠戴等,人各一式,很少雷同。

据史书记载,秦人好斗。在商鞅变法以后,秦人便“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大家不再窝里斗,一致对外了,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支雄壮威武、所向披靡的军队。最终消灭了山东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

作品赏析

秦兵马俑坑中出现的这类武将俑,到目前仅有六尊。他们各有特色,有的面目和善,有儒将之风范;有的沉勇坚毅,表现出指挥若定的气概。

这尊武将俑出于一号坑,是坑东端独立步兵方阵的指挥官。他头戴鹛冠,显得身材伟岸,气宇轩昂。鹖冠,据《后汉书·舆服志》说是“武冠,加双鹖尾”。《山海经·中山经》郭璞注说,鹞,“似雉而大,青色有毛,勇健,斗死乃止”。以鹛冠为武冠,在于激励将士勇敢善战。战袍外,有细密的腹甲和背甲,保护着身体前后的重要部位。胸前、背后均有三朵缨络,显示着身份不同于一般军吏。足蹬翘尖履,上下浑然一体,沉着勇猛。

雕像面长24厘米,面宽22厘米,呈“用”字形。面部肌肉丰削适度,耳大鼻高,眉棱突起,双目凝视前方,给人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他双唇紧闭,唇上浓浓的八字胡及两颊下的浓须,更增加了神态的威严。他双手交于下腹,右手贴于左手背上,做拄剑姿态。整个雕塑的形象完美统一,塑造出一位坚毅、沉勇、果敢、睿智的秦军高级指挥官的形象。

这尊武将俑从形象的刻画上,使人能够觉察出其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从而也突出了塑像的性格特征。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真是美的。”“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从这尊武将俑身上,你就可以感受到这种美。

见仁见智

和它们站在一起,好像是与一群生龙活虎的兵士列队为伍,不禁使人产生大敌当前,整装待发之感。……这些栩栩如生的陶塑群像和众多兵器,不只是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的一个缩影,而且是泰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军事、政治及文化艺术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巡礼》,载《光明日报》1979年10月5日第3版)

秦俑在诉说一支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故事。他们用自己顽强不挠的精神,在热血与烈火之中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这是一曲凄怆而高亢的秦腔。也许,秦人的悲剧意识,就在于对无形命运的努力克服中。(韦滨、邹跃进《图说中国雕塑史》)

流风遗韵

第一个建立封建社会大一统帝国的秦始皇,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奴役亿万人民,因而不惜人力、物力制作出这样一大批能如实反映强大的秦国面貌的陶俑兵马群,不是偶然的。由于它们一直被埋藏在地下,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还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但是,当它们一见天日,就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和轰动,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秦代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代雕塑艺术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资料,更为现代雕塑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马踏匈奴》

背景搜索

《马踏匈奴》石雕。高168厘米,长190厘米。现在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

从西安往西行,大约35公里左右,就到了兴平县的符家。这里,便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茂陵了。

在茂陵的东边约一公里处,有一处形状奇特的陵墓,那就是著名的霍去病墓。

中国西北方的边患,一直是中原汉民族的心腹大患,尤其是匈奴,对内地的破坏和威胁最大。到汉武帝时,国力已经相当强盛,具有了反击匈奴的实力,于是,就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兵出征,终于赶跑了匈奴,勒铭燕然,建立了北方四郡。不幸的是,年仅24岁的霍去病却病逝了。汉武帝在痛悼之余,给予他陪葬茂陵(汉武帝陵)的殊荣。并为他起坟如祁连山状。《史记·霍去病传》载,霍去病死后,“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队自长安至茂陵,为冢像祁连山”。并且,运来秦岭坚硬的花岗石,在墓前雕塑了许多马、牛、虎等动物。

这些在雕塑史上被称做茂陵石刻的雕塑作品,许多体积都非常巨大,体现了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崇尚巨大、厚重的审美趣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

作品赏析

《马踏匈奴》是茂陵石刻的主体雕塑。作品运用象征性表现手法,借用一匹威武剽悍的战马踩踏一个匈奴侵略者,比喻汉民族抵御外侮、战胜匈奴的信心和胜利的喜悦。也表现了汉民族的一种恢弘气概。

这是一座纪念碑式的作品。战马威武粗犷,豪迈稳健。它雄伟的身躯、坚强的四肢,无一不给人一种自信和力量的感受。而被它踏压在身下的匈奴侵略者,一手持弓,一手握箭,充分显示了他的侵略本性。但是,这个给汉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侵略者,如今被象征汉朝天威的战马泰山一般踏压在他的身上,令他动弹不得。整个雕像具有纪念碑一样的肃穆、庄严、凝重。

凝重、庞大、粗犷是《马踏匈奴》的主要特征。作者用巨大的整块花岗石,凿出浑然一体的造型,凿痕粗犷有力,石头的质地坚硬粗糙,年代久远以后,看起来更加饱经沧桑。显然,这些主要的特征,与周秦文化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马踏匈奴》从整体上看是一块巨大的圆雕,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座雕塑除了头部、颈部、背部可以看做是圆雕以外,其他部分则介于阴刻、浮雕、圆雕之间,手法错综复杂。如果把这件作品和雕刻精细、造型准确的秦俑、唐三彩等作一个比较,会发现,正是这种看似不太成熟的简练手法,给人的气势之感却远远超过那些精细的作品。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是边患不断,从周代的■狁,汉代的匈奴,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氏、羌),唐代的突厥、吐谷浑,宋代的辽、金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在抵御外侮的战争中,几乎没有取得过什么实质性的大胜利,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再不然派一两名女子“和亲”,求得几十年的太平。只有西汉武帝时,才真正取得过一次彻底的胜利,把匈奴侵略者赶到了大漢深处,虽然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海内虚耗,人口减半”。仅此一点,我们对这一尊石雕的纪念碑式的意义,就应该刮目相看。

见仁见智

对这一组大型石雕,可以归纳三点意义:(一)它是以反映西汉强蛊的国力为中心的。(二)作品的性质是纪念碑式的雕刻,为纪念和表彰爱国英雄霍去病的功绩而制作的。(三)作品并没有具体描绘战争场面,不同于汉画像石中的战争图,用“为冢像祁连山”的方式既是寓意,又是写实。(张光福《中国美术史》)

在今天看来,这件石雕像……在题材的选择和形象的配合处理上,表现了纪念碑式的独立性和高度的概括手法,把青年将军霍去病的辉煌功绩概括为只用一人一马,就非常中肯地表达出来。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强,而且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因此,这件作品可说是我国古代纪念碑雕刻中一件非常杰出的佳构。(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

收藏佳话

《马踏匈奴》原来是放置在霍去病墓前的。而其他的动物雕刻,则是散放在墓旁的“祁连山”上的,以增加一种真实感。由于年代久远,许多雕刻滚落山下,有的被埋进土中。后来虽然陆陆续续出土了很多,但一直堆放在露天无人过问。现在,建立了廊庑,把这些石刻珍品保护起来了。

流风遗韵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就其造型风格说,明显地是在商周青铜器雕刻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现实,并吸取了秦代雕塑新的营养而发展形成的。这组石雕群虽然产生在我国封建时代,却很少受到封建意识的支配和形制的约束,是由身受奴役的雕刻匠师们自由表达并制作的。正由于这种原因,才得以创作出这样一批气魄弘大的雕刻艺术杰作。在某些作品的造型上,虽然有的显得过分质朴和粗犷,但这也正说明了西汉时期的雕刻艺术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在大气磅礴中所显示的蓬勃生机。

《击鼓说唱俑》

背景搜索

《击鼓说唱俑》又称《说书俑》。陶质。高55厘米。四川成都天回镇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四川是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地区。三星堆的发现,更证明四川很早就有着极为优秀的文化传统,而雕塑的成就尤大。到了汉代,四川的雕塑又有了新的发展。秦汉之际,四川的战乱较少,生产基本上没有被破坏,到汉代已经很富裕。这些在经济上为其雕塑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四川发现了许多汉墓,其规模之大,殉葬物品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都令人叹为观止。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四川汉代雕塑,几乎全是殉葬物或是墓葬装饰。这些雕塑作品,以陶俑和画像石、画像砖为主,题材多属于日常生活的范围,有歌舞、游戏、庭院、台阙、播种、收割、采摘、酿酒等等,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其中,被视为代表作品的,是在成都天回镇发现的一尊《击鼓说唱俑》。

陶俑是陪葬物中陶制品的一种。四川的汉代墓葬很多,几乎各县市都有,而以东汉时代的居多,在墓中往往都有陶俑随葬。陶俑的种类很多,但“说唱俑”迄今仅发现三件。这件“说唱俑”保存最完整。是东汉时期(公元2世纪左右)的作品。从艺术角度看,这件“说唱俑”是汉代雕塑作品中难得的珍品,同时,它也显示了汉代民间艺术的繁荣。  作品赏析

在成都附近东汉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是东汉墓俑中的一件杰出的作品。这件陶俑动作夸张,表情天真稚拙,生动有趣,活泼可爱,集中体现了汉代造型艺术重动作表现而不重结构的特点。

这件陶俑的动作夸张滑稽,表情生动传神,仿佛正说得淋漓酣畅。他身材矮胖,是典型的侏儒。他头戴帻,上身袒露,两肩高耸,肌肉丰满。他耸肩缩头,左手臂夹鼓,右手握棰。身躯下蹲,挺胸鼓腹,左脚曲蹲,右脚跷举,胸肌下垂,腹大如鼓。他的面部表情尤其丰富:头微上仰,眼睛细眯,眉毛上抬,额上的皱纹变成波浪形,嘴张得很大,传神地表现出了说书过程中精彩的一瞬间。

他大概正在说唱着一段有趣的故事,从脸上表情来看,故事正进入情节精彩的阶段。他夹鼓的左肩耸起,右手握着小棰,向前平伸着。最有趣的是他跷起的右脚,既表现了他说到精彩之处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神态,又与前伸的右臂呼应,保持了身体的平衡。

东汉时期的无名雕塑家,以卓越的艺术技巧和现实主义的风格,把汉代说书人的生动形象,逼真而典型地表现出来。观看过这件“说书俑”的人,无不被这绝妙的艺术表演深深吸引并为之赞叹。从雕塑艺术上讲,这件“说书俑”对人物形象非常成功的刻画,充分体现出汉代雕塑表现形式活泼,不拘一格,线条简练的艺术风格。

见仁见智

在陶俑中特别出色的,有四川成都附近东汉崖墓出土的一件说书俑。在表达人物的动作表情方面,是非常杰出的。它体现出朴实而又富于感情的一个说书艺人的才能和典型性格,虽在造型上体躯比例不够准确,甚至显得有些稚拙,但塑者能抓住“说书”这一主题,并从说书人应如何形象动人来考虑,作了应有的艺术夸张。不仅手脚有大幅度动态,而且从表情上刻画出说书者激动而又富于幽默感的神态,就像今天四川人“摆龙门阵”那样的有趣,因此,就更足以吸引很多的观众了……近两千年前的塑工能塑出如此既细致传神,又富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作品,说明那位古代雕塑匠师的艺术才能是很不一般的。(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P16-25

序言

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宏博华赡,既有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艺术形式相同而风格迥异的部类(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又有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如书法、篆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了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欣赏中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我们选择了“快读”这一形式,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扼要的介绍。

艺术的包容量是非常巨大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照顾到每一种艺术门类,在这里,我们只选取了雕塑、书法和绘画。时间,是从远古到现代。限于篇幅,我们的选择或许会挂一漏万,但是,我们所选取的,绝对都是精品,是“名作”。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快读”这些艺术名作,我们设置了以下一些栏目,从不同的侧面介绍这些名作,帮助读者轻轻松松地对它们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背景搜索 对该作品的性质、尺寸、作者、时代、风格、流派、收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作简要介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对理解和欣赏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作品赏析 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说赏析。

作者隽语 荟萃作者对艺术创作的精辟见解,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和作品。

见仁见智 收集了历代名人对作者和作品的评沦文字,贵精不贵多,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和作品。

收藏佳话 旨在介绍作品在发掘、流传、保存、转移的过程中,历经坎坷的轶闻趣事。

流风遗韵 介绍该作者或作品在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及对后世风格流派形成的影响。

有的栏目,如“作者隽语”、“收藏佳话”等缺乏相应的资料,我们也就只好暂付阙如了。

本书由四川师范大学黎孟德主编并撰写部分篇目。参加编写的人员有:王菱(绘画)、王庆(绘画)、萧雪梅(绘画)、夏天(雕塑)、杨菁(雕塑、书法)、蔡金廷(书法)。图片提供者:黎孟德、罗韵希。摄影作者:罗韵希、黎孟德。

本书特聘请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为顾问。

愿本书能成为青年朋友们学习和欣赏外国艺术的好伴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艺术名作快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孟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5881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52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28
16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41:02